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暖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据调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我国的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早开展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1 我国主要病虫害概况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变化。水稻、小麦、棉花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近几十年其病虫害发生状况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白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情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7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4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蚜等成为主要虫害。
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1 暖冬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暖冬延长了农作物病虫害在越冬前的发展时间,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虫害数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并且发生期提前,为害期延长。
2.2 气候变暖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气候变暖,我国各地10℃积温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增幅为500-900℃。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生存和发育的温度条件变优,扩大其越冬范围。
2.3 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作物虫害的繁殖代数
虫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气候变暖使各地区的有效积温逐渐增加,这就缩短了各虫态的历期,进而缩短了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对农作物的伤害也随之加重。
2.4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害虫迁飞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害虫向北迁入期提早,向南迁回去推迟,延长农作物受害时间,伤害加重。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病虫监测,健全预警系统
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暴发病虫害之前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工作,实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同时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对病虫害进行趋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2 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业措施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
3.2.1 农业防治措施 选择抗(耐)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耕翻灭茬,提高害虫(越冬)死亡率;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注意田园卫生,清除田边周围杂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2.2 药剂防治 选准用药时期和药品种类,提高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 加强组织发动,确保技术到位
各部门要把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与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信息与防治技术。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为农民进行讲解,使农民真正掌握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率。
4 小结
气候变暖将会更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使一些原来属于次要种群的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控机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从整体上研究与设计集约持续农业结构,加强长期和超长期预测,尽可能预见农田有害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控,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 白慧,梁平,杨胜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五十年中国大陆近地面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一旦臭氧层受到破坏,囤积多年的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升高,而这倒霉的就是沿海国家以及城市,这破坏力远远超过了印度洋海啸的威力。
为什么每年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全球变暖是一潜在的危机,其罪魁祸首就是-人类。人类不爱惜地球,不保护环境,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尽管在尽力的改善,但还是不能避免。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麦病虫害;防御对策
0.引言
近十年来,桐柏这个有40多万人口的贫困山区县,耕地面积较少,种植业一直在中低产水平徘徊不前,尤其是小麦生产,1993年一下子跌到谷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麦病虫害不断加剧是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1989~1991年三个小麦生长年度,全县各乡村几乎所有半冬性、春性品种小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这样那样病害虫的侵袭,造成幅度相当大的减产,其中1991年度滑到15年中的谷底。
桐柏小麦病虫害加重,除了栽培、植保、品种布局等人为因素外,就是受气候变化这一主要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秋冬气候变暖、夏季气候趋凉、春末阴雨增多几方面。
1.冬暖有利于病菌孢子卵蛹成早越冬
全球气候变暖,在桐柏表现并不明显,尤其在春夏两季,平均气温连年下降,只是在秋冬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特别是冬季,那种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酷寒天气逐渐减少,被温暖如春、风和日丽的局面所代替,大自然对病菌孢子、卵蛹成虫的杀伤力降低,有利于它们安全越冬。例如1949年后在我县很少出现的小麦郝露病害,近几年出现机率急剧增大,其菌丝、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被害种子、麦杆或寄生在其它作物干体上大量越冬。由于冬季气温高、地温高,甚至在土壤中也能越冬,致使冬后麦田中菌源丰富,一有适宜气象条件就可发生传染和流行。据县农业科技部门提供的材料,近几年害虫冬后基数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从气象资料上分析,以全年最冷月1月份为例,自1996年后,最低气温连年偏高,平均气温除2005年除外,也均偏高。最低气温平均增幅1.0℃以上,平均气温增幅在0.5℃左右,具体到某一年份,偏高幅度更大一些,甚至出现温暖如春的局面。
2.夏凉有利于小麦病虫害越夏
小麦全生育期结束后,危害小麦的病虫分别以病原生物或以卵蛹幼虫成虫等各种方式在自然界中潜伏下来,度过夏季高度酷热的不良环境。但由于近年来夏季气温连续偏低,特别是在几种主要小麦虫害产卵孵化盛期的6月上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连年下降。一般说来,昆虫的生活适宜度在22-33℃之间,大于这个范围,才会出现停育和致死。1992年后,桐柏6月份平均高温大都在33℃以下。
3.秋暖有利于地上地下害虫猖獗
桐柏气候中一大特点就是秋温高于春温,这说明桐柏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并不典型,仍具有一些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近些年这种特征更加明显,秋温呈增高趋势,而春温有些偏低变化,终霜晚且初霜也推迟。这一气候变化延长了小麦冬前生长期,有利于形成壮苗标准而安全越冬,但也给小麦地上害虫(如蟋蟀)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等)延长了活动期,推迟了入土深层越冬的时间,在地上或地下麦层危害小麦的生长,或咬食作物的根部或地面的真叶及嫩茎。一般说来,它们秋季活动的适宜气温为18-12℃,平均气温下降到12℃以下时,入土潜伏冬眠停止危害。近5年我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终日平均出现在11月7日,较常年偏迟两候,10月份平均气温16.4℃,较1972-2000年28年平均值15.7℃偏高0.7℃。由于地上地下害虫存活基数大,危害时间长,一些早播麦田受害明显加重。从1992年、1993年两年我县早播麦田基本苗大面积受金针虫危害麦田严重缺苗断垄的实际调查分析,秋季特别是10月份气候变暖是桐柏地上地下害虫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4.春末阴雨增多有利于小麦病虫害发生
近几年小麦扬花至乳熟时期,桐柏水量明显增大,雨日、露日、雾日偏多,近地空间水气充盈,大田郁蔽,植株间通透性不良。这种多雨与高湿的环境条件若与适宜的温度条件,对真菌和细菌病害滋生是有利的,对水生、半水生类昆虫生长发育也是有利的。只要叶面有水膜或者空气达到饱、过饱和,病菌孢子就会急剧萌发和迅速侵入,好湿性的害虫也会大量栖息和大面积蔓延甚至流行。近几年危害严重的小麦三种锈病(叶锈、条锈、杆锈)、白粉病和小麦吸浆虫、麦蚜虫等,均与桐柏多雨高温密切相关。其中1991年度危害面积达20万亩以上,占全县麦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有些小麦病早害,过去桐柏从未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于春末多阴雨天气出现,桐柏近些年梅开几度,程度或轻或重发生危害。仅1993年度就造成全县小麦平均4成的大幅度大范围减产。
5.抗御小麦病虫害的对策
(1)加强群防群治,不能搞零星防治。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地流失,部分农田基本上是“望天收”。要注意发挥植物保护的群体效益,努力做到普遍防治统一行动。
(2)推迟小麦播期。由于近几年广大农户因水利效益差而只有抢墒早播,不但密度高而易流行病虫害,并且秋季也常发生地上地下虫灾,盲目早播弊多利少,应适当推迟播期。
(3)秋季药剂拌种、春季一喷三防的近几年行之有效的治虫防病方式,应大力加以推广和坚持。
(4)坚持防病治虫综合治理,不搞“单打一”。要查明寄主,消除病源虫和改善环境,搞好植物检疫,采取深耕、轮作,调整播期,灌溉,晾墒,改善田间通透性,消灭杂草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彻底消灭病虫害。
6.结论
随着气候的变暖,季风的进退及四季的更换导致了气候异常,从而引发了各种气象灾害,加重了桐柏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的灾害。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暖冬、干旱、连阴雨和暴雨等的频发,不但会直接危害小麦,还会诱发病虫害,致使小麦病菌丝、孢子及麦蜘蛛、麦蚜虫等害虫大量高速繁殖、高密度存活,造成间接危害。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积极培育及选用抗逆品种,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采用药剂拌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推广“一喷三防”,坚持防病治虫综合治理,是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必要途径。气候的变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气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河南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农作物分册)[M].河南省气象局,2009.
1、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量的冰川逐渐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全球变暖会导致低空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2、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3、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来源:文章屋网 )
近日,国内成千上万人的手机都陆续收到一条短信:从新年的这一刻开始,请您尽量选乘公交,选用节能家电,珍惜每一滴水……节能减排我承诺,中国行动有力量!
这是国家节能中心联合我国各大移动运营商,向全国手机用户发送的节能减排公益短信,也是该中心发起的“节能减排我承诺”倡议活动的一项内容,目的是号召每一位公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能减排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来推广更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事实上,低碳的生活方式的确能带给人类健康的生活环境。
“高碳”孕育生活危机
很多人在看过美国大片《2012》和《后天》等灾难片后,都被这些极端气候灾害造成的毁灭性场景所震慑。虽然这只是虚构的电影,但是,假如地球人还是毫无节制地过着浪费能源、浪费粮食的“高碳生活”,这些灾难总有一天会降临,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罢了。
近期肆虐整个北半球的极端寒潮,以及这些年频发的海啸、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毫无疑问的是,气候恶化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威胁也在一步步加剧。从现在开始,就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让我们看清威胁健康的“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迈进一步吧!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是一个深层次长远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但是从整体来讲,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其主要健康危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极端气候(热浪、台风等)频繁发生,可导致人体相关疾病,如热应激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以及意外伤害发生频率的增加。其次,引起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的增加。气候变暖导致了昆虫媒介滋生繁衍季节延长,数量增加,且气候变暖使得昆虫媒介所携带的病原体数目和致病性增加,其共同导致了虫媒病发生率的增加。再次,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气候变暖使空气中的一些过敏原,如尘螨、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的增加,导致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增高。最后,灾害性气候会造成精神性疾病增加。气候变暖将对世界食物供应系统造成压力,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导致的健康损害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暴露、逐渐恶化的过程。如果人们对高碳生活还不能悬崖勒马,那么,初见端倪的全球气候变暖将在未来的几十年或上百年内愈演愈烈,其对人类健康危害会越发严重和显著。因此,保护人类健康,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要从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开始,过低碳生活。
现在开始“低碳”生活
哥本哈根会议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一个新词“低碳”。“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其实与我们密不可分,例如:每天少开一会儿电脑,出行多乘公交车,脏衣服用手洗……“低碳生活”不仅节能减排,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少用电脑缓解眼疲劳。很多白领上班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电脑前,下班之后最好就别再依赖电脑了。少用电脑不仅可以减少热量的排放,对自己的眼部健康也大有帮助。长时间使用电脑会造成眼部疲劳、眼睛干涩,有些中青年人久盯电脑后出现视物模糊,在减少使用电脑的时间后,症状就会大大缓解。
坐公交帮助舒展四肢。与开私家车相比,公交车内活动空间更大,可以站一站,摇摇头,甩甩手,伸伸腿,四肢舒展一下,在不知不觉中活动颈椎、腰椎及四肢的大关节和肌肉组织。当然,如果出行距离近的话,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手洗衣物好处多。由于洗衣机的出现,很少有人再用手搓洗衣服了。事实上,手洗衣物对身体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在洗衣服的时候,会增加上肢活动的频率、锻炼手指各个关节的灵活度。同时,身体也在不停地消耗着热量。从中医角度上讲,人体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都经过手,因此,它还可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TIPS:“低碳”生活建议
低碳生活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科技部早就已经提出了适用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行为的节能减排建议,若将其细化可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在餐饮上杜绝浪费,用节能方式做饭。提前淘米,浸泡10分钟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煮饭的时间。尽量避免抽油烟机空转,用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微波炉代替煤气灶加热食物;选用节能电饭锅。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