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梁某, 男性,35岁。某日被他人用石头击伤右眼,检查见右眼上弯隆结膜有一裂创0.6m,右眼视力光感, 上眼睑青紫肿胀, 玻璃体混浊, 眼底不能窥见。诊断:右眼钝挫伤; 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震荡; 球结膜出血,左正常。诊断为外伤性白内障。经手术治疗疗效不佳, 右眼视力完全丧失。法医学鉴定: 右眼钝挫伤, 外伤性白内障, 导致右眼盲。重伤。
案例(二)
林某, 女性,50 岁。因土地纠纷与同村吴某长期结怨,某日因琐事与吴某发生打斗,随后被吴某丈夫黄某推倒在地。林某回到家后越想越气,决定要想个办法报复吴某夫妻。所以次日叫上儿子带自己去医院检查,让医院开了个外伤性白内障(左)、视力失明的诊断证明。公安部门在未经仔细审查的情况下,根据林某的诊断证明以外伤性视力障碍达到了重伤, 报捕了检察院。经检察院审查、调查未发现林某病历记载左眼周围有损伤的事实, 也没有证人证明黄某打了她的左眼,通过调查发现林某两年前有白内障病史, 于是对林某重新进行检查,最后认定左眼系病理性白内障, 视力障碍与外伤无关。
讨论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检验鉴定视力障碍比较常见,涉及的损伤性质也比较复杂,要考虑是否有过往眼疾、眼伤病史,才能鉴定出造成视力障碍是否与眼伤有关,避免存在诈伤情况。因此在检查视力障碍情况时, 应当结合病史、损伤事实等进行综合鉴定。 结合各类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鉴定外伤性视力障碍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以下五个要点:
1、引发因素要了解
造成视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对外伤性视力障碍进行法医鉴定时必须要结合其中的各种因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视力障碍的因素。引起视力障碍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炎症,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老视、斜视、弱视。眼外伤:眼球锐创伤、钝挫伤、爆炸伤、化学烧伤辐射伤等。各种眼病所致之后遗症角膜瘢痕、瞳孔膜闭、瞳孔闭锁、玻璃体混浊。肿瘤:眼内肿瘤眼眶肿瘤或侵及眼球的眼睑肿瘤等。老年性和变性病变:老年性白内障角膜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其他如视路病变、诈盲。
由此可见,造成视力障碍不一定是由外伤引起的,外伤导致的视力障碍的只占视力障碍的一小部分,所以对于眼外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综合考虑,要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伤者视力要严查
鉴定的根本依据是视力情况,在对损伤导致的视力障碍进行鉴定时,视力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所以要对视力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据统计,在眼外伤鉴定中,接近70%的成年受检者有夸大或企图夸大视力下降程度的心理。因此,为了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要准确地查明伤者的视力情况。检查视力时通常用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距视力和近距视力。对颅脑损伤者,应作中心暗点、生理盲点和视野检查。对有复视的应进行更详细检查,分析复视性质与程度。但是这种检查方法误差太大,结果不够准确。所以还要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器材, 比如视觉诱发电位等把真正的视力障碍检查出来, 防止诈伤情况的发生。
3、损伤认定要严谨
进行外伤性视力障碍鉴定时,损伤事实是非常重要,损伤事实是鉴定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鉴定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定损伤事实。可以通过检查的皮肤擦伤出血、裂伤、挫裂伤、组织肿胀、眼球破裂、眼底有无出血等进行伤情判断。
除此之外,损伤病史对于鉴定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否有外伤史,对鉴定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在鉴定时要注意了解损伤病史,排除病史的影响。从案例(二) 可知,林某虽然其病历有外伤性白内障视力障碍的记载, 但是却没有损伤事实的记录,也无人证明黄某曾打击其眼睛, 这证明伤者没有外伤病。
4、鉴定时间要准确
在外伤性视力障碍的法医学鉴定中掌握合适的鉴定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损伤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稳定的转归过程,视力损伤也同样如此。在对伤者进行视力鉴定时,必须要等到伤情稳定之后才能进行。因为伤情不稳定时,视力也不稳定,一般涉及到影响功能的眼外伤鉴定,都得等三到六个月视力情况稳定后再做。过早进行鉴定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为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就必须确定合适的鉴定时间。
1.1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突破“学校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的模式。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式,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的上课形式,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中,在血常规检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血涂片,并且分析结果,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按照复检规则进行复检,最终将结果报告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1.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学、声像、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和互联网等),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基因查找,及相关论文的搜索,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巨大的知识平台,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相关内容的前沿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宽知识面,历练实验操作技能,以科研带动实验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定期举行科研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2.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与理论课同步的实验课之外,增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如定期组织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岗位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除了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外,在学习专业课时,还设置了周末去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机会,以及增加了一门30学时的见习课,使学生具备常用仪器使用的技能和熟练使用临床检验仪器设备,达到能上岗实习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技术水平
培养“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应用型”教师队伍。积极拓宽进修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学习性听课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创新性实验,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修订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实践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立切实有效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参与力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按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定期考核与实时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3改革的成效
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内容较多,难度大,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分折化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即在讲解分析化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穿插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讲配位滴定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临床检验血清钙含量测定方法,即在碱性条件下以EDTA作滴定液,用钙指示剂来指示终点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讲毛细管电泳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与临床血清蛋白质电泳分析相结合进行知识拓展,介绍临床利用血清蛋白电泳区带出现特征性改变从而诊断疾病,以及对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临床价值,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其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针对检验专业的特点以及检验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部分的删减、补充。化学分析部分删除了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弱化四大滴定分析滴定过程的详细讨论,重点在于结果、计算及其应用。加强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只有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认真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仪器分析部分将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因这些知识在医院检验科的应用比较普及,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并且从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形势看,经典化学分析为主,仪器分析为辅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加大仪器分析的力度。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学中采取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职业学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中仪器分析内容主要讲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且很多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在没有见过仪器的情况下学习,会感觉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仪器的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即在课堂上,教师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通过拍摄、查找仪器图片,收集实验视频及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使复杂的仪器、实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仪器的结构包括真空泵、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图等主要部件,教师可在课前将这些主要部件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分别展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并分别讲解各个部件,再照取整个仪器,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讲解,有了仪器的整体性,再讲解仪器的应用。因此采取给仪器实物照相和利用多媒体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课本上仪器的内容模块分别给仪器的不同部件照相,结合理论知识实图讲解。学生通过观看仪器外观来学习其结构和功能,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在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总评成绩,且考试内容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疏于综合能力。为此,我校化学教研室对分析化学的考核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考核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比例,加大实验考核的比例,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加入实验操作的内容,转变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这样就可以较全面地考核和评价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考核改革发现,考核中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能客观衡量各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情况,有利于教师分别侧重加大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实验操作辅导。
5、提升教师素质
题目: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措施
摘要:在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技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文就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医学检验 临床技术 重要性 现状 提高措施
医学检验技术是辅助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方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水平,影响着治疗的安全性。快速、准确的临床检验技术能够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1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包括尿液检验、血液检验、粪便检验、检验、羊水检查、前列腺液检查、脑脊液检验、胃液检验、引导分泌物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检验,根据检查诊断活动、检查项目领域、检查技术内容的差异,检查方式也有所不同。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影响,细菌鉴定、药敏实验等,都关乎着临床诊疗工作的成败。
2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现状
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强调多学科的配合与渗透,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检验工作是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各类单项学科技术对检验工作都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就现阶段来看,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可以应用在医学诊疗工作中,在保健、卫生预防、康复领域也有广泛的使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诊断工作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规模建设、机构设置还是普及率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机制,制剂管理、仪器配置、实验室设置、科室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导致医学检验时常发生错误,此外,各类新技术的诞生也对临床检验人员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针对临床检验工作的要求进行改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3提高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措施分析
3.1提高临床标本的采集质量
在临床标本采集前,要核对好患者性别、姓名、待检验项目,向患者解释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检验准确性。以血液标本的采集为例,在采集前,要控制好受检者情绪的稳定性,保证标本、注射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在血肿部位采集标本,在采血前5~10min,避免剧烈运动,空腹时间以8~10h为宜,避免超过16h,不在输液同侧采血,避免输液稀释受检者血液。在采血时,受检者采取卧位与坐位,先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待酒精完全干后,再采集标本,及时加入抗凝剂。对于尿液标本的采集,要叮嘱患者避免服用抗菌药物等禁忌药物,保证标本的新鲜,控制好尿液PH值,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检验单应该注明患者的详细信息以及申请检验的项目、标本采集的日期时间、化验的日期和时间等,检验科要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手册,将具体的标本采集方法、运送条件、保存方式、注意事项、患者责任等做出详细说明。医学检验只有系统化、规范化,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2注重检验与临床诊断的沟通
作为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每一位医生都可以了解具体检验项目的方法和含义,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将消息传达给临床医生,与其一起讨论异常结果的产生原因与对策。此外,检验人员也要积极学习,听取临床医生的建议和意见,完善自己的检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3.3保证检验质量的控制水平
在检验之前,要检查各类检验仪器的备用状态,严格按照仪器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给临床检验造成误差。对于试剂的使用,首先要保证试剂质量,检验工作结束之后,要加强仪器的保养和维护,详细记录仪器的维修和使用情况,提高检验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3.4促进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
各个科研机构、医学院校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成果的转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宣传,针对部分企业缺乏成果转让费用、缺乏专利的问题,可以采用技术入股的形式,降低转让门槛,开拓科研机构与大中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保证研究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于治疗效果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医疗体系的转型下,我国医学检验技术的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阶段下,我国相关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要加强科研速度,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促进医学检验事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杰。探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与相应解决对策[J].人人健康,2017(12)。
[2]周丽华。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探讨[J].人人健康,2017(08)。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未来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在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适合当地高职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及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课程设置优化要把帮助考取国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砝码,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主要面向基层社区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且学制相对本科教育而言时间相对比较短,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的课程设置尤重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入校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课堂趣味性及互动性,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医学学科的严谨性决定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及学制长的特点,所以学校要合理安排理论实验课时比例,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服务于临床的医技类学科,与高职教育其余学科相比较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故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融入模拟临床工作过程,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在学生外出实习前,在前两年在校期间教学过程适时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让学生对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应增加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及实验课的学时,明确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课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3.加快高职院校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有配套的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及师资力量的不同,部分实验实训教材显得华而不实。当中部分实验,有些院校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而无法正常开设;而部分实验方法,随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被淘汰,而学校往往又将这些实验作为常规内容开设。因此,学院有必要据自身办学条件及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延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其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都不够高,一般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而且本身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医学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理论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地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本着“两个结合”的指导方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相结合,重视传统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方法创新以实现二者结合。既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及多样性,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日常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积极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要改变过去传统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时具进,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不同,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分组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师生间互动交流,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
2.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变以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最终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参与教改创新,因材施教,在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实力,选择与时具进、新颖而适用的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临床应用较少而单一的检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实验,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能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学生则被动机械的进行试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不知道主动去分析原因,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结果,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模拟临床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加强医教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