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一、题型和命题材料分析

1. 从题型来看,全国17套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都有选择题和文言语句的翻译。这与2013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一致。其中选择题一般是2―3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息归纳或文章内容的分析等;翻译题为2题。分值一般是:选择题6―9分,翻译题6―8分。另外,文言断句的考查和主观性的分析题呈增加的趋势,分值也有所提高。

2. 从命题材料来看,所选取的材料篇幅和去年相差不大,大部分都在500―800字之间。唯有重庆卷文言文材料最长,有878字;而湖南卷则最短,只有501字。从材料的出处看,相比去年,选材的范围扩大了,阅读的难度也相应加大了。另外,上海卷仍然与去年一样,是两篇文言文阅读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安徽卷也和去年一样,继续采用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型不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及文言语句的翻译;湖南卷则由去年的对比阅读,又回到了单篇阅读的形式。

3. 考查内容稳中有变,设题方式较为灵活。从今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看,大部分省市的考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辨析、文言句子的断句、文章内容的归纳分析、信息筛选及文言语句的翻译等,但也有一小部分省市的试题出现了选词填空(广东卷、湖南卷)、主观简答题(四川卷、上海卷)等不同的考查形式和内容。

二、试题考查点分析

(一)理解词语

1. 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考查的实词除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需要重点掌握的120个实词外,还有在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实词。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如2014年江西卷: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命:指责

B. 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

C. 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

D.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志:记载

[答案] A

解答此类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据形推义,依境推义,联想推义,语法推义,引申推义等。

2. 关于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此考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常见”一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一般情况下,近几年高考考查的虚词常见的有18个:何、乃、以、而、其、且、乎、焉、也、与、则、者、之、因、为、若、于、所。(2)“在文中的用法”,即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不能单纯记忆。但部分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由于对此把握不准,往往陷入解题的误区。如2014年浙江卷: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答案] C

(二)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1. 文言断句

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关于文言断句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如2014年新课标卷I: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 B

二是主观题,如2014年北京卷:

8.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解答这类试题,考生都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依据实词断句。也就是说,首先要能读懂全文,整体感知所点断文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找出相关的名词和动词,先把能准确断开的句子断开。(2)依据虚词断句。虚词是文言文断句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在一些连词和语气词的前后,一般都是应该断句的。我们如果能准确地抓住这些虚词,了解其在句中的位置,断句就轻而易举了。(3)依据句式断句。文言句式一般可分为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状语或定语后置等。准确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断句。

2. 文言翻译

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1)“补”。省略的应用,使文言文语言简练,且文言文的省略是没有规律的。(2)“删”。就是删去原文中不必译出的字词和表语气、停顿及凑足音节的词语。(3)“调”。古汉语的句式、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4)“换”。文言文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转换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置换词语的办法。(5)“留”。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官名、器具名、朝代、国号、年号、字号等专有名词及沿用至今的成语、熟语等,可以照原文抄录。(6)“并”。即重复的内容适当合并,使之简明扼要。

(三)关于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主要包括了筛选文章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及文章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内容。解答时,最主要的是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本内容进行认真地理解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筛选、归纳和分析。

三、2015年备考方略

(一)立足课本,延伸课外

有的学生认为,既然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材料来自于课外,那就不必要去复习课本了,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上面。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因为虽然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源于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比如实词、虚词、断句、翻译等都源自于课内。历年来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设置,几乎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立足于课本,并适当向课外延伸,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解答时也才会游刃有余。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自古以来,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我们只有对课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才能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佳途径。诵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节奏和断句。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3份,其中理工科学生148份,文科学生165份;男生158人,女生155人。生源地涉及全国共计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包含极少数港澳台学生及部分外国留学生。问卷设计如下8个简单的问题:

1 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是:很高 较高 一般较差

2 你高考的语文成绩是(

)分

3 你觉得自己对文言文的掌握:很好较好一般较差

4 你对语文: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喜欢

5 你对文言文: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喜欢

6 你最喜欢的文言文是__________

7 你最不喜欢的文言文是

8 你认为文言文对自己的写作:很有帮助 较有帮助一般 没有帮助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一、语文高考成绩

313人中,绝大部分在110—130分之间,也就是说,语文低于110分,进入北大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换算成百分制,在73.3~86.6分之间。如果按照通常85分算优秀的话,这些北大学生的语文优秀率是25%,如此低的比率是令人吃惊的。显然,不是这些学生素质不够优秀,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者语文衡量标准出了问题。

理工平均分120.5;文科平均分122.2,差别不明显,并没有通常认为的文科生语文成绩优于理工科学生的趋势。

文言文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跟高考语文分数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为男生感觉一般的平均分比感觉较好的平均分几乎一样,而且前者反而略微高一点儿;而女生感觉很好的却比感觉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平均分都要低,感觉一般的比感觉较差的也要低。因此,这一统计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二:1.文言文掌握水平为什么跟高考语文成绩不成正比?进一步,文言文水平是否应该与语文成绩成正比?2.男女生有差异,男生两头的比率比女生高,女生趋中性更强。比较一下文言文的自我评价与语文总体的评价分布。

两者的分布基本一致,都是两头小,中间大,而且认为“很好”的尤其少。相比之下,文言文的情况更严重,认为自己水平“较好”的男生少了9个百分点,主要补到“一般”中去了,认为自己水平“较好”的女生少了1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文言文对男生而言,更为困难,而女生对文言文的自我评价水平与语文一致。

男生只有53%喜欢文言文,比喜欢语文的减少12个百分点;女生75%的喜欢文言文,比喜欢语文的减少了9个百分点。可见,语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相对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仅从平均分来看,喜欢文言文与语文成绩是正相关,喜欢文言文则语文成绩高。

四、最喜欢的文言文篇目

最喜欢的文言文篇目由于在问卷时没有加以限制,所以答案比较分散,而且有些学生将文言文宽泛地理解为古代文学作品,在答卷中有《孔雀东南飞》《离骚》等古代诗歌少量出现,由于并不影响主要的趋势,因此,我们也一并做了分析。有超过20人次的答案分别是《滕王阁序》《赤壁赋》《出师表》《岳阳楼记》。它们的共同特点至少有四:1.读起来朗朗上口;2.文笔优美;3.内容易懂;4.都出自语文教材。

前3个特点是从文章本身来看的,可以为今后的教材选文提供一定的依据。后一个特点则说明了学生们文言文阅读的局限,这显然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个严重负面影响。

五、最不喜欢的文言文

最不喜欢的文言文答案更为分散,超过10人次的答案只有3篇:《离骚》《游褒禅山记》《逍遥游》。它们的共同特点有:1.不朗朗上口;2.文辞艰深;3.不符合青少年心绪或者表达特点;4.都出自语文教材。

前3个特点可以跟最喜欢的文言文的情况对照来看,进一步说明在教材选文中需要注意避免的方面。第4个特点再次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局限,所谓的课外阅读在这方面只是停留在理念上,几乎完全没有落实到实际学习中。

六、文言文与写作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2题(共10分)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蹴琨觉 蹴:

(2) 睿素无北伐之志之:

(3) 自相鱼肉 鱼肉:

(4) 给千人廪 廪: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起冶铸兵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2.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分)

10.(1)踢(2)的(3)比喻残害杀害 (4)米仓,这里指军饷 (每小题1分,共4分)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实词题的迁移

笔者以2008年至2014年的江苏卷实词题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多数考题虽源自课外而答案却是课内的迁移。

2008年《吴汉传》第一题,不正确的一项:

D.或多惶恐,失其常度中的“度”正是来自《史记·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的“度”,再联系《吴汉传》上下文应解释为“常态”而非“考虑”。

同样,2009年《书沈通明事》第一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字出自《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解释为“都”而非“率领”,而该句中的“倜傥”、“非常”二词又能从《报任安书》中找到出处,理解起来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再看2011年《陈公弼传》江苏高考文言文第一题,不正确的一项是:

B.以公少年易之中的“易”,正源于《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中的“易”字,解释为“轻视,看不起”,代入B选项正符合原句意思,而非“更换”义。

2012年《伯父墓表》第一题,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中的“益”来自《刺客列传》15小节第一行,“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中的“益”,解释为“增加”,此处引申为“增强,扩充”,很快排除“有利”的解释义。

即便像少数年份如2013、2014年江苏高考《李丰传》、《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第一题,对下列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虽不能直接由课内文言文迁移,但其它三项均来自课内迁移,利用排除法加上对不正确项的理解也能很快确定答案。

下面以2013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李丰传》作具体说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摇?摇?摇?摇?摇?摇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其中,A项的“然”来自《六国论》“理固宜然”中的“然”,解释为“这样”,B项中的“及”在《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与《高祖本纪》“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等多处课内文段中可见出处,“及”译为“等到”。D项中的“诫”“警告”为其原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中的“诫”译为“吩咐”与《刺客列传》“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中的“诫”译为“嘱咐”,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它们又都是“警告”的引申义。而《淮阴侯列传》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则直接有“告诫、警告”的含义。进而判断C项,结合文言语境,能够推断出“制”译为“制度”,两者综合判断很快选出“C”项。

熟稔课内文言文实词,对高考实词题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翻译题的迁移

我们以2009年江苏高考翻译原题《书沈通明事》为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其中(1)中的“购”、“妻子”出自《指南录后序》“追购又急”与《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中的“购”,《报任安书》“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中的“妻子”,“踪迹”虽然在《指南录后序》“跪踪迹”中翻译为名词“行踪”,但由此迁移,这里活用为动词,“寻踪觅迹”。(2)中的“异”出自《始得西山宴游记》“始指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异或感到惊奇。(3)句中的“卒(最终)”、“何(为什么)”“与(表疑问语气“呢”)”在课内文言文中也都能一一找到出处,这里不再赘言。

三、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文言语段阅读的迁移

学生普遍怕文言文这是不争的事实,以2008年高考文言文《吴汉传》、2011年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2013年高考文言文《李丰传》为例,再由《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进行迁移,高考前的紧张焦虑感也就减少了一大半。

以《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

2008年江苏高考《吴汉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2011年江苏高考《陈公弼传》,“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

2013年江苏高考《李丰传》,“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不禁发现文言人物传记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把《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传记全部研究下来,再来做课外文言文将得心应手。等量齐观,研究了课内32篇文言文,做其它类型的高考文言文也将左右逢源。例如年号、地点、国名、官名、人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一些实词可直译。

四、结语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里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3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3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4)鉴赏分析题。解决这类习题,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核心内容和思想之后,进一步见上文本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基本上和现代文课外阅读是一样的。

项籍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

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语:“破釜沉舟”等等。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解释加点字。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那么,请你说说,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参考答案-

1.射鸟。命令。让。接受教导。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或谓之曰: ②以子之长:

2.翻译下列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有人 ②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什么?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成语: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

②宣王说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成语:滥竽充数。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叫卖。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④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去,舍市傍: ②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主要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移动;②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