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则运算练习题

四则运算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则运算练习题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17-01

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竞争意识强、善于表现的特点,可以设计 “看图抢答”一环节。就是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口述算式,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样很容易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很快随着情境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不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

二、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其公式定理,是学习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前几个阶段的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从感性认识上说明加、减、乘、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对四则运算有个初步的理解,还不能从理论上给出它们的定义。而在经过大量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师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指导学生弄清运算的顺序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容易弄错的就是运算的顺序,往往把其运算顺序弄错。所以,在混合运算初步教学阶段,教学由百以内加减法组成的两步式题、由表内乘除法组成的两步式题、很简单的乘加(减)与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这一环节中,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以 口算为主;二是,解题时只要求写出两步式题的结果;三是,辅助相关知识的教学,如乘加(减)两步式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各种运算顺序的教学,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四句话概括表述了常用的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 ,都要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材中暂时把“先乘除、后加减”分成两句话表述,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第二个特点是,解题时要写出每步计算的结果,以表明运算顺序。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三步计算的式题。它也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易到难,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如16×4+6×3,74+100÷5×3;二是,式题中有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要在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基础上,把同级运算扩展到不同级运算,掌握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混合运算式题计算中,要看它是含有同级运算还是含有不同级运算,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演算;不同级运算的,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四、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里,存在着循序计算与非循序计算这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施教,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立双方之间的关系,既要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循序计算,以保证计算的合理、正确,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要放过有利条件下的灵活计算,即便是在计算进程中或在一道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局部范围内也要能简则简,任何绝对化的教学方式都是有害的,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下面这几道题,教师通常是作为一般练习题供学生练习的:

(1)4800-256×32÷128

(2)72×25÷24+100

(3)2520÷56×42÷27

(4)400-612÷12×4+250

(5)6539+64×84÷28-5687

(6)6123-4399+3877-4550

若学生按常规顺序练习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题还有没有更理想的算法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题,看谁能想出巧妙的算法?经过一番讨论得出:(1)、(2)两题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改变其运算顺序后这样来计算:256×32÷128=256÷128×32=64,72×25÷24=72÷24×25=75;(3)、(4)两题可根据商变化规律,把题目中的因数或除数先转化成相乘积的形式,然后消掉部分公因数后再计算:2520÷56×42÷27=2520÷(4×14)×(3×14)÷(3×9)=2520÷4÷9,612÷12×4=612÷(3×4)×4=612÷3;(5)题也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计算,结果不变。如下所示:(6)题中横线部分可根据加减混合运算的性质改变其运算顺序后再用凑整的方法进行计算比按常规运算顺序计算要简便得多:6123-4399+3877=6123+3877-4400+1=10000-4400+1=5601。通过这些可以变换的题型来教会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方式来计算,让计算更加的精确、快捷。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其教学工作,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其运算知识。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2篇

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的思想,也就是说思想指挥着行为和情感。学生对计算不重视,容易产生应付的思想,总是把错因归结为“粗心”。教师应在思想上加强教育,使学生明白引起计算错误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仅仅是“粗心”造成的,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坚持训练,培养短时记忆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和笔算都离不开短时记忆,有些计算的失误是学生受短期记忆的影响而造成的,短时记忆无论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还是对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切实加强口算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强化运算能力

强化学生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性质和规律等, 每一种算法都有一定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强化计算能力。如强化运算顺序,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强化估算判断运算结果,强化运算技巧等。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打破思维定式

练习是巩固已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中各类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题目,应组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比较、鉴别的水平。例如,设计a×(b+c)和a×(b×c)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克服定式的消极效应,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充分利用错例资源,进行有效分析

错误总是难免的,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后应总结出错误原因并给与改正。教师应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集体交流,达到既帮助犯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又提醒其他学生防止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

六、注重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要说的是:抓好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中的新课一般都包括: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因为一节课的新授部分往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

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虽然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是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对于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或减这一基本运算顺序很清楚。就凭这一点知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也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教师说:“这些题都是计算题,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会吗?教师可有点担心你们会做错……”。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胜的心理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归纳出: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像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完全放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更好。

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为什么呢?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他们真是奔死了。其实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的奔上,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那怎样才能帮学生克服新授知识中的学习困难呢?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我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板书的时候站在讲台上,其余时间都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便于我随时以我们师生49人为素材编创恰当的小事例来承载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比如:《相遇应用题》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沿江牛农对泣教材中的安排,先教例1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求总路程,再教学例2—用路程速度和来求相遇时间再教例3……而是我们师生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先行再行,同向而行等种种情况,让学生首先了解相遇问题中有哪些行程方式。然后再在表演中分析基本式的产生,也就是为什么:路程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为什么等于总路程,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式,老师再以表演者为素材开始编各种类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的,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讲《简单统计》这节课之前,我搞了班里四个大组的选数学组长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组长选票统计表,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选组长的过程中你们先干了什么?再干了什么?最后干什么?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它的优点何在?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了整个统计的过程,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简单统计,并真正了解了统计表的意义所在。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4篇

片段一:加减法,从本质上找联系

师:(手指黑板上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四则运算。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

生:加、减、乘、除。(竖着板书:加、减、乘、除)

师:有哪几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生:整数、小数、分数。(横着板书:整数、小数、分数)

师:(出示作业纸上第一题)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题目。请同学们看一看。(停顿10秒)你觉得哪几道题比较容易?

生1:我觉得 ① 35+416 ② 3/4+ 2/5 ③ 51.7-3.48比较容易。

生2:我觉得 ⑦ 4/5×2/3 ⑧ 2/3÷1/18也比较容易。

师:刚才同学们点到的题有①②③⑦⑧。看来有部分同学觉得像这样的(手指①②③)加减法比较容易。为什么?

生:因为只要数位对齐算就行了。

师:你们指的数位对齐算是指――(手指黑板上的三类数)

生:整数、小数。(在“整数”和“小数”下方板书:数位对齐)

师:为什么要数位对齐呢?

生:数位对齐,计数单位就统一了。

师:也就是说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在“数位对齐下方”板书:相同的计数单位)

师: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只要数位对齐就能算了,那分数的加减法又是怎么算的?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师:除了分母相同的情况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生:分母不同先通分,然后再加或减。

师:为什么要通分呢?

生:为了统一分数单位。

师:看来所有的加减法道理都是一样的DD,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方法简单,道理一样,这是你们喜欢加减法的原因,对吧?

……

【设计意图: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拿着自己出的练习题叫学生指出最喜欢算哪几题?最不喜欢算哪几题?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算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不太喜欢算小数的乘除法。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答案很简单,容易算。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粗粗分有12条,细细分就更多了,如果一条一条讲显然太单调、太枯燥。更何况有些计算方法学生不会讲或讲不完整,但不代表他不会做或不理解。基于以上的几点考虑,我决定不一条一条回忆,让学生从各种算法之间的共同点着手,找到算法与算法之间的联系,把有联系的算法进行沟通,达到更好、更快、更简单的掌握各类算法的目的。同时又在原有旧知上有所提升,从“旧”中出“新”。课一开始直接揭题,接着抛出两个问题:“你觉得哪几道题比较容易?”“为什么?”找到整数、小数加减法算法的共同点“数位对齐”,本质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接着再沟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共通点“通分,本质也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样一来就透过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算法的不同表象,发现了相同的本质,使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

片段二:乘除法,从转化中找联系

师:这些题目中你们觉得哪几道题比较难?

生:1.25×1.3,5.6÷0.35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小数乘除法比较难。为什么?

生1:小数乘法在计算时要把小数化成整数。

生2:小数点容易点错。

生3:计算小数除法时,要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再计算,转化时不小心会搞错。

师:看来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都要―――

生:转化。(在“乘”“除”法右边板书:转化)

师:同学们对这样要转化过再来计算的题目,觉得比较烦,觉得比较容易出错。那么对这样容易错的题目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生:小数点不要移错。

……

师:带着这些注意点,拿出作业纸,静静的完成作业纸第一题。

……

师:刚才同学提到这两道题(1.25×1.3,5.6÷0.35)比较容易算错,其实这两道题容易错在哪儿?

生:小数点。

师:谁能结合1.25×1.3这道题来说说,积的小数点怎么确定的?

生:先把1.25化成整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了2位,把1.3化成整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了1位,得出答案之后再移回去。

师:扩大了,后面要怎么样?

生:缩小回去。

师:所以小数点的这个点点在哪里,跟谁很有关系的?

生:跟两个乘数里小数的位数有关。

师:乘数里面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要点出几位小数。

师:那小数除法又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师: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性质?

生:商不变性质。

师:乘除法中小数点还要跟原来的对齐吗?为什么?

生: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转化过的。

……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5篇

一、坚持做好课本及配套练习资料中的估算题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及其配套练习资料在小学二至四年级分散安排了较多的估算题。比如(1)在做加、减法时,估计得数是几十多,或大约是几百;(2)在做乘法和除法时,估计积和商是几位数,或大约是多少。这些主要是算式计算方面的估算,随着参与计算的数的位数的增加,估算的难度略有增加。

在教学中,我没有忽视和放弃这些看似简单的估算练习题,也没有对其进行简单处理,布置学生完成了事,而是分步处理,多次练习,力求强化学生对估算知识的印象。比如题目:“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489×21、104×49、212×79、45×101。”我先让学生完成估算,用铅笔在旁边轻轻地写出估算结果,约莫一周后再直接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对比上次的估算结果发现,通过这种拉开时间距离的方式,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反刍、消化,从而知新温故。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更多的学生越来越向“真正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目标靠近,较好地协调了个体性与全面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使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并养成了一定的估算习惯。

二、自觉运用估算学习数学

要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完成课本和练习资料上安排的估算题目,而且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觉运用估算,完成教材及配套练习资料中的“隐性”估算题,这些“估算题”并不是直接针对估算能力训练的,但却包含了一定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的训练。这点如果做得好,更能引起学生对估算的关注,强化估计意识,培养估算习惯。当然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才能抓出成效。

学以致用,能否自觉运用是衡量习惯是否养成的重要标志。在数学学习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做到不要求估算的也尽可能自觉估算,把估算当作日常的预测或检验的工具。不仅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要经常运用估算,而且要引导学生把估算运用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中。

进行小数计算,可用算整不算小或算高不算低的方法进行估算。如计算8+3.02,用8+3得11,估计结果比11多;计算3.6×2.8,用3×3得9,估计结果比9多。进行分数计算,可用■或1作参考来比较,估计计算结果。如■+■、■-■的结果都接近■;■+■结果接近1。

笔者认为,非估算题的“估算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习惯,结果的对错不必急于追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在一些错误中自动矫正,达到对估算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主要采用疏密相间、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训练策略,即训练初期训练的频次多些,越往后训练渐趋稀疏,到最后则主要是在评讲练习前请学生进行自我估算,看看是否有明显的错误没发现。在题型的选取上,主要侧重计算题,然后是判断题,比如①两位数乘三位数,其中一个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②650×40的积的末尾有两个0。

三、自觉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生活的提炼,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演习”。教师不仅应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而且要创造机会,利用资源,引导学生把估算应用到丰富多彩而又偶然性极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校组织春游,让学生估计要租几辆车,带多少面包、多少水果、多少饮料,一共要花多少钱,平均每个同学要出多少钱等等。又如,提示学生平时与爸爸、妈妈到超市、菜市场买东西,要帮助他们估计要带多少钱。再如,结合家庭和集体用电、用水、用粮,通过调查,估计全班、全校乃至全市学生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电、水、粮。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又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及数的运算就会形成比较强烈的数感,往往一看到两个数计算,就会很快想到结果大约是多少。这样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准确性的培养,以及善于关注实际情况的个性形成,促进顺利成长,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青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海南省委

书画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临床放射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