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数学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试题;课堂改革

新课程标准曾指出,试题评价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的,同时评价也有利于激励学生,有利于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水平,同时还要去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以及学习态度,并对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观念不仅给我们的现代评价指明了方向,更是给我们的评价工作一个评价依据。而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却发现,虽然课堂改革有了一定的效率,可是依然不够乐观,它离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的。虽然学校一直在落实课程改革工作,但是我们的课堂现状却依然是很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从课改的试题评价这一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发挥出试题评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试题

数学是历史久远的一种文化,它的产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来实现的,它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对数学有着制约的作用。而反过来,数学的发展过程也对整个数学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数学本身不仅是属于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超越人们所认识的数学自身意义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数学是我们生活、学习、劳动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计算、处理数据、推理、证明等,数学模型更是能对我们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有效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总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为了能使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能够受到更加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改变这一教育现状。而新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我们要通过义务教育让学生去体会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以及我们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并且深刻地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工作时,需要将数学文化融于到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全面深入实际地开展数学教学,并且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努力让小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使之与数学文化产生共鸣,深刻地体会数学的文化内涵,主动观察数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达到增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自然现象运用到数学的试题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不再排斥数学,同时还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经验,感受到与数学的共鸣,从而对数学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改革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总会需要布置一些简单但是枯燥的例题,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2013-1949=?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改为这样:1949年的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人类宣布了:“了。”从此每年的10月1日被定为我国的国庆节,而今年已经是2013年了,请问今年了10月1日是我国建国( )周年?原本的四位数字的减法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既头疼又无聊,可是我们把题改为计算建国几周年,这样一来便可以激发出我们的小学生对建国多少周年进行计算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将现实生活融入数学试题中

数学,其实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生活的思考进行描述、刻画或是解释、理解的一种工具,人类运用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发现现实世界中蕴藏的客观规律,从而利用这些客观规律来帮助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数学的问题也是源于生活的,曾经有人这样描述数学:“宇宙之大,离子之微,火箭之素,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便体现了数学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学习、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逼真的问题情景模式可以唤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我们可以在课堂改革中,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数学试题中去,给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课堂模式,令他们体验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他们实际生活的相关联系,使之主动试着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品尝其中的乐趣,从而悟出如何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身边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便会使学生对他们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还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一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便会收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一位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操可以开发我们身体的潜能,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那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便能开发人们的大脑,使人们的大脑更加智慧。所以,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试题评价过程中,利用一些智力培养题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的时候能够得以锻炼综合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考试不仅是我们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我们在推进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来利用试题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学习数学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小学课堂成为社会未来栋梁发展对数学的理解、爱好、创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史俊霞.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例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1) .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命题小学数学试卷生活创新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意味着小学数学命题要融入生活现实,符合学生认知需要和心理特点,体现能力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色彩,消减学生怕考、厌考的被动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树立自信、乐于挑战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体现 “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理念。接下来,我重点与大家交流一下,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我们应该关注这几个点,做好命题工作。

一、关注人文――为数学命题注入和谐的暖意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哲学家金生弘先生提出了一种“你――我”对话与理解式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都应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在“平等对话沟通”的主体,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深度汇谈”与“讨论”,只有到了这一层,教学才是真正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我们提倡“以学为本”的课堂理念,命题也是如此。在命题的细节中稍用心思,就可以让试卷呈现出“人文味”,实现“以学为本”。

1、标题亲切化

纵观以往的数学试卷,一般都是采用标准化命题,从标题“年学期数学测试卷”到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总是一成不变,呆板、单一,让人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又如“思考题、附加题”让学生一看就产生一种畏难感,从而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命题的冷面孔,可以改成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多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以缩短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试题表述多用鼓励性语言,如:“下面都是你学过的基本计算题,只要你细心,一定能做得既对又快!”、“下面这些图形你一定很熟悉吧.那就请你动起手来,成功是属于你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和数学有关,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相信你一定能行!”等等。对试卷的内容编制我们也可以做些调整,我们学校的期末命卷一直是独立的,我们一般将其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际运用;思维创新。”

2、提示人格化。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卷首语和卷尾语。(当然名称也应随着年级变化而变化)。

例如我在一些试卷上看到:

(二年级)亲爱的小朋友,欢迎来到快乐农庄。我是农庄的主人,很高兴认识你,请在我们的纪念本上留下你的姓名 ―― ,然后随我乘坐游览车,快速进入快乐农庄吧!

(五年级)亲爱的同学,学期结束了,你想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吗?你想挑战自己的极限吗?赶快行动吧,拿起你手中的笔,拿出自信,发挥聪明才智认真细致地解题,预祝你在本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六年级)亲爱的同学,六年来你在这里茁壮成长,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今天,相信凭着你的细心、认真、努力,你一定能够给六年的小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准备好了吗?Let ’s go!

卷尾写道;“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试卷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与恐惧心理,使学生感到考试并不是严肃的被查过关,而是愉快的自我检测和练习,勃发起答题的热情和勇气,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现了考试的人文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3、题目人文化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应是数学命题所追求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在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结合鲜活的教学材料,触动学生道德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单一、冷漠的试题注入人文的血液,让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让学生在做题目过程中就感受到关爱。

【题例】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

A 、 劳动节 建军节 B、 儿童节 国庆节

C 、 元旦 教师节 D、 妇女节 重阳节

【评析】此题是一道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题目。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的了解。其中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元旦、妇女节都在大月,每月都有31天;而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都在小月,每月只有30天。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让学生在解答中触及这些重大节日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本题蕴含着一种人文哲理,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呼唤,同时也给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浓重的教育意义情感教育真正实现了“不着痕迹,尽得几流。”

4、插图卡通化

插图是学生思维的“第二语言”,它能将难懂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卡通图案,更是学生们的“宠物”。在单元试卷中大胆采用了卡通图案,如:图形题设计猴子骑车;平面几何的组合题将三角形、梯形图、长方形、正方形等组合成一个机器人……使单元试卷有情、有趣、更有味。

总的来说,我认为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藏教育意味。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数学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触动学生道德碰撞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冷漠纯粹的数学命题注入了和谐的暖意。

二、贴合生活――让数学命题走向孩子的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无处不在的现实生活问题,常常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我们不期而遇,很多的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基于以上理念,我们的数学命题就应跳出“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框框,把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度的“断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中去,使知识保持活力,防止思维僵化,让学生透过树木见森林,使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乐于考试,促进学生的发展。

【题例】(三年级) 在下面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单位、数或词语填在横线上。我们班的王成豪同学测得身高是138_________ (米、分米、厘米),体重是36__________ (吨、千克、克),他每天步行去上学从家到学校要走20_________(时、秒、分),他每分钟走50_________(千米、分米、米),他的家到学校有_________(100、1000)米,来回一趟要走2_________ (千米、分米、米)。如果学校8:45上课,王成豪同学8:30离家去上学,他_________ (一定、可能、不可能)会迟到,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

【评析】本试题是将第五册相关的三个单元(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可能性)的知识串在了一起,便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应用。此试题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他们在解答时,会感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解除了对考试的厌恶和恐惧的心理,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

三、创新呈现――为数学命题设置趣味的形式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粹文字叙述的枯燥,而换之以图像、表格、情节、资料等丰富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题例】学龄儿童各年龄标准体重的估计方法是:

2岁~10岁:年龄×2+8(千克)

11~15岁:年龄×3-2(千克)

体重等级评价标准表

实际体重

比标准体重

轻(重)百分比轻20%以上轻11%~20%轻10%~重10%重11%~20%重20%以上等级消瘦偏瘦正常偏胖肥胖李东今年10岁,体重是25千克;王雷今后11岁,体重是28千克.

(1)李东的标准体重应该是( )千克,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重,轻)

( )%,等级是( )。

(2)王雷的标准体重应该是( )千克,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重,轻)

( )%,等级是( )。

(3)你的标准体重应该是( )千克,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重,轻)

( )%,等级是( )。

【分析】这是一道形式新颖的数学试题。图中图文并茂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信息:学龄儿童各年龄段标准体重的估计方法、体重等级评价标准表、两位小朋友的年龄及实际体重。试题力求引导学生在数据、表格、图文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合理选择相关信息,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时,学生首先要参照“学龄儿童各年龄标准体重的估计方法”算出李东、王雷及自己的标准体重,然后运用百分数知识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求出李东、王雷及自己的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的百分比,最后查阅“体重等级评价标准表”,确定三人相应的体重等级。尤其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体重测定等级,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会十分高涨,这是一道六年级的测试题,“减肥”等一些与体重相关的词语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对于现在的六年级孩子来说也肯定是津津乐道的,本题将体重等级测定融入数学知识的检测中,有效地增添了数学命题的趣味性。下面再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道我们学校试题中趣味性较足的题目

四、引领应用――使数学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

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增强应用价值强的内容,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

【题例】一个饮料生产商生产一种饮料,采用圆柱形易拉罐包装。从易拉罐的外面量,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易拉罐侧面有“净含量340毫升”的字样。请问这家生产商是否欺瞒了消费者?(列式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说明。)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第3篇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时,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第4篇

一、自学——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更有针对性,我们课前根据学生及教学内容实际,编制学案,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通过圈、点、记、思等手段,提出自己的质疑.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我们是这样编制学案的:第一,揭示学习目标:①探索并知道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②在数学活动中,能比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路(即表达清楚).第二,指出学习重点:探索三角形的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注意数学表达的条理性及逻辑性.第三,对自学提出要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边看书边解决下面问题,也可以先看完书,再解决下列问题.注意圈、点、勾、画、写.设置的问题为:①说说课本P25图7—32从(1)到(2)是怎么变化得到的?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吗?在书上画出(或写出)来!②写出P25议一议中问题的“理由”?你确信“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等于180°吗? ” ③写出P25例题的每一步的理由.不看答案你是否能够独立的表达出来?试试看,下面这道题目(图1)的∠1+∠2和∠A+∠B是否相等?④写出P26“做一做”每一题的理由.⑤自己完成P26“试一试”【注意“度量”和理由】.如图2,为什么∠CBD称为ABC的外角,而不称∠1外角?再画一个ABC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有什么性质?让学生在自学及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

图1图2二、交流——让学生共享学习过程与成果

我们的数学课,在学生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实行互动与共享.课堂交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组内交流.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人在组长的带领下,把自己对有关问题的思考,说出来,在组内形成共识;第二部是班级交流.各组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上,通过组内交流,共同讨论后小组上台总结,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的方法有下列三种:①通过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内角的度数,他们的和为180°;②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开,然后把他们的顶点重合放在同一点O,成一平角,即为180°;③根据课本提供的模型,用说理的方式说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通过交流,还得到了一些其他的知识和结论:如,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就可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认为,重视互动交流,让学生共享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是面向全体的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的保证.

三、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并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提图3图4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①老师将一个ABC的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把点A与点C重合摆放成如图3所示的位置,你能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吗?②如图4,AC、BD相交于点O,∠A与∠B的和等于∠C与∠D的和吗?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并在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对于问题①,同学们探索出了思路:“根据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得到直线a∥b;又由“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便可得到∠A+∠B+∠C=180°.对于问题②,学生也得到了结论∠A+∠B=∠C+∠D.同时,让两位同学板演解答(表述)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探究、体验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精讲——完善学生知识的结构

这一环节重点体现在“精”上,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再重新讲一遍,而是讲一些非讲不可的知识,真正做到“一般不出场,出场不一般”.精讲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精讲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精讲概念的辨析,精讲知识网络的完善.另外,精讲也不一定要集中在某图5图6一时段,而是根据各个阶段的需要,抓住时机收集信息进行精讲.我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重点讲了一下几个问题:①对于上述的探究问题,指出所应用的知识点有:平行的判定、平行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同时在黑板上展示出准确的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②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强调“外角”指的是三角形的外角,而不是相邻内角的外角.对三角形的外角,我们称某个角是某个三角形的外角,而不称三角形某个角的外角;③对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强调了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和相邻的内角是互补的关系;另外,还推出了外角大于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完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等.

五、矫正——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些目标达成题目,让学生完成,并特别注重收集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矫正既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同时也突出层次性和有效性.矫正更要关注学困生,把他们的错误“挤”出来,通过“试误”,达到掌握.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在“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上,老师设置了以下几道练习进行反馈矫正,理解概念及结论:①求图5中x和y的值.②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呢?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外角可能是锐角吗?为什么?③如图6,∠1=∠2,E是BC延长线上一点,∠3=∠B. 问∠4与∠DAE相等吗?为什么?

图7图8六、应用——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果 知识的特殊性

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才使人们能能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知识也是一样,各门各类知识,均各有它们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类知识的特点(特殊性)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抓住各种各类知识的特殊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类知识。目前,我们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连举例都有各自特点的。我们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通分”这一节,可以这样讲:引入课题后,指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的例课。例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1)2/3和5/7;(2)1/6和7/12.看看这两条小题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就能指出(1)题的两个分母是互质的;(2)题的两个分母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在这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顾求最小公倍数时,互质的两个数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怎样求?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两个互质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几分钟同学们对分数通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就掌握了,数的整除更为突出,我们只要抓住各种数的整除特征教学,同学们就能很快地掌握。

抓住各种各样知识的特殊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辨认易混的概念。在小学教学中,有一些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似的,稍不注意就会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如:比、分数和除法,学生往往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比号、分数线虽说可以看作除号,但它们确有本质上的不同。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指导学生从表示形式上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再从实质上去认识它们。表示形式上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再从实质上去认识它们。表示形式上它们已有各自的特点,读法更是不同。如:2:3、2/3和2÷3,在某种意义上是表示2、3这两个数量的关系;2/3是一个数;而2÷3是一种运算。比虽然可以看作除法,但它只有包含除法的意义,而没有等分除法的意义。另外,比的前项,后项可以同是名数或同是不名数。而除法中除有比值相同的特征外,同时被除数可以是名数除数是不名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只能同是不名数。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把它们区别认识。又如包含除法和等分除法,运算、结果可以是一样,但在意义上有本质上不同。只要抓住它们意义上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就不会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