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信息化教学

德育信息化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信息化教学

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第1篇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信息化近几年随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轰轰烈烈的开展,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比赛深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调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探索,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无论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还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都需要我们德育老师认真反思、学习和探究,从而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而信息技术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当如专家所言,首先重视顶层教学设计,再拿出最优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许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情为本”,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的基础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时,课前搜集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表演中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内心的想法呈现并交流,有效缓解了情绪,掌握了相关的方法。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中职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德育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学生一般对德育课不重视,但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经常使用的案例,但用在农学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就更得心应手。给学前教育专业讲创业时,利用身边中职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案例比利用“创业教父”马云的案例就更有启发性。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偏重于,为上岗做准备。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很多是从普通中学政治教师转过来的,要想适应中职德育教学的需要,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教师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要转变教学观,很多教师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理论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理论讲授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德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原则,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育德”的作用。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与其在课堂上讲礼仪的理论,就不如走出教室在舞蹈室、操场甚至实习基地进行各种模拟场景下的礼仪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些德育教师存在惰性心理,只是出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要才去接触计算机,不愿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些教师自己平时不学习,只是在比赛时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做课件,日常教学就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已从传统的PowerPoint转为画面更流畅的Flash乃至互动性更强的网页设计以及教学主题网站的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恰当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些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PPT把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股脑倒给学生,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极端表现则是完全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搜集素材,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任务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以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点、埋雷”,巧妙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学会教学资源配置。一方面,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做适当处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一线德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各自为战,质量不高。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要由教研组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虽然一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硬件配置还不到位,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但随着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开展,相信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会不断提高,中职德育课堂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第2篇

1.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课程实施,具有支撑和催化剂的作用,对中小学学生提高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同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相关规划、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班班通”、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继续增加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不断满足学校、学生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2.教学教研部门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各展所长,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下大力气开发、整合、集成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教学研究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严把资源质量关,加快资源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4.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课件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要能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教学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学会使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课程的相结合。教师要能够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普通课程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对于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及时纳入到课件制作的范围,并尽可能地制作成相关的课件用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

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第3篇

为何选择钉钉

我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曾与多家公司接触,打算引入学校OA平台。但有的定制要收费,重大版本升级要收费,动辄几万、十几万的高昂费用,让我们却步;有的不支持手机用户端,不能跨系统使用,让我们放弃。我校传统的办公方式存在着耗材大、费时长、效率低等问题,学校不断增加的“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呼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艰难中起步。

从2014年开始,我校采取某工作群作为交流思想、消息、传递文件的重要方式,但因其本身功能的局限,内容以后,无法及时了解对方是否查看消息、是否按时接收文件,有时重要通知不得不再次打电话逐一进行确认,费时费力。2015年5月底,随着钉钉2.0及其后续版本的推出,因其具有沟通精准,协同高效,支持跨平台、跨系统,可实现云端移动办公,对中小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基础服务等众多优点,于是我校开始探索钉钉在学校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这也促使我校跨入了“云”和“移动办公”的新时代。

使用钉钉带来便利

1.达到精准沟通

使用钉钉信息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按需推送,避免信息全员“轰炸”。信息后,者可以随时了解消息是否被及时查看,文件是否被按时接收,做到“已读、未读,一目了然”。必要时,还可以利用钉钉的“ding一下”功能及时提醒未查收消息的教师尽快接收消息,实现了重要消息钉钉必达。

2.获得高效协同

学校工作有时需要不同处室、多位教职工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学校打算周四下午召开一次教学云平台的师生培训会,放在以前需要先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分解培训任务,培训当天上午要进行环境准备检查(卫生、来宾停车、Pad充电、培训会场音响、空调、无线网络等)、材料准备检查(培训资料、PPT等)、人员安排检查(保安、摄影师、引导服务师生等),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安排、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培训活动开展的质量。但我们使用钉钉办公的“任务”应用后,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便设定好了各项子任务完成的时间及责任人。如果任务责任人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钉钉上及时沟通。快到截止时间了,任务会通过“ding消息”友情提醒未完成任务的小伙伴们,再也不用打电话或发信息一遍遍地催。任务发起者只需查看任务清单,在任务的不同时间节点各项准备工作谁完成了,谁没完成,一目了然。

3.加强情感交流

钉钉原本只是一种工作方式,但我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把钉钉的功能从单纯的技术手段拓展至人文关怀的层面。例如,校长在冬至这个一年当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送上“冬至暖心红包”,受到教师们的追捧;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大家在钉钉群里相互祝贺、相互鼓励;教职工生日当天,工会代表学校送上生日蛋糕卡,同事们纷纷通过钉钉送上满满的生日祝福……

钉钉使用反思

1.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校长的责任

钉钉虽然功能强大,但其在我校的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学校论证、认可钉钉管理平台,决定组建钉钉群,到把使用和推广钉钉的任务交给信息技术教师,几周的时间过去了,群内只有校长、教务主任、信息技术教师3个人,有的教师直言想放弃。在这种情形下,校长亲自接手钉钉管理,既当管理员,又当培训员,还当服务员,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校教职工从原有工作群到钉钉管理平台的平稳升级换代,其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大家。

钉钉在我校的推广并初步应用,是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缩影,同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考验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水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绝不单纯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更是校长的事,校长应该义不容辞地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

2.变通培训方式提高使用效能

我校传统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大多采取先动员,再培训,后使用的办法,有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师曾戏言:有的培训,动员时心潮澎湃,培训时云里雾里,培训后回归平静。为了推广钉钉,校长自掏腰包设计“抢红包”任务,让教师带着任务先用起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熟悉钉钉平台环境,遇到困惑和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针对问题开展指导。这次钉钉的培训,我校还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由校长先培训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再和信息技术骨干一起完成全员培训。

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硬件支撑环境,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经费保障……但关键因素是人。只有师生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达成信息化建设的共识,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乐趣,学校的信息化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激发学校管理理念的升华

钉钉不仅仅给我们引入了一个教育管理平台,使教育管理进入“云”和“移动办公”时代,更让我们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组织重构和管理流程再造。例如,我校最初设想使用钉钉的组织架构依然是传统型的: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校办、年级组、学科组……和现实学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一致,但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在钉钉上形成的组织架构是这样的:管理团队、年级组、学科组、后勤保障组、班主任、党员组、信息化教学组……我们认为,后者的组织架构提升了管理的层次,实现了管理的扁平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年级、学科、班主任、党员等不同的组,既有利于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需精准推送,又有利于教师打破办公室实际的空间分布,随时实现线上发起专业研讨和交流;专门成立信息化教学组,更有利于把对教育信息化有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定期推送相关资源,为学校培养信息技术骨干力量。

4.使用钉钉的进一步设想

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可能,实践表明,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在品德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治理;信息化教学;范式转型;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18―02

一、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范式转型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社会规范的,教师往往从自身素质与教学观念出发,形成符合教学实践的目标与内容,教师与学生一道完成教学任务。从实践中看,体育教师因其学科属性而对其教学行为有更为具体和系统的要求,在课前、课后对于学生个人行为的情境化疏导与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就体现出了其最为显著的优势:

第一,信息化教学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弄懂每个知识点。信息化要求教师课堂行为应该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能力的培养。尽管当下的多媒体教学等新方式、新手段层出不穷,对于教学“双基”的把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第二,信息化教学与小组讨论类似于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范围更为扩大化,进而让阳光照射到每个角落,减少甚至有效避免同一个班级内出现优等生与差生较大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的小组教学课堂行为不断地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培养。例如,通过直观感知、归纳类别、空间想象等思维过程,让不同水平和学识阶段的学生对于客观世界中的体育模型进行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信息化教学与小组讨论不仅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大胆地去问同学,同时增加了学生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友情,有助于高校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学习。此外,信息化教学中的各个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和研究,组员之间可以相互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学效果也是一种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库的数据链条已经渗透到信息化教学的各个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内容有趣。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领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形式新颖。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淡化,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三是课程巧妙。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因为起初教师已经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所以对教师改变后的联想,学生自然会及时跟进,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一点上,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同步的思考过程,教师应该掌握信息的“火候”,让知识习得自然到位。四是贴近现实。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些能力的培养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教师必须善于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设置相对而言就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也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1.推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策略

信息化辅助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也便于教师个性的展示。教师要正确地完成自我定位,真诚地展示自身情感,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应该采用言语、动作、标志多种强化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肯定或者批评,实现高效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一,提高信息化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既要在课前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提问问题的难度和逻辑性,又要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提问方式,避免让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认识,而是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同时,要根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时转换提问的立场和角度,在提高提问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于基本的课堂内容有更多的兴趣。尤其是在提问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提问,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受益。第二,师生交流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一是教师要制定清晰而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把握教师的基本思路,从潜意识中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做到跟教师教学思路进行对话与交流。二是教师要丰富信息化的教学语言,把难于理解的长句改成短句,积极选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小结,以免造成学生理解障碍。三是精选信息化课堂教学问题。教师自觉把体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了解体育应用价值。

2.完善信息化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技术悄然改变了体育教育文本的存在及影响范围。网络文本实现了对于传统文本的挤压,大众对于互联网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概念体系创生到积极与现实媒体形态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支撑使得媒体(比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以及移动媒体、桌面视窗等新兴触媒)应用更为普及。与传统意义上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终端对于时代与数字化生存的个体体育教育的形成影响更为全面而深刻。一是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的迅猛发展,创新体育教育的文本形式。二是营造适合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学生群体在场的体育教育现场,让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体育教育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宣教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学生群体主流体育教育认同度。

3.完善视觉文化提升体育教育吸引力

体育教育主要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用以引导公众言行的体育体系。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特性,通过图像、文字的多重整合,消弭了体育教育文本的文字载体的边界,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诚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我们使用错误理论建构的语言,就会不断犯错,并成为永恒。”哈耶克提醒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特征的新变化。一是必须真正把握标志性话语,并冷静分析西方主导话语的意义生成过程。从静态的视觉文本与动态的视觉文本两个路向入手,通过雕塑、绘画、纪念馆等静态方式提升学生群体的宣教素养,通过电视纪录片、电影、宣教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方式提升学生的接受层次。改变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强调体育教育的知识技能与体育道德提升并重。二是通过文化视觉形式的强化,实现体育教育传达入脑、入心。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体育教育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视觉形式设计上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学生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树立具有正效应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信息化教学的艺术审美情趣[J].文化导刊,2001(01).

[2]吕新.当代高校生体育教育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学生职业学院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