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州摊贩公司的老总徐雪最近接媒体电话接到心烦,都是约她谈这个拯救城管与小贩关系的试验性问题的。她回答的中心也无非是那两点,摊贩公司是温州摊贩们的代表,同时也是协助城管治理好市容的。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仍是,摊贩与城管之间是否真的能够通过摊贩公司这种形式实现双赢?如今小贩不用跑了,但是他们是否还会想念在大街上狂奔躲避城管的日子――或许那时他赚得更多。
温州五马街禁摊:外地人与本地人之战
2008年9月19日之前,有“温州南京路”之称的五马街上,小吃摊鱿鱼飘香,服装摊、首饰摊挤挤挨挨,步行街上飞驰着三轮车,另有杂耍的、乞讨的、卖花的在这条400多米的步行街上讨生活……但是对于如此热闹的景象,附近商铺的店主却高兴不起来。2007年,属于五马商圈的纱帽河整治之后,一间店铺的租金一年要20万左右,在他们门口摆摊的小贩抢走了一些生意,也让环境变得很差。“河南帮、安徽帮天天在店门口摆摊。有时候打个电话,城管过来转转就走了。”店主们抱怨城管整治不得力。
在温州市中心摆摊的大多是外地人,以河南、四川、安徽三个省的人居多,老乡之间会互助帮衬,温州人便按省籍给他们命了名。只是有时候说起“某某帮”有点“涉黑”嫌疑,那些在温州的外地商会的会长一般都会很排斥,谨慎地纠正过来,“来温州打拼的人没有什么帮、什么派的,都是新温州人”。
根据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的说法,五马街商圈小摊贩最繁盛的时候,的确已经有一些人在那里收保护费。因为一些生意好的摊贩一年的收入会有十多万,已经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糊口的小本生意。在这些不同省籍的小贩中,有时利益的争斗已经超过了基本生存的挣扎。
从去年7月底开始,鹿城一分局对五马商圈进行全天市容管控,一百多人的城管执法人员重点巡逻查收摊贩。到9月19日,五马商业圈正式禁摊。禁摊之后,在飞霞桥和山前街设立了临时疏导点,商贩可以在那里摆摊,但是生意肯定比不上地处闹市中心的五马街。
于是,便有了2008年11月12日发生在人民东路那场“城管商贩闹市激斗”,城管与摊贩的对峙让人民路的交通瘫痪了两个多小时。据说,牵头的是原来在五马街摆摊的浙江台州摊贩,纠结了一帮在火车站附近摆摊的小贩。
从去年9月19日开始在老城区“禁摊”,大多数温州人是支持的,能让城市环境变得好一点。而且有了城市形象意识的温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商业圈有明晰的看法,他们不要小县城的味道:摊贩的吆喝声,烧烤摊上刺激的孜然味,随处乱丢的垃圾;他们需要更大城市的感觉:漂亮的商铺橱窗,路面干净,路边有鲜花草坪。跟很多发达城市的当地居民一样,温州人说起外来人口,或者说在市中心摆摊的这些外地小贩,还是有所保留,“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只是在温州的有些外地人坏得太过分,就显得外地人尤其坏”,温州一位在纱帽河开店的店主说。
摊贩代表还是赢利公司?
在禁摊之后,五马街的部分摊贩向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鹿城一分局提出要在五马街周边设立疏导点,以保证自己的生存。鹿城一分局觉得他们的要求合理,但是需要有一个主体向政府提出申请。于是在五马街商圈摆摊的摊贩们便开始筹划摊贩协会,会员由四川、河南、安徽的摊贩选出代表组成。由于成立协会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审核,手续繁琐,有人提议干脆建立一个摊贩公司,只需向工商部门注册便可。这样便有了第一家摊贩公司温州市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民民公司”)的诞生。从公司成立的过程来看,摊贩公司作为一个团体代表的色彩似乎超过了一个赢利的公司。
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是温州重庆商会的会长徐雪。她算是“新温州人”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来温州打工,后来做房屋中介,开火锅城,当然,她更喜欢称自己是从事餐饮业的。如今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要搞多元化经营,贸易、房产、实业,而摊贩公司便是多元化经营的方向之一。徐雪曾经为一个老乡的事情,找到行政执法局,从而与鹿城一分局有所接触。在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印象中,这位女老板热心,为人很有正义感。“民民公司”有5个股东,除了徐雪之外,有三人分别是四川、河南、安徽的商贩代表,还有一个股东就是温州最大的保洁公司黄河保洁清洁有限公司原来的总经理祝毅。
不过,徐雪说,民民公司自己本身不做清洁,一般都是包给疏导点的街道办事处。摊贩公司主要的工作是对摊贩进行日常管理,尤其是让摊贩不再“影响”市容。这其中就包括:属于民民公司的摊贩都有统一的标识,定制的餐车,固定的卖水果的车子,统一时间出摊、收摊,在疏导点建立厕所等等。
在摊贩与民民公司的关系表述上,无论是鹿城一分局的执法人员还是民民公司的人都喜欢用“加入”这个词。强调摊贩公司是摊贩的代表,是一个自律机构,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疏导点在以抓阄的方式确定小贩的摊位之后,摊主需交纳一年2000元餐车、水果车的押金,每月200元的工具使用费和清洁费。
徐雪特别强调,目前民民公司是不收取管理费的,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回本。对于公司将来如何赢利,她也只是表示,只有帮助摊贩把生意做上去,民民公司才可能有发展。目前,温州市的疏导点飞霞桥、山前街、公园路的人气不足,原先在五马街摆摊的商贩都觉得收入大不如前。如果摊贩们觉得“加入”民民公司除了每月多交200元之外,没有其他好处,就很可能“退出”民民公司。
在温州市的疏导点上的确有一些小贩是未“加入”民民公司。他们没有工具租借的费用,但是每月的清洁费还是必须要交。另外,徐雪说,如果摊贩公司比较有发展前景,市场上就不会只有民民公司一家,到时摊贩管理行业的竞争时代就来了,就像如今的物业公司一样。
无论是徐雪还是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在面对媒体时,都会特别强调民民公司作为独立运作的经营实体的特性,尽可能地排除行政授权的嫌疑。而这种疑虑在温州当地人中的确存在。张栋明(化名)曾在五马街摆摊,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铺面,他自称有“小民之心”,“要做政府的‘生意’,没有关系那是做不成的”。“关系”的潜台词是摊贩管理最终会变成一项肥缺,温州又多了一个“收费的部门”。对此,官方作出了回应,鹿城一分局的局长姜益祥表示,首先民民公司不会向城市执法管理局交纳任何费用;其次民民公司的日常管理收费是受城市执法管理局监督的;最后,民民公司没有权力罚款,对于摊贩的任何处罚行为都属于城市执法管理局。“基本上,摊贩公司的作用就等同于一个‘农贸市场管理者’。”姜益祥如此总结道。
政府管还是社会管?
其实在温州的摊贩公司之前,对于小贩的“企业化管理”已经有所尝试。2007年在武汉有一个“吴家山农场城市管理服务公司”,人称“城管公司”。但是今年2月,《新周刊》再向该城管公司所在的长青街道办事处了解情况时,当地的一个工作人员说,“城管公司”大约在一年前就撤销了。原因是“在群众中负面影响比较大”,详情便不肯再透露。吴家山农场所在的东西湖区的城市管理局则说,这个“城管公司”是长青街道办自己搞的一个公司,与城管局无关,他们并不清楚具体情况,而且向记者澄清,这个所谓的“城管公司”没有权力履行任何城市管理的职能。长青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说,其实“城管公司”只是协管,也就是“协助”城管执法,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处罚的权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反客为主”的事件不断出现。根据此前媒体曝光的相关事件,城管公司不仅拆房、拆车牌,还可以开单罚款。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本科教学改革;公共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6)02-0074-04 DOI:10.14045/ki.rhen.2016.02.015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管理学 教学方式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效激励了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工商学院正式成立,案例法开始被引入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21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出版了一本案例集,并推动全院教师都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此后案例教学法日益推广开来。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大学教育中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管理学教学中,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式抽象理论教学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新型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基于管理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经验,通过探索、实践,对管理学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提出了实用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看似简单,真正掌握起来却很难的学科,且不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即使有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敢说自己的管理技能技巧已经足够。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大一就学习管理学且要学好确实是一项挑战。经过观察、分析和调查,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选择的随意性强。
案例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与教学单元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该教学单元的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拿个案例,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就行。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难易得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方面,不能太简单、太明了。假若案例内容太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难度,多包含一些必须运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困惑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勤于用脑。另一方面,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为顺利进行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除个别学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外,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规模过大。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很普遍,但由于人数过多,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实际上,这种教学环境不适于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们从事案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来看,当前适宜于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人数规模应为20—40人,人数太少(15人以下),可能会因为缺乏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而使案例讨论分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若人数太多(40人以上),可能使部分学生因没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成为案例教学的旁观者,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师资力量薄弱。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讲授法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不是所有教师能适应。教师要负责提供教学案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然而,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举例讲解,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案例教学。另外,案例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状态,力度和深度不足,再加上传统讲授法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更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针对以上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具有一定特色且实用的案例式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显现了可喜的成效。
(一)改革案例素材。
现有管理学国内外的案例大多陈旧过时,而现实商业世界日新月异,变幻莫测。同时,国外案例对于大一本科生而言往往过于冗长,背景与中国实际脱节;国内案例又大多流于宣传性的表面文章。所以学生目前做案例分析往往流于形式,总是某企业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分析套路都差不多,追求面面俱到,做表面文章,像是文章中心思想分析,不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解决方法是将案例分解开,场景化,聚焦化,不拍“电影”只做“小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每次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剖析、思考,为当事人出谋划策,让他们无法回避,无法“抽象化”、“空洞化”。例如:讲到以人为本,引入案例:人力资源总监在向董事会汇报时有一名员工说有重要的个人私事坚持要马上见到他谈心,如果你是人力资源总监,你打算怎么办?为什么?讲到报酬,问学生如果你开一个公司,那么你是给员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并因此提高“成本”,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面临找不到好的员工的局面呢?还是有第三种选择,为什么?讲到沟通、协调,问学生如果你是车间主任,车间这段时间已经超负荷工作,员工怨声载道,可是厂里又要加任务,你打算如何与下面的人沟通?一次案例针对知识点给一个小的场景,解决一个问题,非常奏效。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为使课堂生动化,增强体验式教学和互动的效果。
(二)改革知识点的讲授方式。
以往教学中每一个重要的新知识点,都是由教师仔细讲授,用填鸭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无法保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即使暂时生硬地记住,很快也就忘了。在知识点讲授方式上我们大胆创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尽量在讲授之前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再与最终结论对比。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能使学生从更深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去理解新的知识,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训练,最终使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决策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必然提高,也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管理企业需要融会贯通。
例如在讲授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之前先问学生:泰勒是如何解决当时员工磨洋工的问题,如果你开个工厂,大部分员工在磨洋工,那么你认为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有学生说因为工作没有标准化,又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要标准化?标准化都有哪些好处?如此这般一层层揭开管理神秘的面纱,最终打通各环节,使学生脑海中最终勾勒出企业经营思想的整个轮廓。
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企业经营的实践功底,能不断追问,对于学生的一些理想化的想法能一针见血地进行点评。
(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为使课堂生动化,加深体验式教学和互动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大部分作业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体验团队合作,组长轮流当,练习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2.角色演练:沟通、谈判等环节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角色演练,真正体会管理者沟通的难度。
3.商业模拟:竞赛一个小组组成一个公司,分配不同的职务,进行创业计划的竞赛。
4.演讲训练:部分章节让学生先预习,自愿到讲台上向班里同学讲解,锻炼演讲能力。
5.实战问题:将一些咨询公司所做项目拿来让学生分析解决做报告,大大增强实战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平时发言按完善程度、创新程度、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流畅等维度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小组成绩、小组发言人、小组组织人等都会影响平时和期中的成绩。不仅老师打分,而且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学期最终还评出明星小组、明星组长、创新奖、勇气奖等单项奖,以资鼓励。
三、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要求每学期假期期间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撰写一个案例,使教师逐步成为“上台能讲课、下台能咨询”的管理专家。针对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现状,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社会,进行与管理活动有关的调查和咨询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送教师去有关企业兼职或实习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丰富管理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校企共建基地。
企业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实体。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去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调研企业管理现状,以便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三)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老总来做专题报告。
邀请有知名度的管理专家和有成功经验的老总、经理来做专题报告或担任兼职教授。这种方式是目前学生了解管理实践、接触社会、提升管理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特别是选择一些在企业界做得比较成功的校友或关系企业的老总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或演讲,效果更好。这些专题报告或演讲可以让学生了解管理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最终决策的,这种“请进来”的形式往往是使气氛活跃,互动性强,学生比较喜欢。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强化案例教学特点和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学生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身,还取决于案例教学效果,如果案例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对“冥顽不化”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们反思、醒悟。
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对每一个发言的同学应带头鼓掌予以鼓励,其发言的精彩之处当众予以赞赏,增强其自信;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可以采取点名发言的方式,以“我很想听听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对我很重要、很有启发”等类似的语言予以鼓励。在最后总结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精彩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对值得商榷的观点绝不能武断地否定,而以商榷方式留给学生课下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他们产生奇思妙想。
(五)建立规范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案例教学规定学生成绩一半取决于课堂上的发言,另一半则视考试成绩而定,极少有书面作业。对于接受管理学教育的学生,必须规范学习成绩评定与考试。案例教学课的评分结构一般为:课堂讨论质量占总分20%,书面报告质量占20%,期终考试成绩占60%。案例分析成绩依照三个指标评定:分析能力,指分析问题全面与深入,逻辑严密完整等;决策能力,指决策依据是否有说服力,考虑因素是否周全,采取方案是否现实可行等;创新能力,这是最重要因素,见解与主张的精辟独创,洞察力深邃。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见解相左,却言之成理,有凭有据,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实施案例式互动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个知识点先分析,后检验,再利用场景深化,最后小组讨论,层层深入渗透,将管理学知识点各个层面吃透、提升,学生都感受通过这样的学习完全改变了看待商业社会的视角,大大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通过学习管理学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去面对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202-203.
[2]霍圣年.实践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02-104.
[3]刘云芬.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考试周刊,2010(24)204-205:.
[4]周雯.《管理学》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8(21):123-124.
血站业务档案是指血站在采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按规定需要归档保存的原始记录也叫献血记录。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要求保存10年以上。血站的献血记录包括献血者个人信息、既往献血信息、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液检测等献血适宜性评估资料,献血类别、献血量、献血时间、条码标识、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置等献血过程的记录等。献血者记录对献血者屏蔽、保留、追踪起到积极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血液的采集、检验、供血、原始记录及血液质量控制和血液质量保证的全过程,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以及领导决策的历史依据,是加强血站服务、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献血者记录分为书面记录和电子记录。书面记录包括献血登记表、献血者健康状况征询表、献血者检查表、采血过程记录等。电子记录是指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信息,主要包括上述部分或全部书面记录;献血者既往献血记录包括献血时间、献血条形码等,通过至少50年不重复的献血条形码区分每次献血记录,通过唯一的证件号码关联同一献血者的所有献血记录。
2 血站业务档案形成与发展
2.1 无偿献血者档案。无偿献血者的档案主要是指献血者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证件类别号码、联系地址、联系方式、职业、文化程度、上次献血时间、知情同意签名等。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献血者献血前要知情同意并填写健康状况征询表和献血登记表。其中包括献血者健康情况检查、采血信息、血液检测数据、血源信息,等等。例如,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献血者必须做到下列体格检查:
(1)核对年龄:适合的献血者年龄是18周岁至55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千克;女性不低于45千克;
(3)血压:收缩压12至18.7千帕(90mmHg~140mmHg),舒张压8至12千帕(60mmHg~90mmHg),脉压差大于4千帕(30mmHg);
(4)脉搏:每分钟60次~100次,高耐力运动员每分钟50次~100次;
(5)体温正常;
(6)发育正常;
(7)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面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8)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9)四肢无严重的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10)胸部、心肺正常;
(11)腹部正常、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因此,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献血记录,就必须要求献血者真实准确完整地填写个人资料。专业医师及技术人员在体检、采血、检测时要完整准确地填写各项记录,确保准确地录入每一条信息。
2.2 血液检验的原始档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检测报告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必须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和安全保密性。因为它既是受血者使用相关血液产品的主要安全依据,又是献血者符合献血健康标准的指征。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出现输血相关的法律纠纷,它将成为举证采供血机构安全责任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在搜集血液原始档案中,完整的检验档案应包括:检验文本报告单(纸质文本及电子文本)和检验标本留样。包括所有法定检验项目的汇总检验报告单(即最终结论)初检、复检报告单、单项复检报告单等。各项检验项目的质控记录,证实每批次检验的有效性。所以在整理归档血液检测原始记录中,必须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和实据档案的保存机制。这既是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负责,更是为解决输血纠纷,确定医疗事故责任提供法律依据,是法律公正的重要依据。
2.3 血站的其他业务档案。随着无偿献血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血站应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记录并保存采供血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以保证质量体系运行并满足特定的质量标准。由此可见,血站的业务档案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管理好业务档案并充分应用档案,为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提高血液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处理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的举证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必将成为分辨涉及采供血各方面责任事故的重要依据。
3 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意识不强,利用率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公众对档案的利用效益知之甚少,认识不到血站业务档案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3.2 档案机制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我们安阳市中心血站档案室隶属中心血站信息科管理,设一个综合档案室。管理六大类档案,分为:
(1)文书档案;
(2)会计档案;
(3)业务档案;
(4)设备档案;
(5)科技档案;
(6)音像图片档案。
到目前为止各级血站在管理档案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各级血站根据自己的理解实践进行管理,只重视管理,档案利用不足。
3.3 档案专业人员队伍薄弱。表现为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少,学历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档案的管理水平,这些情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档案利用不足。
4 血站的业务档案的改进及管理措施
4.1 按照献血者记录立卷归档的要求。献血者记录作为血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严格按照要求对献血记录进行立卷归档。
一是应建立献血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由经过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培训合格的人员负责立卷归档工作。
二是应设立专门的质量记录档案,档案应符合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是献血记录要完整,应包括献血者筛选和血液采集的全过程,并保证其可追溯性。对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检索系统。
四是献血记录应安全保管和保存,防止篡改、丢失、老化、损坏、非授权人员接触、非法复制等,原始记录应至少保存十年。
五是电子记录应严格授权,控制不同用户对献血记录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建立登录操作日志。电子记录应定期备份,永久保存。
六是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保密制度,防止未经授权人员接触和对外泄露。
4.2 领导重视及献血记录的运用。领导重视,制定有关业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各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具体明确归档范围和要求,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献血记录不仅是为献血者选择和血液采集的客观记录,而且对屏蔽高危,招募低危献血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招募低危固定的献血者。
二是招募特定人群的献血者。
三是对不合格献血者的屏蔽。
四是对检测样本的核查。
五是对招募效果的评价。
六是其他用途:如免费用血,司法诉讼,献血者追踪,献血计划制订,卫生统计,等等。
4.3 我站业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我站实行了档案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模式,确保了血站业务档案的质量。
一是采供血机构业务工作流程长,原始记录量大,种类繁多,实行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管理,提高了我站的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二是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在业务工作中纸质档案的形成以“件”为单位归档,以“科室”为单位立卷的方式,突出并深化了档案的立卷工作,确保了案卷的保密工作。
关键词:大学教师;宾夕法尼亚大学;管理章程
中图分类号:CAO-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81-04
“现代大学治理是政策的治理,更是法律的治理;政策与法律的和谐统一在大学组织体内部即集中体现为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外的且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系关高等学校权力配置、发展目标、师生权利义务实现、社会资助与回馈等重大问题”。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提高依法管理学校的意识,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制订、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2007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关于报送高等学校章程材料的通知》,要求各省及直属高校报送已制定实施的学校章程。本文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章程人手,对其章程中有关教师管理方面的有特色的部分予以阐述,希望对我国大学章程中教师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章程的解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章程包括大学的结构、师资队伍的管理、科研管理政策、学生行为规范及纪律惩戒程序、学术道德准则、电子资源使用政策等内容。
(一)教师的责任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知识的传授和发展是大学的主要功能,教学和科研有着同样的地位并且相互依存。教师的责任体现在教学、科研、服务等三个方面。
在教学方面,教师有意愿去适应课程、实验、教师会议和委员会工作的合理时间安排。学生被分配给教师时不考虑教师的级别和资历,基础课程既不被认为是资历浅教师的专门职权,也不是高资历教师所独有的高级课程。本科生都有机会得到杰出学者的授课。资历浅的教师不会被要求去承受不合比例的繁重的基础水平课程的责任。这不是说教学安排与研究领域或师资力量没有关联,而是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以使得两方面都大大提高。再者,在分配教学职责时会适当考虑教师教学的相对优势,比如,教师擅长教小班而不是较大的班,是擅长于引导讨论而不是讲课,或者能够在教学中提供狭窄专业化领域以外的内容等。在科研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通常反映了教师时间的重要部分应该奉献给研究。在服务工作方面,教师参与课程设置、学位授予和晋升的所有决定,参与学校建设和各式各样学校活动,作为管理者和委员会成员是教师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教学、科研和服务等三个方面的活动相当重要,在决定教师收入水平和职称晋升方面会被考虑,但如果教师承担特别繁重的管理职责,通常通过减少教学任务来平衡。
(二)教师请假制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师请假有两种主要类型,即学术休假和请假到其他地方就职。所有的请假需要相关系主任、院长和教务长的同意,但是,这种安排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教师不能在任意六年时间请假超过四学期。
1.学术休假
教师被定期给予学术假期去学习和研究。学术休假意味着承认一名教师在学校高的学术成就、大的发展空间和为知识界做出贡献的可能。其意图延伸和加速智力的发展,使教师没有干扰地从事推进人类知识进步或在专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学术休假通常只给予那些结束休假还继续回学校就职的教师和那些在得到休假批准通知之时、就承诺会回到学校的教师。同样,在学术休假结束后就计划退休的教师的申请也会满足。
学术休假仅仅给予那些有恰当的学习机会或研究项目的教师。学术休假申请的批准,视能否有充足的人、财资源满足教学分配和其他部门的职责而定,如果出现紧急需要,可能会推迟休假。学术休假通常不会授予给有学期任务的教师。
学术休假又分为带薪学术休假和不带薪学术休假。通常,带薪学术休假会被定期给予那些连续工作六年或者六年以上的副教授或者教授。每全职工作六个学期,一学期的休假可拿到半额的学术薪酬(见下表)。
学校鼓励教师去寻找外部的支持,尽可能使他们能够学术休假而不损失任何收入。学术休假的申请者有责任告诉学校与休假全部有关的资金情况,包括在休假期间收到的任何授予、奖学金、定期津贴或其他的补助,以便于学校可以安排合适的财政支持。教员在带薪学术休假期间不能够接受有付费的雇佣,除了在学校政策认可的校外活动范围内提供的报酬。在带薪休假期问,教师继续享受常规的福利分配。
2.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休假
这种休假的授予依据教师从休假得到的学术机会或专业发展以及对大学活动的支持等直接的利益,同时,只有当大学的人力资源足够去维持涉及休假教师缺席的项目。通常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休假将在一年的某个时期。如果有充分的理由,第二年的休假可能被批准。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休假将不会超过两年,除了一个唯一的理由,就是在联邦政府接受总统任命这样高水平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可能会延长到四年。任命的教员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休假结束后,不能回到在大学的原职位的,将被终止其休假时期。在通常情况下,大学不会提供薪酬和福利给在其他地方工作而休假的教员。
(三)教师成为父母的政策
依据大学病休/短期伤残政策,刚生育小孩的教员通常被给予八周的带薪休息,如果医生证明需要休息更长的时间,她也可以休息更长时间。
新孩子进入家庭(孩子的出生或收养),都需要父母一方牺牲大量的时间去照料小孩,担任照顾孩子职责所需大量时间是与教师承担大学职责所需要的时间相冲突的。有鉴于此,作为家庭新生命诞生的主要照料者的教师一员,不用减少收入,可以减少给定的一学年50%的教学任务。孩子诞生或收养的日期和教师教学的进度安排将决定教师免于教学任务的恰当的时间。这种教学任务的免除不是休假,这期间教师也需要完成其他的大学的相关责任,包括科学研究及作为学校相关委员会会员进行工作和提出建议。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大学的教员,只有一方父母可以减少50%的教学任务。如果父母双方都想分享教学任务的减少,并且父母的主管部门能够调节这种请求,就可以允许按比例减少。
(四)教师退休政策
1.教师退休的过渡计划
那些希望轻松地从全职工作过渡到退休的教师,有两个计划是可行的:
(1)教师收入津贴计划(FIAP)。收入津贴计划提供过渡收入津贴给有资格加入计划的教师,此津贴在教师退休最初的24个月期间支付,稍微高于教师退休前月收入的80%。
(2)阶段性退休(过渡性退休)。阶段性退休适合于那些希望逐步从全职工作转为退休的教师。在阶段性退休期间(时间可能延长到六年),教师的责任和薪水最高被减少50%,在阶段性退休期间任何福利会持续,但是那些与薪水相关的福利会成比例地减少。计划的参加者一是需要得到教师和教师部门领导的同意;二是同意在阶段性退休期间的最后期限转为彻底退休。在阶段性退休的最后,满足了FIAP需要的教师将完全退休,享受FIAP的福利。
2.退休人员继续享受的大学福利
大学一般提供给教师退休人员医疗补助和持续的家属学费等福利。得到这些福利的资格需达到学校的“75规则”:教师的年龄和服务的年限总合必须达到75年,同时也需要达到55岁的年龄加上15年的工作或者65岁的年龄加上10的工作,并且这种工作必须是全职的、不间断的。
3.退休教师的权利和特权
大学鼓励退休的教师仍旧参与到大学、学院和部门中去,尽管没有教师因为退休获得新的权利和特权,但是也确保了教师在退休之前被赋予的权利。教师可以继续使用教授的名称或者选择使用名誉退休教授的名称。名称使用的选择应该在退休的时候告知给教师所在部门,然后部门告知教务长办公室。
学院会提供给退休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办公室、研究场所和辅助人员。
退休教师可以提出研究和考察的经费申请。此申请项目必须有意义,并且有可用的办公室和研究场所(场所优先考虑在职教师)。如果被邀请,退休教师可以参加学院教师的会议,参加教师委员会的工作。
依据教授代表的条例,退休教师是教授代表的成员,与其他的成员有着同样的权利和特权,但是不能投票。退休教师还可以享有使用图书馆,用大学作为邮件地址等权利。
4.资深和退休教师协会
宾夕法尼亚大学资深和退休教师协会(PASEF)对大学内所有的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教师和已经退休的教师成员开放。
PASEF的目标是发起活动,鼓励退休的教师和资深的教师保持相互之间以及与学校的联系。这些活动包括讲座、小组讨论、晚餐和社会服务,提供成员之间和校园学术团体的互动;了解成员,特别是那些计划退休,有着关于退休和退休生活方面的问题的成员;创造机会给成员为大学和周围的社区提供志愿服务。
二、我国大学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很大进步,但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学校规模迅速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五个主要问题:
(一)大学章程的缺失
大学章程缺失不直接体现教师管理政策方面的问题,但大学章程的缺失可导致教师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出现漏洞。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学校没有章程,不仅使依法治校成为空喊口号,而且高等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也无从谈起,更不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通行做法。“我国1600余所公立高等学校中,至今仅有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延边大学、南昌大学等不到30所高校制定了章程,绝大多数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的高校都未制定章程。况且,就是这为数不多的20多部高等学校章程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科学、制定程序不合法、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等问题”。
(二)大学职能的失衡
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教学是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大学教师始终无法逃避的责任;科研是提高研究性大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能促使教师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大学教师也应当完成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现在很多大学片面重视科研,大学教师评职称主要是以论文数量作为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产出质量不高的论文以充斥科研工作量,有些大学教师,教授、博导过分以科研为导向,成了“不教书”的教授,不上讲台的名师。
(三)教师资源的流失
在大学,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有些学校骨干教师(如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如博士、教授等)流失比例较大。另外,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校外兼职、投身股市的现象也日渐增多,相对于教师跳槽改行。这种“隐性流失”同样给学校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这就对用好的政策规范以提高学校吸引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教师培养缺乏科学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大学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静态的、封闭式的管理制度环境中,教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视学历职称、轻视能力、忽视教师的终身教育,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策略,因缺乏教育培养经费和教学任务重,造成人才引进后,重使用轻培养,使教师在对外交流、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出现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的局面。
(五)退休教师缺乏关注
退休教师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用大学的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的栋梁,见证了学校的进步发展。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对学校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因此,合理地制定大学教师退休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大学教师退休政策的制定,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解决教师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对于大学教师退休政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退休教师普遍缺乏关注。
三、对我国大学教师管理的启示
对教师的管理不仅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不仅体现在人才引进中,也体现在培养中,不仅体现在在职教师中,也体现在退休教师中。我国大学对教师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制定章程管理教师,是大学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立合理、规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大学章程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外的且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对于现代大学治理,其价值不言而喻。目前,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由此可见,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并严格依照章程治理,既是法律对每一所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设立、运行、发展合法性的前提。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大学行为的总规范,实际上是法的治理模式、法的精神和法律条规在一所大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个性化”。
(二)大学职能的均衡
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教学是其首要任务,科学研究是其灵魂,社会服务是其责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教学方面,各种水平的学生被分配给教师时不考虑教师的级别和资历,基础课程既不被认为是资历浅教师的专门职权,也不是高资历教师所独有的高级课程。本科生,包括大一、大二的新生都有机会得到杰出的学者的授课。资历浅教师不会被要求去承受不合比例的繁重的基础水平课程的责任。这其实也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以使得两方面都大大提高。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也非常重视科研,某些科研任务可以相应地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
(三)完善教师师资培养措施
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通过完善师资培养措施使教师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创造力和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每个教师体会到知识投资是学校对教师个人的最大福利。在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上,大学应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态度,只有人才流动,学术才会有生命力,长期静止、困守一隅,只能造成视野局限、近亲繁殖与学术停滞的后果。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这方面就采取了一些措施,采用学术带薪休假和在其他地方就职的休假的形式,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进修时间和资助相应的经费。
(四)退休教师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