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又把“人才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心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各级人事部门要努力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事业务是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加快人事制度,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当前,各级人事部门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步伐的路子,认为当前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积极创新,努力拓宽人事服务范围。
人事的制度广泛性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从万荣县的情况看,服务各级各类人才和人才的各种需求。虽然目前人事范围正在逐步扩展,人事对象正逐步由过去的人才个体向个体私营,民营企事业以及改制后国有企业等单位延伸。业务方面也初步形成了与人事档案有关的业务、与人才中介服务有关的业务、与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治理创新有关的人事规划、设计、咨询、诊断等三种类型的业务,但随着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人事的领域还非常广阔,全县现有30余家的民营龙头企业、28家民营事业单位、7家中介服务组织、还有170多家万荣籍县内外企业,同时每年还有400名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县就业,但目前参加人事的仅有3家单位和100余名个体人才,与人事设计、咨询有关的业务,还未能启动。人才市场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此,人事人才部门必须适应“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首先进行观念创新,从传统的干部人事治理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大人才观念,把全县的各级各类人才纳入服务治理范畴。从对象和业务两个方面,全面开拓人事领域,创新人事业务。对象上,要着重由个人向单位扩展,由中介组织向各类民营企事业单位扩展;业务上,要重点由档案治理向与档案治理有关的人才中介服务延伸,由一般的人才中介服务向人事规划、人事诊断等高层次的业务延伸。实现这一目标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进行政策创新,尽快制定出人事工作服务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人才的工作流程及配套办法,辅之以优惠政策,有效地满足人才的各种需求,积极稳妥地拓宽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使人事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着力抓好民营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突出重点。
企业自主灵活的用人制度,随着民营企、事业的迅速发展。使民营企业人才集聚迅速增长,成为开发人才资源的重点,也是做好人事工作的重头戏。据省人才市场统计资料显示,年上半年全省才市需求总量中民营企事业单位占据80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企事业单位在二次创业和做强做大中急需加强经营治理,创新用人制度,减少人员流失,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其人力资源治理成本,把有关人才切身利益的一些人事治理方面的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分离出来,交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因此,开展民营企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势头看好,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民营企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复杂,人才个体素质差异较大,再加之粗放治理,对人才的各种需求重视不够,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本着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全面开展的思路进行。具体操作上应注重把握好三点:一是工作上要突出重点不搞平均用力,可先易后难,有重点地做工作,成熟一个,办理一个。二是对象上,可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施,非凡是一些家族式治理的民营企事业情况比较复杂,不具备集体的可实行部分,不具备全员的可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先对新进人员实行人事,创造条件逐步扩大。三是业务上可以从治理档案或无档做起,由单项逐步向多项扩展,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业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起来。
适应现代人力资源治理新要求,与时俱进。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传统的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实行一体化的人事制度,其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用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基本相似。国家是事业单位的直接用人主体,国家规定统一的人事制度,确定事业单位编制,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供给或部分供给。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法律规定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不属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没有被赋予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其人员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不适用国家公务员制度,因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一种不同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殊公职制度。它是事业单位运用特殊的手段和方式,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人事活动,促进和保障人与事的最佳联合,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的制度总和。
近年来,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恢复了职称评审工作以后,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和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度;其次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分配方式,实行“等级工资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第三,形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开展了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工作,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第四,建立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项目更加完善,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五,人事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保障了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实施与推行,保障了单位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2006年1月1日人事部了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是我国首次对事业单位的招聘行为制定统一规范,同年7月8日,人事部又先后颁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实施意见》,走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人事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回顾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包头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来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减少人员以达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其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符合了事业单位专业化公共服务和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建立了有别于党政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体制。其三,兼顾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区域和层级的特点,实施了分类指导,把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结合起来,做到了积极稳妥,逐步深化,使我市的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事制度;实践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academy puts conscious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into practice commonly acting for system, acting for the system concrete practice combining with independent academy conscious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analyses conscious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acting for the positive role that system develops to independent academy and a few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key words】independent academy; system conscious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is acted for; practice
自1995年12月国家人事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和推行人事制度以来,各地高校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行人事制度;独立学院作为公举民办的高校从创建之际就实行人事制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有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对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独立学院人事制度的实践,分析人事制度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独立学院人事制度的内涵
人事制度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按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其相关人事业务,可以为各类流动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人事关系、档案代管、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以及代办各类社会保险等一系列人事和配套服务。目前独立学院人事制度主要是指独立学院委托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全校教职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职称的申报、人才的调配。
2 独立学院人事制度的实践
2.1 确定对象、选择机构以及主要内容。
独立学院的全员人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员聘用制。也就是说,独立学院的对象是全校的教职员工。
我校是2004年在湖北省人才交流中心开户,实行全校人事制度。
独立学院的人事工作主要内容有:
2.1.1 委托省人才中心接收并管理被人员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不在省人才的教职员工,我校是通过开函转交到省人才我单位户头下;人事档案在省人才的教职员工,我校可直接将其由个人户头转到单位户头下。
2.1.2 委托省人才中心,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需要,为学校聘用的应届毕业生办理职称认定等工作。目前我校的职称评定有三种途径:一是从省人才中心申报,二是从我校校本部申报,三是直接上报到教育厅。
2.1.3 优先为学校办理从武汉市外调进德才兼备、专业对口的急需人才的有关手续。目前我校已通过湖北省人才交流中心从外地成功调入多名中高级人才,这些中高级人才已成为我校骨干。
2.2 独立学院人事人员的工资待遇及福利。
由于独立学院是全员人事制,所以在工资待遇上不存在部分人事高校的“有编制和无编制的收入差距”。在福利上独立学院按国家政策要求统一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前武汉市只有部分独立学院给教职员工缴纳了住房公积金。
2.3 人事人员的管理。
独立学院在全校教职员工人事档案托管的同时建立个人业务档案进行管理。人事部门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意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把对人员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他们、尊重他们,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由单纯的契约约束转为人文关怀,由单纯要求到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他们营造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单位的整体凝聚力。但同时也需要营造“竞争机制”,避免教职员工积极性不高、人浮于事,应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坚决遵循“科学设岗、公开招聘、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原则,因事设岗,按岗聘人。
另外,应该注重制定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以及考核晋升办法,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 独立学院实行人事制度的积极作用
3.1 保证了人才个体的择业权。
过去高校实行的是封闭式静态的管理模式,人才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高度结合。人事制度实行人事关系管理权和人才使用权相分离。这种分离使人才的所有权由个人自主掌握,摆脱了过去传统的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的终身依附关系,保证了人才有充分的择业自,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3.2 保证了学校用人自。
人事制度拓宽了用人渠道和用人方式,为独立学院充分吸收社会人才提供机会。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学校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可以通过人事制度调入各类紧缺人才。这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而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质量。
3.3 保证了人才合理流动。
传统的用人制度下,人员依附于单位,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没有合理的流动机制,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在人事制度下,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只是聘用与被聘用的合同契约关系。学校拥有员工的“使用权”,通过用人单位与员工的用人合同,学校负责聘用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管理,员工完成合同规定的职责和任务。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拥有员工的“所有权”,负责档案的接收和管理,合同期满不在聘用的人员,与学校的劳动关系自动解除,即回到社会人才交流中心,接受社会人才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学校不再负有责任和义务。人事为聘用合同管理的实施,铺设了合法的人员流通渠道,使高校人员出口畅通,能进能出,保证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人尽其用。通过人事,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真正建立起一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自主用人机制。
3.4 保证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独立学院实行的是全员聘用制,学校与教职员工签订聘用合同书,实行人事制度,一旦解聘,养老、医疗和住房等由社会承担,学校因此可以减轻财政上的负担。还有,人事人员的管理属于人才交流中心,人事部门从繁杂的人事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抓高校的人才资源。因此,人事制度的实施,对独立学院来讲,既减轻了财力,又减轻了人力,独立学院将最大限度地优化办学资源配制,提高办学效益。
4 独立学院人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4.1 人事档案的转入不及时给学校工作带来不便。
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新进部分员工的人事档案没有及时转入到单位户头下,使得单位对员工的管理出现空白;有些员工由于人事档案不在单位户头下,在新学期不辞而别,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很被动。所以人事部门一定要督促全校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及时转入到单位户头下,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4.2 实行人事使员工归属感减弱。
由于实行的是人事制度,全体教职员工签订了有期限的劳动合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教职员工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但是同时也使得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减弱,产生不安定感,使得教职员工的流动性变大,不利于稳定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这就需要独立学院了解教职员工的需求,设身处地地在他们立场上为他们着想,在学校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等各种措施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形成独立学院的特色用人制度。
4.3 实行人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级人才引进。
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引进人才,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高级人才的引进。在引进高级人才的时候,由于高级人才大都在公办学校工作有编制,跳槽到独立学院无编制,跳槽成本变高,后期福利待遇跟不上。比如由于年龄原因社会保险无法缴纳,或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在公办高校工作时间如何折算社会保险也成为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这就大大限制了独立学院高级人才的引进。
独立学院要吸引高级人才,除了自身要做出努力(比如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发展空间),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比如公办高校有编制的高级人才到独立学院无编制,其养老医疗保险如何续上等问题)。
综上,独立学院实行人事制度,是改变传统用人方式、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现阶段仍处于发展之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人事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从制度的推出到实施,都有一个质疑、认同的过程,同时人事制度本身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积极开拓创新人事内涵与实施环境,科学管理,更新传统思想观念是高校人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
人事制度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事管理的一种过渡性模式,如何充分发挥人事制度在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向农.高校实行人事制浅析,煤炭高等教育,2004,(4)
[2]王宏原.人事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事制度改革 多元化 用人机制 管理机制
课 题:2011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CGJ82-11。
一、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办学模式改革需要人事制度改革
近几年学院为了适应上海市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教委对职业院校提出的校企合作办学的要求,积极探索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为重点,探索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机制,办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迫切需要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否则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模式的要求,也不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为以往的单一的事业编制用人体制,已经导致了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师资队伍结构、规模发展受到限制,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高、中级技术人员难以调入学院任专职教师,受到体制壁垒的影响,难以转为事业编制。因而,学院十分重视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从单一的事业编制用人体制转变为多元化的用人体制的有效途径,以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人事制度改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要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的角色也逐渐由单一传授知识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元化角色。职业教育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为教师角色多元化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还要有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往单一的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已经很难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就要从企业、社会多渠道引进教师,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无法解决多渠道引进教师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学院也抓住了这个契机,对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学院制订并实施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和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拓宽用人渠道,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推进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程,增强了办学实力。
二、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要实施多元化用人制度,就要突破事业单位原有的人事制度——以事业单位所有制为基础、固定编制为导向的封闭管理机制,找到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聘任制度的改革。聘任制度的改革是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是高职院校能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十一五”建设发展期间,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拓宽了用人渠道,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实施多元化人才引进和聘用模式,并采用人才遴选机制、岗位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等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益。
1.采取多元化的用人模式,增强用人机制的活力
笔者所在学院从2005年起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职工聘用合同试行办法》,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事业编制用人办法,使学院从单一的事业编制制度过渡到以事业编制为主,人事、人才租赁、退休返聘为辅的多种编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在用人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聘用模式,不断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逐步形成了合理的、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各类人才百余人,推进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笔者所在学院坚持教学团队建设要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以灵活的用工方式,采取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措施,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退休返聘的方式,聘用企业专家型人才。学院是从培训学校转型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曾大量引进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专业基础扎实,有发展潜力,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适应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专业建设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学院采取退休返聘的方式,以灵活的机制和较为优越的条件,先后聘用了12名具有几十年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其中有4名被聘为专业带头人。学院建立“大师工作室”,推行专家带教制,实施“拜师学艺”津贴,鼓励青年教师拜师学艺,行业专家一对一的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和项目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
一、具体做法
第一步:召开市电台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市电台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和考核监督小组,制定电台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提交职工大会充分讨论和通过,上报市广播电视局党委审批。
第二步:制定“三定”方案。
根据内部机构设置,确定部门编制、人员岗位、岗位职责。
原班子职数和中层干部职数不变,个事业编制数不变。
第三步:实行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和职工双向选择。
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程序:
指导思想: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过程进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研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步骤:
⒈制定并公布中层干部任职条件。
⒉对竞聘者进行资格审查,对条件合格的竞聘者进行公示。
⒊竞聘演讲。
采取竞聘者演讲时其他竞争同岗位的相关人员回避的方式进行。全台职工对竞聘者在德、能、勤、绩、廉以及专业技能、组织协调、应变、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无记名方式进行民主推荐,推荐结果将作为改革领导小组决策的重要依据,并在适当时候向职工公布。
⒋组织考察。
对各部门主任、副主任人选,按《干部任用条例》报市广电局党委考察、审批。
⒌公示任命。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规定,对最终确定的各部门主任、副主任进行公示,在公示期满后,按有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
职工双向选择:
双向选择是指各部门负责人与一般员工在选择部门和岗位时所采用的一种互选方式,部门负责人选员工,员工也可以选择部门。
目的:实行双向选择是为了达到人员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职工都能通过双向选择找到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优势和长处,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职工权益:充分发挥改革领导小组、考核监督小组及工会的作用,充分体现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步骤:
⒈公布部门岗位设置及工资待遇。
⒉填报《攀枝花人民广播电台双向选择志愿表》。原则上填报的岗位数不超过两个岗位。
⒊召开改革考核监督小组会,邀请新产生的各部门主任参加,会上各部门主任提交部门所选人员名单,两份名单对比,首先满足第一志愿,如部门在填报第一志愿的人员中不能选够所需人员,再从第二志愿中选取。对在双向选择中出现的个别情况,由台改革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并通过与当事人协商决定。
⒋公布双选结果。
⒌未聘人员管理。
对在双向选择中落选的电台原固定职工,按照《攀枝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攀委办[]号),《攀枝花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攀办发[]号)相关条款执行。同时认真做好落聘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转岗等工作,使他们能安心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并积极为他们提供竞聘机会,充分就业,确保社会稳定;
第四步:制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考核细及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二、主要成果
⒈改变了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用工关系,通过全面实行聘用制,一改过去身份终身制为现在的聘用合同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⒉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实行变身份付酬为岗位和业绩付酬,实现了岗变薪变、绩优薪优。同时,将绩效奖与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相结合,在台广告经营创收任务完成良好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绩效工资,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部分相关职工的积极性。
⒊对机构进行了调整,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了相对优化的人员组合。如合并了节目部和广告部,使节目的制作和广告的播出在效率上和安排的合理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⒋创新了宣传栏目、搞活了广告创收。改革后的广播节目通过全面改版,推出许多新栏目,注重节目的地域特色、包装与风格,培育了一批精品栏目。节目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搞活了广告经营,经营收入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
⒈通过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尚不彻底,难以真正做到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
⒉在这次人 事制度改革中,特别是在工资改革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全面、不合理的因素,职工反映强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⒊改革后,我台节目的可听性、娱乐性、服务性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善,但精品节目相对过少,节目策划、制作等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打算
⒈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和以人为本。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从职工队伍的现状和工作的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把改革的力度、推进的速度同职工及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逐步调整和完善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
⒉立足持续深化,注重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为保证改革能够持续深化,要对一些好制度、好做法,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逐步实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管理体制。通过健全完善一套有效的考核、管理、激励机制,使新的人事制度管理工作转向日常化、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