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后的路

以后的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后的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后的路范文第1篇

——题记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怎样才能成功呢?

ONE.1改变观念,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成功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几乎在所有人的心里,都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而学的,所以,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别的,我们都抱着一种应付、敷衍的态度去做。我们的思想观念里从来没有一种“学习是为自己而学”这样一种观念,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会离成功更近一点。

TWO.2.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很多人在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如果不是他,我就不会错了。”很多人都把责任推到了别人的身上,出错的时候,很少检讨自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出错的时候,要多检讨自己,少怪别人。怪自己,路越走越宽;怪别人,路越走越窄。

THREE.3. 勤动脑筋“我思故我在”

现在的社会,需要两种人才,一是有个性的人才,二是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思考,勤动脑筋,因为“我思故我在”。

FOUR.4. 分清主次“痛并快乐着”

我们是个性张扬的新一代,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90后”,90后的人,总喜欢看电视,上网聊天,追星,看小说.......可是我们却把学习认为是次要的。90后的人,往往分不清主次,现在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因为这样的大好时光“一旦错过,就难以重来”,我们先要把上网、追星放下,分清主次,等我们功成名就之时在玩也不迟,这叫“痛并快乐着”。

FIVE.5. 有自控力才会成功

面对诱惑,你控制住自己了吗?一项实验表明:当孩子长大时,能够抵住诱惑的孩子,在情感、社交方面都比那些没有抵住诱惑的孩子要强,面对挫折和压力,不会慌乱,而没有自控力的孩子,在压力面前常不知所措。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有自控力的人吧!

SIX.6.感恩父母,宽容他人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可能你会写出10个、20个,甚至更多人的名字,但是你看一下,里面有你的父母吗?即使有,他们排在第几位呢?中国的孩子,逐渐学会了冷漠,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很少在自己享受的时候,想到过自己的父母,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也从没想过他们对自己付出的心血,所以,做一个感恩的人吧,感恩你的父母,感他们的养育之恩。

以后的路范文第2篇

小六告诉画晴,她偷偷喜欢何丰已经很久了。小六说,画晴,我真的想要和他恋爱啊,这样的恋爱,一辈子一次就够了。

画晴知道小六说的是真的,小六是那样的女孩子,从小家境优越,念了很好的小学、中学,每换一所学校,家里就兴师动众地搬一次家,只为离学校近一些。

画晴是小六的大学同学,作为外地的女生,她费尽辛苦才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画晴和小六是不一样的人,但她们却是好朋友。她们的关系那么好,以至于小六可以和画晴分享一份盒饭,也可以对画晴说:你的男朋友,也是我一直想要的人。

是啊,何丰是画晴的男朋友,也是许多女孩子想要恋爱的人。

何丰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帅,他有些像漫画里的配角男子,有一点小小的邪恶。何丰喜欢聊天,喜欢搞小小的恶作剧,偶尔还打架。

那时候,画晴在酒吧勤工俭学,认识了从外地到北京闯荡的何丰。何丰在酒吧替人画壁画,是临时工。酒吧老板说要抽象的,何丰就画抽象的;老板说要震撼的,何丰就画震撼的:老板要温柔的,何丰就画温柔的。

那时候,何丰常常一边画画。一边和服务员画晴聊天。当何丰在壁画小小的角落,在几个大石头之间那么抽象地写上了自己和画晴的名字时,他们俩就恋爱了,就躲在壁画后面偷偷地亲吻了。

偶尔,何丰还写诗呢。这个年代,写诗的男人已经很少了,但是何丰写――就算有一天,墙倒了,星星说话了,石头开花了,穿过夏天的木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我们还是不会分开,我们还是会在一起的。

这些,都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一年的时间,从大三到大四,什么都变了。

画晴的改变,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多次,画晴在午夜不自觉地叹气:毕业后如何留在北京,就变成一件那么现实的事情了。

何丰仍然在画壁画,偶尔写诗。但他的画没人爱看,他写的诗更是没人理睬。画晴就想和何丰说分手了。

小六知道画晴的改变后,就坦白地说其实她很爱何丰。她说,她也想自己的名字被一个男人很抽象地写在墙上。画晴说,你去找他啊,我和他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他正给一间小店画招牌画,你去找他,他还来得及把你的名字写在招牌上。

小六找到何丰的时候,何丰正趴在小食品店逼仄的地上画画。

小六从来不对画晴谈起她和何丰的事情,画晴也从来不问,她忙着找工作呢。一个月后的礼拜天,画晴从人才市场回来。在学校宿舍旁边,有人抱住了她,然后拽着她一路到了树林的假山后面。那个人抱着她一刻都不肯松开,他说,画晴,我们就这样啦,我们难道就这样分开了吗?

画晴推开他,又抱住他,抱住他,又推开他。画晴说,我还没找到工作,你也没有固定的工作,你说我们还能怎么样?何丰,你不要忘了,你答应过我的话。小六家很富裕的,小六人很好的,她是真的爱你。何丰,你不要忘了你答应我的话。

何丰抱着画晴就哭了。一株木棉开着大朵大朵的红花,红花落下来,砸在他们头上,啪嗒啪嗒地响。红花落下来,把他们的心都砸疼了。

何丰说,但是我不爱她,我不爱钱,我爱你啊,我想和你在一起啊。画晴说,她爱你就够了,总有一天你会爱上她;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们在一起,对你对我都不好;你和她在一起,我去找适合我的那个人,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画晴抱着何丰,那么紧地抱着他:总有一天,你会爱上小六的,你们在一起会很幸福,到时你就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的:总有一天,我们都不会后悔的;何丰,难道你不相信有那一天吗?何丰,难道你不相信我吗?

很久以后,画晴一直记得他们说的话,记得何丰的那个拥抱,他抱得那么紧,她的胸腔都要炸裂了。记得那夜,她总在做梦,从小到大,仿佛从来没做过那样多的梦,她梦见怪兽将自己抓走了。梦见那些木棉花刀子一样落下来将他们砍得遍体鳞伤。

时间就这样,丢失在画晴寻找工作的路上。

小六和何丰渐入佳境,是在毕业后了。小六是那样温婉可人的女子,连冰冷的大理石都会被她熔化的。不止一次,她的眼里闪着幸福的光,她说,画晴放弃何丰真是可惜了,他是多好的人啊,这个世界像他这样爱情至上的动物太稀有了。现在画晴想要讨回去,她也不给了。画晴苦笑说,难道你不是爱情至上吗?小六就笑了:你看我像吗?

夏天就这样走了,秋天来了,早晚的风哗哗地吹着。冬天的时候。木棉都败了,天空是苍灰的颜色,只剩下空空的枝丫瘦弱地擎在天上,像女孩的青春,那样突兀地游荡在北京的街道上。

画晴到底留在北京了。没有户口,在一个小公司工作,薪水仅够养活自己。小六的工作,在父母的帮助下早就搞定了。

小六常常约画晴见面,有时在餐馆,有时在酒吧。在餐馆的时候,小六和何丰那么亲昵地依偎在一起。何丰的眼里有了小六,仿佛就没有画晴了,仿佛就像画晴刚开始对小六说的那样:我和何丰,原本就没有什么的,我们只是一度比一般朋友亲密一些罢了。画晴是后悔了吧,就像小六说的,何车是那么好的人,他这样的人很少了。画晴的心忽忽地痛着,是木棉姜红的花瓣告别了枝丫、悠悠抽丝一样的痛,无法言诉的心伤。

在酒吧,大石头的抽象画不见了,换了大大小小的画框;他们的名字,也不见了。那些躲在壁画后偷偷接吻的岁月,还没有穿过夏天的木栅栏和冬天的风雪,爱情就不见了。画晴有些伤感,因为她的选择,她和何丰终于成为被风吹散的两粒沙,只能在各自不同的风向里运动,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便是疏离了。

小六将何丰带回了家,请爸爸帮忙为他安排工作。

小六结婚的消息传来是在一年后,画晴一直在外地。送给小六的礼物,画晴准备了一系列芭比娃娃,给何丰的礼物则是新西兰全木质画架。是何丰一直喜欢却从来没能拥有的。

在北京见面的时候,画晴问:何丰好吗?小六说:怎么问起他?你送画架,是以为我和他在一起吧?和我结婚的人。不是他啊。

小六说。她的婚礼在五星级酒店举行,很盛大。小六说,她穿着白纱,像人群中盛开的花。新郎个子不高,有点胖。新郎不会写诗,更不会将小六的名字很隐秘地嵌在招牌画上。新郎看着小六的表情那样幸福,就像看到章子怡一样。

但是,新郎不是何丰。小六说,每一次新郎亲吻她的时候,她都会想起何丰。小六说,她后悔了,不该放弃和何丰的感情。那时候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如果小六坚持,他们便可以在一起的。但何丰是每个女生都想要谈一次恋爱的男子,却不是适合结婚的对象。这一点,小六也知是道的,就像她说的,这样的恋爱,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分手的那天,何丰的脸上一直有着嘲弄的笑。何丰说:早知这样的结局,他们又是何苦呢?他们都错了,一开始就错了。怎么会有女子愿意陪他吃苦呢。吃过一些苦的画晴当然不愿意。在蜜糖里长大的小六也不会愿意的。何丰一直笑,笑完就走了。

小六说:画晴,你知道吗。我后悔了。现

在我常常想起何丰。我以为你放弃何丰不会伤心的,现在才明白,你也后悔了吧?

小六说:如果你不责怪自己,就不能责怪我为什么离开他。画晴,我不欠你的,你也不欠我的,但是我们都欠何丰的。我们都爱他,但是我们都辜负他了。

小六说:画晴,我们都该对何丰说对不起,我们都该这样做。

画晴走出酒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北京的冬天,夜晚零下10度的天气,星星都冻成玻璃了,再没有风比那一夜的风更冷了。画晴觉得自己疯了,她记得小六的话,记得何丰说他们都错了。

画晴知道,自己后悔了。其实那么长的时间,她早就后悔了。她不该将何丰让给小六,不该放弃何丰的。

何丰是回了家乡吧,他的家乡,在湖南。

画晴是那么地想念何丰。就像小六说的,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爱情无所谓,真的分开了,就会后悔的。小六说,她已经不能回头了,但是画晴可以。画晴还是一个人,何丰也是一个人。画晴知道,何丰和小六在一起的时候,她不能找何丰,但是现在,她可以了。

经过了那么久,星星都说话了,石头都开花了,她真的可以找他了。画晴不想哭的,她已经那么久没有哭过了,却一下子就哭了。她想,何丰是对的,一开始他们就错了,何丰心上那么深的伤口,是因为她。

其实,留在北京有什么用呢,在五星级的酒店结婚又能怎样呢?

小六不能后悔,但是画晴可以的,画晴决定去找何丰。

画晴找何丰,找了3年。何丰的家乡,画晴半年就去一次。后来,她索性在那里住下了。

她一个人,没有太好的工作,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房租涨了。她一声不响地搬家:屋子漏雨了,她也一声不响地搬家;有一次住在二楼的屋子里,夜半时小偷爬进窗户。拿走了她的手机和钱包。

也有男人追求她,画晴问男人:会写诗吗,会把她的名字写在墙上吗?她知道,他们不是她想要的男人。她想要的男人,是爱情至上的男人。她曾经伤了他,以后,她再不会这样了。

刚开始,听到何丰的一些消息,后来,又没有了。画晴开始绝望了。

画晴见到何丰,是在一家挺大的KTV广场。画晴没想到。何丰在这样高档的地方,当老板了。何丰高了,胖了,从前从来不穿西装,现在穿了,他总是笑嘻嘻的,看起来像可爱的企鹅。他胖胖的手指一直在数钱,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手指曾经是画画的。

何丰结婚了。他说起从前的事情时,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仿佛是说别人的事情。何丰说,那时候,他特别难过,他爱上画晴,画晴将他推给小六;他爱上小六,小六也将他推开了。

何丰说,那时候,也有女孩子追他,但是他不相信爱情了。他不写诗了,不画画了,他回了老家,遇到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她有许多钱。他们同居了。不久,他们结了婚。

何丰说,画晴说得对,他这样的男人应该和家境殷实的女人结婚,后来终于有这样的女人肯要他了。

何丰说,从前是他错了,他穷惯了,还希望她们陪他一起吃苦,现在他过惯了有钱的日子,就理解她们了。他觉得,她们是对的。现在,他的选择,终于也是对的了。

何丰说:画晴,你在北京,也结婚了吧?听说小六的婚礼,是在北京的大酒店办的,唉,我们这儿的酒店和北京比差远了。

画晴点头,摇头,最后还是点头,说:是啊,我结婚了。画晴说了一声再见。就离开了。

何丰胖胖的手指,继续数钱。

画晴是骑着单车离开的,单车是二手的。画晴打不起车,买了二手单车,踩着单车一直在找何丰。

以后的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共同体;女性主义

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知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都已经成为世界知名文学作品。而她在1987年出版的作品《宠儿》,取材于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通过以一个黑人女子的角度去描述故事,从而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对于黑人女性主义与黑人共同体有着十分深刻的描写,尤其是对于黑人女性心灵方面有着更深的探索。

一、黑人共同体的文化言说

根据美国的历史来看,黑人文化长期被主流文化所否定。而随着年代的改变,黑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共同体,并且随着理解的提升,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种由于肤色所引起的文化差异和被动。因此,很多黑人们开始试图从久远的非洲文化开始寻找。作者莫里森认为,黑人文化之所以能够独立于白人文化,是因为他们以非洲裔作为自身文化的基础[1]。

在小说《宠儿》的情节中,读者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女主角塞丝在怀了第四个孩子之后所产生的自豪感以及其自身所散发出的伟大母爱。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他无法忍受在“甜蜜之家”里作为奴仆的屈辱生活,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决心就此逃走。因为她明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所谓的黑人奴隶永远只是白人手中的财产和工具。在她逃跑的日子中,她切身体会到了自由和母爱所带来的快乐,她也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应该拥有的生活。但是,恐怖的奴隶主无尽的追逐把她逼至悬崖的边缘,在面对这样一个极度痛苦的两难局面,他选择用死亡结束她最爱的孩子的命运。塞丝宁可选择将年幼的女儿杀死,并背上无尽的心灵折磨,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惨遭奴隶主无情地摧残。由她的悲惨经历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黑人群体们几乎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塞丝杀女的行为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毫无人性的兽行,即便是很多黑人也很难理解她的残忍做法,甚至有人把她当作残害自己亲生骨肉的巫婆。因此,塞丝不得不努力将这一切悲惨的事实全部忘掉,以至于仿佛产生了片段失忆一般。这样的性格问题,与很多边缘性人格障碍很像,塞丝的内心中充满着恐惧与害怕,一切都是源自于她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塞丝的心态在被黑人奴隶制的扭曲下,已经到病态了何种地步。即使她想认真扮演一个充满母爱的母亲角色,但是这一价直观却与当时的白人文化产生了根本冲突。在白人的眼中,黑人母亲只是作为一个生产工具的存在,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奶水,并且生育更多的黑人小孩。而黑人小孩在白人的眼里又是一个充满交易价值的商品,没有任何人格的权利。

莫里森通过小说的描述,让人们清楚地明白这种扭曲的人格诞生与整个黑人奴隶制度有着巨大的联系。唯一能够拯救她的,只有宠儿。宠儿仿佛一面镜子一般,能够将过去那段真实的往事反映在每个人面前,同时也能折射出塞丝在苦难过后的内心巨大的改变。在塞丝眼里,宠儿并不代表着邪恶,而是代表着一种悲伤。这种黑人共同体意识是黑人们永远的财富,每一个黑人都要树立正确的种族价值观,将一切黑暗的历史都能够铭记于心。回忆过去,并不是希望白人们能够将有关黑人的历史全部修去,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探索,从而寻找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一切本源。这对于所有黑人群体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人身和新的价值观树立而言非常重要,同样对于黑人女性树立自身有的价值意识也非常重要。非洲黑人主体文化包含着沉默性和隐喻性的特点,由于他们长期受到通知和压迫,所以已经完全失去了向统治者传达声音的权利。就连姓氏,都在文化中被隐喻了起来。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的缺失,导致所有黑人群体在自我认知方面产生了偏差,与原有的民族文化分割而看,因而很难融到入当代社会群体之中,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探讨

小说中一共有三名黑人女主角,将她们的心灵世界全部整合起来就是当时黑人女性的缩影。通过对于三人的描写,作者莫里森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黑人女性群体的共同性意识。

其中一个是贝比・萨格斯,尽管笔墨不是很多,但是从她的身上完全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考。在很多女性的严重,欧洲殖民者在占有了她们的土地并掠走她们资源的同时,还剥夺了她们原有的身份。早期的非洲黑人群体,是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语言。但是白人殖民者在入侵的时候,强行将“黑人”、“没有思想的野人”以及“可憎的”等特殊思想灌输给他们,迫使很多黑人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思维主体,并且放弃了原本积极的自我概念。随着统治的时间加长,黑人群体的自我意识与文化精神也就压缩的越来越窄。而作为老人代表的贝比・萨格斯完全失去了自我理解的概念,单纯喜爱自身黑色的肉体。而作者曾经多次对于黑人群体中流行的口号“黑色即为美”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这种口号并没有深入到黑人群体悲惨遭遇的本质,只是单纯的针对于白人们所提出的概念进行自我欺骗而已。所谓的身体美,在西方的文化之中是最没有价值的一种观念。贝比・萨格斯如此固执地坚持这个理念,代表着她的思想已经完全固化,没有能够真正树立起应有的自我意识概念[3]。

另一个女主角是丹芙,她象征着年轻的黑人女性群体。她们渴望了解自己种族的历史,渴望寻求自我概念的本源。只是,由于白人文化过于深入了她们的内心,对于她们原本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致使她们在探索之中又多了一份害怕。在深入的过程之中,自身的耻辱感与自卑感也在不断加深。由此能够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年轻的黑人女性群体很难在白人价值观的干涉下依靠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于整个黑人群体进行重新审视。因此,她害怕,又无助,在悲惨的人生中开始否定自己的母亲,然后否定自己,进而否定整个黑人群体,这是所有年轻黑人群体最大的悲哀。直到后来,当她遇到了宠儿之后,她在逐渐明白自己的母亲塞丝在杀女时的无奈与凄凉,以及隐藏在鲜血背后的伟大的母爱。以此改变了自己内心中对于母亲原有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她们之间曾经失去良久的母女之情。

作者在对于丹芙描绘的时候,希望所有年轻的黑人女性群体要团结起来,既要接受自己的历史,也要用于面对遥远的未来。丹芙决心走出黑人社区,进入白人家庭寻求一份又一份的工作,她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象征着黑人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回归。黑人群体的种族文化,不仅要吸收过去的历史吗,也要借鉴其他文化的精髓,从中不断发现并寻求新的突破[4]。

将故事中的三个女主角进行对比,能够看出作者托尼・莫里森对于整个黑人女性心理世界有着很深的理解。她认为所有黑人群体不仅要对于自身所遭受的压迫进行思考,还需要寻求解决的方案。整个黑人共同体的构建,包含于历史与政治多个方面。只有自己肤色和种族的群体为自己发声,才能发展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者托尼・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小说对于黑人女性的心灵世界与整个黑人共同体展开了探讨。呼吁所有黑人群体能够正视曾经的历史问题,并寻求文化的重新构造,从而迎接全新的明天。《宠儿》这部作品是所有黑人群体的宝贵财富,他对于人们提高自身种族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恩莉.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重构――解读莫里森小说《宠儿》叙事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2):94-96.

[2]王群.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原型解读[J].北方文学旬刊,2016(10):64-64.

[3]张晓芬,申霖,郑平坪.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女性意识[J].语文建设, 2016(30):67-68.

[4]吕媛.关于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写作手法的分析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1-83.

以后的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手术

近几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手术治疗的病例也在逐步上升,医学专业人士主张甲状腺腺瘤行患侧腺叶的切除术,甲状腺癌手术至少必须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行双侧叶次全切除的居多.随着甲状腺腺叶的切除以及次全切手术越来越多,预防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显得尤为重要,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术中防止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喉返神经损伤后可导致患者声音出现嘶哑,双侧损伤可引起患者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 如何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通过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但也有部分学者存在不同观点. 现就我院普外科于2007年1月~2012年3月进行了578 例甲状腺手术,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可能性及对预防损伤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者共578 例,其中显露喉返神经268 例为A 组,未显露喉返神经310 例为B 组; 其中,男性197 例,女性381 例; 年龄16~ 81 岁,平均46. 9岁. 原发病: 结节性甲状腺肿412 例,甲状腺腺瘤62 例,甲状腺癌98 例,桥本氏甲状腺炎6 例. 术前喉镜检查有3 例声带麻痹、运动受限,行再次手术116 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96 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38 例,一侧腺叶切除术82 例,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62 例,全甲状腺切除术76 例。.

1.2 喉返神经显露方法

喉返神经显露方法有3 种: 1) 甲状腺下动脉入路: 手术时,紧贴患者甲状腺固有被膜进行钝性加锐性纵行分离,并结扎甲状腺悬韧带及小血管,离断甲状腺中静脉及上动、静脉,离断峡部,在气管表面分离腺体,将腺体向对侧牵引,在患侧甲状腺背面寻找甲状腺下动脉,在下动脉平面以下0.5 ~1.0 cm 内的气管食管沟处( 右侧稍远离气管食管沟) 进行钝性分离,寻找喉返神经. 在神经表面进行钝性分离后先向下分离至下极下约2cm,再向上追踪至入喉处加以证实,直视下予以保护. 喉返神经肉眼观察呈灰白色,发光,呈条索状,直径约为1.5~2.0 mm,表面常伴血管。2)喉返神经入口处径路: 喉返神经在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组成的关节后方入喉处位置比较恒定,尤其当再次手术瘢痕粘连或肿瘤挤占时,导致不能在甲状腺下动脉附近找到喉返神经,可在甲状软骨下角前下方0.5~1.0 cm 内仔细寻找,可找到喉返神经,再向下显露,并加以保护。3) 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入路: 因肿瘤巨大,上述方法仍然寻找不到,则在甲状腺下极平面,经峡部至气管食管沟路径进行钝性分离,寻找喉返神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显露喉返神经组( A 组) 神经暂时性损伤2例,无永久性损伤,总损伤率0.75%; 未显露喉返神经组( B 组) 暂时性损伤11 例,永久性损伤2例,总损伤率4.2%。A 组与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自Lahey 于1938 年首次提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来,该观点一直存在着争议[1]。支持者认为喉返神经变异较多,根据常规解剖知识的传统保护喉返神经方法不充分,只有在直视下的手术操作才是最安全的,才能避免喉返神经的永久性损伤,使甲状腺病变切除更彻底[2]。反对者则认为显露喉返神经会增加其受损的机会。Ignjatovic 等[3]回顾性分析了不同时期(1988~1997 年、1998~2002 年)的2100 例甲状腺手术,未显露喉返神经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分别为9.3%和4.4%,而显露喉返神经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分别为6.3%和2.9%,结果显示显露喉返神经可以降低喉甲状腺手术返神经的损伤率(P<0.01)。张海添等[4]对9269例手术患者临床中的喉返神经资料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显露喉返神经的损伤率为1.46%(51/3501),而不显露喉返神经的损伤率为4.60%(265/5768),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露喉返神经可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对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武林枫等[5]对2148 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936 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者喉返神经损伤2 例,损伤率为0.21%,1212 例不显露喉返神经者喉返神经损伤5 例,损失率为0.4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中,显露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75%,非显露组的损伤率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显露组的喉返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证实了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能有效地保护喉返神经而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综合我们的临床实践,将保护喉返神经的经验总结如下:①显露喉返神经,直视下行甲状腺手术是最有效的保护喉返神经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再次手术者、恶性病变侵犯喉返神经者、病变较大且位于腺叶后方者的高危患者。具体方法个体化选择。要警惕喉返神经的解剖变异和移位。②显露喉返神经要以“点到即止,显而不露”为原则,只要能辨认喉返神经及其走向即可,切忌全程神经,从而避免在显露过程中造成的神经损伤。③充分止血、保持术野干净是显露喉返神经的基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避免术中出血过多影响术野。术中常规应用超声刀,出血量极少,降低了显露喉返神经的难度。④在显露喉返神经过程中的出血,切忌盲目用电刀或超声刀止血,以免热传导损伤神经。出血点大时可避开神经钳扎止血,出血点小时用纱布局部压迫止血即可。⑤Maeda 等[6]报道超声刀距喉返神经3mm以内可能引起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因此建议距喉返神经、甲状旁腺5mm以上使用超声刀。但Barczynski 等[7]的研究显示应用超声刀并不增加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⑥手术过程,避免过度牵拉腺体,造成神经移位而损伤。⑦术后要保证引流通畅,避免积血压迫喉返神经及血肿机化后瘢痕形成牵拉神经。⑧引流管可能对的神经产生刺激甚至损伤,我们术中常规应用泰绫保护喉返神经[8]。⑨手术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成功显露喉返神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的保障。在操作过程中要细心、有耐心,动作要轻柔,在出血较多或无法找到喉返神经时不必惊慌,配合吸引器充分止血,避免盲钳、盲扎,从而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9]。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和解剖应该是一个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张海添, 陆云飞, 廖清华, 等.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价值的Meta 分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5.

以后的路范文第5篇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艺术学升门类后艺术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如何使艺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践行的课题。在2012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本刊针对艺术学升门类后艺术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从专家开始呼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这期间业内学者对艺术学自身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和学科方向等问题已进行多年的思考,而升门类后艺术教育及艺术学科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对艺术学升门类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盲目扩招——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学校艺术类专业为了收学费进行扩招,比如某理工大学的二级影视学院,每年招上千名学生,却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这种情况是必须制止的。目前全国在校艺术类本科生近100万人,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分之一,数量太多,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考艺术,而且很多人学了艺术之后也没有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缺乏规范——艺术学升门类后,有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都需要理顺。一是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但是里面有很多问题,这个学科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各个学校自行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比较好,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完全随心所欲,甚至个别学校连一个搞艺术学理论的教师都没有,居然也有这方面的硕士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合格吗?再有,比如戏剧与影视学方面,问题更严重,现在影视热,一些学校便盲目扩招。升门类后,这5个一级学科,都有规范自身的问题。建议教育部组织每个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比如艺术学理论,到底应该开哪些课?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设置有哪些?甚至每个一级学科里面有哪些二级学科也没有讨论。另外,还应该对师资进行培训,比如原来没有艺术学理论这一专业,教师是改行去做的,所以应该规范师资。

层次不清——现在艺术教育只是分门类,实际上还应分层次,比如在戏剧影视学里面,应该有少数是培养精英的,第二部分是培养电视台或电影的从业人员,第三个层次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样分出三个档次,一是精英型,二是一般型,三是大众型。很多学科都涉及这样的问题。艺术教育还是应该培养尖子的,比如像北京电影学院,重点就是培养电影演员。

定位不准——目前艺术教育往往是专业艺术教育,其实还有广义的艺术教育问题,比如现在各个学院都在招艺术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在招生时会加分,这是应该的,但现在搞成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有些家长逼着孩子从小弹钢琴、跳舞、唱歌等,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因为以后可以加分,这样艺术特长就成了上大学的另外一块敲门砖,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进行艺术教育,甚至个别学校团委认为艺术教育只是搞活动,认为唱歌、跳舞等就是艺术教育,其实不是,真正的广义艺术教育,是要把艺术当成人们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讲过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宗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寄托。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认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格局也经历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分化与重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激流中,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在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的同时,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面对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的艺术学科建设,面对中国日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趋势,艺术院校能否尽快实现内涵的拓展及转型发展,抓紧构筑跨门类、跨学科专业和全口径、紧密服务于行业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进行办学定位,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彭吉象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学》中用六个字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即道、气、心、舞、悟、和。把艺术的各个门类打通,它们的特点都是相同的。他认为艺术学这个学科,有很多种划分法,第一种划分法,比如艺术学理论,应划分为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这是参考文学的划分法。第二种划分法,是根据艺术概论,一是艺术创作、二是艺术作品、三是艺术鉴赏。第三种划分法,即在艺术学理论中,现在常用的划分不同门类的理论,比如艺术学理论包括音乐理论、美术理论、影视理论、戏剧理论等,把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抽出来进行研究,也是一种方法。第四种划分法,艺术学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来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还有比较艺术学,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比较艺术学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以前在中国搞艺术理论的人非常少,各个艺术院校都重视创作和实践,艺术理论起步较晚。

与彭吉象教授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相呼应,冯伯阳认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艺术教育使命的感召中,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应尽快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

突破院校名称对办学内涵拓展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专业艺术院校名称多半是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确定而沿用至今的,其间,伴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相应地扩大了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已经悄悄地改变着艺术院校的办学内涵,然而,人们将艺术院校的名称与学科专业设置对应的观念,或多或少地限制着艺术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一些省份设置的几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均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在此情况下,按行政大区设置的单科性艺术院校就更难满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于是,在艺术人才培养被盲目分流的状态下,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相应的制约和影响。有鉴于此,专业艺术院校理应主动突破院校名称的限制,大力拓展学科专业方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在培养多学科高端艺术人才方面承担更多的重任。

突破学科专业设置对院校发展的限制

2011年,当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标志着专业艺术教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属性,按照新的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从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和艺术院校的现状来看,在学科规划和建设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艺术院校在学科专业类别方面的跨越和突破,将成为艺术院校内涵拓展的途径之一。

在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除了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中所包含的29种专业外,在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门类中的若干专业也可授艺术学学士学位。此外,许多学科门类中的专业都具有与艺术学门类跨界的可能,尽快构建学科门类内部的学科群以及跨学科的学科群,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

高等教育的扩招,曾一度使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育规律对办学规模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办学规模对人才质量的制约,这几乎成了艺术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随着各院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投入的增加,硬件条件虽然有所提升,但人才质量问题仍不容乐观。为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大家共同寻求的改革目标。

自创新型人才观念提出以来,对传统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已产生深刻的影响。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时,大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也正是艺术教育在寻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突破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的限制

作为公办艺术院校,一方面享受着政府主管部门在财政拨款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多年来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带来的冲击,艺术院校内部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已经不断地出现尴尬境况。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趋势,近期内仍难以转变,学术的力量、专家的声音还不足以影响和控制学校的决策。

艺术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既有待于国家政治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更需要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落实和强化,随着高校自身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高等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必然会摆脱各种束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突破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发展的限制

时至今日,如果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我国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仍有扩张的空间和可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渴求是规模扩张的外驱力,而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是规模扩张的内驱力。然而,艺术院校的转型发展,必定要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回归,更是对未来艺术人才社会需求的理性判断。

“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艺考热’一直持续升温,丰富的艺术生源在支撑艺术类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教育虚假繁荣的景象。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退去,尤其是当人们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转型。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为艺术类院校寻求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呼声日益增强的同时,社会评价大学的视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基本着眼点。”正如冯伯阳所说,“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要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然涉及改革。针对教学改革,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提出教学中融合的必要性,包括:课程设置的融合,如合理合并一些相近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中的和声与曲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教材的融合,指伴随着课程的融合而新编必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融合,指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改变由于过分强调完整性与系统性而造成的课程之间内容割裂的情况。雷光耀认为,无论是一类学科、一个专业或是一门课程,只有在有纵横发展坐标的参照下,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也才能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包括教学管理者的前瞻性: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改革。因为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改革若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支持,是难以为继的。教师要能在大视野背景下做学问,搞教学。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即此道理。

“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

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各艺术院校及高校艺术院系均不同程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艺术学科今后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断探索。

重视科研:调整理论与实践杠杆的平衡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执行院长赵炳翔介绍说:“艺术学升门类后,学校召开艺术学科发展和建设研讨会,发现了很多不足,以前我们只重视艺术专业的技能性,而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理论性与科研方面,这些方面始终是我们的一个软肋,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梳理一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还是轻理论重实践,轻科研重技能,几乎所有艺术专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调整杠杆,包括科研的奖励力度、教师的考核机制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做了调整,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学科升格门类后,我们应拿到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几个艺术学院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另外,从长远发展看,学科的整合,把每个学科的薄弱环节找出来,着重去加以弥补、修正,这时我们从本科专业开始梳理,严格按照教育评估的要求去做,至少理清我们还缺少什么,需要怎样去做,把艺术类专业抓实抓好。我们引进相关理论专家,辅导相关技能教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做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调整奖励机制,另一方面引进理论专家,促进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另外,学院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

赵炳翔认为,通过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全国各高校管理者及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未来,了解各高校的发展情况及问题,共同探讨策略,共商发展大计,非常有意义。同时传达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一些办学理念:

一是作为一所学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很成功,我们的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1+X”设想,如将准备申报博士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1”,其他学科是“X”,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学校加大力度支持“1”,鼓励作为其他学科的“X”,这样就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

二是错位竞争,所谓错位,就是要比较同类院校有什么优势,相互取经,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知已知彼,赢得一席之地,这样对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好处的。要看全国重点高校的长处是什么,作为市重点学校我们应该怎样错位,比如培养艺术类的师资,如表演师资,将来那么多高校总会需要教师,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表演分为影视戏剧表演和表演师资两个方向,这样就可以融入到师资队伍中去,几年下来,我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高校做了教师。

整合资源:将校园文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吴修林介绍了湖南文理学院在教研实践中的一系列作法:一是整合资源,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讲台;二是精心编排,把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搬上校园文艺舞台;三是策划创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采的文艺精品推上国家大奖台;四是服务社会,将校园文化与地方文艺融合为一体,高校师生浓情献演地方大舞台。

“在课程设置上,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课程建设,促使课程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学院的课程设置,强化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的纳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其特色体现在多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明确。‘挖掘民族传统之艺术,围绕专业教学搞研究,立足学生成才重实践’一直是学院紧紧围绕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地方特点鲜明。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州大鼓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纳入了课程。”

地方院校结合自身所处地理优势开展特色专业课程及教学研究,并非只是在艺术学升为门类后才开始的,但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正如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青所说:“从近年正式刊发的教研论文与教育新闻报道及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意识的增强,国内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研意识明显提升,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日渐鲜明: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开设‘南音’方向,并申报成功‘南音’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3),后又创立南音专业,成立南音学院等;评弹走进苏州大学的课堂;九江学院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与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涪陵学院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活动;漳州师范学院成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成立黄梅戏艺术学院;昆曲成功地走进中国多所高校;绍兴地方戏曲进入绍兴文理学院的音乐教学课堂等事例说明,不少地方高校在新时期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校职能的同时,逐渐彰显出了强势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态势与鲜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势力,同时引领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将区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统纳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大幅度强化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理想,也没有好的师资,很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开艺术普及课,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只带博士生。高水平的学者要开一些普及课,要面向大学生讲课。”

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高等艺术教育学科设置的覆盖范围、生源的数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可看出高等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艺术院校在办学模式、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等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空间有限。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如何在自己的领域里以改革的态度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地实现艺术学学科调整后对人才培养的优势效应,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