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儿童故事

经典儿童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儿童故事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1篇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体,除了施以系统、严谨的课内阅读教学外,我们应当积极联结生活,引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引入生活清泉,消减阅读距离感

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寄托作者超越现实生活的思想情感。我们只有怀着生活之心细细品味、慢慢斟酌,从生活出发寻求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契合点,才能读懂经典,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趣,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小学低段儿童基本上还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直观感性的生活表象是学生认识世界、熟悉生活的基本载体。阅读不仅作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还是读者特有的一种审美体验活动。小学低段儿童如果没有从生活本源出发,确实难以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超越生活的思想认知。因此,要在小学低段儿童中开展“亲近经典,培养阅读”的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引入生活这一汪甘甜的清泉,将经典作品或情节生活化,将抽象的人物形象具体化,让儿童觉得阅读经典就如生活般美丽、自然。例如,为了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寓言中的故事展现出鲜活的生活背景,缩小寓言故事与小学低段儿童的生活差距。在引导学生阅读完“狼来了”这一则故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阅读完这则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请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事件,以此巩固寓言故事中所蕴藏的生活哲理。

二、巧设问题悬念,提高阅读兴趣度

对儿童来说,感兴趣或者好玩的东西,他们便爱不释手;而对不喜欢或缺乏兴趣的事情,他们往往会无条件地排斥和厌恶。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儿童花费一定量的时间来完成。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往往比较短暂,加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又比较抽象难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低段儿童如果没有得到外界的持续刺激,很难真正实现“亲近经典”,达到培养阅读兴趣的目的。问题是指引人类不断前行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经典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设计出一个个能够诱发起学生阅读动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阅读、不断探索,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假如狐狸和猫同时遇上猎狗,你们猜猜谁最后不会被猎狗咬住呢?”这样,为学生制造了认知冲突,诱发他们阅读“狐狸与猫”故事的需要和动机。在引导学生阅读“灰姑娘”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孩子们,我们今天要阅读的作品是‘灰姑娘’,但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故事中的小女孩会被叫做‘灰姑娘’呢?而且灰姑娘的家人那么坏,她又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漂亮,而且还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陷入迷惑状态,急切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便顺水推舟,拉上学生一把,共同进入“灰姑娘”这一故事的阅读之中。

三、妙用声音图片,深化阅读体验情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不仅能够将平淡无奇的教学内容转换为视听结合的内容,而且能够获取前所未有的教学信息,加强教育教学之间的经验交流沟通。因此,经典文学作品很多也得益于此,在网络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存在空间,电子版文本格式、各种宣传片、人物形象图、经典解析等都是其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小学低段儿童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好玩、好奇、活泼的天性仍未褪去。如果单纯地以书本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会由于枯燥和无趣使他们无法提起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输有关经典的有趣图片、小品表演视频以及动画宣传片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捧起书本,渴望进一步了解其详细的内容。

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上丰富的素材,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图片,符合文本内容的剧情,孙悟空独特的声音等,让学生或观赏,或猜测,真正地走入文本;也可以根据文中的一定情节,请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在观、听、读和演中体验经典的美。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夏洛的网》 经典文本 审美接受

批评家保罗・亚哲尔说“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就是‘爱’为主题的”(292),美国作家E・B・怀特(E・B・White,1899―1985)的经典童话《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1952)便是这样的故事。在农夫查克曼的谷仓里,小猪威伯和大灰蜘蛛夏洛结为知己。为了帮助威伯避免被人制成圣诞节熏肉火腿的厄运,夏洛在蛛网上织出了一个个赞美威伯的文字。“好猪”、“杰出”、“光焕”,神秘文字的陆续出现使人们开始对威伯另眼相看。直到在全县的集市上,蛛网上的“谦虚”令威伯赢得了集市的特等奖章。查克曼终于决定永远饲养威伯。小猪的性命保住了,然而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不仅广受儿童读者好评,亦不断获得影视界的青睐,它曾经在1973年被改编成动画片,2006年,派拉蒙影业公司再次将其搬上银幕(此片的中文片名通译为《夏洛特的网》)。

一直以来,把儿童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作品,在业界并不鲜见。对制片方来说,经典之所以形成,乃是因为它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受住了时空变迁和阅读趣味转移的考验,因而,改编自儿童文学经典的影片,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在获得不同地域、年龄、性格的儿童观众的认可方面,更加具有保障性。此外,就影片的接受者(主要是儿童观众)而言,电影对现代传播手段的全方位运用、它有别于文字的声、光、色、像等表达形式,更易于唤起欣赏的兴趣,令儿童观众对经典文本的审美接受更迅速、直观、有效地完成。因而,近年来,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以儿童文学名著作为剧本来源似乎日益成为儿童影片制作界的主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夏洛的网》(2006)、《宝葫芦的秘密》(2007)、《男生贾里》(2009)、以及即将推出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些或票房口碑俱佳或备受瞩目的儿童影片均改编自同名著作。

既然电影改编文本不但在内容上汲取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精髓,而且在形式上又具有文字文本无法企及的优势,那么,是否便可以认为,电影欣赏能够取代文字阅读,成为儿童对经典文本进行审美接受的主要手段呢?理性的观察者显然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至少,阅读在提高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除去这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有什么更深层的理由呢?我们不妨以《夏洛的网》为参照,从儿童审美接受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

一、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愉悦

尽管不同年龄、性别、性格、智力的儿童对艺术品的审美接受必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这些相异的表现仍以共通的审美心理为基点,那就是在与艺术的亲近中获得愉悦感。所以,不论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是在其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都能够使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可是,细加讨论的话,我们又会发现,当面对这两种内容相近而形态相异的审美对象时,儿童获得愉悦的方式、程度及效果又不尽相同,因而其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一点在《夏洛的网》中表现得极其明显。

在电影《夏洛的网》中,谷仓里的动物们和农场里的人们都过着E・B・怀特所构想的生活,也就是说,在情节编排与人物设置方面,电影文本与文字文本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二者的叙述风格却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电影的节奏更加紧凑。例如,原作中一些与故事主线关联微弱的情节(如《夏天》、《家常话》、《蟋蟀》等章节)都未在电影中得到表现。其次,电影的情节更为跌宕起伏。例如,在表现芬救威伯、威伯逃跑、人们对蛛网的惊奇、老鼠与小猪的交谈等情节时,影片的处理方式是,摒弃原作舒缓的散文式笔法,把表现主体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戏剧张力造成观众的接受心理在紧张与轻松之间的起落。又如,影片增加了两个可笑的角色――两只觊觎玉米地的乌鸦,并围绕这两个角色演绎了几段情节――乌鸦对稻草人的恐惧心理,以及乌鸦与老鼠谈波顿之间的恩怨,其目的主要也是在于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和刺激性,,上述风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电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有关,因为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明显的戏剧冲突进行艺术表现,使儿童观众获得视觉、听觉的强烈印象,从而享受到审美愉悦。也就是说,在电影欣赏的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接受主要表现为感官的愉悦。

与电影文本主要诉诸于直观、明确的印象相较,文字文本则更多的诉诸于心灵的感受。就经典作品而言,其魅力的形成除形象与情节之外,往往更在于文本内在的意境。这种意境,难以用可见可闻的形式呈现出来,只能通过对文字的咀嚼,凭借接受者的想象力、联想力被感知、被体悟。因而,儿童对文字文本的审美接受,会表现为一种感受到朦胧意境的心灵上的愉悦。《夏洛的网》的电影文本是明快、诙谐、曲折、煽情的,但鲜活的形象、紧凑的情节都没能传达出原作含蓄隽永的诗情画意。在怀特笔下,谷仓虽然住满家禽、家畜,但电影着重表现的充满生命的热闹并非作者表达的重点,相反,他极力书写的却是生活的“宁静”。例如,他屡次写到谷仓中的“太平气氛”。

谷仓很大、很旧,一股干草和粪肥的气味,混杂着疲劳的马的汗臭味和耐性的牛吐出来的香喷喷的气息。这是一种太平气味――好象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坏事发生似的。

暮色笼罩了查克曼家的仓房,带来一种太平气氛。芬知道晚餐时间已近,可是她舍不得离开。燕子静静地飞去飞回,穿过门框,为她的孩子们寻食。在大路的那面,一只鸟在唱,“回铺未?回铺未?”蓝伟在一棵苹果树下抽烟斗,动物都嗅到了那熟悉的烟草味。

他也以最动人的笔调书写威伯对静谧环境的感受:

黎明前半小时,威伯醒了,倾听着。仓房里仍然很黑暗,羊群躺着不动,连鹅都很安静。头上主楼中没有东西移动――牛在休息,马在打瞌睡。谈波顿也已停止工作,不知干什么去了。唯一的响声是房顶上前后摆动的风向针的轻微磨擦声。威伯喜欢此时的仓房一恬静、宁谧,等待着光明来临。

他还指出,动物们之所以信赖芬,那是因为她“又安静又和气”,因为在“每个漫长的下午,她静静地坐着、梦想着、听着、看着威伯”的缘故。没有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奇异形象的描摹和强烈情感的传达,语调是如此的简洁、朴素。然而,正是在这平易温暖的叙述中,农场生活那恬静、安宁、舒适的画卷渐渐展开,使儿童读者不仅品味有趣的故事、动人的友情,更感受到文字所构 筑的充满诗情又精妙隽永的意境。从这种感受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尽管并非来自直观的形象对感官的直接刺激,或许连接受者自身都难以明晰地对其加以言说,但它却能如和风般长久地在读者思绪中飘荡――这诉诸心灵的更持久、纯净、深沉的对美的倾慕。而这份诗意的情怀,若非通过文字的阅读实难生成。所以说,与注重形象的电影欣赏相比较,文学阅读更有助于儿童纯正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被动的接受与主动的探索

在电影文本和文字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审美主体所发挥的主体性也存在显著差别。儿童对电影的欣赏,主要通过绚丽的声色光影获得感官的享受,其审美活动的基础是早已被制作者定型在屏幕上的形象、情节、场景等。再有,电影欣赏这种审美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全情投入的儿童观众不太可能有太多思考的空间,因而更倾向于对文本明确表达的要素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所以,其对电影文本的审美接受难免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也因为这种被动姿态存在的必然,当电影编剧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对文本所探讨的主题进行定型化和强化,从而使儿童观众在受到拘限的时空中明确把握文本蕴涵。这样,呈现在其审美认知中的文本意义就极可能是明晰而单一的。

与对电影的被动接受比较,在文字阅读中,儿童拥有更多的审美主动权。例如,他们必须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判断力、逻辑分析等能力构建形象、理解情节,这样才能使审美活动得以完成。此外,由于文字文本的接受时间可以被随意地暂停、延伸、重复,所以,儿童读者更有机会在反复、细致的阅读中,自主领悟经典文本超越表象的深广蕴涵。文字阅读赋予儿童的此种自主性,亚哲尔曾在《书・儿童・成人》中引述歌德对童年阅读经验的描述的加以证明,“我经常把阅读所获得的东西,加以消化重新改造,为了这样的事,我拼命的思考,一点儿也不觉得厌烦或劳累”。正是这种主动的探索,使文字文本,尤其是经典之作,更容易在儿童的审美认知中呈现出意义的丰富性或多元性。

审美接受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文本意义的单一性与丰富性的区别在《夏洛的网》中亦有明显体现。就叙述方式而言,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叙述者的存在方式。原作中,尽管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故事进行全方位地讲述,但这位叙述者基本上遵循“只描述不评价”的原则,极少针对事态的进展、人物的行为、环境的变迁发表议论,他的主观意见总是缺席,他的踪迹似乎难以寻觅,但又好象无处无在,因为在字里行间,他丰富的生命体认总在若隐若现地闪耀:甘愿为朋友献身的灰蜘蛛,那是对高尚友谊的赞美:秩序井然的农场生活,那是对安宁境界的向往:“三点到四点,他打算静立不动,默想生命的奥秘”,这是探索宇宙奥妙的冲动:“蟋蟀们觉得向世人警告夏天不能常驻是他们的责任。就是在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在晚夏转为初秋时――蟋蟀们也在散布关于凄凉和变迁的谣言”,这是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索:“一棵沼地中的小枫树听见蟋蟀唱,急得浑身变成鲜红色”,这是应对变幻世界的幽默。总之,这位寡言少语的叙述者总是不经意地在简洁有趣的动物故事中传达丰盈的生命感悟,儿童也只有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才有可能在字里行间和这份丰厚美好的生命体味相亲近。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3篇

导演:Omar Alvarez

演员:Omar Alvarez

时间:2012.08.24-08.25

地点:假日经典小剧场

票价:?90 /160 /240

这是一部展现古代木偶艺术,向木偶剧开创者致敬的酷炫美丽、缤纷多彩的亲子木偶剧。该剧舞台热闹非凡,情感美好真挚,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无语言单人表演木偶剧。在没有一句台词的前提下,表演者借助身体和道具,重现原始木偶艺术,塑造出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木偶形象和戏剧场景,让观众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儿童剧作为戏剧舞台上一枝魅力独特的花朵,如今绽放得格外摇曳生姿。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则更是掀起了儿童剧暑期观剧高峰,不仅深受小朋友喜爱,大朋友们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本次儿童戏剧节不仅有世界经典童话剧、大型杂技童话剧、亲子动漫舞台剧、神话舞台连续剧、家庭音乐剧、互动游戏剧,更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卡通木偶剧、音乐舞台剧、少儿现代舞剧、少儿芭蕾舞剧、幽默剧、黑光剧、视觉舞台剧等多部风格迥异的优秀儿童戏剧作品集中展示。

在属于儿童剧的舞台空间上,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演绎了包括世界经典童话剧《小王子》、捷克第一黑光剧《光之魅影》、日本视觉舞台剧《飘飘的三人》在内的著名剧目。或令人捧腹,或因爱感动,或幽默诙谐,或惊叹神奇,颠覆性的艺术将带你感受永恒的戏剧魅力与神奇。

导演:Francine Ch?teauvert

演员:Adam Dymburt/

Ocyam Durocher/

Stéphanie Brochard等

时间:2012.08.26

地点:中国儿童剧场

票价:?50/70/100/150/180/260/280/340/400/500

热带雨林的精灵之夜从奥古斯特搭乘火车前往水域森林开始,在那里他通过与精灵世界的交流,从以往的紧张、焦虑、疲惫、笨拙、心胸狭窄变得自信、快乐,善于发现幸福并乐于与人交往。在没有一句台词的前提下,完全通过肢体展现的剧情,为观众开启一条通往奇幻丛林的道路。

原著:圣·埃克苏佩里(法)

编剧:郭馨阳

导演:焦刚

演员:肖宇/杨成/马寅/栾晰/刘奇

时间:2012.08.18-08.19

地点:假日经典小剧场

票价:?90/160/240

世界销量第一童话《小王子》是一部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童话,并入选很多国家教科书。在小王子、玫瑰花和狐狸彼此驯养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传递爱与责任,让爱心温暖童心。

时间:2012.08.18-08.19

地点:中国儿童剧场

票价:?50/70/100/150/180

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部童话杂技剧,《憨憨猫皮皮鼠》以杂技为主要手段,用幽默、风趣的音乐和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当代猫和老鼠的故事。融合了杂技的表演形式充满了冲击力、刺激性和魔幻感,让观众不禁眼前一亮。

总导演:张奇虹

导演:焦刚

演员:薛白/朱秋萍/张立美/马云峰等

时间:2012.08.24-08.25

地点:中国儿童剧场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4篇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5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通过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趣,积累文化,不断增大词汇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青少年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4],从而又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一个读书的民族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如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的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本民族文化被摧毁或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灭亡。犹如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人们不会将他们等同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了,因为现在他们的民族随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式微。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本民族经典著作,就将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学生们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忠诚、勇敢、友谊、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不管是从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青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记忆最佳的黄金时期,若能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著作,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滋养心灵、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教养人品。利用课本范例.激发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才会将家长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新课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选编了一些古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小学生可以学古文,让小学生阅读古文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经典著作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文学与孩子们在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离,让孩子们学习起来不会感到生疏,能与身边的事情相联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化经典著作中来。通过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思维发展,滋养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养,从而让孩子们觉得生命更有价值、生存更有活力,学习、生活更充满快乐,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是从精神上给学生们补充了更加丰富的“营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著作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知识的向往,如此必定会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备的贤士,襟怀天下的大器,以达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目标[5]。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在学校、班级中积极创设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经典著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提高他们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与能力。举办系列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竞赛活动。如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找到更多读书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经典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经典著作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优雅,达到心态的从容愉悦,理想的高深远大.我国经典、诗歌、故事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诗歌、经典、故事中感受传统民族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欣赏,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以活动为载体,既有利于铭记经典著作的精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从内容上适合他们的“胃口”。让学生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在我们的教学中,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都来重视经典著作阅读吧!

(一)深化红歌传唱进校园活动

学校广泛开展“唱红歌让我更快乐、红歌伴我共成长,”同学们通过唱革命歌曲,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对幸福生活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和诚挚的祝愿,也唱出了新时代学生昂扬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学经典著作,深入推进诵读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著作的诵读,让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著作同行。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课堂,举办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教育部门要组织各中小学校,依托《读点经典》小学版和中学版,结合课堂古典文学内容,利用早读、晚读、班会、自习、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学生诵读文化经典著作,每学期要分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中组织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热潮,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文化经典著阅读热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还能不断地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才,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效果,扎实开展讲故事活动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大力推进故事进校园、教育部门要要求学校广泛开展课堂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故事进校园活动,每学期中学校开展不少于1次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成长中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身边的真实事迹,畅谈对历史故事的体会和感想;对新时代英雄的理解,可以围绕自己所看到的电影和书籍,抒发感情,讴歌的丰功伟绩;可以借助中的历史故事等内容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展现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美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