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解媒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说服与改变等研究,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发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依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考、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发展。如果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研究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却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麦克卢汉是一个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学者――他不会使用电器,不会使用打字机,从不开车,甚至极少看电视。《理解媒介》问世不久,他因脑瘤接受开颅术;1976年,他又患上轻度中风,这对他的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1979年,再次中风,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彻底丧失,1980年底这位天才学者陨落。尽管其本人名声一生沉浮不定,但麦克卢汉早已成许多学科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
在《理解媒介》第一版的序言中,麦克卢汉写道:“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②虽然时隔多年,但麦克卢汉科学的预言仍叫我们惊叹。
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作者鞭辟入里地阐述了自己的几个观点,是麦克卢汉的“思想精髓”:
第一,地球已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对这一观点,作者是这么认为的: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最有力的驱动力,跨国公司则是催化剂,跨国贸易的往来是促成“地球村”实现的纽带。
第二,媒介即信息。一般人认为媒介是静态的、消极的、空洞的,只不过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罢了。但麦克卢汉则反驳道: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不仅不是消极、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能动的成分,它们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简明度及组成方式。
第三,媒介即人的延伸。
第四,热媒介和冷媒介。在书中,麦克卢汉并没有对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含义进行界定,但是从他的表述可以推断,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时不必进行“热身运动”。电视、漫画是冷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③“冷媒介”是相对于“热媒介”而言的,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解释是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受众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的这类媒介,比如手稿、漫画、电影、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另一种解释则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介。比如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因为读者在面对冷冰冰的文字,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新的意义,“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④
麦克卢汉的上述四点“思想精髓”中,我对第一条与第三条颇有感触。人类居住的地球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的情况下。媒介作为人们肢体的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听觉能力的延伸借助于助听器,视觉的延伸多亏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与使用,行为的延伸包括X光片、高精度手术仪器等先进设备……但是,对媒介热冷的划分有的地方似乎有失偏颇。比如说电影、电视今天已成为高清晰度的产品,尤其是数码时代的到来,其技术更加完备、先进。如果拿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界定今天高清晰度的电影、电视,应该是公众参与度降低,更需要调动我们的感官去理解了,那么应该属于“冷媒介”范畴,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麦克卢汉能够活到今天看看现代的电影、电视的话,他或许会对自己先前的观点有所反思。
学术研究可以借助前人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绝不能囿于其中,延伸、发散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厘清宏大学科的背景及理论渊源,才能确保清晰的思路,而这正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条件。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中的理论观点,为学术研究起到了思想指引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他广阔的学术视野出发,研究、探讨其整个思想体系,追求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不畏惧权威、漏洞,甚至错误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视野得到更大的提高。
注释:
①雷欣慰:《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两个趋向的探析――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重新解读》[M],《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4期
②【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页
③《热媒介》,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24553.htm
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高等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对“媒介”和“素养”的界定,结合本科生特点,推导出媒介素养应包括3个方面的能力,即社会个体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和使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同时笔者通过对媒介素养定义的研究及本人对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对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做了一个简要的界定: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媒介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在掌握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护理专业本科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有大众传播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学生具备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分析批判媒介信息以及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学科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护理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教育的核心力量,如何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的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不能只靠几门专业课程和讲座,也不能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积极开拓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并将其融入护理工作中。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专业本科生应该是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独立、持续地获得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及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8]。我国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规定了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7项知识和能力后,许多研究者对本科护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为各护理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加强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护理教育界极为关注的焦点[9]。21世纪谈论的媒介,既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也包含了新兴技术为带来的众多新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如手机、网络互动、博客、播客和各种形式的户外广告等。媒介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重要的知识获得方式,对社会和个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人们要想离开或者脱离媒介的影响,已经不太可能。信息时代的大潮将每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卷入其中。如何成功地应对这次潮流,如何合理利用媒介、驾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3]。媒介素养并非大学生天生就具有的,它一方面有赖于大学生在长时间接触媒介过中自发产生,但这种方式缓慢且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需要依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培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这种方式虽然也要经历一段时间,但科学而全面[10]。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可分解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二层面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大众传媒,这两个层面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训练对媒介传达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层面则是在媒介制作等媒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媒介的传播本性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天然地具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素质的特殊作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1,12]。护理本科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主体,是未来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护理学发展的中流砥柱,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媒介素养应成为现代护理人才的必备素质。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着力于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为人们健康提供教育、咨询、健康培训服务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促进护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现代化社会高素质的独立的媒体公民,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13]。
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护理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怎样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成败[13]。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明确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对媒介)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而是批判的自主性。”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互动中获得自己对于媒介信息的“自主性的批判”的能力,与此同时使学生能运用媒介完善与发展自我[14]。建立专门的课程实践体系并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在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推动进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教育,开设相关选修课。课程内容:①媒介基本信息包括媒介的概念、类型、特质、运作规律,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不同媒介的经营模式等。②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媒介知识包括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常用媒介信息源、获取护理及相关专业媒介信息的途径等。③分析判别媒介信息,分析媒介的目标受众、节目(报道)定位、报道风格等,从各种媒介报道中甄别、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分析各种媒介对公共医疗政策的解读,对医疗事件的报道,对医疗行为的评价等。④使用媒介,媒介(计算机、手机、录音机、照相机、录影机等)基础知识及操作方法;全面收集与某一护理主题相关的媒介信息,对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评价和利用;如何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媒介信息。除了制订专门的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外,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的多元渗透教育也很重要,如可在护理人文类课程中引入媒介知识、信息理解、舆论引导、传媒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利用校园媒介自身的优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纸、杂志、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媒介宣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并与相关教育机构及团体合作,采用专题培训和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日投稿与编辑制作,使学生在巩固所学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媒介的运行流程和相关知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15]。重视引导和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其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实效。教育中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把科学接触和合理运用媒介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15]。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拥有整体性特征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应该在常态的高中语文教学基础上融入积极的时代信息和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形成密切联系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教育模式,区别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封闭性的侧重于语法结构、文字使用和提炼中心思想、关注道德教育的两大重要部分。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表现为一种融汇我国古代、现代以及当代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种集社会的实效性评价与使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便急切的需要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辨别能力、恰当的处理能力和合理的运用能力,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恰当运用。从实质上来看,媒介素养与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是非常契合的,媒介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今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学语文从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的正确道路。
二、实施原则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做到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媒介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再创造,侧重于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譬如《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学好这一课不仅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认知世界、整合信息、提炼论点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新闻,针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培养同学们通过新闻事件提出鲜明观点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当然,所借助的工具不只有新闻事件,还包括街头巷议、稗官野史、趣闻轶事等等。学生借助媒介资源获得了最新最全的信息,锻炼了议论文写作能力,亲身体验了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接触不同内容的媒介,做出理性的判断。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从不一样的深度进行冷静的思考,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利用不同的媒体,感受影像与图文的区别,判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媒体上传递出的不同的信息,不一样的人群对同一个新闻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看法。在对多种媒介信息的筛选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提炼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合理的观点。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对媒介信息进行冷静的思考、客观的批判、恰当的总结,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自己的理性与睿智。
(三)自我管理,主动参与
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说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既是让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批评能力的人,又要让他们做到客观的批判、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成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参与者。英国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曾经提到,媒介教育应该激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地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起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长久的打算,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观点,解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积极参与互动,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综上所述,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析整合媒介信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对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再创造,从而形成积极合理的新信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用途径
(一)从课内应试到课外生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学课程设置融合在一起,如今在我国,高中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在探寻摸索的状态。本人觉得,中学语文素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与具体的操作中,不但要表现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把握与整合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将来,立足于让其形成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促进其语言生命的成长与丰富。就此来看,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走出课堂,融入外面的世界。在课程设置上,不但要侧重于经典的课文,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渗透,从传统的对课文的分析扩展到对时事的评论,寻找一个符合学生现状需求的,带有创造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方法。以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进贾府》有关的情节,仔细观察连续剧中演员塑造的人物与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有什么异同点,指引同学们对剧中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冲突设定等方面展开讨论,认真分析影像媒体传达的信息和文字媒体传达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分析讨论的收获写下来,落实到文字上,先由同学互评,再由老师点评。
(二)从技术传播到价值引导
最初的中学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了技术理性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往往沿着教育技术指引的方向展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媒介信息和技能,把媒介死板的定位于传播工具与交流手段。所以,很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体现的是媒介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媒介平台越发的自由宽松,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只需轻轻松松地动一动手指,大量的信息便呈现在眼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渲染与提升功能,将媒介素养教育从一个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转变为媒介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这方面,语文教育中所体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角色转变尤为明显。又如:在指导阅读《我与地坛》一课时,某些老师将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史铁生对母爱的忏悔,对命运的抗争。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一句话就能将文章阐述明了,那么又何须浪费时间进行分析教学呢?我们品读文本,着眼于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就会发现,作者选择了地坛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最初的地坛是萧条的、破败的、荒凉的,作者的心情也是低落的;后半部分话锋一转,景物变得活泼了、有生命了。原因是什么呢?是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内心充满了生机。作者写的是眼前之景,抒的却是心中之情。所以我们教师大可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上,放一些体现生命可贵内涵的影片,进行价值引导。
(三)从教学为主体迁移到以学习为中心
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私塾教育。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过分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是具有表达需求的。纵观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教学方法都是古板的满堂灌式,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先前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以教学为本位,这种模式大大禁锢了教师的执教行为,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很难培养好适应不同媒介的表达能力的。
四、总结
【关键词】媒介 分离 融合 科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媒介发展的历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最初的传媒是自己的身体、表情、手势和口语,他们借助劳动延伸出其他介质和传播方式,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从人体分离出的各种媒介又呈现出重新融合的态势。
一、媒介的逐步分离
在原始时期人类的语言还没有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传播是通过实物来进行的。那时所有的媒介都集合在人的身上,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传播中,接受者进行接受信息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有很多弱点,如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等。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人们之间的交流就不一定要用实物来传达意义,而可以通过语言的指代性和抽象性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还产生了一些不存在实物的抽象词汇,如描写心情感受的一些词语。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文字诞生了。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也第一次实现了媒介与人体的分离,实现了媒介的体外化。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此时人类所利用的媒介就开始逐渐分化,可以脱离于人之外,只通过视觉便可进行意义的传达和思想的交流了。
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进入到媒介的解放。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这时媒介分工趋势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就是在这个媒介有了明确分工的时候提出来的。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如今多种媒介又呈现出大融合的态势。
二、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媒介融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二是媒介应用战术层面的融合。接下来就对媒介融合的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媒介技术融合
从电视这一集合了声音与图片的媒介开始,媒介就展现了初步融合的态势。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今日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媒介发展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发展形态。
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它集合了声音、图片、视频、通讯等多种媒介的技术,而成为了集各种媒介技术为一身的“媒介之王”。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又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每一种传统媒介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报纸时代人类主要是利用眼睛的视觉来接受信息,广播和电视媒体影响人的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媒体,充分调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全面提升了受众的综合性立体感官体验。也就是说科技媒介所指的并非单一媒介的科技化,也并非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全面革新,而是囊括了各种媒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质的媒体构架。视听群体的媒介经历也就因此丰富、完整、立体化。
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媒介科技的融合是媒体革命的最大动力。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信息载体的演变体现一个趋势,即媒体技术由专业独立性向交叉互动性转变,各媒体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科技发展的目标。
2、媒介应用战术性融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
西周的伯阳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现代的媒体共生理论也认为,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因而尽管这种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传统纸质报纸和网络的合作有助于交叉促销,驱使报纸的读者去浏览网站,网站的用户去阅读报纸,联合的结果是双方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媒介信息的共享,做到信息传播和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一个重要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使得媒介融合得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技术的一日千里,为媒介融合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媒介更进一步的融合体现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交融即媒介形态的整合,形成新兴的复合型媒介。现在已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媒体战术性联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1、广播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已有广播上网电台共68个,以电台栏目单独建立的网站14个、跨媒体网站2个。2000年3月,全国交通广播网“易路通”网站开通,通过网上平台将全国交通广播联合起来,实现各台的资讯共享。广播台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同时,网络广播具有点播互动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间段的限制。
2、报纸与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最初开始将报纸与网络战术性联合的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由于网络的海量存储可以将报纸有限的篇幅扩大,进行深入报道,对重要问题还可汇集成专题形式进行追踪报道。这就利用报纸已有的资料来源以及编辑人力开发出更为广阔的市场。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读纸质媒体的内容,但没有报纸读起来舒服。随着PDF版、专门的网络报纸阅读器EEO等的出现,阅读变得越来越轻松惬意,读者也逐步接受电子版报刊。
3、电视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根据最新一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1%。互联网越普及,分流电视观众的趋势越明显。因此,电视媒体要以新的传播技术改变旧的传播形态,与互联网接轨,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形成电视与互联网的互动发展,为战术性融合奠定基础。
4、电视和手机的战术性联合
目前中国的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7305万人。2.53亿网民中,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行为的网民比例达到28.9%。现代手机增加了视听功能,有MP3、MP4等功能,可以下载收看电视、电影和在线欣赏节目。随着我国3G进程的加快,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无论在运营网络上,还是在提供内容上,都会为手机电视这一传播形式的完善和丰富带来极大的好处。3G时代电视和手机的联合已成必然。
人类一直处在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和更高层次的追求中,这就必然导致了人们对于能够帮助人类满足生命需求的各种工具及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随着人类对所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对媒介的功能化、便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并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地进行各种尝试,展望未来不同类型的媒介还会借助新的介质而呈现出进一步的融合态势。■
参考文献
1施拉姆,1994,《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2徐沁,2008,《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中国期刊网。
3许颖,2006,《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第7期。
4陶喜红,2007,《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中国期刊网,第6期
5马歇尔・麦克卢汉,2005,《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丽的秋姐姐
当骄傲的夏哥哥走时,美丽的秋姐姐也就来了.
她从天上飞下来.棉花宝宝还不知道秋姐姐来了,还躲在他那雪白雪白的衣服里睡大觉呢!一位位稻谷女士连忙穿上了一件件金色的衣服;高粱哥哥好像已经爱上了秋姐姐,所以呀,脸上涨得通红呢!一位位玉米士兵看到秋姐姐来了,连忙把帽子摘下来,鞠了一躬.好像在说:"恭迎秋姐姐!"
秋姐姐不像夏哥哥那样炎热,也不像冬婆婆那样寒冷.她很文雅,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儿.秋,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