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期末考试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是固定不变的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得分 评卷人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6.如图所示,用A. 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尺不正确,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17. 龟兔赛跑,起初兔子跑的快,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快慢的,后来龟、兔均到达终点,但是乌龟获得胜利,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快慢的。18.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已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__________(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判断小刚是在喊他。19. 现有水银、甲苯、酒精、和奈,其熔点分别为-39℃、-102℃、-117℃和8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分别为357℃、110℃、78℃和218℃。要制造两种液体温度计:⑴测北方高寒地区气温用的寒暑表;⑵能测萘溶液沸腾时温度的温度计。那么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判断,制造温度计用的液体应分别选用___和____。20. 小华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21. 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现列出以下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①“潭清疑水浅”;②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________(填序号);能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________(填序号)。22.在图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5cm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__________,并将光屏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23. 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_________,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_________(填写图下的字母)。 24. 某空瓶的质量为3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800g,若用该瓶装满某液体后总质量为850g,则瓶的容积为_________m3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__________g/cm3=__________kg/m325. 用天平和量筒测某种矿石的密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称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用量筒量出矿石的体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矿石的密度 得分 评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26题6分、27题8分、28题5分、29题4分,共23分)26. 如图所示,A. 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一较大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小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响音叉B,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这个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哪些(至少回答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27. 蒸发和沸腾是__________的两种方式。如图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6min,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 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有如下发现:(1)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min时的数据。(3)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_______.你一定还有其他的发现,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______________;2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 增长(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填“大”或“小”)(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0. 24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9. 小英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mm,小英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B蜡烛的烛焰高是 mm;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英在 较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3)小英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4)小英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 30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得分 评卷人 五、分析简答题(30题、31题各5分,共10分)
30. 炎热的夏天,解暑降温的方法很多,小雪选择了吃冰棒,而小胖选择了很酷的扇扇子。请你帮助解释一下小雪和小胖都会感觉到凉快的原因。 31.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中有“斜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诗句.其中“镜里花难折”这句反映出的物理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 得分 评卷人 六、计算应用题(32题5分,33题9分,共1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
【题1】读下面的句子,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A. 渗入B. 逐渐C. 泡在
(摘自某市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问题:选“泡在”对吗?
答:不准确。“浸”字怎么解释?试题提供的三个答案都不确切。学生大都写C,批卷老师打了对号。“泡在”不是一个词,“泡”,是动词;“在”,是介词,这两类词不能硬合在一起,应独立存在。有一次,听某市一位知名教师上公开课,教学《葡萄沟》,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课文中有一句话:“制葡萄干的阴房修在山坡的梯田上。”教师将“修”组词为“修在”,还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连读数遍,把错误牢记在心。“修”是动词;“在”也作介词,“在山坡的梯田上”是介词结构。“修”不能与“在”组词,应组成“修建”“修造”等。建议将“泡在”的“在”删掉,“泡”才是解释“浸”的正确答案。
【题2】写出相关的成语或词语。
1. 以卵击石:
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摘自某市五年级毕业考试题)
问题:可以说“相关”吗?
答:表述语中“相关的成语或词语”的说法欠妥。“相关”,即相互关联。这样说来,同义词、反义词、同义类词语、成语,都可视为“相关”。学生照试题要求去写,答案就不可计数,随便找上一个成语或词语就“相关”,这样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建议把“相关”改为“相近”,可能好一点。相近词条:1.以卵投石 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有一种改法如下:
照例子和提示写成语。
1. 以卵击石(用“以”字开头的): 、 。
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成语是上下句的)
(1)
(2)
这种改法是在结构形式上给以要求限制,学生不能随便作答,教师批卷也容易判断正误。这样修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成语结构形式方面的知识。
【题3】请你发现下面句子的特点,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句话。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摘自某市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问题: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答:“句子的特点”的说法不多见。我们咨询了几位老师,他们有的认为这个句子的特点是用了破折号,强调女儿年龄小;有的认为是用了感叹号,为女儿的精神而感叹;有的认为“骄傲”用得好,表达“我”对女儿美好心愿的认可;有的认为第一人称“我”用得好,读来亲切;有的认为逗号用得好,作了必要的停顿……照此说来,句子若用了省略号、问号、书名号等,也应该是特点。笔者认为:这样的提示引导不恰当,导致学生不知怎样应答。建议明确表述,如考破折号的用法,就直说读句子,想想破折号的用法,然后用上它仿写一句话。如考感叹号的用法,就明说仿造感叹句。这样便于学生答题,教师批卷。
【题4】照例子,改写句子。
例: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只有一个地球》)
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摘自某校四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问题:这个句子适合改写吗?
答:不适合。此题是让学生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出示的“例子”准确、适当。是从肯定方面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即“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但要求改写的句子不是反问句。学生的改写出现了两种答案:①它的眼睛特别不敏锐,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②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可这两个改写句都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原意。原句是人们对蝙蝠夜里飞行的一种推测、猜想,并非从肯定方面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这是一个测度疑问句。通过三次实验,人们得出了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因为命题人提供的句子不准确、不适当,所以学生的改写出现了错误。建议更换例句。如: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此句也是从肯定方面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题5】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句末用句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1. 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谁都会流泪。
2.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没有落泪。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
(摘自某市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题,附学生答案)
问题:句2可以改为陈述句吗?
答:不可以。句2中的“落泪”与句1中的“流泪”意思本无差别,但学生的改写出现不同答案:(1)你没有落泪;(2)你落泪了。两种答案都不是原句要表达的意思。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第156页上这样解释:“同时,前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句2是《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结尾句,命题人和教参编者都认定为反问句。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包含在问话中,而学生的两种答案都包含不了,“没有落泪”不符实际;“落泪了”和 “怎么落泪了”意思也不一样。原句的问点是“怎么落泪了”,即为什么落泪?这说明此句不是反问句。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姑娘,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她没有哭,“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化悲为恨,而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怎么落泪了,是小金花对志愿军的感情胜似妈妈!这就是怎么(表示疑问的代词)落泪了的答案。建议改换例句。
【题6】读下面的句子,完成问题。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2) 用句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摘自某校五年级下学期单元检测题)
问题:“表达方法”的提问恰当吗?
答:“表达方法”的提问不确切。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第76页上这样解释:“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编者的解释和命题者的问题相一致。“表达方法”的范围、内涵比较宽泛,似应包含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打比方”,是比喻的通俗说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应说是“表达方法”。作者把腊八粥里的各种米、豆、干果直接说成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是暗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再加上提问不当,这就给学生回答造成障碍。有的答“拟人”,有的答“比喻”,有的答“选择句式”,都是在猜答。建议这样设计问题:(1)作者把什么说成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粥里聚集在一起的各种米、豆、干果)这样提问,学生可自然感知比喻的一种类型——暗喻。顺便指出,试题表述语“完成问题”,动宾搭配不当,“完成”应改为“回答”。
【题7】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原文完成后面作业。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匆匆》)
(1) 在这句话里,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 ,把时间的流比喻成 。
(2) 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什么?
(摘自某市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问题: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的说法对吗?
答:没有构成比喻。把“时间的流”比喻成什么,标准答案是“大海”。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第51页上也有这样的解释:“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可是“时间的流”已是比喻,是用本体“时间”修饰喻体“流”构成的偏正式比喻(修辞学上称缩喻),不可能再与“大海”构成比喻。因为设计问题不当,致使多数学生弃答,少数学生答上也是错误的。建议将后一填空题改为:句中用了“溜”(偷偷走掉),“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采用了手法来写的。(拟人)这样可让学生多了解一种修辞格。顺便再提点小意见:“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的解释显得有点累赘。朱自清先生把“八千多日子”喻为“针尖上的一滴水”,这种比喻又是借助比喻构成缩小夸张。“针尖上的一滴水”已夸张得“极小”了,“教参”编者还有必要再连用“极小极小”来修饰吗?这是不是浪费笔墨?
【题8】读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1.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
2.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句中的“怕”字?
(摘自某校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问题:把蔺相如比作“老鼠”,把“廉颇”比作“猫”的回答对吗?
答:欠妥。学生这样回答有点不雅,也不准确,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知识有限,问题在于怎样教孩子确认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老鼠见猫”是一个成语,比喻十分惧怕,蔺相如手下的人见主人这样胆小怕事,“看不顺眼”,就用了这个成语来比喻蔺相如怕廉颇已到了“十分”的程度。“蔺相如见廉颇”是本体,“老鼠见猫”是喻体。两者相似点非常明显,是“怕”。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比喻义,切忌把成语拆开让人物与动物一一对上号,那样说,就是蔺相如、廉颇听了也不会高兴。再说“怕”,实际上是蔺相如手下的人见到一些表面现象产生的误解。为什么要怕他?手下人也不清楚。是蔺相如的几句话道出了“怕”的原因,其实质是为国家的利益而避让,“让”,将相才有了“和”的可能。
(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过西小学261400
已知下周要期末考试,考前是否放松一下?答案肯定是:No。妈妈说:“要考试了,就应该抓紧时间复习,不要把心思放在玩上。”爸爸说:“而且,暑假也不能天天在家玩游戏,出去打篮球交朋友。”
天天写作业,没有休息时间,没有玩伴,只好每天独自在家写作业。
每次考试都要拿高分,不然挨骂或挨打,还会让父母操心,去上补习班。
如果大人说错话,小孩不能帮他指出来,不然大人还会发火,说:“反了你了!尽说起我来了!你个不孝之子!”
大人总是非常非常,向往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一旦小孩做错了事,大人就会想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唠叨个没完。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非常好,家里也很富裕,可是母亲天天让孩子做作业,上补习班,后来渐渐地小孩不想做作业了,他想出去玩。可妈妈不允许他出去玩,每次写作业妈妈都强迫他。后来,他开始讨厌学校,最后跳楼自杀了。
昨晚复习的嘛,今天早上想巩固一下。没复习的,就只好今早临时抱佛脚了。
很快童老师走进教室,教室立刻鸦雀无声。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粗略的看了一下。哈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课堂练习与吗!都很简单。唉,我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到头来还是白费劲!
笔刷刷刷的声音整齐,可是橡皮掉了,找尺子,挠耳抓腮的动作比比皆是。打破了教室这一美好风光!
做着做着,我就有点力不从心。这个关联词可真难填,解释词语也挺难的。这个好像课堂讲过,但是却忘了。让我心急的火烧眉毛!1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
“停,考试时间到!”老师一声令下,有同学的叹息声,有同学的喘气声。
试卷收上之后,不少同学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讲来讲去。不时爆发出欢呼声以及哀叹声。想必他们一定是在对答案。对了就欢呼,错了就假装悲哀。
我不想参加这种对答案的过程,会让我心里很难受。可是今天我却不知怎么啦,走过去对他们说:“哎,这题是不是这样?”
我在心里骂我:周子翔,你怎么啦,你也会干这种事?
一想到今天的考试,头就很大很大。复习找不到重点。一看到明天的分数,就紧张,思考会怎样被老爸老妈批一顿!
希望能回到爸爸妈妈的时代,听他们说那时只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好羡慕啊。可是又不能回到过去。
或者可以去外国,那里的小学生从不会把成绩单给父母,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隐私,如果父母看了的话,他们就会说“你犯法了”,父母立刻就会举手投降,说“对不起之类的”。但没有钱去外国!
中国教育确实落后,还有排名。好的学生就会高兴,坏的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中等生也就罢了,我是个优生,如果排名后了,家长呵斥,同学嘲笑,老师教导,总会在我耳边响起。让我总是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