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SysmexXN1000血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报警提示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07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37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高速发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医疗设备已经普及到各级医院中应用,以快捷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也一样,在临床检验中广泛地应用,不仅为检验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1]。异型淋巴细胞俗称“返祖现象”,是机体受某种病毒感染后再外周血出现的一种不典型淋巴细胞,为了探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文中利用统计学比较方法,结合手工推片显微镜镜检测,就此展开实验探讨,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624例标本(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360例有Q-Flag报警提示的标本作为对照研究,具体利用统计学对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到Atypical Ly报警和Atypical Ly未报警进行手工推片、瑞氏染色镜检测与仪器分析对比。
1.2 方法
对所收集的标本进行检测前,先行确定仪器及试剂,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均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仪的配套试剂及血质控品分均是原装配套试剂、全血质控品;检测微镜及染液分别为奥林巴斯显微镜、瑞士染液。
检测操作如下:开始标本前检测前,首先准确校准血细胞分析仪,并用Sysmex全血质控品行室内质控,完成上述操作后,再行静脉采血化验操作;抽取2.0~3.0 ml静脉血,与EDTA-2抗凝剂充分混合后,静止2 h,静止2 h后再行标本检测。同时,操作者行手工推片,在显微镜帮助下,镜检对经瑞氏染色后标本,按照分类标准分类,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出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在计算出结果后,把手工推片计算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常规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另外,计算仪器Atypical Ly报警提示检出异性淋巴细胞,如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阴性、阳性预测值,计算出相关数值。选取Q-Flag报警提示的异型淋巴细胞,根据不间断原则分析研究,划分阶段为1~100、101~200及201~300。
1.3 检验结果判定标准
通常情况下,人体异型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当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升高大于10%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对于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均输入至SPSS 20.0专用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Atypical Ly提示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的各项指标分别为:特异性39.26%,敏感性85.34%,阴性预测值62.91%,阳性预测值68.92%。
同时在Q-Flag报警提示不同阶段都检出异型淋巴细胞,有1~100、101~200、201~300不同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组实验研究中,所选用的是日本东亚公司最新推出的可以组装的全自动多功能参数血液分析仪-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此检测仪每小时能够检测100个血常规标本,为血液检测人员减轻了工作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质量和效率。该仪器设备行全血细胞检测,主要是通过一个检测部,一种染色技术,即半导体激光光学检测部,流式细胞术联合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技术[2]。
采用SysmexXN1000血液细胞分析仪对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由于仪器对不典型、较复杂的细胞形态识别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检测不到位,产生一定的误判或者是漏判。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原始细胞、单核细胞,还有大淋巴细胞在颗粒、染色质及体积等因素,对异型淋巴细胞均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干扰,最终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5]。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Atypical Ly报警与镜检对95例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typical Ly提示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的各项指标分别为:特异性39.26%,敏感性85.34%,阴性预测性为62.91%,阳性预测性为:68.92%。表明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Atypical Ly报警提示检测异型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其实验结果若能结合手工推片和显微镜分析,便能最大限度提高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可靠性。同样,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Q-Flag报警提示的淋巴细胞与镜检对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异型淋巴细胞高发区主要集中在101~200阶段,镜检异型淋巴细胞高发区主要集中在201~300阶段,其阳性率为75.58%,所以提示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Q-Flag报警提示的201~300阶段要仔细镜检,确保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可靠性。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各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仅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减少了显微镜推片检查工作,本次实验以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为重点研究对象,仪器检测为检验人员提供多种参数指标和报警提示,以较高的检测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了对异型淋巴细胞的认识。但是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检验人员要熟悉掌握检测方法,避免误判或漏判[6]。另外,由于异型淋巴细胞通常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浆颜色变深,细胞核体积增大等,说明异型淋巴细胞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更大。而现阶段,临床儿科广泛应用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来诊断小儿疾病,所以儿科医生要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多加以重视,必要情况下,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报警提示与异型淋巴细胞形态相结合分析,提高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为临床疾病尤其是感染疾病的诊断提供较高的应用价值,便于及时为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7-8]。
综上,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比较高,而Q-Flag报警提示在201~300阶段检出的异型淋巴细胞为临床提供了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玉珍,易素芬.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对儿童外周异型淋巴细胞的可信性及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601-1602.
[2]张清秀,刘志超,王也.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研究中OTHER比例在儿童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10(6):691-692.
[3]王书华.XE-2100D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儿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281例统计与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9(1):177-178.
[4]王志群,张雁.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29):99-100.
[5]简玲.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0(23):3476-3478.
[6]彭丽萍.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判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26-28.
[7]张应宣,沈刚,赵磊.HIV感染/患者CD4+ T淋巴细胞变化与死亡情况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74-76.
[中图分类号] R55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87-01
1 病例资料
女性,56岁,因反复发热2年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纳差,不规则热,体温最高40℃左右,在当地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 “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胆系感染”“结核感染”“支原体肺炎”,抗感染、抗痨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曾应用激素治疗,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体温共正常6个月,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发热。诊治过程中曾出现颜面部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既往有慢性乙肝(小三阳)病史21年。
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左侧下颌下角可触及一黄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好;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枣核大小淋巴结,部分淋巴结融合,质硬、移动度差。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及干鸣音,未及湿音。心、腹未查及异常。院外胸部CT:纵隔内多个肿大淋巴结;化验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均为阴性 ;Tb-PCR阴性;布鲁杆菌抗体阴性;乙肝五项:小三阳。入院后实验室化验:血常规:WBC 7.7×109,GR 67%,RBC 3.3×1012,Hb 87 g/L;血沉58 mm/h;生化系列中: ALT 55 U/L、AST 137.6 U/L、LDH 809 U/L、α羟丁酸脱氢酶767.2 U/L,血清白蛋白27.98 g/L,K+3.37 mmol/L ,余项基本正常;血凝系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6.6 s,INR增至1.53;抗核抗体谱:阴性; β2微球蛋白6.26 μg/ml。
入院后取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结果:腹股沟淋巴结结构尚存,淋巴窦可见上皮样及单核样细胞,副皮质区及髓索可见大量浆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及单核样细胞,结合部位考虑感染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建议结合临床。在此期间患者出现左侧颈部多枚淋巴结肿大,再次取颈部淋巴结活检,经北大医院、首都儿研所病理科会诊确定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①CD3(+++);②CD45RO(++),CD43(++),CD20(+),CD79a(+),CD30(+)。确诊后予CHOP方案化疗,患者体温正常后,继续回当地医院治疗。
2 讨论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 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 为侵袭性T 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为中高度恶性,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疾病而被命名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 AILD)。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AILD 就是恶性淋巴瘤成为主流观点,REAL 分类将之归类为AILD-TCL[1],但对于AILD病变性质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止。
AI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可能与药物过敏、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有关。AITL为一种少见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儿童少见,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占97%,为持张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抗菌治疗无效。皮肤瘙痒和皮疹占74%,多为斑丘疹和荨麻疹,皮疹多反复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占70%~100%,多为全身淋巴结受累[2]。此外肝脾肿大也较常见。AITL患者多存在血液学检查异常,包括贫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多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以及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等,但上述异常均无特异性。AITL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其病理组织学呈“三联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生发中心消失,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显著增生;间质中有嗜酸性物质沉积[3]。
目前AILD的治疗方法不令人满意,总的来说方法各异,疗效不一。有资料提示应用化疗的病人预后明显优于支持治疗者[3]。也有部分作者主张首选支持疗法并用糖皮质激素,此外也有用左旋米唑、血浆置换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的治疗报道。AITL患者预后差于其他类型淋巴瘤,中位生存期仅为8~9个月,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获短期缓解,但复发率高且继续治疗无效,多数患者随病情进行性发展,因反复感染和全身衰竭死亡。
[参考文献]
[1]Harris NL,Jaffe ES,Stein H,et al.A revised European-American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a proposal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ymphoma Study Group[J]. Blood , 1994 ,84 (5) :1361-1392.
[2]余剑平.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329-330.
[3]徐景勃,侯丽君.CHOP 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9 例分析[J].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90.
【关键词】Hyper-CVA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62-0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且容易复发,虽然在早期经治疗后其缓解率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在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MAOP方案[1]、DOLP方案、VCAP方案等,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现将56例采用Hyper-CVAD方案进行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56例,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为29.6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按照形态学诊断标准进行分型[2],23例为L1型,29例为L2型,4例为L3型。
1.2治疗方法所用患者均采用Hyper-CVAD方案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案由A、B两个方案构成。
A方案:第1-3天,每隔12个小时应用1次环磷酰胺,剂量为300mg/m2,使用同剂量的美斯钠进行解救,并在应用环磷酰胺前1小时及使用后12小时内对患者实施连续的静脉滴注;在第4天与第11天给予2mg的长春新碱,静脉推注;自第4天给予吡柔比星,连续静脉滴注,剂量为50mg/m2。自第1-4天、第11-14天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剂量为40mg。
B方案:第1天给予氨甲喋呤,静脉滴注2个小时,剂量为200mg/m2,第2-3天给予氨甲喋呤,静脉滴注22个小时,剂量为800mg/m2,剂量为3g/m2的阿糖胞苷每12小时应用1次,氨甲喋呤使用结束12小时后每隔6小时给予亚叶酸钙,剂量为氨甲喋呤总量的10%,分6-8次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予。同时在每个疗程的第2天、第8天对患者进行预防性的鞘内化疗。
以上两个方案交替实施,以28天为一个疗程。单A或单B方案即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至少需要治疗2个疗程。对白细胞下降的情况,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血小板严重下降或出血倾向的,则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
1.3疗效的判定按照张之南编制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判断,不良反应的界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相应标准进行。
2结果
完全缓解的患者有43例;部分缓解的患者有7例;未缓解的患者有3例;死亡的患者有3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有34例;发生感染的有27例;发生黏膜炎的有23例;发生肝脏功能损害的有22例;发生心脏毒性的有9例;所有患者的造血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访3年,死亡的患者为31例;在CR状态下维持生存的为21例,复发的5例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相关情况见下表。
3讨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Hyper-CVAD治疗放案由美国癌症中心所设计。A方案的优点在于: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多个药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替使用,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间期、达到短程治疗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B方案中高剂量的氨甲喋呤、阿糖胞苷可以作为中枢预防及治疗方案的重要构成,辅以预防性的鞘内注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另外,对患者交替实施A、B方案,可以避免患者出现早期耐药性。实施本方案的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对患者骨髓的抑制,在本组案例中,所有患者的造血功能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抑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相比,是较为常见的。在病理改变方面主要是对患者的脑膜及脑实质的广泛性浸润,患者可呈现出血肿、出血、脊髓膜炎等相关症状。
对高剂量的阿糖胞苷的使用研究较多,但是最合理的使用剂量尚没有一定的标准。虽然使用该种药物进行治疗后,具体会对患者的何种亚型产生益处还不清楚,但在对儿童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其治愈与否除与治疗相关外,患者体内的恶性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较为关键。对初诊患者的临床和试验指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患者的预后作出一定的判断,而且可以据此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不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采用Hyper-CVAD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由于该治疗方案抑制骨髓的作用非常明显,需要对患者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
【中图分类号】R37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3-01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性疾病[1]。一些报道表明丙型肝炎患者CTL的免疫功能低下,只能起到抗感染的作用,无法抵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导致病毒一直存在于细胞中,最后可能诱发肝癌。本文对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丙型肝炎病毒CTL的活性进行检测,研究了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CTL的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乙肝和免疫缺陷病感染,且半年内没有接受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使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此外选择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9-36岁,对照人员免疫缺陷病毒和肝炎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无饮酒和损肝药物使用史。
1.2 实验方法
使用PCR-SSP法对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将表达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基因转染法转染HepG2细胞,经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Hep-Core细胞,经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有HCV核心蛋白表达;分离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扩增获得HCV特异性CTL(HCV-CTL),以Hep-Core细胞和HepG2细胞作为靶细胞,运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HCV-CTL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采用 SPSS15.0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P
2 结果
2.1 转染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表达
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使用HCV-C转染的HepG2细胞中有HCV核心蛋白表达,没有转染或空白的细胞中无HCV核心蛋白表达。
2.2 HCV-CTL活性检测
运用乳酸脱氢酶法分析18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HCV-CTL活性。丙型肝炎组患者的HCV-CTL活性为(24.1±4.6)%,正常对照组为(4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浓度的测定
丙型肝炎组患者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为(961±239)pg/ml,正常对照组为(3125±676)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HCV-CTL活性和获得SVR的关系
本研究中另外选取完成常规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例,其中获得SVR患者9例,无应答患者7例,均经过HCV-CTL活性检测。其中获得SVR患者的HCV-CTL活性为(41.5±2.6)%,无应答患者为(25.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CHC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HCV慢性感染可能引发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肝癌[2]。丙型肝炎患者CTL免疫功能和肝病的恶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3]。CTL免疫功能低下包括细胞抗病毒能力下降、刺激后增殖能力下降、IFN-γ分泌减少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后机体会产生针对HCV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CTL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机体阻止病毒感染恶化和清除病毒感染的效果。如果CTL的免疫应答较强,能够起到完全清除HCV的作用;如果CTL的免疫应答功能低下,只能起到抗感染的作用,无法抵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导致病毒一直存在于细胞中,最后可能诱发肝癌。
本次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研究显示细胞诱导后CTL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的浓度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这也说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TL细胞的分泌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导致其免疫功能低下。获得SVR患者的HCV-CTL活性明显高于无应答组,可见随着血液中HCV RNA水平的下降,细胞中HCV-CTL的活性显著提高,提示HCV-CTL活性和HCV RNA复制水平有一定相关性,CTL细胞的免疫功能和控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清除的基因组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的活性降低,CTL的免疫功能会随之下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活性降低,CTL的免疫功能低下与病毒水平和基因型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窦晓光,丁洋.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08(03):54-55.
【关键词】 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
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
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将制成的组织芯片面朝下放在铜板上,于55℃放置30min,轻压模块使组织柱在模块中排平。待冷却后放入72℃烤箱中,维持时间1小时,目的是使组织芯与受体蜡块充分融合。
3)组织芯片蜡块采用连续切片,切片厚度约4μm,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玻片捞片,置37℃电热恒温箱中烤片过夜,以备实验用。
1.2.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CD20、CD79a、CD3、CD10、Bcl-6、MUM-l用来帮助判断肿瘤细胞及明确诊断并进行GCB 和non-GCB分组;CD20、CD79a、CD3、CD10着色部位位于细胞膜,如果有大于30%以上的细胞出现阳性着色记为阳性; Bcl-6、MUMl为胞核着色,如果有大于30%以上的细胞出现阳性着色记为阳性。
1.2.3 FISH结果判断
bcl-6双色分离探针是在bcl-6基因的5’和3’端分别设计两个探针,分别标以红色和绿色荧光。bcl-6基因正常的细胞显示为2个红色和绿色荧光靠的很近或融合的信号;当bcl-6基因出现重排时,bcl-6之1个等位基因的5’和3’端分离,红色和绿色荧光信号分开,表现为两个分离的信号;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未分离,表现为一个融合的黄色信号或两个靠的很近的红色和绿色信号。当多于20%的肿瘤细胞核,呈现红色和绿色荧光信号分开时,即确定有bcl-6基因重排。1.3统计处理
免疫组化结果采用百分率比较采用X2检验,当样本例数较少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2.1 bcl-6基因重排
对于掉片或信号图像不清晰的病例,另外补切片重做FISH。选择背景低、信号强、细胞轮廓清楚的肿瘤细胞计数。53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12例(22.6%),其中GCB型2例(16.7%),non-GCB型10例(24.4%)。基因重排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见(表1),基因重排与DLBCL分组之间的关系见(表2)。
2.2 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的关系
在有bcl-6基因重排的12例患者中,有3例表达Bcl-6蛋白,表达率为25%(3/12)。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1.000)。Bcl-6蛋白表达与bcl-6基因重排的关系见。
3 讨论
在本组试验中,bcl-6基因重排率为22.6%(12/53),其中GCB组为16.7%(2/12),non-GCB组为24.4(10/4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西方人群DLBCL的bcl-6基因重排率为20-40%,中国内地和台湾人群小样本DLBCL的bcl-6基因重排率为17-30%,提示中国人群bcl-6基因重排率与国外相似。Jerkeman报道,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44例冰冻标本中,6例发生bcl-6基因重排,重排率为14%,略低于本试验比例,而且提示bcl-6基因重排对预后没有影响。Niitsu 报道有23.1%(43/186)的DLBCL有bcl-6重排,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有22例患者CD5阳性,阳性率为11.8%(22/186),其中有7例bcl-6重排,阳性率为31.8%(7/22)。
在本试验中,结内有3例bcl-6基因重排,结外有9例bcl-6基因重排,结内和结外重排率无差异(P>0.05)。hOffit报道,结外比结内DLBCL有更多的bcl-6重排,且有bcl-6重排的患者比胚系患者有更好的预后。作者推测,有些以前的报道提示bcl-6重排与好的预后有关,其中原因之一是可能大多数病人是属于结外DLBCL,而这些病例尚处于早期阶段,病变比较局限,肿瘤体积小,所以预后好。但也有相反的报道,如Kramer报道,bcl-6重排在结内和结外断裂率没有区别,与本试验结果一致,而且作者提示是否重排对预后也没有影响。
Niitsu报道bcl-6最常见的易位类型为t(3;14)(q27;q32),易位对象为Ig重链基因(IgH)。IgH基因的断裂点位于可变区,IgH基因的上游序列与bcl-6并列。其它的易位为t(3;22)(q27;q21)、t(2;3)(p12;q27),易位对象分别为入轻链基因(IgL入)和k轻链基因(IgLk)。
在本试验中,在12例bcl-6基因重排的患者,有3例表达Bcl-6蛋白,表达率为25%,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之间相关性。Skinnider 报道,85%的有bcl-6基因异常的有bcl-6蛋白表达,比本试验的表达率高,但作者报道Bcl-6蛋白表达与bcl-6基因异常无关,与本试验结果一致。没有bcl-6基因异常但出现bcl-6蛋白表达的机制可能包括:1:隐秘的bcl-6基因异常没有检测出来。2:体内的bcl-6蛋白表达可能来源于正常的生发中心。相反,bcl-6基因异常可能没有bcl-6蛋白表达,其可能原因有:1:3q27断裂区不影响bcl-6基因。2:重排可能扰乱了基因,导致翻译时无蛋白表达。3:bcl-6基因下调可能是淋巴瘤发病机制的早期阶段,当恶性克隆已经形成时,蛋白的表达已经不是一个必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Hirose Y, Masaki Y, Karasawa H,et al. Incidence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germinal center B-cell origin in whol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issu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t(14;18) compar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J]. Int J Hematol. ,2005, 81(1):48-57.
[2] Bosga-Bouwer AG, van den Berg A, Haralambieva E,et al.Molecular, cytogenetic, and immuno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follicular lymphoma grade 3B; a separate entity or part of the spectrum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r follicular lymphoma[J]. Hum Pathol, 2006 , 37(5):52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