首页 > 文章中心 >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第1篇

在春节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余可欣买了许多鞭炮来玩,有甩炮、鞭炮、冲天炮……等等许多鞭炮。

我们先玩了甩炮,甩炮丢在地上,声音可响了,把我们耳朵都差点震聋了,甩炮噼里啪啦的,如果重重的甩在地上,必须要远离,不然的话,脚手会被炸流血,如果轻轻的甩在地下,不但不需要远离,也不会被炸流血,就是炸着没响声。鞭炮就好玩了,鞭炮用打火机点燃,必须要远离,而且鞭炮也会有很大的响声,就像打雷一样,一个山上都能听见,声音可大了。冲天炮不一样,冲天炮要用打火机点燃,点燃过后要用手拿在冲天炮最短的地方,冲天炮就会往天上飞,到天上的时候又会发出光,那光五彩缤纷,像一条彩虹,不过不到三秒钟,又会掉在地上。

啊!这件事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第2篇

难忘得一件事

放学了,同学们都纷纷回家了。我回到家,闲着无聊,于是我打起了家里那台坏了的笔记本电脑的主意。笔记本电脑坏了,我便拿起阪子,螺丝刀来修电脑。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装电脑的袋子,取出电脑来,然后我插上了电源,开了机,只听见电脑中传出了一阵阵嘈杂声,我想一定是音响坏了,于是我那起螺丝刀来下螺丝。随着7.8颗螺丝的落下,电脑已经被我拆了1/10了,在下螺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的小纸条。一开始我以为这些是没用的东西,后来我又仔细想了想,觉得这是有用的东西,就没碰它了。我继续下螺丝,这时爸爸来了。爸爸看见了,立即上来阻止说:“别动,这电脑虽然是旧的,但也是花了几千元钱买的。还有这上面的纸条子,如果把撕了,以后别人就不会给你修了。”听了爸爸这番话后,我感到羞愧难当,毕竟几千元的电脑差点就毁于一但了。

在这里我想对爸爸说:“等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第3篇

难忘的回忆300字周记【1】

这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刚刚从一家早餐店出来,手里握着一个喝完的空矿泉水瓶,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我把它丢在这里会不会有人捡起来放在垃圾箱里呢?就这样我在离垃圾桶的不远处,我假装随手扔瓶子。然后坐在那傍边的石椅,看到不远处,一个比我要小的男生拉着他的妈妈跑了过来。

八成是想拿这个瓶子去踢吧?然而他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

他把我扔的瓶捡了起来,并且丢到了垃圾箱可回收的格子里,然后向我说:“姐姐,你可不能把这个瓶子到处乱扔啊,我们要爱护环境。”虽然他说的话吞吞吐吐,像是在背课文,但从他的语言中,我可以听的出,他是真心想保护环境的。

就这样,我看到这中国环境的希望,这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难忘的回忆300字周记【2】

“草每蹲,草莓蹲,草莓蹲完樱桃蹲……”一个夏日的晚上,永定的上空中飘荡着我们的欢笑声,这是我们在玩蔬菜水果蹲的游戏呢!

玩这个游戏时,每个玩家都可以扮演着一种水果或蔬菜。你可以用分和一种蔬菜或水果的名称给自己命名。当萝卜的那位同学是喊口令的第一个人,他开口说道:“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草莓蹲。”话音刚落,当草莓的同学就一边往下蹲一边喊:“草每蹲,草莓蹲,草莓蹲完玉米蹲。”接着就轮到玉米的同学边蹲边喊。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非常考验大家的反应能力,谁蹲下的速度慢了,或是口令慢了,就会被淘汰……

我和同伴们一共进行了五轮游戏,我在第三轮中当“萝卜”,游戏开始时,我特别紧张,一直竖着耳朵,就怕漏掉了“萝卜蹲”这三个字。当“草莓”说到“萝卜蹲”时,我赶紧接着说:“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玉米蹲。”说完后,心理顿时一阵轻松,好像逃过一劫似的。这口气还没松多久,“草莓”又叫了“萝卜蹲”,我差点没反应过来,吓死人了!结果这一轮比赛一共淘汰了两个人——“玉米”,“樱桃”。到了最后,就我和妹妹并列第一,我们都很高兴,玩得满头大汗!

难忘的回忆300字周记【3】

小学中的一次次活动,一个个老师,一名名同学在我脑中迅速的飞过……

今天是毕业典礼,我这个人缘不错的中队长,正忙这些留言呢!但写着留言,眼里不知不觉地充满了泪水。毕业典礼正式开始了,由于老师体谅我们,不想再让我们晒太阳,就把地点改到多功能厅。两位主持人走上讲台,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副大队长。当他们在讲话时,我心里酸酸的,我多想也走上去说几句,我看着老师们的眼睛,他们和我一样,眼睛里充满了泪花,我多么想永远也不和这些好朋友分开!可那是没有可能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们的毕业典礼进行到松树仪式的时候,我捧着一捆书,走上讲台,几位教导处老师走到我们面前,我眼里的泪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但我又笑了,笑得很甜,因为我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见了,替我擦掉了眼泪,笑着看着我,我心里好甜,也好酸。现在真是百感交集。

母校,再见,这不是永远的道别,我会再来看你的,再见!

难忘的回忆300字周记【4】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想必人的回忆也是难忘的,可能有难忘的也有有趣的等等一系列的回忆.在我的童年能让我回忆的简直如漫天的繁心,数不胜数.下面我来说说我那难忘的回忆.希望读者们在读过后,原谅我的无知和天真,批评我的过错.

记得那是三岁的时候,当时我非常好玩,常常能想到很多的点子,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个车,我上幼儿园时就带去了.我去了后我的那些好朋友就跑过来要玩我的车,我就给他们玩了,但玩了一会后觉得没意思.然后我们就想个点子,看见留着长辫子的女同学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第4篇

我的教授名字叫阿伦茨(ARENDS),是斯图加特大学飞机研究所的所长。德国大学的教授属于国家官员,享受国家的福利和终身的待遇。通常一个研究所只有一个教授,教授以下的人员则是由教授聘用的雇员。也许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弊病,德国的教授很少从本单位提拔,而且大部分教授都有公司的工作经历。我的教授也同大部分德国教授一样,到斯图加特大学任职前,在慕尼黑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工作。教授的家仍然在慕尼黑。

我刚到斯图加特大学进修时,无论是语言上还是业务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方面,出国前我通过的是英语出国进修考试,而选派单位却把我改派到德国,当时我已经三十几岁了,这样的年龄重新学习一门外语,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业务方面,我教授手中的课题是我在国内还没有从事过的复合材料。然而我的教授并没有因为我的程度低而放弃对我的帮助和希望,而是耐心地指导,积极地为我创造条件;当发现我的德语不是很好时,马上给学校打报告,让我到歌德语言学院去培训德语;当我的研究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时,他又向校长提出申请,要求允许破格授予我博士学位;在我的论文完成以后,又把我的论文推荐给杂志社发表;他还为我申请延期进修的费用。

除此之外,使我感到得意的一件事是教授请我到他家去做客。在这之前,教授还没有请过一位同事或学生到他家去过。

从斯图加特到教授慕尼黑的家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在中国人的眼里,夫妻分开300多公里已经够得上“两地分居”了。然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我的教授夫妇没有成为一年一度的“牛郎织女”。我的教授每个周末开车回慕尼黑。当我坐在教授的奔驰轿车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汽车速度表的指针一直在180公里/小时的刻度左右摆动。德国的高速公路没有设收费的关卡,时速也不受限制,你有本事想开多快就开多快。300多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时就到了。

见到教授夫人,送上一束鲜花,这是外国人常有的礼节,我也学着这样做了。教授夫人是位研究美学的哲学博士。交谈中了解到教授夫人对中国的古代哲学、太极拳、杂技和京剧很感兴趣。如果说她对中国的古代哲学、太极拳和杂技感兴趣,我还可以理解。可是她对中国的京剧感兴趣却使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作为中国人的我连京剧里唱的什么都不知道,对京剧里慢条斯理的动作更没有耐心去欣赏。因此我对她说:“中国的京戏我都看不懂,不懂得中文的你,欣赏京剧里的什么东西呢?”她说:“中国京剧的唱腔和动作非常优美。”也许她说的是真的,因为我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也经常看到过评论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然而很遗憾,我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无法同她深谈。真是自家人不认识自家的宝贝。

还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教授家里不仅有一本德文版的《老子言论集》,还有一本德文版的《选集》。我的教授告诉我:在中国开始的时候,在德国曾经有过一阵中国热,特别是在德国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德国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让老百姓起来造反。然而随着中国的动乱,这股中国热也就很快消失了。

在慕尼黑,教授夫妇陪我玩了好几天。他们带我参观美术馆、国家科技博物馆以及其他名胜古迹;还开车到阿尔卑斯山,乘缆车到雪山上,眺望远景中的瑞士和奥地利;在山下湖边的餐馆里我们一边共进晚餐、一边欣赏落日余晖映衬下的湖光山色。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我拍下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当我把这些相片带到所里给同事们看时,没想到他们还从来没见过教授夫人。他们从我的照片上评论教授夫人的长相和胖瘦。

在我的进修期间,我的教授给了我许多关照和帮助。教授对我的这种感情,我更倾向于是他对中国的好感和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他的这种感情和友谊由于有了我这样一个中国学生而得以体现。

后来,我的教授给斯图加特大学校长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其允许授予我博士学位,斯图加特大学校长很快给我教授回信。原信译文如下:

尊敬的同事先生:

很遗憾我不能同意您的要求:根据授予博士学位条例第3章第2节第1条,不允许授予林金赐先生博士学位。

林金赐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只上了四年的大学,根据(德国)教育中心对外国教育事业的意见,中国的学生只有在上完大学三年级后,才能等价于德国正规中学毕业。正如您所知道,斯图加特大学评议委员会在1986年2月特地对此做出决议:在通常情况下只允许授予能够证明具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博士学位。林先生的大学毕业只能等价于学士学历。

我请求您对这个决定能够理解。我只是出自于这样一种担心:以保证斯图加特大学所授予的博士质量上不受到任何怀疑。

我建议,林先生首先取得联邦德国的大学文凭(相当于硕士文凭),在评价学习和考试成绩时,对此负责任的考试委员会完全可以宽大处理。

我希望对此能够理解,并致以友好的问候。

教授、博士、校长: (签字)

我在这里引用这封信的目的,并不是想讨论德国的教育制度,以及信中所涉及的内容。我只是觉得这封信在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上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德国人做事、处理问题有根有据,无论是我教授的报告还是校长的复信都提出了处理问题的依据。

其次,斯图加特大学校长对于下级的态度,虽然校长在答复中已经提出了处理问题的依据,但还是用“请求能够理解”这样的字眼,用词委婉,并且提出“担心”的理由,完全没有官僚作风。

难忘的一件事300字范文第5篇

2006年3月的广州,暮色已沉,石悦下班回家后,又习惯性地翻起《明实录》,心中莫名地烦躁起来:读了20多年的历史,大部分文字都是枯燥乏味的。他打开电脑,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试试重写明史?他的心顿时雀跃,当晚便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上写下《明朝那些事儿》那段著名的开场白:“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用的ID,就是“当年明月”。

最初的痴心热爱

若不是那灵感之夜,厌倦偶然扼住了他的咽喉,明月不过会依旧顺着光滑的人生河道波澜不惊地走下去。然而,罗马岂是一日筑成的?若你明了那一砖一瓦的坚实。

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从5岁就开始读历史的人,怎能拒绝内心多年累积起来的葳蕤与深邃?明月拥有的第一套史书是三卷本的《上下五千年》,在新华书店里一眼相中,便爱不释手,哭闹着求父亲买下。

父亲问他:“这是历史书,你喜不喜欢历史?”

彼时根本不知历史为何物的小明月连连点头,坚定地回答:“喜欢!”

闻言,当时月薪才30元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掏出5元6角钱。

种下一粒花籽,却开出整个春天。从此,这个有点古怪的孩子便整日窝在家里畅游史海,与古人神交。明月很少出去与小朋友们疯玩,唯一喜爱的游戏是安安静静“跳房子”。这套《上下五千年》他读了7遍,都翻烂了。11岁后,他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和《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艰深的文言文,他读来津津有味。

传统的史书,大多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断句,基本只记录时间、地点、事件。这样的史书犹如一具无血无肉的动物标本,空洞无趣,一般人难以卒读。据说,总共6 000多万字的《明实录》,全国读完的不过百人,明月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用两个小时,陆陆续续看了15年。

明月读书、写历史是出于纯粹的热爱,没有功利心,不为稻粱谋,更不想以此为生。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法律专业,因为“历史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他经常带上一块面包、一瓶水,在图书馆和书店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杂谈、笔记和实录。

就业,又是一次“性命攸关”的抉择。记得小时候坐在父亲自行车上,经过当地粮食局那座气派的大楼时,明月就立下“目标”:去像粮食局那样的单位工作。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在广州当起了公务员。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除了下围棋和洗澡,便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读书上。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只欠东风。

执著的精神贵族

“朱元璋终于说出了他的来意,既然目前你们没有主,不如跟着我混,将来混出名堂,有你们的股份。”这般俏皮诙谐的语言,加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推理、悬疑、心理分析等流行文学元素的巧妙运用,当年明月的帖子一挂,便招徕了不少目光。网友们惊叹:“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于是奔走相告,如得异宝。连载没几日,人气便异常火暴,连一些平时不喜欢历史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来了。短短几个月,他的帖子点击量急速飙升至300万,而之前这个版最热的帖子也没超过10万。一大批忠实“看官”聚集到他周围,成为“明矾”。

白天他是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石悦,下班后,电脑开机键一按,他摇身成为六七百年前那轮静默的皎月,照耀着遥远的时空,纵横捭阖200多年,将朱元璋、洪承畴、唐伯虎们的嬉笑怒骂,凝为妙文。王朝的更替,庙堂的乱臣贼子,宦官的争权夺利……那些历史的干木耳,在他流水般畅快的文字里,渐渐鲜灵丰美起来。

写作的过程却有着莫可与外人道的痛苦——他奉上美味的瓜子仁,把剥瓜子壳的枯燥留给了自己。每天晚上,他都要忙上4~6小时,钻研堆积如山的原始资料,经过缜密的梳理、思索、加工,写成妙趣横生的文字。他说:“历史不容许写没有根据的话,如果出现常识错误,会被人‘拍’得很痛。”为了让自己平静,进入历史状态,他常常借洗澡来放松紧绷的神经,有时一晚上能洗五六次,“把皮肤的保护层都洗坏了”。长久坐在电脑前,他的肩椎、脊椎和眼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周末从不休息,偶尔有事,也会提早多写一些。他向来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但也有孤独得发慌的时候,难受了就打开电视,不为看,就是希望房间里有点人声,好在那温暖的背景里继续写作。再不行就中断一会儿,到人多的地方,比如超市转一圈,不为买东西,只想看看那些活生生的人。

明月常常提起一位老师的话。那位老师说,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能全心全意做的人,是弱者!他坦承自己的软弱,并谈到战胜它的决心:“之前,我做事情从来没有倾尽全力过。无论读书还是找工作,从来没有全力以赴过,也从来没完全得偿所愿过。我有时候给自己找理由,我说我自负,不需要尽全力就可以做到。其实那是骗人的,是我害怕失败。所以在2006年3月10日那一天,我决定做一件事情,证明自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希望当把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肯定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哪怕这篇文章只是我一个人看,它永远不出书,我也会把它写完。然后我会把它打印出来,20年后给我儿子看,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坚持到底

谈及自己的通俗历史写作,明月最看重的,一是自己的感情,二是历史的人性。就像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载动人,就是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如果你能把自己放到历史人物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的感受,你就能感觉到朱元璋当年有多绝望,张居正当年有多痛苦,领会这些后就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

在与经典史书迥异的叙述语气中,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的灰霾放射出耀眼光芒,令一切帝王将相黯然失色,这正是《明朝那些事儿》最令人动容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火了,许多家出版社闻风而动。2006年5月底,图书出版人沈浩波在一番颇费心思的寻找后,见到了网络下真实的石悦。他是唯一一个亲自飞往广州与石悦见面的出版人,双方一拍即合。

2009年9月,《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首印5万册,加印20万册,马上被一抢而空。其后发行量节节攀升,几乎每周都要加印一次。接下来的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相继面世,同样叫好又叫座,销售量始终高居国内畅销书排行榜前三甲。

不知不觉,“当年明月”这个网名已成为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品牌,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众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将镁光灯对准了他,央视《百家讲坛》也向他敞开了大门,更多出版商踏破门槛,承诺更丰厚的利益。然而他不为所动,依然延续着与最初那家出版社的合作,他难忘沈浩波的知遇之恩:“他亲自飞到广州来,带来的不仅是合同还有认同。至少他没有怠慢一个无名的人,现在我出了名,当然也不能怠慢他。”

每逢有记者上门采访,明月总是友好配合,他觉得人人都是为了工作,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