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ArtDeco建筑风格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几年,ArtDeco风格在国内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势头。很多建筑师都对这一充满怀旧感和现代感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兴趣。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健全过程中,中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迅速的提高, 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同时随着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在这样一种宏观趋势的大背景下,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ArtDeco在这个时期用它独特的风格形式造就流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新问题,因此,研究 ArtDeco风格在中国居住建筑中的发展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ArtDeco建筑风格

ArtDeco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很难严格界定的。我们可以认为ArtDeco是一种摩登风格,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30年代达到了顶峰。它从许多艺术流派中吸收灵感,包括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俄罗斯芭蕾、美洲印第安文明和包豪斯等。它包含古典的元素,采用对称多于不对称,采用直线多于曲线;它适应了机器时代和新材料的要求,如使用塑料、钢筋混凝土、隔热玻璃,其目标是使艺术与工业结合起来。

1925年在法国举办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可以认为是ArtDeco风格诞生的里程碑。这届博览会以“摩登”为主旨,主办方要求“参展作品显示出全新的构思和真正的原创性,严格禁止任何对古代风格的重复、模仿和仿照”。

参加这次博览会的各个展馆和产品大胆尝试新形式,许多被认为是经典的ArtDeco设计手法或造型特征,在博览会上已经初步形成。例如阶梯状造型、放射状、圆形等几何形的出现;各种全新题材的摩登雕塑、浅浮雕以及饰带与建筑立面的结合;大胆艳丽的色彩;对于新材料如塑料、钢、镀铬钢的使用;以及对名贵材料的偏好等特点都在博览会上得到了体现。这届博览会最终确定了ArtDeco风格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地位,成为摩登风格发展的起点。

在中国居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ArtDeco建筑风格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下,时而奢华,时而朴素;时而古典,时而现代;时而浪漫,时而理性;时而服务于精英阶层,时而又是为大众所服务。ArtDeco建筑风格随着时空环境变化的流变,即是ArtDeco建筑从萌芽到生长、从繁茂到衰亡的发展史。30年代的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抬头、极权统治、工业化的进程、电影的普及等影响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各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

近些年来,ArtDeco建筑风格在国内表现出复兴的趋势,从北京的龙湖·唐宁O N E

住宅到上海新天地湖滨路的企业天地一号大楼,从上海外滩的半岛酒店到深圳鼎太风华·奥斯卡住宅,全国各地许多ArtDeco风格的住宅楼盘、办公楼、酒店拔地而起。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建筑虽然不属于ArtDeco建筑,但是运用了许多ArtDeco建筑元素及设计手法,比如上海金茂大厦层层向上收缩的尖顶和其立面的金属线条装饰都带有强烈的ArtDeco味道。ArtDeco建筑风格对当今国内建筑风格及社会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居住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从居住模式、建造方式到供求关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居住建筑,多为合用厨房卫生间的住宅,60~70年代的居住建筑出现街道式规划,户型多为具有卧室和厨房、洗手间的居室型设计,70 ~80 年代居住建筑开始出现前期社区规划,引入集中绿地的设置,户型多为增加了独立起居室的方厅型住宅,从90年代开始,我国小康住宅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住宅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开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把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作为研究重点贯穿到小区从规划设计到单体设计的整个过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直到1998年,中国正式进入了商品住宅的时代,居住建筑开始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各地开花结果,过去建筑形式单纯反应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方式也随着人们的审美提高而逐渐被淘汰。这样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也是市场的,建筑不仅仅满足着人类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还努力满足着人类随着时代进步在精神层面的不断需求。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丢失的过程,一个丢失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 年,居住建筑重新寻找到了ArtDeco,ArtDeco风格一经引入小区设计,就立即得到了市场的追捧。

那么,为什么这种风格会如此受欢迎,与其他风格建筑相比较,有何市场优势,与现代人的居住心理和消费心理又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ArtDeco风格讲究中轴对称的经典美学, 在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常常借鉴宫廷式布局, 通过入口中轴线进行对称式布局, 彰显宏伟大气的入口意向, 也使小区中心庭院如皇室园林般具有经典几何美学之韵律与节奏。单体多以南北通透的板式建筑为主,户型规整方正以结合立面塑造挺拔庄重的气质。以某小区为例, 在立面设计上可发现,ArtDeco风格追求古典秩序感的横三段纵三段构图形式, 每一段又有进一步的变化处理, 增强立面整体的层次感, 构图强调对称和竖向线条, 竖向的窗带, 竖向的装饰线条, 顶部讲究阶梯式收分, 体现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在顶部收分处的户型, 常结合复式户型进行量身定做。墙面常采用干挂石材的方式, 也有综合建筑形象及成本造价考虑而采用的真石漆、 瓷砖等外墙材料, 常用模仿天然石材的颜色, 如黄灰色、米黄色、灰白色、 驼灰色等。拱券、 柱式、 雕塑等细部设计常将古典装饰题材和图案进行简化、 变形和几何化处理转变成具有现代建筑特色的摩登装饰, 并进行重复有节奏的运用, 丰富而不杂乱。

对开发商而言, 相比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建筑风格是自由的, 不讲究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形式, 根据不同设计师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可以任意发挥, 难以控制, 也因此,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 更是出现了折线、 曲线等一系列摒弃模数、 讲究流线自由的建筑形式。相比经典美学, 自由美学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所以并不是每个设计师都能有效控制。然而居住建筑在中国多以商品形式存在, 大多数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在现实情况下无法给设计师足够时间去发挥创造和实践, 那么沿用经典美学来创造建筑风格模数式的居住建筑, 快速设计、 修建、 销售、 回收资金, 就成为开发商选择ArtDeco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消费者而言, 当ArtDeco在市场开发中成为一种流行, 大街小巷开始遍布ArtDeco风格时, 恪守经典追逐时尚的ArtDeco风格成功的在追逐流行的人们心中留下了它在居住建筑中的地位。因为 ArtDeco 风格常运用石材、 定制装饰线条等成本较高的材料, 因而 ArtDeco风格的居住建筑相对售价较高,也决定了它的高端品质, 注定成为消费者将之作为体现身份阶层的重要象征。马洛斯心理学中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ArtDeco风格也在具有敏锐嗅觉的商业市场中扮演着人类自我实现心理的承载体。

建筑风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德寺;建筑元素;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50-01

首先撞进了我的眼帘的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歌特式建筑的金顶。第一眼看到古德寺,很难说它究竟是什么风格。屋顶林立的佛塔更带有缅甸,印度那边的建筑风格;而底层走廊醒目的尖形拱和圆花窗却是西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前方三角楣上造型奇特的连拱廊更是极具个性。最为难得的是,这多种风格的融合,看起来竟然是如此和谐的一个整体,而且所用的材料都保持当时原貌,是我目前见过的武汉市中最为精致,也是最原味的一座建筑。

一、建筑异域风格的渊源

古德寺是汉传佛教全国唯一方缅甸阿难陀寺建筑形式而建的寺庙,属于印度帕纳瓦建筑风格的群塔型寺庙。她不仅具有浓厚的南印度及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哥特式教堂风格,在近现代兴建的汉传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寺庙创建于1877年,至1921年秋扩建时才开始修建现在的圆通宝殿。

据考证,古德寺圆通宝殿是国内佛教丛林中唯一仅存,独具强烈异域风情的佛寺建筑。其圆通宝殿极具印缅佛寺之神韵,其平面有着中国古典建筑“间”的形制和古希腊神庙的柱廊特征,立面造型则呈现出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风采。

二、环境及布局

历史上,古德寺坐东朝西, 占地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多平方米, 总体布局还是汉传佛教三进院落式展开的, 但单体建筑形式却与中国式庙堂风格迥异。在寺庙的西面有一条小溪, 门傍溪面南, 环境清幽。如此妙境在短短几十年间却屡遭劫难, 破坏严重。目前, 古德寺湮没于一片杂乱无章的民房群中, 需穿过长长的肝陌巷道才可到达周围环境与之极不协调。

经过修复的天王殿,仍很简陋。经天王殿,穿过院落,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仿缅甸“阿难陀寺”之说关于古德寺圆通宝殿系仿缅甸“阿难陀寺”建筑风格之说,始见于“武汉通览”,后从“佛学大辞典”及武汉档案馆所藏“古德寺传”中得到印证。通览中的表述是:“古德寺的大雄宝殿(即现在的圆通宝殿),是依照缅甸‘阿难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

三、建筑细部设计元素分析

多元建筑风格荟萃的圆通宝殿,是古德寺最具特色的建筑,亦是古德寺建筑之精华所在。它除了具有群塔型印缅佛寺的典型特征外,还杂糅了许多其它的建筑风格及元素:

(一)圆通宝殿主入口

圆通宝殿的主入口门廊是后来仿原建筑重建的,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向上递收,与上部中心高耸山花造型形成三个层次。贝叶形花饰相拼的火焰门楣,为印度佛教建筑的装饰符号。上部的山花边沿饰以精细秀美的雕花,正中心为一个哥特式玫瑰花窗。门廊后山花造型的两侧设有装饰壁柱,柱头上方饰有缅甸南方地域特色极浓的佛教装饰纹样,有前文中提到的狮子头部、大象头部、金翅鸟王等保护神。

(二)殿顶

与缅甸阿难陀寺屋顶相比, 圆通宝殿中部屋顶起拱不是十分明显, 但有几分神似, 仍属塔林风格殿顶现有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 中央五塔排列呈金刚宝座塔的九宫间隔式布局, 五塔中心对称,象征了以大日如来佛为中心的五方佛金刚界分为五部, 各方有一佛分主。四角的佛塔, 象征着大乘佛教供奉的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资、观世音、大势至四菩萨。另外, 这种九塔模式还象征着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式的佛国世界。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 亦译为“ 妙高” 、“ 积善”等为神山圣地之意, 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名山。佛教以须弥山象征梵境佛国世界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铁围山、成海、四大部洲等。中央的主塔象征世界中心须弥山, 四角的小塔及最的佛塔象征须弥山的九峰。殿顶各塔周围沿女儿墙有个莲花墩源自中国的传统望柱, 离惫“ 国之四维, 天回地方”。殿顶原在每四个莲花方墩前树立的一尊菩萨像表现的是佛教汉化后创造的二十四诸天菩萨像目前已毁。

建筑风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风格;特色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style is the art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building, which is formed under the premises of the time, nation and class, and is affected by the art genres of building ideological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mpacting the urba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ts features.

Keywords: urba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113.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建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结晶,它在中国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纵观历史,不难看出我们的建筑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它的精神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没有灵魂的城市建筑风格,是没有寄托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城市。整个空间风格的设计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已不是从属的、寂静无声的,而是积极的、富有生命的,空间风格的塑造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手段。

一般影响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二是地域自然地理条件;三是历史文脉、传统习俗和;四是时代功能的需求。可概括为历史性、地方性、时代性和技术性。

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影响其形成的因素错综复杂,有社会政治、经济的自上而下的制约因素,也有群体、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自觉的美学追求自下而上的影响因素,甚至包括历史的偶然性。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既然所有的建筑都依附于它的文化,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它所依附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有自己完整的指导思想体系、空间体系和构建体系。

传统建筑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使建筑生成。主要是在人、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生成和发展的。

中国的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有:

(1)空间的不定义性;

(2)空间的序列性和流动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空间功能定义的不定性,既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又很方便建造。是一种很成功的空间形态。

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故宫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整体。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且功能简单、灵活。

建构技术是现在的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差别最大的部分,古代中国的建构是很成功的,成功重要表现在建构的标准化和对材料性质的掌握。

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每一次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同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相比明显不同。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特别重视“慎终追远”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像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现代建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幻莫测的流行方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互通与学习,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各种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和数千年的顽强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建筑师的注意。在中国延续不断的完整的文化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像一条龙的图腾一脉相承,积淀成了自己宝贵的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不难发现传统中国建筑不论在意识还是形态中不乏我们所追寻的现代精神。

中国古代建筑大到一座宫殿、一条商业街,小到一幢住宅、一间小庙,都不单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北京的故宫是中国今日保留下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在其近乎完美的轴线上,每一个宫殿和广场都成为一序列建筑艺术的节点和,它们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建筑物置于城市中央,而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有机体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建筑集合。而整个故宫连同它的城墙和街道已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到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去了。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以院落为中心的围合式布局的典型的代表。

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影响其形成的因素错综复杂,从审美心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来探讨其对建筑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影响作用:

人类的建造活动从审美观角度分析是一种审美实践,是为了创造审美价值,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为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提供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因此,建造活动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立,它反映和体现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和体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建筑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风貌渭塘镇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一、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二、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优秀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三、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建筑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贫困乡村巧合

Abstract: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I, analyzes several experts comment on building great master and more than creat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their opinions, compared to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impoverished rur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poor country do have a clever union conclusion.

Keywords: building style poor rural coincidence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人在参加广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亲自去过广西的广大贫困山区帮助当地农民建设乡村道路和希望小学,回顾自己下乡工作,有苦有乐,其中滋味,深有体会。南方农村在80年代初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土砖或者木头结构房屋,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房屋也不例外。木头结构一般是祖辈留下来的,土砖一般都是70年代的时候自家用泥打的砖盖的。84至85年以后陆续有人家能够修得起真正砖窑里烧制出来的砖房了。我忆起,那个时候一块砖大概2分5里钱。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很少到农村生活、学习和劳动过,所以体会不到农民建设房屋、道路和桥梁的艰辛。乡镇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紧缺,没有高超的建筑技术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建设尤其简陋,譬如一个厕所、一栋几层的教学楼,都让当地乡镇政府大伤脑筋,乡镇政府没有足够资金搞建设,建筑技术落后,只能靠县里的扶贫办下拨资金和派遣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支持,“贫困”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他们的额头上。那么,现代建筑风格与贫困乡村能有什么巧合吗?

请看下面列举的几个例子

(一)这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建筑师的设计项目,他希望他设计的建筑有蒙古自然乡村特色,他找到了一本1950年代一个瑞士人写的关于蒙古的书。这本书介绍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这个土地环境的影响,天和地在他们的里也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如何把这些转化成建筑?他意识到设计的不仅是一个学校,他希望这个学校就像一个小城市一样。他希望这个学校里面的每一个居住区里面有独立的花园,每一个小的区域都跟蒙古大自然乡村特色有联系。在蒙古文化里面家庭很重要,所以在学校住宿的地方有一种家的感觉,每一个设计都希望加一点新的东西。这个蒙古自然乡村特色项目,中间是比较高的建筑,后面是比较矮一点的建筑。地面是完全开放式的,但宿舍区域是用墙来隔开的,中间的建筑比周围的建筑高,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相当宽阔的庭院空间,把不同的建筑联在一起。他为幼小的学生考虑很多,避免了这种大的宿舍,而是建成一些小房子,一群小孩子可以住在一个房子里面。教室也放在了小区块里面,四个教室中间有一个小组活动室,这是他想出来的概念。所有教室都有庭院,这样小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时段里面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活动。学校中间采光的地方有点像蒙古包的圆顶,直接地表现了蒙古自然乡村的特点。蒙古的自然乡村景观和现代建筑风格结合起来,不管在城市还是在贫困乡村,我都希望有独特的环境来让我们创造现代建筑风格。

(二)乡村的建筑可依赖乡土传统,村民自己就能完成。但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一口带着明显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拥有黄土高原农村地区建造房屋的成功经验,吴恩融发现,随着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尤其以黏土砖、混凝土主导的“现代化”建筑的进入,使中国北部农村原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传统渐被遗弃,而新的方式只带来品质拙劣的“现代建筑”,甚至比原有的乡土建筑还无法适应当地严酷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那些仿造其他地方用砖瓦建造的学校,不久就被废弃为仓库,孩子们还是回到窑洞学校中去读书。建筑运行过程中和建筑材料本身所带来的大量能耗和污染,甚至还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2005年7月,经过香港各界广泛的支持和捐助,六十多位来自香港各界和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的志愿者随吴教授来到毛寺村,和村民们一起奋战,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桥面由简易的钢框架和木条组装的一块块板连接而成,桥墩是一个个盛着毛石块的铁丝网篮。新桥既能抵御河水冲击,又能简便地进行局部更换修理。他们为桥取名无止桥,意为心桥无止。为了给更多的村落建造这样的桥,8月作为慈善基金会长的吴恩融教授,带领又一支香港和大陆三校联合的师生团队,在甘肃天水的大滩村建起了第二座无止桥。

(四)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带着乡村建筑工作室成员奔赴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偏远的乡村,开始协助灾民重建农舍。亲历过多年建设工作,长期关注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居住状况,在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位有着独特职业经历的建筑师深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汶川大地震后偏远乡村灾区的贫困家庭是无法在现在的营造体系中自主建设的。他带着工作团队创造了一种协力造屋的方式。这是一套建房系统,将造屋权由专业厂商返回到居民手中,建屋费用因此降至约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具体做法是,建筑师用轻量型钢设计一套通用的支撑体,在条件简单的施工现场,村民便可以通过互助自行完成主屋架等房屋支撑结构的组立,然后充分利用各种回收建材(如废砖、水泥砌块)或当地建材(如竹、木、麦秸、土、石),搭盖出墙体与屋顶。这样,兼顾当地气候风俗与环境保护的住宅就很快建成了。

结束

低成本,低消耗,乡土,生态,普通人的生活空间,连接这些词汇的建筑师也许不止这几位,但确实也不多。然而,他们的努力似乎汇聚成一股低沉而又感人的乐符,在喧嚣的城市里具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让我们在舞台奇景般的楼群间蓦然回首,远眺那些依然在贫困中徘徊的乡村。无论是蒙古自然村学校,香港中文大学吴恩融教授的“无止桥”,还是谢英俊的 “地球屋”,它们让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并不总是依赖高超的新科技、资金的雄厚或更多物质资源的占有,她可以来自建筑师的设计智慧,更来自职业人的社会责任和心灵关怀。更何况,这些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即使普通,即使贫穷,即使远离城市,在那遥远的大山里,我们也可以生活得美丽而有尊严。我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大师们所创作的现代建筑风格与贫困乡村有很多温暖的巧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