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第1篇

比如在学习中国辽阔的疆域时,想知道我国的疆域有多辽阔,就要掌握最北端、最南端在哪里,最东端、最西端又在哪里,东西距离是多少千米,南北距离又是多少千米等等。要记住这些知识,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只能去死记硬背,从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只要把把“命脉”,对照地图来学习,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参看下图)

从图中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我国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着绵长的陆上疆界,邻国有14个,可以发展对外交往与合作。还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沿海有着众多的岛屿和优良的港湾,可以发展海洋事业。再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这样使得我国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在地形图上也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我国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自古就是我国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东部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出现了城镇,有了便利的交通,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多为高原、山地,降水较少,自然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经济也就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通过看中国自然资源图,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我国辽阔的西北地区,有着非常可观的自然资源。而东部地区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资源方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使得我国西部丰富的油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能源紧张的地区。这样既可以解决东部的能源短缺,同时也可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这幅地图得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第2篇

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66—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多媒体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上好一节地理课,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其能将很多抽象、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以歌曲《东方之珠》作为背景音乐反映香港繁荣发展的视频。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伴随下,学生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深情的解说,宛如置身于魅力四射的维多利亚港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最后,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一教学重点。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地完成了新课导入,可谓一举两得。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则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在讲解这一重点和难点时,首先,我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来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容。然后,将教材中的插图以投影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距离遥远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存在类似的古老地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说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分布?”最后,运用多媒体演示全球海陆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解。这样,则使抽象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第3篇

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也正日益发展着,但思维水平有限。因此,学生设疑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的设疑能力与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通过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设疑能力。应向学生指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①学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不能把地理知识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问题而影响设疑的灵活性。②要善于对地理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以提高设疑的深刻性。③对所学内容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如顺向、逆向、求同、求异、发散等思维方式,以展开广泛的设疑。由于人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设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求因法、类比法、假设法、逆向法、发散法、探究法等。教师经常运用这些方法做范例,对学生掌握设疑方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对于冬天北美洲北冰洋岸的寒冷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到达墨西哥湾沿岸一现象,可启发学生用求因法设疑:冬天北冰洋沿岸的寒冷气流为什么可以长驱直入到达墨西哥湾沿岸?世界上还有那些地区会有这些现象?又如对于影响气候的因素,可启发学生用假设法设疑:如果地球不自转,世界气候会如何?如果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世界气候会如何?如果地球表面是均一的,世界气候又会如何?

二、教师主动留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学生马上在思想中就会出现问题。”通常教师都是挖空心思的讲解,其实这在一定意义上却起到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可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讲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教材中讲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属于非地带性因素。这里我有意不讲清海陆分布与海陆位置、地形起伏与地形高度的变化之间的区别。学生看书后,经过认真思考,便提出了问题:距海远近的变化导致了经度地带性的产生,为什么海陆分布却属于非地带性因素?高山垂直自然带属于地带性现象,为什么地形起伏却属于非地带性因素?

三、兴趣引导设疑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锲而不舍的去追求,去刨根问底。学习的兴趣也是如此,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有兴趣的人和事设置问题材料,那么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部分内容时,就利用学生都对日食月食现象的好奇心理,针对日食月食我让学生提出对地球运动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问题也很多:为什么会有日食月食呢?是不是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如果与地球的运动有关,那地球的运动又是怎样的?等等。通过学生这样的思考提问,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好多问题就在学生的自主提问和思考中解决了。

四、情境激发设疑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第4篇

这样一个故事,它简短但却常令我深思:两个同样大的小孩,一个生性开朗,成天乐哈哈,另一个则成天苦着脸,动不动就哭闹。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变两个孩子的性格,只得把爱哭的那个关进一间小房,房里堆满了玩具,可小孩仍然皱着眉不肯笑。无奈,父母又把爱笑的小孩搁在另一间小房里,房里除了满地的马粪别无它物,可小孩却乐得手舞足蹈。父母见了倒吓一跳,问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小孩说:“瞧啊,这儿全是马粪,看来有匹不错的小马在附近。”真是语出惊人!初读时我也惊诧,这小孩敢情是“乐天派”的小祖宗。但读罢后细细体会,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小孩为何乐观到这种地步,想来他看东西是变了法儿的。也就是说,马粪在他眼里不再是马粪,早已经“深化”成一匹马了。可见小孩子眼力非凡,想凭他那仅有的两只眼,不会有此“硕果”。所以他应该早跟二郎神搭上了关系,要不那“第三只眼”又岂能轻易得来。有了“第三只眼”他看清了问题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面的另一面;有了“第三只眼”他看到了更精彩的东西,于是也拥有了更开朗的性格及豁达的人生观。可见,“第三只眼”是个好东西,它让人认识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它让人明了世界的根源亦是丰富多样。

人们在研究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不也不自觉地打开了“第三只眼”吗?从“海底扩张”学说到“大陆漂移”学说,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说到“扩张”假说,这其中没有哪一种推断是雷同的,也没有哪一种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它们各自维系着各自的一套理论、证据、推断。它们能够共存是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事实。而各种假说也恰恰证明了人的思维无定式,那么自然获得的答案也大相径庭。

中国人的老祖宗们研究门派、学说是出了名的“多”、“散”、“乱”。怎么说呢?一会孔孟出来提倡儒学,一会儿老庄上前独尊道家,又一会儿韩非子出现来闹法家,家家不同,各个有理,着实让中国文坛“杂”了一阵子,居然也“杂出”道行,“杂”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七十二家圣人各个标准和角度不同,不也体现出了思想的丰富多彩吗?

所以,请诸位打开“第三只眼”,不管你看到了什么,它多么的荒诞不经,也极可能成为这无数种答案中的一种,也极可能成为真理中的一个。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电子白板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重点、难点及地理技能的培养,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优化地理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电子白板;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电子白板已经较广泛运用到学校各科教学中,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将许多客观抽象、学生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及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地理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下面仅就巧用电子白板使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谈几点认识。

一、激趣设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巧用电子白板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重”“难”优化,提高课堂效益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优化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灵活运用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适当的做些圈点批注加以诠释,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动画图示,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的基本技能。巧用电子白板使用动画动态视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