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之
1、助词“的”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臣之妻私臣 ④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代词“此”“这”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燕赵韩魏闻之
3、代词“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①公与之乘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执策而临之 ④先帝称之曰能
4、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6、助词 后置定语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7、助词 无实义凑足音节
例:①公将鼓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其
1、代词 “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增其旧制 ④谓其妻曰⑤下视其辙
2、代词 “他”“它”“他们”“它们”
例: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醉能同其乐 ③宜有司论其刑赏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代词 “这”“那”
例:①欲穷其林 ②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代词 用在数词之前,相当于“其中的”
例: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不能名其一处
5、副词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例:其真无马耶?
6、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例:其真不知马也
7、连词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8、助词 形容词词头
例:其喜洋洋者矣
三、而
1、连词 表承接
例:①学而时习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日出而林霏开 ⑤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妇拍而呜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感极而悲者矣 ④报先帝而忠陛下
3、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例:①窥镜而自视 ②暮寝而思之 ③登轼而望之 ④执策而临之
4、连词 表示转折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以
1、介词 “凭借”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战?
2、介词 “用”
例: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以衾拥覆
3、介词 “因为”
例: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以其境过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以千里称也
4、介词 “凭……身份”
例:生以乡人子谒余
5、介词 “把”“将”“拿”
例: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必以分人
6、介词 “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动词 “认为”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8、连词 “用来”“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俯身倾耳以请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9、连词 可不译
例:①计日以还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连词 “以致“
例:①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五、于
1、介词 “在”
例: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躬耕于南阳 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战于长勺
2、介词 “从”
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介词 “向”
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欲有求于我也
4、介词 “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介词 “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6、介词 “因为”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介词 “对”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六、乃
1、副词 “竟”“竟然”
例: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副词 “才”
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副词 “于是”“就”
例:①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乃入见
七、虽
1、连词 “即使”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连词 “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游人虽未盛 ④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八、为
1、动词(wei阳平) “做”“干”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动词(wei阳平) “作为”“当作”
例:①以捕鱼为业 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③撰长书以为贽
3、动词(wei阳平) “成为”
例: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课堂 教学优化 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高中文言文选编皆为文学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阅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没有掌握文言基础,不能迁移文言知识却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通病。
一、课程标准扫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描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高中文言课堂的现状
1.状态低迷,学习渐行渐远。
文言作品历史久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言表达习惯,现代学生不甚了解,阅读起来难度大。究其原因,学生学习现代文居多,现代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表现形式在学生思想形态中已根深蒂固,更有甚者没有语言功底,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因此,文言阅读对学生来说,堪比“蜀道之难”。
2.教法老套,高投入低回报。
有些学生读不懂课文,翻译不了练习题,教师只能逐字逐句翻译、全文讲解。教师越俎代庖,“大包干”,满堂灌、填鸭式的文言课堂依然盛行。长此以往,学生依赖、不动手,成为课堂附属;教师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结果“两败俱伤”。
三、文言课堂优化策略
1.文言衔接,文言学习“不脱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文言文只要求学生能通读大意即可,而并不注重实虚词、句式梳理与积累。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学会迁移运用。显然,高中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恰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软肋。因此,在学习高中文言之前,教师要花一定的课时对初中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加固学生文言基础。在高中文言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初中文言的关联性,时常提起初中文言知识,在反复的学习中,促使学生储备更多的文言知识。
2.重视文言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在高中文言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功利,重点在传授文言知识,而轻视文言诵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诵读的重要性。可见,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受文言之声律,熟知文言之字词,把握文章之脉络,感悟作者之情感,领略作品之意境。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了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形成了较强的文言语感。教语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是通过语音形象,通过诵读真正实现的[1]。
3.回归语法教学,探寻文言规律。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它的规则是从无数具体的语句中抽象出来的。它使语义的表达和理解有章可循[2]。分析不了句子成分,看不懂词性,这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很犯难。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语法要进行系统、集中的学习,考试大纲也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老师就弱化语法,甚至不教。淡化语法教学已是高中教学面对的实情。然而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知识点要讲到语法,古文翻译要用到语法。如:夫晋,何厌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不论教师如何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之”字为何为宾语。究其根本学生没有语法基础,不知道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既是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把握和运用[3]。语法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教师把程序说清楚了、讲透彻了,学生把握了语言规律,文言学习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4.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探究文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现行人教版文言课程,课文难解字词都有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阅读文本。教师只需点拨文本的疑难,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文言工具书,参阅课外资料,学习、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因此,教师以教材为例,创设情境,运用小组合作、卡片制作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文言热情,参与课堂文言学习,课外自主探究文言。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推动力。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让学生由过去被动地、任务式地对待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4]。
5.系统归纳积累,知识灵活迁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文言人文精神,首先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实词和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掌握一些活用的词类。然而,这些文言知识都分散在多篇课文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只有把它们集中起来,理解、识记、掌握语法现象规律,学生在自主阅读才可能“举一反三”,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自觉体味、感悟,内化文言知识。
四、结语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是高中文言文普遍的共识。因此,教师熟知课程标准,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结合学情,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授之以渔,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参考文献:
[1]林飞.中学语文诵读教学浅论[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6):97-100.
[2]陈君积.“三个平面”理论与中学语法教学[J].韩山师学报,1995(6):65-66.
一、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 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 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承“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通过鼓励初中生阅读课外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我会为初中生创设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文章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教学时我还选择了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论语》《诗经》等,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把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选的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名篇和美文,可读性和欣赏性也比较强。所以让学生读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增进文化修养很有帮助。因此指导初中生读文言文,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三项主要任务:一是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文中的文言名篇;二是掌握一定数量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从课文中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社会情况、文化知识。其次,就是指导初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 我通过多年的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初中文言文阅读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
一、 自主学习
1、先将要学习的文言文先通读一遍,用笔勾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然后结合课文
注释和查阅古汉语类工具书,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拿下”,做到即能认又会写;对于有些熟字读音特殊的,就必须读准。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句中的“食”读shí,第二句中的两个“食”确读sì.
2、在完成先自读,先识字之后,接着就是朗读课文并正音、断句。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环滁皆山也”应断句为“环滁/皆山也”,“环”是“环绕”的意思,“滁”是“滁州”的意思,总的意思是“环绕滁州都是山”;如断句为“环/滁皆山也”,意思就变为“环绕滁皆山”了。因此朗读课文中的正音、断句,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朗读课文时还要做到高声朗读。对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结合注释看课文,能看懂多少算多少。
二、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1、实词。有些文言实词字面就很生僻,罕见的只好“识一个,记一个”,逐渐积累;而有许多文言实词,字面虽熟,在语句中只好取“古义”,有的在用法上又有特殊的规矩,这样的词须单独掌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绝境”的今义是“困境”,古义是“与世隔绝”。
2、虚词。所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数量并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多留意多体会,基本上都能把握;而有些虚词又有多种的用法,就要掌握一定的判定方法才能把握。如“之”就有多种用法,有时候还是实词。
以上“两词”的确认一定得遵循语句大意:关键词语的确认,又是正确理解句意的保障,二者之间互为作用。如《陈涉世家》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等”是关键词,不理解它的意义,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就体会不出来。所以学习文言文时,随时积累,注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对比辨析,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练习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僻的文言词语和“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一定要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2、有些虚词只起到参与“造句”的作用,不能牵强“对译”;有些虚词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译后的语句中。如“人之初”中的“之”是助词,不译;再如“学以致用”,“以”字也不译。
3、如有“成分省略”,译文要将省略的成分填补在恰当的位置上。
4、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可能要对原句某些词语的顺序作必要的调换。
如:《史记.》中的《陈涉世家》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逃跑;等,同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亡”字不能理解为“死亡”,陈胜、吴广等人去戍边,天将大雨,无法前行。他们面临几条道路,“亡”,如果解释成“死亡”就讲不通。“亡”是指逃跑,“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逃跑是死,“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就是造反。“等死”,“等”不是指等待,应该理解为“同样”。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有什么不可呢?陈胜、吴广为国而死,就是举大计,要这个腐朽的王朝,这样死才有价值。
联系全文来看,“等死”非常关键。所以应该这样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生要对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显得薄弱、能力显得不足、学法有待提高。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只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诵读能力、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艺术特点的鉴赏,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一、思考文言教学意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提高现代汉语的学习能力,丰富我们的言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邹忌向齐威王献策时以自己的遭遇为例,不露痕迹地展开游说,在婉言相劝中让齐威王感受到事态的严重,从而达到讽谏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感受到邹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原则,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把握交际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拓展我们学生的视野,在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及其变化和发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们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愚公移山》学习之后,我们学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中,养成心志坚毅的精神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坚定而执著地向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只认识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字词、分析句式、讲解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应付考试的时候还行,但是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来的,这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激发他们文言文学习的情感和热情。
二、加强文言学法指导,互动教学提升效率
首先,语言学科的学习,正确且有感情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词诵读中获得文言文的积累、感悟乃至运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如《〈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学生便明白圣子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提高精神境界的快乐。另外,学生在诵读中能够掌握古人的句读特点,经过平时的强化训练,便能培养好的语感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读出作品的语气、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能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诵读,就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阳楼记》我们习得心忧天下的博怀;《鱼我所欲也》我们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面前学会取舍。
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去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学习中对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准确推断,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这些需要学生积累,更需要我们给予方法指导。
1.加强对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应结合语境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并有结合语境落实词义的意识。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加强翻译方法指导。要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地对应翻译;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译的,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忠实原文的语气、语意的翻译原则。可以让学生牢记 “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另外,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类。 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要养成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生要有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复习和检测,巩固学习成果,并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将文言文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我们的读本,还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较浅易,不妨引导学生读读,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对对、想想。这样,他们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运用出来。
总之,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提高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引导,指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与总结,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不枯燥,学生学得才能有兴趣,在文言文这一教学难点上有突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