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伽利略故事

伽利略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伽利略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伽利略故事

伽利略故事范文第1篇

这非常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或者说史实的确证明,在1632年,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终于顶着巨大压力出版了《对话》,并在书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整个城堡被颠覆了。

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要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当然,这只是背景,关于英雄的概念,离不开伽利略随后的故事。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审辩。几经折磨,终于在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

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这是不是科学的挫败,或者说,这是英雄的坠落。故事绝非如此简单,伽利略的学生,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奔向街头,要求释放伽利略,要求解放科学,将真理洒向人间。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整个城堡像被点燃一般,有人说,天主教害怕了,教皇甚至夜不能寐。

伽利略被推向了英雄的圣殿,他的号召力似乎一夜之间超越了科学界,成为整个国家的典范。难道我们可以否认他是一位英雄?谁敢否认他是一位英雄,从任何的角度。

可是。

当我们的英雄——伽利略。他出来时,他的学生,他所在国家的公民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你终究是顶住了。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够想到伽利略的回答吗?不,我招了。

所有人都震惊了,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地软弱。伽利略显得很平淡,说,因为我怕挨揍。震惊化为愤怒,矛头瞬间转向。他的最得意门生甚至大声疾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故事范文第2篇

1、神探伽利略(电视剧),《神探伽利略》是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10集侦探电视剧。该剧由西谷弘、成田岳、西坂瑞城导演,福田靖编剧,福山雅治、柴崎幸、北村一辉、渡边一计等主演,于2007年10月15日在日本首播。该剧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侦探伽利略》及《预知梦》,讲述了新人女刑警内海薰在物理学家兼大学副教授“怪人伽利略”汤川学的帮助下破解各种离奇案件。

2、非自然死亡(电视剧),《非自然死亡》(日语名:アンナチュラル)是日本TBS电视台播出的医学悬疑剧,由冢原亚由子、竹村谦太郎、村尾嘉昭执导,野木亚纪子编剧,石原里美主演,洼田正孝、井浦新等共演,于2018年1月12日在日本开播。该剧讲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职的法医三澄美琴与同事们一起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从而改变现实世界的故事。

3、《为了N》是改编自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的一部推理纯爱电视剧。由日本TBS电视台于2014年10月17日出品并首播。冢原あゆ子、山本刚义执导,奥寺佐渡子编剧,荣仓奈奈、洼田正孝、贺来贤人、小出惠介、三浦友和等主演。该剧登场人物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名字的首字母都是“N”。故事刻画了这些N们如何相遇、相爱、并犯下罪行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伽利略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激趣 夯基 促思 拓写

自2014年起,我县倡导中小学课程开展“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学・导・用”教学模式包含 “目标引学――前置先学――释疑导学――运用活学” 四个环节,其中教师的“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决定着学生“学”的过程、方式与效益,又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用”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导”是“学・导・用”教学改革的聚焦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 “导”的策略是什么?本文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就语文阅读 “学・导・用” 教学模式各环节中的“导”的策略,谈谈个人认识。

一、目标引学――激趣,旨在引导乐读

“目标引学”是“学・导・用”教学模式的启动阶段,解决“为什么学”与“学什么”的问题。前者属于学习情感倾向问题,后者属于学习目标或学习动机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指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是学习方向的指南,它是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学习目标,那么他的学习活动行为就像没有生活目标的流浪汉,居无定所,行无定迹。兴趣是学生“我喜欢”的情感倾向,是学生“为什么学”的内在需求。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什么”的行动指南,而这种“我喜欢”的情感倾向与明确“学什么”的行动指南决定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因此,对于文本阅读教学,如何在目标引学中诱发学生的乐读心理,它是教师“导”的基点。

目标引学中的“激趣”策略,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要展示学习目标,二是要含有诱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设计精彩的课题导入,诸如科学常识、经典故事、有趣新闻、奇妙实验等,形式不一。

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学习目标主要有多个,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渗透在后面的学习环节,因此目标引学主要是突出重点目标或难点目标。认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是本文的重点目标,而领悟伽利略逻辑思维方法与科学实验方法是本文的难点目标。据此,本文的目标引学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课题导入:

你是否见过体温计、摆钟、望远镜?谁发明的?是伽利略发明的。伽利略是意大利16世纪著名的科学家,他是现在科学课程与物理课程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是公元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权威,他的话就是真理,谁都不敢反对。在本文中,伽利略用怎样的说理方法并通过怎样的事实来论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错误观点?

上面的课题导入中,伽利略的科学发明与科学贡献可以使学生产生对伽利略的崇敬之情,同时又能诱发学生急于了解这位科学家勇于挑战学术权威的思维与智慧而萌发求知兴趣,融诱发学习心理与展示学习目标为一体,既蕴含着情感目标的构建,又注意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

二、前置先学――夯基,力在引导通读

“前置先学”是“学・导・用”教学模式中学的起步阶段,主要为“自主独学”或“合作自学”两种方式,虽然“自学”是该阶段的学习活动特征,但它不能脱离教师的“自学指导”。 “前置先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发展自己的阅读基本能力,即能通读文本并明确文意,掌握文中有关的生字和新词。“自学指导”的重心是力在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即注重实施“夯基”策略。对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的自学,通常可以以任务或提出问题的形式在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

1.字词辨析:找出文中的多音字,正确的读法是什么?本文有哪些生字和生词,查字典后再组词或造句,要求与课文内容不同,甚至可以更具体。如让学生辨析“辨、辩、辫”的字意并组词,辨析“固执――执着、妄为――妄想”等相近词组的用法并造句。再如“磅”的单位来源以及与国际单位千克的换算等某种知识性问题,都是学生在自学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进理解:①文中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来叙述这个观点。②伽利略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③读书时期,同学们称伽利略是“辩论家”,文中哪些描述体现了他的辩论思维?④伽利略通过什么事实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⑤“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事实说明了怎样的自然规律?⑥冲破迷信需要勇气,战胜权威更依赖于智慧的行为,文中哪些描述体现了伽利略无畏的勇气?哪些描述体现了伽利略智慧的行为?

上面的自学指导,都是围绕文本中的字、词、句、篇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来促进学生领悟文本的主题思想与语言表达艺术与效果。随着这样带着问题的阅读与思考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技能必然会得到提升。“夯基”,就是夯实学生较好地领悟或理解文本字、词、句、篇的基本能力。

三、释疑导学――促思,重在引导品读

“释疑导学”是“学・导・用”教学模式中学的深化阶段。“前置先学”仅是促进学生通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而“释疑导学”则是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深意。“疑”,这里指蕴含在文本中的深层次疑问,它可能是对文本观点的不同诠释,也可能是文本在行文风格方面的某种艺术特点,又可能是文本对某种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暗示,还可以是文本对某种价值观的倡导。品读,就是指读者辨析并领悟文本潜在的思想与文化内涵,辨析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所谓多元解读,就是指读者从文本思想、历史背景、作者情感、读者感受等多角度来解读文本。从教师“导”的行为来说,就是提出一些释疑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这就是“释疑导学”中的“促思”策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其主题是赞颂伽利略不畏权威勇于探求真理的科学品质,然而本文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却在科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力越大,运动就越快。文本中“球越重下落就越快”的说法就是这种观点的具体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在科学发展史上统治了近千年,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发展,正是伽利略的“铁球实验”的问世,才彻底否定了这个观点,不仅使“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研究得以突破,而且“实验”也开始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手段,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开启了一种新思路,这就是伽利略获“科学之父”赞誉的缘由。另外,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也为近代科学思维方法开辟了先河,文本中的“归谬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此,为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这些深刻内涵,在“释疑导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下列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

1.伽利略运用“归谬思维”论证了“球越重下落就越快”的错误说法,试问“归谬思维”论证方法具有怎样的说理特点?

2.先介绍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及其相关历史背景,再阐述伽利略“铁球实验”的当时意义,并介绍该实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你对科学家的研究贡献具有怎样的认识?

3.伽利略运用“归谬思维”方法已经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为什么伽利略还要做实验?科学探究的程序或过程包含哪些必要环节?

显然,这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释疑导学”,既依据文本又超越文本,不仅突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又渗透着科学素质的培养。

四、运用活学――拓写,贵在引导践读

“运用活学”是“学・导・用”教学模式中“学以致用”的内化阶段,也是课程学习活动是否进入最高境界的标志。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无非两种,一是“以读促写”,二是“以写促读”,其中经历写的训练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所谓践读,就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实践训练。“运用活学”,就是指学生在写的实践中,借助文本的思想、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新思想或新观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因而导致了学生写作能力的缓慢提升,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倡导“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所在。

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活学”,通常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展运用拓展的写作训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在思想教育方面,它倡导学生要树立“不迷信权威并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它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并领悟科学论证的思维与方法。因此,“运用活学”的拓写,就是引导学生写与文本内容相关或相近的短文。针对文本的思想教育目标,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写“我认识的伽利略”“权威谬论的危害”“读书不盲从书言”的文题。拓写“我认识的伽利略”,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伽利略的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并领悟其科学思维方法;拓写“权威谬论的危害”,可以使学生树立大胆质疑的意识与挑战权威的勇气;拓写“读书不盲从书言”, 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学会理性思维。针对文本对科学素养培养目标,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拓写“事实是真理的根基”“斜面越陡,铜球在上面运动的时间越短”的小论文。通过“事实是真理的根基”一文的写作,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尝试“斜面越陡,铜球在上面运动的时间越短”的论证训练,它可以促进学生借助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倘若学生会选择“处在水平面的球不会运动”和“竖直斜面对球无任何阻碍则落下时间最短”这两种特殊情形来归纳论题结论,那么这就是文本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活用,伽利略采用“归谬思维”方式来论证,而学生却采用“极端思维”来论证。

“运用活学”中的拓写训练,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延伸到课外。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效地“导”,首先在于教师对文本内涵的透彻把握,不仅要认真研究文本,更要广泛地搜集与研究与文本相关的素材与资料。其次是要贯彻好三个教学原则,一是“以生为本”,所有“导”的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二是“以学定教”,即关注课堂生成,适时点拨并注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不为完成任务而教学;三是“以写促读”,实施拓写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伽利略故事范文第4篇

很多人在接受某项任务时,往往会说:“试试看。”诚然,试试看并不等于成功在握,但是不敢试或者不去试却绝对预示着成功无望。因为无论多么可喜的成功,第一步往往踏在“试试看”的跳板上。

——题记

最进,我在学习上因不敢尝试而事事不顺。我有时真想放弃人生,但是,星光却在天上给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关于尝试的故事——

两位旅行者正在风尘仆仆地赶路,他们要去一个令人幸福的花园。这时,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好大一座大山,森木茂盛,高悬陡峭,割断重重阴暗昏晓。一个旅行者叹了口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完便回了。另一个人对大山凝神良久,他想:“这山虽然茂密,但是,不一定没有路。”于是他披荆带棘,终于找到了一条小路,并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花园。

我对小星星说:“那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花园的旅行者,是敢靠于尝试的勇气才找到的幸福花园的。如果那位旅行者知难而退,不敢去试一试,那他将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花园的。”星星在天空微笑着。

在乌江边上,项羽提着宝剑凝神远方。“我是谁,我还是那英勇神武的项羽吗?不,我不是。我连我最心爱的女儿都保护不住,女儿啊,我对不起你呀!”“将军,我们得赶快撤离,刘军杀上来了。”旁边的士兵催促道“不,我要剔死于乌江边,于我女儿相见。”说完,便剔死于乌江边了。

“项羽这种形式为称不上英雄,因为他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他的对手刘邦也经历过失败,但是刘邦还是胜出了,因为他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星星,我说得对吗?”星星向我眨了眨眼睛。

伽利略拿着二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登上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当他在一个月前宣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因为引力相同所以会同时从高处落下会同时落地”的结论时,全场人都捧腹大笑,都说他是疯子。

当天,伽利略把手形成一条直线时,他的眼睛微笑了“可怜的人们呀,让我来证明给你们看吧!”说完,那两颗铁球落了下来,最后伽利略赢了。

伽利略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 学法指导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8-02

语文学习“学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堂内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辐射于课外呢?新课标讲究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教学中可操作的基本单位称为“元素”的话,那么每个元素都可以从这三个“目标角度”来考察。三维目标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实际教学中,我们研究其中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教者要把抽象换化成具象,把学法指导溶化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

一、语文课堂应哪般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者应深谙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授课要贯彻精要、易懂、有用的原则,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全。既然语文学习重在实践,那么课堂讲授就贵在灵活点播,随时引导,而不是分门别类、面面俱到地向学生灌输,否则,不管用心如何良苦,结果不外乎是托出一个“知识拼盘”而已,课堂呈现将是僵化的“寻求答案”的问与答,更别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语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我们不否认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理念,但很大一部分语文能力确实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倘若一课能一得,教者认真备课,学生踏实学习,那么十课就十得,百课就百得,那么教学就落到实处了。课堂上无指导的读书真的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么?那么,设置中学语文课有何用?我认为,读中一定要有指导,这样的读,才能称为学习活动。思考怎样指导学生有效读书的活动,就是设计教学活动。以下想以课例的形式来阐述对语文课堂学法指导的一点思考。

二、课例研究再反思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是事理性说明文,作者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绝大多数的教者对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从介绍伽利略生平导入课文,并板书课题;2.字词教学环节;3.阅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的大小圆的图形,说说课文要得出什么结论;4.概括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并详细解读课文第二段;5.老师总结;6.布置作业。

纵观此类教案,虽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声称遵循着新课标的理念而拟定,但细细琢磨后发现此种教案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落实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计尚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愿意参与,并在参与中有所“得”,为此我做了同题异构的尝试。

(一)课堂伊始设计了从小调查导入。

(二)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三)让学生研读课文,圈划出故事中的人是如何探寻声音的,共同完成一张表格,并要求学生获取信息进行探究。

(四)让学生体会文中几个关键句子,同时思考:伽利略应是治学严谨、用语专业的人,为何他在传达自己的想法时所用的文字却不是艰深晦涩,而是通俗易懂?

(五)让学生延续思考:伽利略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六)作业布置是让学生去寻一个话题,并收集相关的知识。

自认为教学过程设计得不错,但课堂呈现后,发现问题很多。反思之前的教案,增加了课前准备的环节。学生自己先独立看课文,就有了对新课文的最初感受,而且课前就解决字词和对故事了解的问题,同时依据表格提示,在书上圈划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一改之前,用故事《从三到万》导入,这个故事讲故事说道理的写法与将要上的课文相似。故事本身有趣味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准备了教学案,分几块内容:1.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直接告知学生;2.梳理故事,完成表格,找到故事中人听到的声音和心理感受、行为举止、感悟的相关词句;3.比较片段表达的优劣并深究原因;4.质疑:读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除了上诉的发现外,还有没有新的观感?

依据表格提示,学生因为在小组中几个人有过思想的碰撞,推荐了能说敢讲的同学在全班分享交流,得出的探究结果也更加全面一些,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确实收到实效。

在自读、研读、品读课文的环节设置的问题进行重新调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的自觉参与中和自主探究中,既能找到自己要的答案,又能从老师处学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在活动中适当加入了有效的学生合作和学法指导。

作业的布置,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去搜索一些名人名言,来印证伽利略的想法,并从中获益,尝试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他们的观点,把它写成演讲稿。

三、课后沉淀有微言

研读文本,搜索讯息,备课学生,五次的备课和磨课,不断地修改教学案,终于生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案,师生们对课堂实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在此课教授中希望学生领会到以下方面:1.对于精读的文章,可以层层深入地读,比如:自读只需读个大概,可以不求甚解;研读需循一条线,曲径通幽观赏景色;品读需调整心态,尽量走近作者,去领略作者较为真实的内心表达。2.对于故事比较繁琐、情节比较曲折的文章(不再局限在此篇说明文),学会从字里行间提取、梳理信息,并获得更深更丰厚的启迪;甚至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3.让作者的意图,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内涵水到渠成地呈现在面前,让学生内心深处切实明白“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这个道理,日后自然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扩大再扩大自己的知识圈,不会辍于研究文辞,探究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无论学生能领会其中哪一点,领会到什么程度,只要是在课堂上阅读与思考了,都应该算是“得”了,他日如能做到清代刘熙《艺概·文概》中说到的“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就至理想境界了。而所有的学法指导不能说,它们必须溶化于无形在每个教学活动中。

以上是以自己的一个课例形式说说个人的想法,当然语文课堂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但留于腹中的打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明白的教学内容、简单的教学方法、清楚的教学过程、实在的教学效果中渗透语言,有效的语文活动中加入适当的点播,语文课堂才能变得高效,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航天器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遥测遥控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