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黑龙江三和亚麻纺织有限公司而言,眼下最缺的就是订单。该公司哈尔滨办事处主任王常玲表示,从2009年初到现在,公司基本上没有接到国外订单。目前的情况用王常玲的话说就是苦撑,“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每年9月到第二年1月是销售旺季,一年的销售期只有这一段,其余都是淡季,基本不卖货。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希望能撑到9月份。”
当询问企业为何不开拓新客户,或是内销时,王常玲道出了企业的苦衷。原来,该企业主要是从法国、埃及进口亚麻原料,在国内加工成亚麻坯布再出口欧美。由于亚麻对热定型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国内普通纺织服装企业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内销的路径基本没有。而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亚麻面料的需求不大。目前几家欧美地区的大采购商构成了亚麻坯布的主要订购者,包括我国黑龙江、浙江、江苏等地的亚麻加工企业的订单也均来自这些采购商。一旦他们不下订单,国内的亚麻行业就十分困难。
不过王常玲认为,自己的公司还是很有实力的。“目前我们企业仍在维持生产,原料进口还保持在每月300多吨,超过60万美元的幅度。工人也都在正常工作,只要我们拿到订单,企业就能迅速被激活。”
缺资金
现在最让她担心的就是企业资金链问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都积压在库,总值近2亿元,可生产还要维持、工人工资要支付,这都让企业的资金显得岌岌可危。“我们也和银行沟通过,但现在贷款特别难,就算我们可以抵押,也不见得能拿到贷款。银行也担心一旦企业丧失偿付能力,抵给银行的房产也没多大用。”企业正在寻找第三方做担保,争取稳住资金,让企业撑到出口旺季的到来。
缺配套服务
与三和亚麻不同,商水强鸿制鞋有限公司并不为订单发愁。由于属于美国玮伦集团(CBI)旗下的核心企业,企业的订单可以得到保证。但刚刚落户河南的这家企业,现在需要计算的是物流成本。
公司副总经理周坤松算了一笔账,公司的原料要从台湾进口或是从广东运到河南,生产的产品则要从河南运到青岛或上海港出口,这两段的物流成本核算下来,一双鞋子的成本大概要提高20~30美分。尽管河南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目前的工人都是新手,生产效率还达不到广东那边的5成,要想靠劳动力成本平衡物流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
这是就宏观层面来说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实施更多的基于加工贸易这一产业,行业内部的价值链环节、模块的政策。在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大背景之下,难以通过单一的行业来判断某一国的优势,却可以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方面。过去实施的政策和分工模式难以反映这一产业的特征,也难以体现一国的相对优势。所以,传统的贸易对策有待完善,政策应该对这一行业内的价值链环节、模块更有针对性。其次要实施转移政策,实现集群转移,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把东部沿海的相关加工贸易转移到中西部,增强中西部的接收能力,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来说在劳动成本低有优势,但与东南亚等国家相比优势就不太强,所以要防止本来的业务流向国外,就要实施更有利的政策来引导、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东部地区也要抓紧机遇,主动的承接国际加工贸易业务,至东向西的逐渐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次,要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政策。很多国外的企业不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不愿意把业务转移到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相关的技术外泄。所以,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更加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构建良好的行业环境
这是就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层面来说的。首先要构建一种加工贸易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体系。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某一个环节的转型升级,而且是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集群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实现的关键在于整个集群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较集中的区域,构件这样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系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障。其次要针对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走向,培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不是孤立的,它处于与其他配套产业的联系当中,所以,为了保证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注意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把配套产业做好,把国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向全球生产系统。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优良的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另外,要创造机会,接近国际加工贸易产业内的领导者,以促进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网络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之间会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事实证明,要实现这种升级就必须要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密切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技术以应用于国内企业,从而建立一个与世界生产网络相联系的国内生产网络。
3.提升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的能力
这是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自身的能力要有所提升,首先要着眼于创造与国际生产网络相适应的学习型、创新型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新知识而获得的相关能力的提升。要注意企业的创新,并且把创新运用到生产环节,实现创新的价值。要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上、创意上没有竞争优势的状态,实现“中国创造”。其次要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升级。功能升级可以使加工贸易产业的结构适当调整,使企业拥有行业内的关键环节,最终获得行业内的价值链上的主导权。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还需要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如果要实行转型升级,那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都需要有所提高。要加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实行转型升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结语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
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壮大,曾一度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半壁江山。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将以D公司为例,对D公司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内容与分析
D公司是一家由台商投资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产品是电子元器件和电脑周边设备,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靠前,年营业额达30多亿元,员工一万多人。公司按产品类别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品种复杂。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很高,同时制造费用项目繁杂。生产原材料大部分都是保税料件,接受海关监管。公司全面使用ERP管理系统,从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项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D公司通过对料、工、费等成本项目进行细分,分别采用针对性的成本加工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分析与探讨——以D公司为例管理方法,从而控制好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1.直接材料
D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直接材料成本。月初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s,简称BOM)将每种产品所耗原材料的数量和标准成本录入ERP系统。月中采购部门根据工单采购相关原材料并原材料价格录入ERP系统,生产部门根据工单领用原材料。月底结账时,ERP系统计算出已完工工单实际领用原材料的数量与物料清单中规定的应耗数量的之差乘以标准成本的金额(量差)和原材料实际采购成本与标准成本的之差乘以实际领用数量的金额(价差),量差与价差之和即为标准成本差异。月底财务部门提交量差报告和价差报告,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分别就产生的量差和价差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2.直接人工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为准确核算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成本,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即通过ERP系统根据生产排程将生产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月底财务部门提交人力成本核算和变动报告,生管部门就人力成本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3.制造费用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制造费用。公司在核算制造费用时,尽量将作业细分,每项支出归属到具体的产品类别。如果某项支出由不同的产品承担,则需由所有涉及到的产品相关部门有签字权限的主管签字确认后,财务根据确定的分担金额分别计入不同的产品成本。折旧、摊销项目则每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的变化而变更计入各产品成本的金额。月底财务部门提交各产品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相关制造部门(生产、质检、工程技术等)就制造费用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二)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理论分析
D公司实质上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称之为“标准-作业成本法”。D公司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各自的优点,而又回避了各自的不足。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直接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很大,采用标准成本法来核算直接材料成本,通过对标准成本差异(包括量差和价差)的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成本。而在订单生产模式下,订单交期、生产排程、技术标准等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确定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所以对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二、D公司成功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一)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D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各事业部主管对事业部的产品效益负责,作为成本中心的各部门对部门发生的成本费用负责,这就产生了精确划分各产品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的天然要求,“标准-作业成本法”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获得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完善的ERP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D公司的ERP管理系统涵盖了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所有公司业务模块。直接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的核算,以及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依赖于ERP管理系统对信息的处理。
(三)专人报账制度是落实制度设计的重要手段
D公司施行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专人报账制度,即每个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成本单据的归集、录入、费用分摊和报销等工作。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对公司业务流程和部门业务情况都比较熟悉,且相对固定,能保证成本数据处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一致性。有了这个窗口,财务部门也能及时将成本信息反馈给各部门,使得标准-作业成本法能够很顺畅的执行。
(四)外部监管要求提供了良好基础
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基本上都是保税料件。海关对保税料件的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在保税料件存储的物理空间,料件进销存数据的监控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海关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因应海关监管要求所配备的场地和人员,建立的业务流程,为D公司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磨合期,大大降低了施行成本。
三、关于“标准-作业成本法”适用性的探讨
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实务上确实行之有效,值得推广。企业在引入“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精细核算成本的需求
“标准-作业成本法”比较适用于市场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产品类别多、工艺复杂、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大,制造费用繁杂等特点,需要通过精细核算产品成本,以控制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战略为技术领先和服务领先的企业不太适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因为对成本控制的过于专注,会削弱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标准-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做出是否使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决策的时候,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如果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别单一,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就没有必要耗费资源去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反之,如果企业规模大,产品类别多,精确核算成本带来的收益大于投入,则应该考虑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
(三)需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上下全员参与,只有将成本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中去,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觉完成成本核算的相关工作。如果跟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相关,“标准-作业成本法”会被认为只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消极对待,整个成本核算系统就会运行不畅,甚至停摆。
(四)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直到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后才广泛被企业采用,主要原因就是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有大量的数据计算分析,手工处理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影响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所以,要顺利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有一套运行顺畅的管理信息系统来给予技术支持。
(五)应注重成本信息的应用
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目标,不仅仅是得到了准确的成本信息,而是利用好这个信息,提高企业效益。对成本信息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产品成本信息,准确给客户报价,争取更多的有效订单;另一个是通过成本信息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只有这样,“标准-作业成本法”才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是一种真正有用的成本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飞,王悦,李倩,任雯雯,李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许继电气与宝钢的成本管理实践与启示.会计研究,2008(09).
关键词:电子政务;加工贸易企业;电子账册;ERP;政府监督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0-0120-02
一、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的现状分析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和出口总额的50%以上。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和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已经改变了最初以服装、玩具、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状况,近年来,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已经达到3/4,跨国公司在中国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全部出口的1/3,产品结构也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纸手册监管模式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不高,对传统经济和经营方式来说,还能适应。但是,对管理信息化、销售国际化、产品个性化、交货快速化的跨国公司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该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产和贸易。
(一)大型加贸企业在目前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大型加贸企业,尤其是机电以及IT制造行业,相应企业料件数量众多、变更频繁、订单履行速度快等特性使现行的传统纸面手册监管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同时,“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的新形势迫使国内加工贸易业务的采购周期和交货周期不断缩短以满足顾客和市场对企业的要求。
(二)ERP或MRP系统不包含针对加工贸易管理的模块
当前大型的加贸企业基本都具有先进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ERP、MRP等),都致力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强调企业的整体运营。由于国情有所不同,针对加工贸易保税监管的适应性管理并没有被大部分ERP或MRP系统所包含,内部完善的系统管理模式到操作进出口业务的时候,就被迫改用人力手工完成。系统已有的实际管理业务电子数据也无法加以利用,从而就不能做到对资源优化以及对于加工贸易业务的严密管理。
二、电子账册联网监管模式的诞生
为了适应当前加工贸易的发展形式,改善投资环境,同时提高监管质量,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从方便加工贸易企业的自身管理和简化通关手续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广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计划到2010年实现全面的加工贸易电子管理。
(一)打开政府监管工作新局面
海关根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在一些大型出口企业中推行了“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的新的监管模式。联网监管是海关借助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企业实行“电子账册+联网核查”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对进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的企业,海关不实行以合同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管理,而实行以企业为单元的电子账册管理。外经委也取消了对纸质加工贸易批准证的审批发放,使原有的对加工贸易合同的逐票审批变为对企业经营范围账册(包括加工贸易经营资格、范围和生产能力等指标)的一次性网上审批。海关可以通过“联网查询系统”,进入企业ERP管理系统,直接调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数据,可以动态地掌握企业进出口和生产库存情况,使海关监管渗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海关监管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互动。实施“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后,企业要办理的手续变得极为简便,而海关人员的压力也大大减轻,对企业的监管反而更有成效。
(二)联网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联网监管区信息平台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企业端、海关端、托管服务器和中国电子口岸。平台满足了企业便捷通关需要,实现网上报关,降低通关费用,提高通关效率;平台满足了海关加强监管需要,降低海关监管风险,并有效减轻海关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与地方电子政务联动,初步实现与地方各政府部门(如国检、外经委、税务、外汇等)的数据共享、联网审批;平台提供7×24的不间断服务,企业可以在非工作时间进行网上申报,系统回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审核并放送回执。
三、电子账册联网监管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好处
以企业为单元建立电子账册取代了以合同为单元的备案模式,提高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效率,完全适应大型机电以及IT制造行业实际生产和发展需要;电子账册网上便捷通关大大降低了通关成本和提高了通关效率;实现了与企业EPR系统的集成,减少应反复录入数据而产生的差错,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企业可以管理到料号级的数据,对明细和归并的数据可以进行双向反查,系统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对保税业务数据进行即时查询、统计、分析,协助企业分析差异产生原因,提高企业保税业务的管理能力;采用分段滚动核销,系统自动统计企业进出口数据,并与海关系统数据自动核对,省时省力;对于试生产阶段的产品或特殊BOM结构的产品,在实际BOM未确认情况下可以先进口料件,制成产品后根据实际的成品耗用向海关申报单耗,再进行出口操作,符合客户出口时效上的要求,使企业的应变性更强,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电子账册联网监管模式为海关带来的好处
海关通过“联网查询系统”,进入企业ERP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物流数据进行核查,动态地掌握企业进出口和生产库存情况,使海关监管渗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增强海关监管力度,降低海关监管风险;必要时才开展下厂实际核查,有效减轻海关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与地方电子政务联动,与地方各政府部门(如国检、外经委、税务、外汇等)的数据共享、联网审批;海关的通关系统自动审核电子账册的进出口报关清单、将报关单数据核注、核扣到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管理系统并给予企业放行结关的电子回执,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减少了口岸审单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电子账册的归并关系,使企业的归并前数据和归并后数据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使海关在通过联网监管平台审批归并关系的同时,实现了商品的预归类和预归并,既严密了海关监管,也解决了预归类预归并等手册难以解决的难题。
五、结论与展望
如果把“电子账册”作为一个案例来加以分析,可以说“电子账册”蕴含着一种新的政府监管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所需要的监管信息直接取自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一方面增强了政府的监管能力,另一方面又使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手续得以简化,企业得到便利。传统的政府监管模式,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很难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实现对企业的监管,不得不对企业采取各种审批、审核和检查措施,自然对企业形成了一种限制和约束,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而这些监管措施的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而这种新的监管模式,政府可以从企业内部取得准确、丰富、及时的信息,实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的部分对称,政府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就没必要对企业实行各种繁琐的监管手续和频繁的检查,监管能力反而更有效。采用这种新的监管模式,由于有丰富的企业信息作基础,政府就可以实行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如分类管理、信用管理、风险管理等,政府监管水平将大大提高,也可以以这些丰富的企业信息为基础,政府作各种宏观领域的分析,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程保忠.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思考[J].上海管理科学,2005,(2).
关键词: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也深刻的感知到了这一点。2008年,一轮从美国房地产业起始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在这个经济圈之内的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包括中国在内。在经济危机的不断影响下,各个国家各种刺激措施不断出台,其中针对货币的争斗也在不断进行。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近30%,无论是幅度还是速度都已足够。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虽然人民币升值已渐趋稳定,但是依然处于上升状态。从长远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外汇占款增速减弱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趋势性因素,将对减缓人民币升幅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将推动人民币缓慢升值。因此预计在未来,人民币升值仍是长期趋势,但幅度和速度都会放缓,同时双向波动及波幅扩大将比较频繁。有鉴于此,我国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可以获取的利润越来越低,有些企业必然会抵受不住而倒闭,对于更多存在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由于面向对象多为国外客户,结算也多为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汇环境的新变化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攀升
亚洲外汇网消息,2012年4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高。分析师指出,在市场不出现极大的风险事件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整体将呈现稳步升值的态势,甚至在某段时间出现小幅加速态势。纵观汇改七年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明显,波动弹性正日益增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稳步迈开
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在2010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会上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政府提议各国应该相互协商,相互关照,尽早达成共识,不断加快清迈协议进程,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与会国纷纷表示,虽然要实现东亚地区货币一体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各国有信心尽早实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本次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相互合作的机会,货币合作的区域经济上演的一损俱损的悲剧使它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货币统一的重要性。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偏差问题
(一)多元化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弱
长期以来,在国际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各国都习惯了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我们也不例外,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仿佛美元就应该承担这样的作用,而国内实行的也是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加工贸易企业在外汇结算多数采用美元,当人民币升值时就带来了裸的风险,其实这种风险也是可控和可以规避的,只是大多数的加工贸易企业往往采取的外汇衍生工具或者贸易工具管理控制美元的收付汇汇率风险,或者改变交易货币以日元或欧元来进行结算。如果放眼全球的话,这些企业就可以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货币也一样升值,即使升值,其幅度也与美元有较大区别。但是加工贸易企业在这一阶段外汇风险管理中,对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风险非常重视,但是却不能清醒认识其他货币的汇率风险。
(二)汇率双向波动风险意识差
从2005年至今,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币不断的单边升值。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经真正确立了市场形成的机制,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是市场决定的结果。由于中国外贸顺差依然较大,市场上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强大预期,作为加工贸易企业认为长期人民币会升值是具有一定依据的。但是人民币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以美元作为标尺进行调整了,那种简单地根据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水平变化就说人民币是升值或贬值的言论从逻辑上是错误的,相反人民币在升值通道中短期的波动是越来越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缺失问题
(一)经济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对外汇经济风险管理的内部动能不够。经济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汇率变化对企业产品的未来价格、销售量以及成本的影响程度,是企业从整体上进行预测、规划和进行经济分析的一个具体过程,包含企业资金、营销、采购和生产等各个层面。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对经济风险首先需要从市场和生产两大方面来进行管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受限于自身对市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加工贸易企业更多的是把市场、销售依靠在外商身上,真正能意识到并有能力并进行经济风险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非常少。加工贸易企业很少自身独立的销售团队,也很少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开发队伍,一直是来什么做什么,出什么卖什么。
(二)外汇风险机遇把握意识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