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里海的地理特征和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里海周边各国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加大对里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强调各国合作机制的建立对共同拥有一个可持续的里海意义重大。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它的西南面和南面为高加索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连绵雪峰环绕,其它三面只是坦荡辽阔的平原。里海是我国的称呼,它的译名应为卡斯皮海(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得名于古代居住在高加索东部的一个叫卡斯皮人(каспийск) 的部落。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一千公里以上的湖泊。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面积37.1万平方公里,大小几乎与波罗的海相当,规模为亚速海的10倍,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公里)的14%。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目前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里海生物资海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运输货物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粮食、木材、棉花、食盐、建筑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里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地位的重要性,同样,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里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备受各界相关人士的关注。

一、 水位大涨大落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1.水位大降,水面萎缩,灌溉面积剧减

里海和咸海是地球上两个特殊的水域,它们同世界大多数内海和湖泊有着不同之处:水流的方向只有一个,只流进,不流出。它们位于干燥地区,蒸发率特别高,流进来的水很快就会蒸发掉,所以,它们虽无出口,也不必担心会涨水。里海在1933年之前,它的面积是相当稳定的,约为40万平方公里,但从1933年以来却显著地缩小了:1965年时为37.2万平方公里,其原因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每年流进里海的水中,河水占了80%,而伏尔加河又占河水水量的80%。但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政府就宣布沿伏尔加河修建13个大水坝,以供发电和灌溉。1933年 6月已把伏尔加河、白海和波罗的海沟通;1937年,苏联开始把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里海联结起来;1952年完成了伏尔加河—顿河的运河工程,但结果是伏尔加河水量损失巨大,有些从地下流失了,但主要是蒸发了,再加上大量的河水引入灌溉运河,流进里海的水量大大减少,里海的水位不断下降,面积日渐缩小。从1929年到1970年,里海水位下降了2.57 米,海面则退缩更快,里海水位每下降 1米,它南部的水面面积减少0.5%,而北部则要减少17%。

2. 水位大涨,淹没良田及油田设施,损失惨重

1970年代末,专家学者们对里海水位下降感到担忧,1977年,里海水位比原来下降了约30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此情况下,里海将同中亚的咸海的命运一样将会干枯。但自1978年,里海水位开始上涨。自那以后,里海水位上涨了约2.5米,里海以惊人的速度仍在上涨。此事一开始被视为好兆头,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环境灾难,几百万公顷的良田没入湖底,众多厂矿被淹,沿岸居民不少被迫背井离乡,另谋出路。除了海岸人口需要搬迁外,里海水位上涨还将会淹没里海沿岸的油井和石油设施。最近20年,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大片土地和1400多口油井被海水淹没。阿塞拜疆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也发生类似环境灾害。阿塞拜疆的首都、石油城巴库,遭受石油污染的湖水经常漫入居民庭院,巴库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日日闻腥见油。巴库城中原有一条长达数千米的滨湖大道,曾以万种风情和典雅华丽的气韵成为前苏联屈指可数的一大景观,现也静静沉睡在湖中。据阿塞拜疆地理学家们预测,里海水位今后数年内仍将持续上涨,最终将比目前水位高出5米。这意味着要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二、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里海的最大污染源来自里海北部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沿岸居住着几百万人口,分布着几百家工厂以及大片农田。城市下水道和工厂排放的污水以及农田的化肥和农药水流入伏尔加河,我们看看伏尔加河每年要“吞”下多少污染物吧:30万吨有机物,1.4万吨废油,上百吨的锌、铬、氮等化学废料……,这些污染物最后又流入里海。另外,里海是片封闭的水域,散入水中的有害物即使不会永久地留在那里,也会保留许多年。在正常的海洋石油开采作业中,每个钻井向水中排放的污物有:30-120吨原油,50-400吨泥浆,200-1000吨钻渣。此外,铺设管道也会使大量底泥散入水中。同时,里海海洋钻探作业中出现的事故非常频繁,也给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危害。

三、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里海地区盛产鲤鱼、鲟鱼、鲈鱼、鳊鱼等特色鱼类,渔业资源发达。里海环斑海豹是世界上独特的生物物种,还有大量的白天鹅、海鸥、野鸭、白鹭等珍贵禽类,在里海水域内生存近40万头海豹,世界上90%以上的鲟鱼资源集中在这里。据有关权威组织测算,里海地区仅生物资源就价值5000亿美元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沿岸国家开发里海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这里失去了昔日原有的宁静,里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4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东北部水域,每天都有上百头的海豹尸体被海浪冲上海滩。在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这种灾难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6月上旬,共有上万头海豹死于非命。严重的污染使海豹的数量减少了20%。同样的,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行为,里海鲟鱼数量已经呈灾难性的下降趋势。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海的鲟鱼产量下降了95%。目前,里海鲟鱼已经名列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公布的“十种濒危物种的名单”之中。以牺牲里海生物资源为代价,发掘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国际市场上1吨黑鱼子因品种的不同而卖到18-60万美元不等,而石油只不过是每吨80-4110美元,海洋石油开采活动对渔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渔民们失去了传统捕捞区,采油者们往往会在这些地段竖起钻台或铺上输油管道。第二,小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被破坏,育肥及产卵条件不断恶化。第三,无法避免的污染使一些水域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更何况, 通常情况下油田探明的石油储量与实际上能采到的数量有很大差别,后者只占前者的20-40%。这样算来,里海的石油经过加工后并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的情况下,可以用30-40年,最多不过50年。难道应该为这区区50年的不可再生的石油繁荣而毁灭里海的鱼类资源、生物资源吗?

四、对里海环保措施的设想

1.建立完善且共同遵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签署较有权威性的政府间关于保护和利用里海生物资源的协议。成立一个《里海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水体流域环境、生态及水资源进行管理,协调各国其他相关部门,既可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又可以保障对里海水体治理保护的投资专款专用。政府和地方有关责任部门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消除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染。建立生产废物管理中心,其中包括建立硫储藏和利用中心。保证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不再污染里海及周边地区。鼓励实业家投资环保生态项目,国家应向他们创造优惠条件。

2.树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和新式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里海周边国家对的自然资源和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各国的发展走向。如果双方能够就这一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那么将取得双赢;而如果各国在这一问题上不够重视,缺乏沟通,任其发展,那么必将违背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会严重制约各自毗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将对各国的关系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3.积极参与制定和切实履行区域国际协定,加强里海水质共同监测方面合作,建立预警机制及合作机制。各国应开展里海水体联合监测,通过定期监测、自动监测和巡回监测三种方式,在公共水域建立完整的监测监控体系以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监测监控设备,对污染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成立协调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开拓环境保护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4.放弃掠夺性的开采方式,进行有节制的开采。这不仅符合所有沿岸国家的战略利益,还符合生态要求,对保护里海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很有利。在里海上那些正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及输送工作的地段实行间歇作业制度,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且在禁捕区、鲟鱼产卵地、小鲟鱼的成长地及鲟鱼强化育肥洄游路线上要严禁地震勘探及石油开采作业。

5.建立一项挽救鲟鱼的国际基金,由那些在里海开展活动的石油公司提供资金,不按规定支付这笔资金则不给它们发放作业许可证。借鉴前苏联保护鲟鱼的经验,利用专项的资金采取有效措施挽救鲟鱼。鱼类资源与矿物资源不同,它自身可以再生产,只要合理使用、不破坏生态系统、不损害种群的再生能力,它们是消耗不尽的,可以永久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所有的里海沿岸国家都应对国际社会承担起保持里海生物资源优良状态及种群多样化的责任。

五、结语

挽救里海的生态问题已不只是个地区性问题,还带上了全球性色彩。保护鱼类资源是刻不容缓的。所有真正关心里海地区前途和命运的人:科学家、鱼类专家、环保人士、渔民、石油家及政治家们都担负有保护里海生态环境的责任,特别是里海沿岸国家的首脑们,更应处理好石油开发与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这些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大明,冯彦 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维亚切斯拉夫·廉·齐拉诺夫.《里海:要石油还是鱼类资源?》.俄罗斯《独立报》.1997.8.22.

生态问题范文第2篇

一、金融生态的定义

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深化的一项新成果。金融生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来讲,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场面的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乃至商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二、金融生态的特征

(一)金融生态具有关联性。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金融生态的各种要素之间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各种金融活动主体内部的相互关联以及金融活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直接关系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二)金融生态具有适应性。由于各国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各国金融生态具有不同的印记。为了适应各国不同的外部环境,一国的金融活动主体也必须动态地改变自己的交易原则和交易策略。

(三)各个金融生态因子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是金融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例如,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二是金融发展对其外部环境的依存性。例如,没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就必然会窒息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阻碍金融良性运行与发展。因此,营造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与外部和谐共荣关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的核心所在。

(四)金融生态具有演进性。自从金融活动产生以后,金融主体就沿袭着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传统、法理等,不断进行或发展着金融活动。金融生态的平衡实质上表现为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演化过程。

三、我国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被严重破坏。(1)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金融业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功能作用的强化和创新能力。在业务创新、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现实中,往往出现金融方针、政策、决策与金融实践脱节、曲解、时滞和走样,造成金融政策传导的失灵,金融运营失效。(3)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救助,金融机构的预算约束机制全面软化,金融机构出了问题,由政府“摆平”,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突出。(4)国家信用担保体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

(二)融资方式失调,风险相对集中。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同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低,却过分依赖银行,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市场严重萎缩,投资者的投资工具严重缺乏,使得金融生态严重失衡。

(三)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有生命力的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全部产权还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金融,其他产权主体对金融的介入尚未做出明确的基本法律规定和保护,因而出现实际工作中许多金融机构名为股份制,但实为私人所有,但又不承担控制责任的现象,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四)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1)金融法规滞后,道德风险增加。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破产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当局不得不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救助,由国家出钱买单,隐含着不少道德风险。(2)金融受众信用的失信。接受金融服务或渴望金融服务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可信任程度和信用水准。而诚信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3)企业破产问题。在主银行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4)行政制度问题。在我国现有银行类不良资产中,行政干预是其主要原因。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

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改进金融生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买单,认为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卸掉了,金融机构的生命力就可以焕发出来。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金融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金融生态的根本改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一部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破产的成本由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出资来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利,为金融生态的改善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的信用秩序。

(二)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突出股东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完善我国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而关键是建立一套使投资者能真正回归到追求金融资本利润的正常轨道上来的机制,这取决于控制金融的产权主体不能只享受产权中的权和利的组合,还要承担与权和利相对立的责和本,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完全的硬约束,从而引导行为主体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三)以保护债权为中心,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力,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应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信用制度的核心是信用,即以债权能得到完整有效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借贷授信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十分重视对债权人的保护,基本上是按照以债权为中心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并明确规定债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优先权,如对债权人在债务人欠债不还的时候所拥有破产权、信贷抵押品的优先受偿权。从我国情况来看,落实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社会信用秩序,关键是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理顺有关法律关系。

生态问题范文第3篇

1.技术转化推广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缺乏有效的服务体系,无法向农民提供优质品种、技术、信贷、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新技术的转化率还不足20%。用现代科技装备、支撑农业的格局仍未形成。农户使用较多的仍是传统农业技术和一些简单的生态农业技术(如间作套种技术、沼气技术等),很少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2.农民综合素质较低。长久以来,贫困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民。因此,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解决温饱,如何改善生活。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往往是从短期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但是,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往往会导致农户采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积极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短期内,经济收入可能会增长。但这种对农业的掠夺性的经营,极容易导致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快速消失、肥力退化、土质变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忽略环境,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大倒退。不可否认,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但是,如果广大的经营者们能够多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虽然短期内经济效益可能较低;从长期来看,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善,总体经济效益不仅会大大提高,也能长久维持下去,并获得持续发展。这一点,我们农民是无法自觉意识到的。

3.主导产业不明显。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不突出,形不成产业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的地区对市场、自然条件、生产、加工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竞相仿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盲目培植主导产业,盲目建立肉牛基地、生猪饲养基地、屠宰加工生产线,地区问生产结构雷同,从而造成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同步调整又造成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

4.资金短缺。生态农业的发展往往具有一个特点,在建设的初期,需要一定规模的投入。但这个时候,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能体现或不能完全体现,项目无法独立运作。资金短缺正是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大困难。许多生态农业的建设只有依赖国家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补贴来支持。但是,我国现时状况是,在农业税费改革以后,地方财政非常紧张,财力有限。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缺乏资金,无法完成,无法实现独立运作,经济效益就无法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因此陷入恶性循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二、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促进生态技术的应用于推广,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为此,我们应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借助于高校和农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建融科研、试制、生产为一体的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2.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的经济高效性就体现不出来,生态农业也就没有生命力,这也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农业产业化本身就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主导产业,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科农工贸一体化、种产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立一套有效机制,使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民,促进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使农民树立起现代市场经营观,形成市场为农民服务、农民依赖市场的密切关系,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生态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整理

4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 david w.生态旅游[m].杨桂华,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生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评价问题

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互,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环境中各要素的生态关系并发现问题,为保护环境提出科学依据[1]。但是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时也要考虑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数据及评价结果4项关键问题。

1评价目的问题

生态评价是一项有助于后期开展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为决策者与公众提供具有可读可用的信息。有目的地开展环境评价有利于评价工作指明研究方向,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与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就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确定环境评价的目的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尤为重要。环境评价的目的应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为主。此外,生态评价也是一项需要生态系统管理者参与的工作,需要管理者认可根据区域内存在的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价目的。如较为常见的湿地问题,在评价目的确定环节需湿地生态系统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早期,人们割裂性地认识湿地生态,导致其评价的不科学性。因此,将可将环境评价的目的确定为提高对湿地的保护程度与利用率,优化湿地的资源配置,管理者根据评价目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环境评价也才会具有意义[2]。因此,对于评价目的而言能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管理者的认可二者缺一不可,是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评价方法问题

有了目的也就有了方向,而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目的。因此,也就需要环境保护者考虑用何种方法获取数据、构建生态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间接对生态系统管理带来影响[3]。环境评价需要获取数据并利用指标进行评价,但是当前生态环境的指标相对较多,体系庞大,如何选择评价指标也成为建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刘建军在建立荒漠景观生态指标体系时提出要保证全体指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建模时首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评价指标需要有具有科学原理的支持,能够如实、准确的反映出评价主体的特征、现状、变化规律等;同时能够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方法要具有可行性是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建立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可行性要求评价指标具备以下4项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便广泛应用;②体系简单明了,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特征,定义明确、无歧义;③要求在现有的检测水平、统计手段基础上能够获取准确、真实的数据;④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保证管理者能够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具备上述4项要求的方法即为可行性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环境数据的获取工作中。如遥感、GIS等技术,应用方便且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从而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数据问题

评价数据是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除了方法、技术给当前生态系统评价带来制约之外,当前评价数据的不足也是制约当前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选择符合决策要求的数据也成为当前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通常需要较多的、全面的数据进行评价。此外,由于生态系统是不断演变的,固定的数据是无法如实地反映其演变过程。因此,生态环境的评价选取的评价数据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出评价主体的变化过程[4]。同时还要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性。如对地区、国家生态系统的数据,要保证数据能够覆盖整个地区、国家生态评价区域,能够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如在美国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美国生态系统的状态》中,管理者选择的103个指标时中,只有58个指标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的指标有31个。然而就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美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仍无法安全、有效的报道,降低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的实际价值。这也就给当前环境评价数据的选取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要求数据要具有一定的广度。

4评价结果问题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向公众公布生态环境环境的状况,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生态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真实性要求对客观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可读性要求评价结果具有可读价值,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评价结果要能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出经济开发活动、生态保护政策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下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及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因而也就具有可读价值。利用真实的数据真实地反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决策科学性。而公众也能从真实的评价结果中,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

5结语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管理者需要确定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的的目的,运用科学性的评价方法获取真实的数据与评价结果,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号召全民行动,依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与系统管理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10):90-91.

[2]田薇,张晓梅,朱小龙.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J].科技风,2014(06):252.

[3]石峰.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