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第1篇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6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1000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构想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开放教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1]。

由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农民或乡村干部(乡镇干部),是有别于其他群体;“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育环境在农村,也有别于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现代远程教育[2]。国内已有学者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的适应性和形成性考核进行了探索与研究[3, 4],而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课程的考核是否达到目的要求还没有人探索。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植物生产技术类各专业中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为课程样本,以探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考试试卷的构想效度进行验证分析研究。

构想效度就是测验对构想(corkstruct)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standars for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1999)。《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考试的构想效度就是《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对测验设计者(testmaker)所构想的被试的能力(ability)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

1.研究样本、方法及工具:

样本:我们选择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第一学期至2009-2010第二学期共四个学期期末考试的371份试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分析方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CFA)

统计工具:SPSS13.0,amos4.0

2.试卷结构及构成: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教育学论文,是为后续学习各类专业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有关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技术,说明、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检查施教者导学、助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转情况,多种媒体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使学习者通过课程或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中国。

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包括作业成绩、实验、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和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以卷面闭卷考试形式进行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占课程总成绩的50%,是该课程的综合评价方式。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的分为三部分,植物病理,植物昆虫,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的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植物病虫害的概念,各类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基本原理容易混淆。终结性考试试卷题型涉及有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简答题、问答题五种题型,各个题型有3-10个小题,共31个小题。每个题型都有各章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试卷内容涵盖了教材的各个章节,并适当的突出了重点。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教育学论文,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25%,理解35%,应用40%。试卷题目难易程度大致比例为:较容易的题目占30%,中等难度的题目占50%,较难的题目占20%。试卷结构如表1。

表1: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试卷结构分析表

 

题型

课程内容分布

小题数

小题序号

植物病理

植物昆虫

防治原理方法

名词解释

2

2

1

5

e1 e2 e3 e4 e5

填空题

5

4

1

10

e6 e7 e8 e9 e10 e11 e12 e13 e14 e15

单项选择

4

5

1

10

e16 e17 e18 e19 e20 e21 e22 e23 e24 e25

简答题

1

1

1

3

e26 e27 e28

问答题

1

1

1

3

e29 e30 e31

13

13

5

31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第3篇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

目编号:20071309。

作者简介:曹荣军(1980―),男,汉族,山东沂水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远程开放教育研究;

童少颖(1956―),男,汉族,浙江建德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湖州市远程教育学会副会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管理与研究。

摘 要:培养农民大学生,加强农民学历教育,提升其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使其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行动,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的创新之举。教育部启动实施已近五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需求,有学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行政干部和农技人员,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教服务。然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尚存许多不足,在招生、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始凸现一些问题,亟待积极探索与改进完善。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教育部自2004年2月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近五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依托电大,充分发挥电大成人教育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向下延伸,走进农村,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需求,有学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行政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为农业增效增收,实现农村进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教服务。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持续深入开展,亦显现出一些问题,尚存着许多不足,亟待积极探索与改进完善。

一、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低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对学习环境(网络条件、社会支持、学习设施、计算机应用知识储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应该说,承担农民大学生教育培训任务的各乡镇教学点的电脑设备、网络条件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很少接触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应用的农民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既与电脑还未普及农民家庭有关,也与部分农民大学生自身的年龄大有关。这方面在期末计算机课程考核有所体现:湖州电大2008年1月农民大学生147名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考试,及格共61人,及格率约为41.5%。因此,农民大学生想要充分运用中央以及各级电大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提升计算机以及网络知识将是学生入学后学校和个人所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另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给农民提供了就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有部分学员因为工学矛盾,以工作过于繁忙为借口,参与周末集中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不到校,或者签到走人。这其中确有乡镇、农村干部工作繁忙难以脱身,但缺课的大部分还是思想上对学习的认识不重视,漠视学校管理。

(二)培养的专业设置窄滞,难以适应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行“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政策,大量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相对集中的新型社区所取代。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新的工业园区的建立、整齐划一社区的建设以及其他需求对耕地的征用,相当部分的农民已经没有土地和空间来开展养殖、种植。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大学生的专业设置还是以种植、养殖、管理类专业为主,专业设置即将跟不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脱离土地和城镇化后的农民迫切需要多种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三)农民大学生招生面窄,招生对象局限

农民大学生培养,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电大开展,在农村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每年每村招收一名大学生,为新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分工分业,农业增效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初衷和方向都是值得肯定和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美中不足的是限制了每村每年的招生人数。虽然在某些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突破了每村的人数限制,但毋庸讳言,当前相当比例的农民大学生基本上或为各村的干部,或是在当地农村有相当关系和势力的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对人数的限制,导致了部分符合条件、迫切需要教育、又缺乏门路的农民青年无法走进课堂;或者一个村子里没有适合的人选而浪费名额。好的政策更需要灵活的机制来配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配套灵活的招生机制是亟须考虑的问题。

二、大力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动因分析

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这一计划将高等学历教育向农村延伸,对新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进一步推动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动因有:

(一)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农民大学生培养的迫切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目前,农村城乡差距普遍依然较大,相当部分地区农村离小康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是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07年4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自身经济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而这个迫切要求也为目前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途径――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农村高等学历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客观诉求

当今,东西部差距、学校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教育公平问题虽已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而城乡间高等成人教育的差距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我国人口80%在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村的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存在极为严重的失衡状况。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资源也已经相当的充足,国家已经有财力支撑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到了让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应改革成本的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负起均衡发展的责任,增加对农村高等成人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高等教育公平。

(三)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是农民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求

农村迅速发展的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用新型装备的使用,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限制了高附加值产业和新技术的应用。有调查显示即使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农林牧副渔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67.6%,初中文化程度28.7%,两者合计达96.3%(《杭州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白皮书解读》)。如此高比例的低文化素质的农民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需求是迫切的。而要达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目的,农民首先需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素质和思想观念,接受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对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41.65%的农民认为参加培训对搞好农业生产非常有利;59.76%的农民参加培训主要是考虑培训内容,而不考虑是否收费;71.43%的农民愿意参加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杭州】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白皮书解读》)。如果政府政策到位,加上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工程就有了市场上的保证。

三、改进完善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对策思考

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推进培养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那么,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实际。当前,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改进完善应着眼以下几点:

(一)强化“三基”教育辅导,提升学习能力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

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主要采用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基于网络、导学结合、自主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解决当前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需注重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教育辅导。当前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采用网络教学、集中面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课程实践与集中性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开放教育强调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强调学习者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农民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高度的要求的。各级电大和教学点应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注重入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教育,适当增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的课时,使农民大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开放教育的教育模式,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要加强基本技能即加强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农民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运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严重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各级电大和教学点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能力的提升,保证计算机课程考核通过的同时,使农民大学生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设置因地制宜专业,开设多元课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

现有的以种植、养殖、农村管理类专业为主的专业设置即将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探索适合新农村建设和符合农民、农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也应成为当前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

中央电大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专业需求的多样化,增开一些专业和课程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以“种、养”为主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重点还是在“种植、养殖和农村管理”等;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社区化进程迅速的农村,因地制宜考虑开设更为需要的适合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其他专业,如社区教育管理、安全生产、农村旅游以及非农产业的专业或技术,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资源送到村镇社区已成当务之急。

(三)建立联合管理机制,选聘优秀教师保障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农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应从日常管理和课堂吸引力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地方政府参与对农民大学生的管理考核。当前农民大学生的成分主要是村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他们日常工作繁忙,工学矛盾突出。对于休息时间的集中授课,部分学员对学校的考勤,奖惩并不太在意,但对于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评价却极为重视。各成校教学点在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尽量调整教学安排的同时,应主动邀请乡镇负责人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和毕业考核中,调动农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是选聘优秀师资,用课堂吸引学生。在农民大学生任课教师的选聘过程中,各教学点应尽可能地选聘那些职称高、教龄长、经验多的教师,使农民大学生感到来有所学,学有所用,来课堂和不来课堂的差异。使丰富多彩、学有所获的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磁场,保证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并举学历技能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造就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这些组织者和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那么,对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就应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培养出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实现这一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利条件是农民大学生有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知道自身的不足和需求。各成校教学点应因势利导,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学历与技能并重:在普及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提升农民大学生的文化层次,满足其提高学历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生产需求分类分组,着重补充农业技术知识或者突破农业范畴的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农村经济多元化的新型农民,成为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和领头雁。

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对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应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立足于农民大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使接受高等成人教育的农民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政府远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8,(2)卷首语.

[2]王学增.教育探索[J].2008,(3)15-16.

[3]郑吉南.现代远距离教育[J],2008,(1)3-6.

[4]王良仟.政策望[J].2008,(1)22-25.

[5]洪祥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7,(4)42-45.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第4篇

一、明确目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1、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员必须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培训计划和要求,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活动,认真开展业余自学,记好学习笔记,全面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2、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办学单位在完成设置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我市农村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员掌握一至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每次集中面授期间,应以镇(街办)为单位,就本次集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确定一个专题开展一次学讨论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或开展“问答式”互动学习活动。

3、遵守考风考纪规定。学员必须自觉遵守考场安排和考试纪律,不得无故缺考,不得从事考场舞弊行为。凡因严重违纪取消学籍的,学员学习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4、建立年度总结制度。每年度结束后,学员要系统总结一年来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经班主任签署意见后,存入学员学习档案。

二、强化管理,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5、服从学校管理。学员培训学习期间,必须服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理,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维护学员之间的团结,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6、遵守面授纪律。学员集中面授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由学员所在镇(街办)组织委员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同意后方可离校。在职村干部学习培训期间,各镇(街办)一般不得安排其处理与学习无关的事务。

7、不准相互吃请。学员学习期间,在校统一集中就餐,不得饮酒。学员不得相互吃请,不准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消费。

8、严禁打牌“带彩”。学员学习培训期间,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打牌“带彩”活动,更不得参与其他赌博或变相赌博活动。

三、整合力量,全面提高培训实效

9、建立联系沟通制度。组织部门坚持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每半年组织一次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学风状况。各镇(街办)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年至少两次以上到校走访学员,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习的到课率、考试成绩及学以致用情况应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扶贫攻坚 职业培训 精准扶贫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之一,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尤为关注。只有很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培训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训者的命运。湘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扶贫培训的投入,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学院党委更是高度重视,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大事来抓,紧贴国家政策,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抓培训,出效果,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下岗职工顺利转岗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在职农民素质得到提高、退役士兵得以很好安置,真正做到了“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