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大结局

红楼梦大结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第1篇

CAOGENKANTAI

姜伯静

新版《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出以来,尽管网友拍砖不断,但是抛开网友诟病的造型、穿帮多、气氛诡异,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大多肯定了改编忠实于原著。然而,随着新版《红楼梦》播出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们终于被惹火了。红学家西岭雪就认为,这完全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7月12日《新快报》)

经常看到好莱坞电影被翻拍或者拍续集,只听说有剧情合理不合理的说法,“倒退说”还是第一次听到。可是,影视剧不是红学会的论文,也不是什么技术,谈不上倒退和进步。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第2篇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作为一条线索,暗伏了小说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兴衰,阐释了“情关”、“证情”等爱情主题,符合中国古典小说草蛇灰线的美学手法,是对以往戏曲小说喜剧式大团圆结局的突破和反叛,具有开天辟地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红楼梦》;戏曲元素;爱情主题;证情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60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27—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曹嘉童(1992— ),男,吉林长春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语言。

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于词曲世家,祖父曹寅词曲俱工,娴熟《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曾经写过一出《续琵琶》,而且自蓄家伶,自编、自导、自演戏曲。曹雪芹颇受祖风影响,故于《红楼梦》中屡屡提及戏曲,戏曲在《红楼梦》中成为展开故事、推进情节和结束全剧的一条线索。其中提到的戏曲主要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南柯记》《一捧雪》《邯郸记》《荆钗记》《琵琶记》《白蛇记》《双官诰》《李逵负荆》《醉打山门》《临潼斗宝》《苏武牧羊》《达摩渡江》《钗钏记》《西游记》《阴兵阵》《封神榜》《混元盒》《满床笏》《八义记》《玉簪记》《刘二当衣》《丁郎认父》《占花魁》《蕊珠宫》等。这些戏剧大都融合在全书的情节中,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楔入了人生如梦和人生如戏的主旨。例如:《邯郸记》和《南柯记》是写梦的戏,寓意为豪门富贵无非是一场戏,时间一到总是要散场的;《荆钗记》和《琵琶记》是写悲欢离合的戏,寄寓人生坎坷,有得有失,回头看仿佛是上台演了一场戏。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贾府的专职戏班子上演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第一出《豪宴》是明末李玉《一捧雪》中的第五出,表演莫怀古因玉杯“一捧雪”被人陷害以致家破人亡的故事。第二出《乞巧》是清初洪昇《长生殿》中的第二十二出,表演杨贵妃、唐明皇七月七日长生殿表明爱情心迹的故事。第三出《仙缘》是明代汤显祖《邯郸记》中的第三十出,表演一位儒生于邯郸道上一枕黄粱梦,梦醒彻悟、随仙升天的故事。第四出《离魂》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写杜丽娘相思魂散的故事。脂批在元春点的每出戏下都有批注:“《豪宴》伏贾府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总批:“所点戏之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草蛇灰线,戏曲曲名成了一种隐喻手段,暗伏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宝钗点了一出戏《醉打山门》,其中的曲文《寄生草》令宝玉称赏不已——“慢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提笔占了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偈中的“证”是印证之意,宝玉用意双关,既是谈禅,也是说情。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却烦恼不断,看来只有到了情绝无需印证时,才能看破情关,而万境归空无可证验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他最终彻悟:只有无需印证的感情才是最上乘的境界。宝玉在偈后又填了一曲《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黛玉也续了两句偈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连立足境也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干净。相比宝玉的“是立足境”,黛玉的“无立足境”才是真正的看透。所谓万境皆空、万缘俱寂,原来“你证我证”,欲以证物来求证爱情,才不过是一片痴妄。虽然宝玉和黛玉自忖看透情关,其实也不过是一时之悟,他们并未达到“是无有证”、“无可云证”的境界。第三十四回,宝玉遣晴雯捎去两条旧帕,黛玉欣喜异常,心已了然,拈笔在帕上题诗,这帕子就这样成了宝黛间的情证。难怪后来闻听宝玉和宝钗成婚,黛玉心内成灰,焚诗稿,烧旧帕,参禅容易,勘情难矣,最终还是溺于情中而不能自拔。

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悟禅情节所暗伏的全书“大结局”,并不是贾宝玉看破红尘,归于寂灭空无,而是回到肯定红尘现世的“证情”。后来宝玉在经历了姐妹夭亡和家族败落这些巨大变故后,一度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但宝玉在空门中没有找到精神归宿,他与历经劫难的湘云重逢,以“情榜证情”结案。《红楼梦》的原本卷末标有“情榜”,此事由脂砚斋批语而得知。贾雨村丢官治罪、充军期满后,“眼前无路想回头”,到荒山修行,看见青埂峰下一块大石上刻着情榜:黛玉是“情情”,金钏是“情烈”,宝玉是“情不情”,薛蟠是“情滥”。周汝昌指出“情榜”一事是受施耐庵和冯梦龙的启发。脂批透露,“情榜”分为九层,每层十二人,共一百零八位,加上《红楼梦》全书回目为一百零八回,正与《水浒》中一百单八将相对,即“绿林好汉”对“红粉佳人”。而冯梦龙写过一本《情史》,即《情天宝鉴》,他将八九百篇故事分为二十四品类: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灵、情化、情憾、情仇、情媒、情芽、情报、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通、情迹、情外、情秽。《红楼梦》曾叫《风月宝鉴》,“情榜”以“情”字起,《红楼梦》还多次提到冯梦龙所著的《牡丹亭》。所以,“情榜”犹如一部“情史”,讲述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闺帏奇秀的传奇。

当然,曹雪芹所说的“情”不是简单的儿女之情,而是有异于世俗的性情、胸襟和思想。《红楼梦》第一回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红楼梦》正是借“空”之名说“情”之实。而宝玉参禅的“缘”就是自身陷入与黛玉、湘云之间的感情纠缠,引发他对人生的感悟参究。宝玉对苦恼的人生现世觉悟以后,是走向虚无还是走向对现世更执着的爱?是逃到另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还是不离俗尘?这样的疑惑,如哈姆雷特那著名的问题“是生还是死”,亦如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月夜》中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空灵中有诗意,诗意中有情性,十分禅意。

关于“情”为何物,高鹗在续书中借甄士隐、秦可卿和紫鹃悟出情旨。第一百一十一回,秦可卿的鬼魂开导悬梁自尽的鸳鸯:世人都把欲之事当作情,自谓风月多情,那是大错特错,喜怒哀乐未发时是性,喜怒哀乐已发才是情。第一百一十三回,黛玉死后,紫鹃思来想去,终于想透,其实宝玉并非忘情负义之徒,只可怜林姑娘无福消受。“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乃至无可如何,那糊涂的也就不理会了,那情深义重的也不过临风对月,洒泪悲啼。可怜那死的倒未必知道,这活的真真是苦恼伤心,无休无了。算来竟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问甄士隐宝玉为何情迷至深却复又豁悟,甄士隐笑道:“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金钏堕井、司棋触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入道都非真正解脱,他们只是陷入困窘境地不得已而为之,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其中,宝玉和可卿的解脱都是“存于觉自己之苦痛”,惜春、紫鹃的解脱是“存于观他人之苦痛”,宝玉“唯非常之人为能,其高百倍于后者”。

脂批慨叹宝玉虽脱离红尘却到底“跳不出情榜”,警幻仙子说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是“”,而宝玉最后还是“情”战胜了“无情”,因为若不然,既放下一切俗念,全书便可戛然而止,何必还记挂情榜?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也。

《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作为一条线索,暗伏了小说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兴衰,具有隐喻作用,符合中国古典小说草蛇灰线的美学手法,使读者循此线索进入作者创设的美学意境,获得一种艺术美的体验。而《红楼梦》突破了以往戏曲小说喜剧式大团圆结构的拘囿,如《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西厢记》之惊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又具有开天辟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明)冯梦龙.情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清)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第3篇

1980―1989

关键词:万元户,个体户,张海迪,女排,少林寺,金庸。下海,红裙子,邓丽君,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五讲”,“四美”。抢购。时间就是金钱。小康

听齐豫,那声音把我儿时的记忆都唤醒了,追溯源头,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橄榄树》,把这些记忆重组,让我回忆起了邓丽君。她用她的生命构建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的美好世界,于是跟着的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邓丽君:那段被音乐浇筑的青春

王小峰

很久之前,我做邓丽君的封面故事,决定采访一下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先生,让他谈谈对小邓的看法。恰巧在此之前,我在广州认识了有台湾“民歌之母”之称的陶晓清女士,便打电话给她

――我想做一个邓丽君的报道,想采访台湾著名乐评人马世芳,不知道您跟他有没有联系?

――有啊,因为他是我儿子。

我这才知道,陶老师不仅是民歌运动之母,也是马世芳之母这让我对马先生又多了一分敬重。

我最早知道马世芳这个名字,是在《罗大佑自选集》里面看到的那篇洋溢着激情与理性的文字《解读大佑》,作者是马世芳与吴清圣。当我一口气读完这篇文字,有种痛快说不出,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么富有文学色彩的音乐评论,关键是,他解析得很准。以前我很喜欢看李皖的文字,因为他的文字很文学,但遗憾的是他总说不准,所以脆当散文看。马世芳的文字则不同,从《解读大佑》便可窥知一斑,他对音乐的脉搏把得很准,然后用文学的描述娓娓道来。当然,很文学的乐评我读过不少,要么很矫情,比如那些喜欢卖弄文采的年轻乐评人,说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要么过于文学,写得如夹生饭,其实文字与音乐之间还隔着一层东西。读马世芳的文字,让人不知不觉身临其境,写自己的生活、感悟,没有刻意,写音乐的感受,不虚张声势。只有把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写出文字才是自然而然。你看现在很多乐评,充斥着各种名词,概念,或是惊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只能说明,他们还停留在把音乐当标签贴在脸上的阶段,还没有让音乐走进自己心灵。

马世芳的另一个壮举是,他牵头搞了一个《台湾中文百佳唱片》评选,十年前,我把这本书一页一页复制下来,然后回家研究,当时没有注意,发起人是马世芳。至今,这本小册子仍是华语音乐爱好者手中的指路明灯。

最近,广西一大学出版社要出版马世芳的随笔集《地下乡愁蓝调》,编辑找我,让我写点文字,我很荣幸能为马先生这本书写点什么,希望出版社能请我吃顿饭。

书名取自鲍勃・迪伦的一首歌的名字: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刚拿到书稿,以为是乐评集,但是读下去,才发现其实大都与乐评无关,而是与青春、成长、记忆有关,串起这些的当然是音乐。当我读着这些文字,开始发现这些文字仿佛变成了音符在我眼前跳动,它的感染力,让我有时都不得不停下来回想自己的过去,那年马世芳在听The Beatles,我在干什么?

马世芳比我小四岁,但是他接触音乐的年纪远远要比我早得多而且他出生在一个音乐环境很好的家庭,九岁便去电台主持少儿节目。马世芳虽然出生在蒋委员长的那个年代,但这并不妨碍他很小就能接触到摇滚乐,我出生在“”年代,但我小时候听到的朋克音乐就是《东方红》或者样板戏我第一次接触摇滚乐那年,刚好有资格领到身份证。两岸政治环境的差异,让大陆这边在欣赏某些艺术方面跟台湾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当面对音乐的时候,感受是相似的,当我读《白碟遗事》《二十六岁的佩珀军士与二十六岁的我》《遥望嬉皮世代的背影》,竟能发现有很多类似感触:执著、热爱。

乔尼・米切尔说过:“你如果还记得六十年生过什么,那你就根本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对一个在二战后向全世界输出文化最成功的美国来说,60年代美国文化是最热闹的,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放大,然后它变成了传奇,只有在那个年代经受过洗礼的人才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它不像后来的文字那样精彩,那样令人难忘。乔尼说得没错。

但我们都是看着文字或影像或听着声音去了解那个年代的,这其中有多少是想象出来的?并且想象的那么美好?曾经跟舒国治先生讨论过伍德斯托克,他说他没有看见有一个黄种人出现在那场聚会的镜头里,但是后来人们都对伍德斯托克津津乐道,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如果听摇滚乐,都会在60年代流连忘返。我出生那年,蒙特雷音乐节举行,就是有名的“爱之夏”:The Beatles的经典唱片《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登上了排行榜榜首,斯科特・麦肯齐唱着“如果你去旧金山,一定要在头上戴朵花”……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它离我太遥远了,它无法构成我的记忆,只是历史。我从大人嘴里听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就是,我妈妈生我的时候大出血,找了好多大夫都束手无策,后来我妈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但是原来红润的脸变得毫无血色,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而我每到生日的时候,想起这一幕,总会闷闷不乐。我的60年代,我能记住的就是这个。

但是美国的60年代,可以让全世界的人复习一遍又一遍,因为我们现在不让复习自己的60年代,那只好复习人家的60年代。当马世芳把目光停留在也不曾属于他的60年代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被那个年代的音乐感染了。换句话说,《地下乡愁蓝调》就是在描述马世芳想象中的六七十年代,音乐可以变成时间机器,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动荡的岁月,是音乐这只小白兔引领着我们去漫游60年代的奇境。

《地下乡愁蓝调》可以看成是35岁的马世芳的回忆录,回忆他上中学到大学的那段日子,因为有音乐,天空总是显得格外蓝。音乐总是能感动人,感动总是能在记忆中留下痕迹,把这些痕迹记录下来,就是一个个故事,它有时候显得琐碎,甚至很自我,读得懂的人,都能从里面读出自己。

这些散文体的回忆录,倒更可以看成是一种体裁的乐评,字里行间没有指点江山的气势,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用心灵和生命去体验音乐的感受,那是最好的乐评。

流行音乐最好的年代早就过去了,也许,我们只能用回忆去再现那个美好年代,在充斥着喧嚣

冰冷的彩铃年代,音乐变得一钱不值且多余。也好,它让我对眼前的一切不再留恋,可以更放心地回到过去,那才是列农在《想象》里描述的世界。在读马世芳的文字时。不知为什么,一首歌的旋律总让我想起,这是Lovin’Spoonful的《Do You Believe in Magic?》,这种没心没肺的音乐现在听起来是多么难得啊。

下海:勇敢者的游戏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国家实行双轨制,日用品匮乏,胆子大的一批人开始利用政策进行投资。“10%的人看好的是机会,

90%的人看好的是行业”――我就属于那10%的人。当“倒爷”的起因说来好笑,以前在工厂里我表现特别好年年是先进工作者,1982年,由于跟领导闹矛盾,我没被评上先进,一气之下开始消极怠工,开始做起了倒买倒卖。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挣第一桶金的情形。当时在单位个月工资30多块钱,我手头没什么积蓄,家里人又极反对不肯帮忙,只好找十个朋友每人借了100块钱才筹够了本钱。找关系进了一批蛤蟆镜和电子表,一下就挣了360多元。360啊足足顶得上一年的工资!我越来越觉得这条路走得值,人生就要搏一把嘛。在屡屡尝到甜头以后,我在1 984年正式辞职“下海”了。

我胆子大,观念新,凡是当时市场上有销路的紧俏商品都敢倒――手表、布匹、烟酒……甚至从国外工作回来的工人没用完的“家用电器指标”,我也高价买过来,再以更高的价格倒卖出去。当时冒险做这行的人毕竟是少数,东西又不愁卖,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算得上是暴利行业了。比如当时一台25英寸彩电,市场上卖到7000多元,每倒一台电视就能净赚800―1000元。那时真是钱追着人跑啊,想不赚都难。比起个体户那种“小倒”,和组织走私的“大倒”,我算是个“中倒”,很快就成了所谓的大款。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市场观念的发展,有一个阶段几乎到了全民皆商的地步。“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就是当时一句特别有名的顺口溜。老干这行也会有失手的时候,有次我被没收了价值十几万的货。后来国家市场经济步入成熟,“倒爷”再也看不到前途了,我又把钱几乎全投到股市和期货上。结果几年下来,所有的积蓄基本上全折腾进去了,光期货就赔了40万。人到中年,妻离子散,一切又得从头开始。我这一辈子,富过,也落魄过,经历复杂得都可以写一本书了。但比起当初一起厮混最后堕入深渊的那些朋友,自己已经算是平安涉险烧高香了。

娱乐:万人空巷只为看电视

20世纪80年代,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中国开始接受“舶来品”,这其中,电视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为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这时,人们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新鲜有趣的天地。

那时的电视节目除了新闻联播,就是一些现在看来实在算是老土的电视连续剧,可它依然让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到了新奇和快乐。电视台一到晚上10点,就一一变成了“雪花”,但是人们对电视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因为也实在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娱乐),而且对电视节目也不甚挑剔,当然有武打或者特技的场面更好。那种几乎所有电视机都播放同一个节目的情况也是只有那时候才有。即使如此,很多经典的剧集还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人们对电视剧的追捧吧。不仅如此,就连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都是人们争相模仿的“楷模”。

《西游记》童年时唯一的神话大餐,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

《渴望》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它是一部灰白色的电视剧,悠长的街巷朴实的人们,好人一生平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刘慧芳,

《霍元甲》是改革开放后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武打电视剧,播出时绝对是万人空巷,每天晚上,大家几乎都是“正谍危坐”地守在电视机旁,主题歌更是唱红了大江南北,黄元申还没有出家,文质彬彬的气质很符合小时候身体不好的霍元甲形象,后来赵文卓猩猩版皮笑肉不笑的霍元甲实在难以入眼:梁小龙演的陈真,以至于多年以后看见火云邪神几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以前那个身英气的陈真吗?

《射雕英雄传》里黄日华就是那个傻郭靖翁美玲演活了俏黄蓉!也许真的找不到能超越83版的别雕英雄传了,当央视版射雕被网友戏称为时,你就应该知道83版射雕是永远的经典!

《上海滩》没有想到,已经过了20多年,许文强与冯程程的魅力还是无法抵挡,再写称赞它的话似乎已经多余,如果要在其中选一个最喜欢的爱情片段,许多人无疑会和我一样选挥飘雪中许文强高大的身影为程程撑起一把雨伞,在飞扬的雪花中与程程相伴而行的背影,最后程程要启程去法国以前许文强到她的住所问能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发哥与芝姐演绎出的那种无奈而又凄凉的神情总是让心头有默默的酸涩,叶丽仪演唱的主题曲至今仍然是许多人手机铃声的选择。

《血疑》让人们第一次在电视上所接受了日本的三浦友和山口百惠,而“幸子衫”也大大流行,裁缝们都忙着仿制,就连幸子的父亲大岛茂的手提公文包也走俏起来。

《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央视拍摄的两部经典电视剧,可以说,这两部电视剧把“四大名著”的故成了老百姓都能欣赏的东西,而不只是“读书人”的“专利”,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六小龄童”,也没有人不知道“金陵十二钗”,

《魔域桃源》当年的赵雅芝,一笑一颦都是眼波流转:当年的刘德华,举手投足都是英姿勃发,第一集武当弟子进攻魔域之时,小时候感觉还是很恐怖的,魔域众人拿的那把刀的造型很是独特,印象颇深,此外剧中亦有当时还是跑龙套的刘啬云,欧阳震华,大结局时,已是白发苍苍的唐琪向小孩讲述傅青云与慕窖白之间恩怨的情节很让人唏嘘啊。

《八仙过海》当年的经典大片啊,许多年以后,再也没能见过一部八仙过海来超越它――至少我以为,张果老成仙时喝的那锅汤看起来非常美味,是小时候与人参果并列的两大特想尝尝但只能想想的东西:曹国舅成仙那段有些皈依,颇似西方的人格分裂;韩湘子给他舅舅写的信使我从小学一年级便背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情节已勃需多说,刘凤屏的主题歌很是好听。

《新白娘子传奇》当你按动手中的遥控器

无论换到哪一个台,几乎都相同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气质高雅的白娘子活泼直率的小青,痴情糊涂的许仙,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啊……

《红楼梦》代言情侣:贾宝玉、林黛玉,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让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一夜成名

两人塑造的角色被公认为是最符合观众想象的现实版,贾宝玉的多情温柔和林黛玉的单薄悲凉被二人演绎得入木三分,从最初宝黛“千呼万唤始出来”时的惊艳到后来“花下共读西厢”的经典瞬间,都在观焱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第4篇

关键字:喜剧片;悲剧片;悲情基调;

中国喜剧经历了20年代谐噱片,30年代悲喜剧与社会喜剧,40年代讽刺喜剧与风俗喜剧,50年代人民生活喜剧,70年代幽默喜剧,80年代家庭喜剧,90年代诙谐喜剧,世纪之交贺岁喜剧等变化。零八岁末贺岁片《非诚勿扰》和喜剧片《海角七号》如火如荼的上映,又给身心疲惫的国人呈上了一道可谓是“心灵鸡汤”的温馨慰藉。冯氏幽默和经典台词依旧使我们乐滋不疲,魏德圣执导的激情爱情剧更是令人沉醉。试问,我们的收获只是感觉到幽默感和情感冲击带来的喜悦吗?试问,它们留存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余味,我们有思考过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书写本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悲情的美学基调

喜剧是世界电影通用的类型,喜剧电影类型以实现笑为标准。中国电影发展中,30-40年代的喜剧片的出现,把中国喜剧片推到较好的水平上。尤其是40年代喜剧片的形态比较完整,既有的很热闹会风俗式的《太太万岁》等悦众化的戏剧作品,也有《乌鸦与麻雀》式的隐喻化讽刺喜剧,80年代“荒诞”哲思的《阿Q正传》,90年代形式到观念创新的《甲方乙方》等,“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剧因子的,特别在政治形态化的喜剧中极为明显。”①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积淀生成了“凄婉”、“哀怨”、“悲凉”的特质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一审美结构以强大辽远的影响力滋养着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格调。屈原《离骚》的哀怨气绝,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李清照词的忧愁伤感,曹雪芹《红楼梦》的楚苦悲切,都体现出悲情情怀的审美风格。有人评价张爱玲说道“她认为苍凉的悲剧美,并不属于特定的时代和个人,而属于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个性,苍凉的悲剧美才是人生朴素的根底,富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和回味悠长的启发性”。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精神消遣方式主要由文字文本转移到影像文本,自从影像文化的诞生,大众娱乐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影像艺术波涛汹涌般的涌进我们的生活,悲情基调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例如本文将要分析的两部新电影。

悲凉情怀的抒写

有“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之称的冯氏电影,《非诚勿扰》无例外的又成为他的佳作之一,影片一贯延承冯氏的幽默和经典意味的台词,唯一升华的内容是将“情”的根源追溯的更加深刻。与其同时段上映的台湾影片《海角七号》,也为我们呈现出一段段愈演愈烈有关“情”的世界。这两部影片都堪称是喜剧片,但是透过它的外相向内透析,我们将会感受到两部影片中的浓浓的悲凉情怀,正体现出“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情因子的”。

首先,《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都是讲述关于追求“爱情”的故事。《非诚勿扰》探讨的是关于爱情本真的缺失问题;《海角七号》展示的是爱情过程中历经艰辛的人们所经历的迷离过程。《非诚勿扰》影片的主线是一大龄海归剩男通过网上征婚,与一个又一个女性见面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故事单一,男主人公“秦奋”在与一个个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她的形象愈发的明朗起来:人到中年,没事业,有些闲钱,为人善良,满脑子不切实际,非常乐观,更重要的是,关于结婚这事,他有诚意!在他一次次失败的约会中,观众兴奋的沉浸于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上和葛优表演的魅力之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乐观精神和影片的整体格调,让我们很难定位这部影片的悲凉之处。但是却始终感觉得到残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就是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与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在寻觅真爱的过程中,应征女郎们陷入了物欲或者是真我之外的条件枷锁中,使爱的真我得以迷失,甚至缺失。《海角七号》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几段或凄迷或沉醉的爱情,阿嘉与友子相愛;60年前的那段愛情;马拉桑与柜台小姐若有似无的关系;禁忌的曖昧,水蛙与车行老板娘;老马对妻子的思念;洪国容与阿嘉母亲的感情;隐含的女清洁工的爱情。这些爱都展现出他们正在历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艰辛,在爱的路程中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悲情情感。其次,透视关于友情、亲情的问题。友情的往昔怀念和逝世,亲情的隔阂和淡漠。《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秦奋和邬桑的友情,他们分别那动人一幕令人心酸,看到远离故乡的剧中人回想起年少岁月痛哭流涕时,谁又不能为“这些年钱多了,但朋友少了”的经历一同感慨,观众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苍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人的悲伤。《海角七号》阿嘉与代表会主席的继父子关系;女清洁工与奶奶之间的矛盾;阿嘉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这些囤积的矛盾难以释放。其中的各色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他们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的圈里,投射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无声的美和力量

喜剧片是电影的较早的形式,通常我们理解的喜剧就是笑,有完美的大结局,“从生存艰难的角度说,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抗形式”。④可见,更深层面的理解,它具有讽刺性、批判性、反抗性,讽刺性、批判性本身就具有了“悲”的含义,反抗中带来希望和力量。往往我们忽视了喜剧中夹杂的悲情世界的重要性。影片《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的喜剧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上面内容的分析,隐含在影片中的悲情世界使影片的审美情感顶上添花。

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沉默、无声的,它似绽似隐的犹如暗暗散发着清香的花蕾,是无声的美,美的哀婉、悠远。《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中的爱情真我的缺失、爱的路程的艰难、友情和亲情的遗落,都体现出淡淡的苍凉感,这悲情感是无息的美,正因为它的凄凉给整部喜剧片含射出丝丝回蕴的空间。

同时,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有希望的、有力量的,他们带着点滴的失落依然能背着行囊踏上前行的路航。《非诚勿扰》中秦奋不断地受挫后,依然不放弃、不抛弃,女主人公笑笑经历情感的磨难后能够重新找回自我,他们找回了真我,获得了真爱,所以我们看到了前进的力量。《海角七号》中的各色人物,阿嘉的颓废、友子的委屈、茂伯的执拗、大大的骄傲、洪国容的坚持、劳马的失意、马拉桑的勤奋、水蛙的顽固,他们虽然失意彷徨,但是都在为生活争取一份希望。一封迟到的信找到了主人,一份把握住的爱情,激情演唱会的演绎可以燃气他们的情怀,那么等待他们的依然是下一个希望。

对于喜剧与悲剧的重要性和深刻性的辩解笔者认为是无意义的。它们各有千秋,只有艺术创作人员很好的掌握他们的特征,尽可能准确定位、整体把握,把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那么,一部集传统美学和观众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艺术佳作可诞生。

参考资料:

①④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第5篇

《北京青年》是由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赵宝刚和王迎共同执导,李晨、马苏、杜淳、王丽坤、姚笛等主演。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北京青年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1#连着一个礼拜地不眠不休,总算把36集的北京青年给看完了。说实话,心里觉得挺堵的,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几种感情夹杂在一起翻云覆雨,有羡慕,有向往,有崇敬,但到最后更多的却是苦涩和无奈。

说说何东吧,他是我这部剧里最佩服的人,一上来便以一个高调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领证当天把相恋三年的女友甩了,把经过多年努力考上的公务员工作给辞了离家出走)。我真不知道那是以勇气会让他想到去重走青春,更是以怎样的一种毅然决然去踏上这条路。

首先必须承认,何东这种做法是极度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无故辞去工作,是为不忠;擅自离家出走逼得其母下跪;是为不孝;抛弃糟糠之女友,是为不义。然而如此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却一路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轰轰烈烈地走完了自己的青春之路,这在如今这种条条框框的世界里发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让我特别嫉妒,发自内心地嫉妒。嫉妒是因为我不能像他那样下定决心去走自己的路,不能像他那样不顾自己的父母家庭,不顾自己的亲朋好友,不顾方方面面的.限制,勇于追寻自己的梦想!比起他来,我简直一文不值,一无所有!一个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活着还不如去死。

回顾自己曾经的生活,我好像也有过梦想。年幼的时候,家里对我的期望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于是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上了学之后,知道了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于是便梦想着当个人人敬仰的科学家。更大的时候,成为一个医生,治好奶奶的肩周炎是我的梦想。而当自己真正长大懂事了,却发现自己的目标渐渐地变得虚无缥缈,梦想早已失去了勾勒的轮廓。这个时候的我,却更像个被弄坏了最心爱的玩具的孩子,心像消失了一般地痛、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一个幻想家,手执彩色蜡笔,给整个天空添上七色水彩。而现在,那支蜡笔逐渐变成我们通过考试的黑色水笔,永远单调的黑色,机器般地在纸上重复着沙沙声。是的,我们的梦想被现实替代了,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多么伟大的梦想,都要通过无数次的考试,无数次的脱颖而出,无数次地分班,无数次地被调剂,无数次地面对现实。到最后,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们黑白色的青春,这不是我想要的,却是我不得不要的。

没有梦想的青春,总是过得很快的,后青春期的我,甚至不记得有过怎样的一段回忆。我没有打过一次架,没有谈过一段完整的恋爱,没有风风光光地考过全校第一,也没有轰轰烈烈地得过倒数第一。然后顺其自然地考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学,去念着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平凡”是我这段青春的结束语,“遗憾”是宣布这段青春死亡的悼词。

但是我却有幸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自己,继而幡然醒悟,便如道家所言,我已明白我所不明白之处,离道不远矣。是的!我仍年轻,依然有大把时间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只有一次,但青春却可以重来,纵使青春易逝,只要从现在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无论什么时候追求梦想都为时不晚!我的青春,从现在开始!

年轻的感觉,真好!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2#热播劲头未过。也许看过电视剧的每一个人即使不会冲动的丢下一切,然后重走自己认为可以追逐到让梦想会实现的路,却不能否认多多少少有股心动,希望自己那么的一刻能够有勇气抛开一切,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个的四方格将我们圈着,似乎很多的时间里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意义似乎也只剩下了赚钱,物质高于一切充斥着我们的思想。

必须得认承,有那么的一刹那,我想到了放弃一切踏上旅途,可是我只是那一瞬间有了冲动而已,太过于理智的人生让我们失去了冒险的乐趣。也许从小早当家,深深地知道生活的不容易和贫困的可怕。于是,在梦想与现实遭遇矛盾的时候,总是会想很多,想这么多年来苦苦熬过的日子;想父母亲劳累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和他们已经见过半甲,已逐渐老迈和孱弱;想工作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疾病对穷人所带来的窘迫和无可奈何……知道即使没人强迫自己给自己的肩上扛上过多的责任,却无法抛弃一份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从此已经无法轻松上路了。

总会看些关于旅游的书籍,羡慕作者边走边写的潇洒,羡慕他们见过大海浩瀚,雪山无限的纯洁,溪流的温柔……曾经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够轻松地背起背包,只一心一意地一路向东、一路向南、一路向西、一路向北不停地走,我可以去丽江邂逅艳遇,可以去江南水乡聆听美丽的水雾,可以踏着满地的.黄叶沐浴着艳阳慢慢地走进森林的深处,可以看蓝天白云绿水红叶,然后边走边写边画,累了可以停下来歇歇,然后再出发。假如有一天,我老的再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个墙角下可以晒太阳的小村庄住下来。只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一切都只是在梦中会实现,在梦想的时分只能独自咀嚼这一份悠闲,这一份为梦想随心所欲的潇洒。

剧中有句话说得甚是明白:有钱了才能出去旅游。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穷游的呢?恐怕没有多少吧。

青春不会重来,即使我们用心去走一走,即使我们想抓住不放手。

而,现在,也许我可以做到的是,过好每一天,依旧怀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动力,即使梦想很遥远,,即使是很久以后才能实现,即使最后并没有实现,但是怀着梦想生活着,一样会很美好。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3#初识宝刚作品是看《编辑部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他以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代人生活的作品著称,其青春剧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北京青年》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整体阵容强大,九位青年实力偶像演员的倾情演绎,采取不断行走实地拍摄的新方法,在人们看腻了的宫斗剧、谍战剧、婆媳丈母娘剧中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首轮热播期收视率持续保持第一,不愧是宝刚导演的扛鼎之作。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的看不懂,北京青年是“背景青年”的批评,宝刚导演明确的说,你说能力达不到“重走”,证明你活的不如这几个青年,可是你还不思进取或者改变,电视剧就是写给演给这些人看的。浑浑噩噩的生活,物质社会中的犬儒状态,很多人麻木了,冷漠了,没有激情,丧失了精神追求,北京青年就要刺激一下大众,挑战这种不省不察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

重走青春,实现理想,找回激情,让生命之光充满力量,我想这是北京青年要展示给观众看的。

经历过大山大水之后,你会有一个高山的胸怀,才知道什么是你最想要的。第一集里反复出现的王越节目就像是一个青年生活指南,让黑暗中摸索出路的何东朝这个光亮努力着。

大哥何东面对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道路有一点像青撞更里的邓家齐,或许他比家齐更不幸,父母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害怕。母亲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操控他的生活,使他心里不断产生逆反,在长期的郁闷下被王越节目唤醒,突然做出“断奶”的决定,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份让自己心动的爱情,这个想法并不过分,但是却严重伤害到权筝,所以他的改变自始至终伴随着负罪感,并在不顾一切的坚决和善良恻隐之间产生纠结,直到重新认识爱自己的人也是最值得他爱的,心结才彻底打开.何东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叶坦、王越,但她们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经历了大山大水,才知道他生命中的唯一还是权筝,这只有他自己做出比较选择之后才知道。他命中注定是先“结婚”再和“离婚”的恋人谈一场真正的恋爱。

何东不是个讨喜的角色,有点自作自受的没事找抽型的嫌疑,这个人物最受争议的地方时他离家出走的必要性,这是全剧是否真实存在的关键。为了让何东重走青春的理由合理充足,剧里做了不少的铺垫,我想最能理解他的是妈妈在餐馆的那一跪,是任何有尊严的男人最受不了的吧。但是个人觉得,只围绕着妈妈的强势、父母的口角等家务层面是不够的,如果能对他工作环境比如再作点铺垫工作如何令人厌倦、人际关系难以协调或遭受不公待遇等等(不需要太多情节,点到即可),他的毅然辞职会更顺理成章一些。

二哥何西是个乖乖仔,单纯可爱的大男孩,在剧中最讨巧的人物。在优裕的家庭中长大,性情温良随和,没有什么叛逆性,也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几个兄哥,他重走青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质和能力,从而获得丁香的赏识和爱情。十分偶然地,他在异地收获了另一份被爱的情意,精神病人任知了的错爱,让他第一次体会到被爱的幸福与快乐,同时唤起他爱的'责任。他同时爱着两个女性,因为丁香的信任,在何西身上最能体现人类爱情的美好理想的光辉,爱的奉献,爱的执着,爱的忠诚和爱的高尚。与丁香的互相尊重和共同坚持发展为不渝之爱,是他重走青春的最大收获。何西无疑属于我们当代最推崇的二分之一童话,如果说这个人物有什么是错误的话,也是美丽的错误吧。

三哥何南是事业心强的海归设计师,一根拐棍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的重走青春理由很简单,为创业而走四方。何南也是剧中遭受挫折最多的青年,从何南的遭遇看到经济大潮中商人种种见利忘义的金钱角逐,从何南身上我们看到青年可贵的拼搏精神。一文不名的吊丝海归,和白富美的同学叶坦最终走到一起,是美丽而自然的。唯有同样单纯善良的两个人才能不计名利金钱帮助四叔重振企业,同时开创他们的事业,北青的最励志要看何南。他对爱情的迟钝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不敢接受叶坦爱情的原因是与学识地位不符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来自何方剧中没有交代,因为不靠谱的父亲?还是本身性格的弱点?也许是剧本欠缺也许是演员表现不够充分,造成这个人物的相对单薄。

北京青年最二和最出彩的角色要属老四。四哥何北是京城胡同的小混混,有“富二代”的背景,却没有“富二代”的RMB,用演员杜淳的话来讲,北北不是高富帅,是个极品吊丝。中庸一点说,何北算是二分之一高富帅二分之一吊丝的混搭,白天做小店员,晚上混夜店,喝酒能侃会玩,有点像青撞更中的蒋公子,比蒋公子要潮要浑要牛,因为学历低,话到他嘴里就变味,那一口地道京片子和表情的调侃俏皮,有点像“男版小燕子”。性格外向的北北,有点男性荷尔蒙过剩的,有点自以为阅历丰富的得瑟,因为人够帅、够爷们儿,赢得酒吧妹唐娇的芳心。何北和唐娇是北青中最“接地气”最靠谱的一对恋人,也是重走青春的最佳人选,因为一无所有,他俩可以无牵无挂的轻身上路。何北的改变也是最惊人的,从最二青年到酒吧经理到帮助老爸重振企业的有为青年,经历了一番化蛹成蝶的蜕变。

北京青年的音乐是影视歌曲的成功典范,融合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很好诠释作品精神内涵,极大烘托情节和人物,升华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

北京青年的主题曲插曲,为音乐才子汪峰所作,他的摇滚富有激情,大气豪迈,唱出当代人心底隐藏的最深刻的人性。认识他是那首唱红春晚的《春天里》,曾无数次被这首歌感动落泪,留在春天里,唱出青年的苦难和渴望,忧伤和快乐。北青中的汪峰作品延续他的风格并达到辉煌的极致,很好诠释了宝刚作品直面人生撼动心灵的精神底蕴。片头曲《活着》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rap,叙述生活的折磨与无奈、青春的躁动与受伤、精神的修正与热爱。四个男主角的诵唱充满阳刚之气,低沉与亮色,悲伤与欢愉,唱出现代青年的无悔青春。

片尾曲《存在》“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如同死去”一句句紧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拷问我们的灵魂“生命沦为何物”乐章饱满,富有激情,哲理深刻,酣畅淋漓唱出青年们如何冲出牢笼选择生活道路的艰难挣扎和唯改变才能前行的精神主旨。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4#《北京青年》最近在东方卫黄金时段热播,我有一搭没有一搭地尝试着看了几集,总算在昨天晚上迎来了大结局。北京青年收视效果究竟怎么样,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对于我来说的确不敢恭维。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像人一样浮躁,喜欢跟风。前一段时间,《北京爱情故事》确实火得不行,让“疯子”一词里巷相闻。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北京青年》应该是在努力地模仿《北京爱情故事》。取了这样一个名称,使我在看它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与《北爱》下意识地作着比较。而这一比,就使口味大掉,打不起精神。

首先我得承认演员的表演技能确实不错,对白自然真实生动。但让人遗憾的是剧情对主题的表现力度不够,面太大,导致剧情空泛。我们虽然可以看出《北京青年》想通过何东、何南、何西、何北堂兄弟四人的爱情故事,来展现当代北京青年的对爱情和事业的追求。但由于面太大,剧情不能吸引人。通篇让人感觉到是在胡闹。

而《北京爱情故事》则不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犹如一条红线贯穿着电视剧的始终,充满了悬念。电视剧设置了各种考验故事主人翁的事件,使人物在金钱的考验面前如何变化。例如石小猛面对金钱和事业的诱惑,最终痛苦放弃沈冰;石小猛与程峰之间的爱情纠葛。还有吴荻、秦皇与伍媚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爱情纠葛,都十分生动感人!

电视剧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现在的观众欣赏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电视剧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剧剧情非常重要,它是吸引观众的源动力,平淡无奇是注定要被观众冷落的!

然而,文艺界就是有这种传统,尤其是如今的电视剧尤为严重,一旦看到什么题材的作品火了,要么是接着无休止地拍什么续集;要么就是刻意地去模仿人家;最让人生烦的是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去拍摄同一剧情的电视剧。已经被拍两遍的电视剧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上百集的大型电视剧,例如《红楼梦》、《西游记》。而《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被拍了多少遍,恐怕已经没有人能记得清楚了!孰不知,什么续集,什么重拍,什么相同题材,却怎么也难以超越原作。事情不明摆着吗?人家原作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从题材到剧情,再到演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然怎么让能观众喜欢呐,你认为观众是白痴啊!我认为重复地拍这些大部头的电视剧,动辄斥资几个亿,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5#又是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电视剧,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精神和心灵已经随他们上了路,时而跟他们一样颓废,时而跟他们一样张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证明青春还在自己的血液里流淌。

草草一句青春重走一回,斩钉截铁的背起行囊出发,这足以说明你正值青春,因为你生活的背包还未将你压垮。我们一直在追逐青春,怕它溜走的太快;同时我们也在浪费青春,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追逐青春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实现那看的见摸不着的梦想?还是为了抓住在青春期可以再放肆一把的理由?不,不是,我知道一定不是,我们是为了给自己一颗开阔到可以衡量自己生命价值的心?或是为了给自己一双清晰到可以看清自己梦想之路的眼睛?看吧我疑惑了,心态不够豁达;看吧我不能确定了,眼睛还是在朦胧。扪心自问: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我不够热爱。没错这就是我的症结,也许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只所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因为不够热爱!不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墨守成规;不够热爱我们的爱人,所以做不到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够热爱我们的梦想,所以在默然中淡忘它;更不够热爱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看不淡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理不清事与事之间的因果,困住了原本能飞的那双翅膀。

你,热爱生活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热爱,就请现在的你做一个深呼吸,不管你正身处何处,抖f擞精神思考一下:下一站,你想身处何处!

北京青年的观后心得相关文章: 北京青年观后感范文5篇

致青春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心得范文5篇

致青春的观后心得感悟范文

青年节个人学习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2020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观后感心得范文十篇

致青春观后心得初中范文

致青春观后心得感想高中范文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心得体会范文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