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步步惊心配乐

步步惊心配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步步惊心配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步步惊心配乐

步步惊心配乐范文第1篇

日本:美衣美人深得人心

自登陆日本富士电视台以来,《甄嬛传》这部“史上最强国际范儿清宫剧”在日本迅速走红。短短一个星期,收视人数就超过3972万。为了赶上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到6点播出的《甄嬛传》,很多上班族下班后赶回家就盯着电视屏幕,一边抱怨运动量不足,一边感慨“虽然好累,但是好充实啊”。

尽管看完长达76集的电视剧是桩颇具挑战性的“体力活”,但日本观众还是十分捧场。华丽的建筑、道具,精美的服装、首饰和美丽的女演员,最能打动加入了“外貌协会”的日本观众。

饰演甄嬛、沈眉庄、华妃的女演员“美得惊人”自不必说,果郡王、温太医等风度翩翩的男演员也深受观众喜爱,被认为“拥有韩国花样美男一样的容貌”。而另一些日本剧迷们感兴趣的,则是“宫廷剧中难得一见的规范礼仪”。尽管负责引进这部剧的影视公司已在难懂的台词旁附上解释,帮助日本观众理解,但热心网友还是建议在观剧之前要了解一下清朝的历史——先看清宫剧《步步惊心》《宫锁心玉》和《山河恋·美人无泪》。

韩国:每位小主都“戴着面具”

韩剧向来以大喜大悲、赚人眼泪出名,《女人天下》《大长今》等古装宫廷剧是韩剧中的重头戏。“宫斗”经验丰富的韩国观众在欣赏《甄嬛传》时,明显要比一心“颜控”的日本观众高出一个段位。

很多韩国观众对剧中各位小主的性格、命运大有感触,认为甄嬛“凭着卓越的见识和对弱者怜惜对强者不屈服的精神,成为集皇帝宠爱于一身的人物”,而且“外貌出众,通过刘海和妆容来展现甄嬛的美貌和身份变化”;皇后“表面很宽容,但笑容背后有她自己的本事”,虽然“容忍有实权的华妃,但也有决不让步的事情”;华妃虽然“性格霸道,目中无人,只想独占皇帝的宠爱,和各个嫔妃都有摩擦”,但并不讨厌,“尤其是那特有的装高贵的眼神十分可爱”,“看这姐姐撒娇很有意思”。也有人感慨人心难测,“用心看的话会发现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不管是六宫之首的皇后,曾独享皇帝宠爱的华妃,还是压制华妃的甄嬛,都戴着面具。”

新加坡:“甄嬛”被“打入冷宫”

《甄嬛传》在亚洲许多国家广受好评,但这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神剧”,却在新加坡栽了跟头。新加坡电视台将其安排在晚上11点到12点的“冷门时段”播出。

新加坡网友认为,《甄嬛传》是被2012年1月播出的《步步惊心》“拖累”了。当时,《步步惊心》被安排在晚7点的黄金时段,反应却不太理想。为免重蹈覆辙,这次将《甄嬛传》“打入冷宫”。

有很多新加坡观众致函《联合早报》,呼吁电视台把《甄嬛传》的播出时间改为晚7点,因为11点播出“对第二天要上班的人来说太迟了”。

新加坡电视台副总裁陈国明解释说,不同的剧集有不同的收视群体,《甄嬛传》讲述了权力斗争,“就像办公室政治”,因此特别适合上班族看,而晚上11点是大多数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士看电视的时间。

美国:有多少人能看懂《甄嬛传》?

能进入美国主流电视台,让《甄嬛传》这部土生土长的国产电视剧瞬间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国际范儿”。为了让76集的《甄嬛传》更符合美国观众的收视习惯,片方已与美国一家制作公司签了协议,将原剧改编为6集电视电影,每集大约1个半小时到两小时,配音配乐重新制作,预计2013年年底完成。

原版《甄嬛传》早已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一些中文台播出,主要针对美国的华人观众,但也有一些美国发烧友,在既没有英语配音也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坚持“裸看”完整部电视剧。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他们做到了不可能的事!70多集的剧,甚至从来没有拖过一个情节。”一位美国网友盛赞《甄嬛传》,“我太喜欢这部剧了,为此买了一套20张DVD的汇编集。”

步步惊心配乐范文第2篇

那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杜甫爱国诗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过程的,。

一、了解写作背景

孟子说过:“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早期诗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到了晚期则是忧国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由强大到削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先给他们介绍写作背景,这样才方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结构主义课程论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能创设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情境,将新的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有情有境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在上课经常会根据诗歌的内容,创设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到课堂当中。高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1.范读。

教师应该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还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在诵读时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的范读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

2.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

3.引领学生在配乐诵读中进入意境。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另外,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4.背诵。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诵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了解内容,把握情感

1.首先是审题目。

要了解诗的内容, 关键是审好题目。从题目上看是不是透露了诗的内容。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我们就懂得,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在春天所看到的景物。知道了这些内容,我就提出下个环节。

2.找景物,描绘画面。

这里开篇即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画面中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此,名为写景,实为抒情。抒发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3.抓住末句,把握情感。

从《春望》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

4.注意各联的表达方式

读叙事联时要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事件。读描写联时,要判断里面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其效果。还注意里面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当然读到描写时还要判断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五、架设心灵之桥,领略文笔之意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步步惊心配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33-02

【作者简介】阮班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00)教师。

传统的语文课堂环境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等都显得非常不够。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一方面较好地继承了传统“黑板+粉笔”的灵活性,又使教师摆脱了PPT课件的“鼠标+键盘”的约束性,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拉幕功能、库功能等实现多方面的交互,为师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交互式平台,从而丰富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放,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模式,而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多角度、多方式互动,师生激情投入,充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

一、师生与资源的互动

电子白板自带的资源,如应用软件中强大的库功能,包括常用的背景库、注释库、页库、链接库等,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如此,交互式白板还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调整、修改、增添、丰富直至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对教育资源进行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上课时,师生既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还可以对它们进行操作和改造;在需要其他资源时,在白板上加上一个链接地址,轻轻一点马上可以到达那个页面;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放大和组合功能等,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重组、创新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教学效果等。

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我把纪念碑各部分的图片放在图库中,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各部分的特点,再从图库中拖出相应的图片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按照课文说明拼出完整的纪念碑平面图,再让学生参照课文,配上相应的文字进行现场解说。这样既动手又动口,再加上图文并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又,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杜甫写作此诗的背景资料,然后放入资源库。在诗句赏析环节,我先下载古人对此诗的不同赏析放入资料包,在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古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辨析,看看哪种理解更为合理。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激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二种解释更符合杜甫的本意。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录播功能将学生的讨论全程记录了下来,作为学情档案,也可以作为下次备课的资源。这样,教师、学生与白板、与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资源为我所取、为我所用,不仅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交互式白板整合了多媒体操作台与黑板的优势,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构建了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中,一切需要教师埋头操作的部分都可能通过在白板上的点选、按压、圈注等实现。这样,调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仍然可以同使用黑板一样轻松地教学,一边关注学生,一边侧身操控,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交互,既可以是信息的交互,也可以是情感的交互。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并思考:哪些词语和句子打动了你?为什么?学生完成任务后,我将学生找到的相关语句从资源库中调出,请学生到白板前展示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边用电子笔在白板上划出描写鸽子动作、眼神的词,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边听边评,并做相应的修正。当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中人类破坏自然和大自然向人类哭诉和呐喊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在白板上书写人类破坏大自然的事例。在学生书写以后,我从资源库中拖出几组人类破坏自然以及大自然向人类展开疯狂报复的画面让学生观看,看后,有的学生还对我的图片进行了强调和补充,这种互动加深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的认识。可见,利用电子白板,使学生学习更直观、更专注,而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偏差,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和评价,并和学生共同讨论、共同纠正,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成了学习者。这样,电子白板不仅加强了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互动,无形中还达成了师生情感上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电子白板的一些功能能够支持各种生生互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个别互动,也包括群体之间的互动。比如,笔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将诗歌内容展示在白板上,请一名学生朗读,请另一学生根据这名同学的朗读情况标出节奏、重音、语调等,再请其他学生评价这两名同学的表现;又如,在学习《蔚蓝的王国》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白板上。每组学生在写出自己观点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他组的答案进行评论,最后确定大家觉得切合课文的主题(《蔚蓝的王国》表现出多个主题)。课堂中学生还可以利用白板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再进行交流、比较、辨别,达到互动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音频、视频功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和画面,并在音频、视频中进行配乐朗读,分小组进行创作,记录下活动流程,并制作课件,而后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播放每组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议,评出优胜者。通过“朗读课文―制作课件―评价课件―理解课文”,步步深入,学生逐步体会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浸染。

四、教师与教师的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开展同伴互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教师的教学反思由浅表向深层、由个体到群体的过渡。在教师教学之后进行传统的同伴评课时,之所以难以实现深度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主要在于无法完整地记录保存教学流程,听课教师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更是印象模糊。上课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也往往遗忘了某些关键细节,从而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而教研组在开展评课时,听课教师也只能凭着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印象,对执教者的教学做只鳞片爪的描述和评议,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不能对执教者的教学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

步步惊心配乐范文第4篇

严肃的家长会

高三开学前一个星期,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

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班主任在那次会上调动起几乎所有家长的情感。“高三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言,所谓‘成也高三,败也高三’,无论过去孩子们多么辉煌,也不论他们曾经多么失败……”班主任,那么瘦弱的一个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边一口气就斗志昂扬地讲了两个小时。她无非是想让我们相信,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市里的排名,精心制作了一张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时的各科成绩排名表。现在想起来,我不得不佩服那张表的精细程度。每一次考试的总分、标准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平均分对比情况,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由此得出的成绩曲线走势图,最后还附带综合名次的具体分析,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煞费苦心。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回来的。情况如我自己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第290名――可怕的位置。

“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是过了“河”的“卒”,不容回头。

11年漫长的准备,终于到了要拉开战幕、拼命一搏的时刻了。我必须和我的散漫、不负责任说再见。

我在已输得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然而战斗已经开始了,躲都躲不掉。

“杀”进复旦

高三真的很不一样。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写文章绝对是一件奢侈又浪费时间的事情。我不得不佩服高三的强大动力,书桌上的催稿单越积越多,我收拾起稿纸,毅然和它们说再见。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是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自信得非复旦、上海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了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每当一听到有关复旦的消息,我就立即会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第290名的状况与复旦大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我要考上某某大学”,那种心理和由此制造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

第一次较量

来自高三的第一次真正的较量很快来临。

高三上学期的期中测验,一次我们认为已经准备得很好却被杀得惨不忍睹的测验。

我们的排名就如同老师先前所预言的那样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班里许多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同学如同一匹匹黑马,一下子让大家惊诧不已。起起伏伏、蹿上滑下之间,许多人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北大的校门的确艺术得够格,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那儿感受高雅的。粥少僧多的尴尬,几乎让每个高三学生在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堪。

我是极少数仍抱着幻想不放的人。请注意我用的是“幻想”一词,按理说,我这种在高一高二不争气地徘徊在二三百名之间,只保持小幅度上升势头的人,对复旦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是不该再产生任何幻想的。可是天晓得我当时怎么就会有如此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固执地抱着“每考一次,前进50名”的念头,痴痴地盘算,傻傻地得意。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当初自己那种吓人的乐观,才有了执著下去的动力,才使绝对不可能的事逐渐地一步步闪现出希望的曙光。

高三“综合征”

接下来的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简单,枯燥而重复。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冲进那间坐得满当当的教室,放书包,拿复习资料,坐下开始演算。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具体成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教师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漂浮在空气里的粉笔灰。

班里同学的幽默细胞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中被训练得异常尖锐,任何一件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旦被抓住,就会立即被夸张地放大再放大,然后引来全体同学的轰动。老师说,这是一种高三“综合征”的表现,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单一了,因此,任何一点能激起涟漪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快乐。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的短暂时光被我们定为“游戏日”,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地往学校带东西玩。有一种“弹硬币”的小儿科游戏,特别受到我们青睐。弄几个一角、一元的硬币放在桌上,用几块橡皮搭起来做球门,不管男生女生全都趴在桌上大叫大笑,煞有介事地玩得不亦乐乎。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已经举行过成人仪式的我们怎会这么容易满足,笑起来怎么就这样歇斯底里。

“玩的时候尽兴玩,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是我们高三学生信奉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平淡的快乐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老师向我们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束新鲜的百合花。那段时间,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香味。我们就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注意那束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香味真真实实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觉,可能是“踏实”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杀进复旦”,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将“复旦”挂在口头。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把握住的。我看见同学们和我自己在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地努力着,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好。

题海战术

高三下学期的日子较之上学期的平静有了较大的改变,增添了许多躁动与不安的成分。

第一轮对知识的梳理和第二轮对综合题的系统掌握已经告一段落,第三轮紧张的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轰炸”又接二连三。

课表改成“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这样可怕又让外人看不明白的形式。老师上课通常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叠一叠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个区的每种试卷我们都要做一遍,分析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全市乃至全国的各类统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类报刊上的稀奇古怪的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出来给我们做。

一节课的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的大测验,全年级统一的自修课模拟考,所有的考卷都要算分,老师来不及批的小测验就让学生互相交替着批阅。分数于是成了这个冬春交替的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最刺激人却不值钱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每天背n个单词,每天做n张试卷,每天完成n份订正……

计划表上涂得密密麻麻,每完成一样就用彩笔划去一样。那一道一道触目惊心的杠杠和考卷上红艳艳的大叉叉,洒满了每一个黄昏和早晨,铺满了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上那条惟一看得见漂亮花朵的小路。

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变小。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恨不得把书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心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旷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那是高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日子。

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摞起来有半米高且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分析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的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10遍。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皲裂的双手和粗糙的笔记,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

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

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

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

……

老狼的歌,我很喜欢。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歌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就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我带着第290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与现实进行最后的搏斗。我仔细审视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高三的人都体会过这种背水一战的感受,那是用心在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

填志愿

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设想的要复杂。

我以为我会潇洒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填上“复旦大学”的字眼,然后得意地继续我的梦想。我甚至设想假如父母反对或老师不赞成,我会用怎样的话语去反驳,用怎样的言辞去力争。然而,那都是填志愿以前的想法了。“以为”是“以为”,“现实”是“现实”。

事实上,填志愿的确成了我高三历程中最为波折的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以前几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和排名,以及高一、高二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位置,我的信心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排序和比较中消失殆尽。我行吗?我可以吗?在“杀进复旦”的横幅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底气不足,细弱的声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搅得支离破碎。

老师们的态度在这个时候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们找你谈话,用升学率,用前几届惨不忍睹的失败例子想方设法地让你害怕,让你体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毛骨悚然。

“保守,保守,再保守些”成了填报志愿的稳妥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第290名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无力起来。

同盟者的退出

开始不断地有冲刺复旦的同盟者退出来。

他们中有的因为某所次一点的学校加5分的承诺,有的因为被老师们的软磨硬缠弄得晕头转向。总之,他们放弃了。

我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起来。父亲甚至悄悄去华东政法大学领了一张10分的加分表格,整日没完没了地向我陈述学法律的无量前途。最后,甚至连校长也发话了:“你考复旦,只有30%的希望,要考虑清楚啊。”

那几天,我的神经变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与相对保险的退却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一位学长竟然用这样的话安慰我:“就填我们华东政法吧,如果真的考了很高的分数,大不了坐在复旦门口去哭一场嘛!”

于是,我想选择放弃。我不敢让复旦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仅挂在口头,我不敢用不自信的鸡蛋去碰那坚硬无比的石头。我无法忍受万一失败所带来的那种从天堂到地狱般的绝望。我在全票赞成的欢呼声中,颤颤抖抖地写下那所想也没有想过的学校的名字,任“背叛”的字眼在脑中炸开。

上交志愿表后我一个人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偷偷跑到复旦的校园里待了一个下午,去哀悼我破灭的梦想。

梦游复旦

复旦真漂亮啊!铺天盖地的杜鹃安静地在校园里醉人地开放,恰到好处地映衬着我想像中的肃穆、神圣。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我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做了12年的梦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纸所彻底打碎,我不甘心高三这一年来日日不顾一切的拼搏就这样被一句“保险”的理由而葬送。我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复旦在我心中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真的以高分进了其他学校的任何一个系,那种遗憾又岂是坐到复旦门口去大哭一场所能排遣的!

我知道那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执著信念的胜利。现在想起来,那个下午宁静美丽的复旦,帮助我作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多么重要的决定。

我终于还是在所有人的诧异目光下要回了我的那张志愿表,郑重地在表格上工工整整地填上“复旦大学”那四个令我激动的大字。那真是我12年来写得最舒服、最漂亮的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凭自己的意愿所作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体现我人生最初分量的一个决定。

我要我所要的,纵使是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在高考考场上输得一败涂地,这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

接下去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了。交掉志愿表的我们,没有什么再值得劳心伤神的东西,读好书,做好卷子,放松心情,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毕业前夕

至于那被无数人形容过的高考,我以为紧张是有的,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当它是一次特殊的模拟考,坦然面对就可以了。我觉得自己当时真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心不慌手不抖地做完了所有的考卷。监考老师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考完了?”“嗯。”我的高中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走出考场的时候,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了主心骨一般,疲倦像小山一样压过来。我累了,真的累了。交掉了考卷,仿佛交上了半生的重托。

300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啊!

排山倒海的感觉涌过来,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拿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去母校,看了那间熟悉的教室。五楼南边走廊向里走的最后一间屋子,高三一年的青春从这里流走。讲台上的玻璃瓶里插着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嫩绿的小碎花瓣零星地点缀其中,轻轻地在风里摇曳。

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在这样一间四季都有花朵绽放的教室里,共同走过了一段最艰苦的岁月。现在,他们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南京,或是留在了上海的某一个角落。我想起我的同学们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时的情景,我想起我把脚跷在前桌的凳子上叽里呱啦地背诵政治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屋子里曾经那么真实地上演过的每一个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它们都是我难忘的高三这一年的最好见证。

我们都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这里,现在,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各奔前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毕业晚会上许多男生都流下了眼泪。欢乐也好,痛苦也罢,毕竟这一段的真实生活,是我们共同携手走过的最具有分量的人生。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地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都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

曾陪她们开放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她们都老了吧

相关期刊更多

电气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北京规划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