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研究领域
在水文预测预报、水资源评价、分析计算技术以及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农田节水技术等研究领域上,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经过综合对比并加以分析之后,关于水利经济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之下,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而且在重大科技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立即得到解决的问题,需要普及并推广大量的先进实用技术,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水力学。在复杂条件下的消能技术、基于对各种污染物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的研究的模拟技术、水力控制仿真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
(2)水文与水资源。针对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估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3)水环境和水生态。在生态修复这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示范阶段,而且针对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的控制措施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
(4)水、旱灾害。对水、旱灾害管理的相关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且管理技术落后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改善。
(5)河流泥沙。将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和管理,这样一个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二、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水利经济能够依靠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日益激烈的水利经济市场竞争,水利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选择并开发水利经营项目的过程中,水利企业倾向于依托业主,从而限制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只注重眼前却忽略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由于许多水利企业的规模较小且数量多,重复交叉的现象总是出现在主营业务中,不仅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而且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杂乱无序。
(3)由于原有事业单位是许多水利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法人在治理结构上难以完善,而且出现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的现象。
(4)一直以来,水利经管部门在财政收入方面基本上入不敷出,严重阻碍了水利经济的良好循环。
三、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3.1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在思想上得到解放
众所周知,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代表着市场经济,因此,对水利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必须争取到有关水利部门的支持以及重视,使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水利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的命脉,因此和防汛抗旱以及水利建设一样,水利经济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且非常重要。
3.2采用统筹兼顾法
由于水利工程的监管部门大小不一,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这样一方面,依靠水利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从而促进了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不仅如此,为了实现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进水利管理机制,例如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融资机制等,这样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对水利经济科学地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3采取合理政策
在水利经济中,由于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例如可以采用将政策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此外,还需要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不同的经济扶持政策,考虑到各地不同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所受益对象的承受能力的差距,采用分批次的方式将政策落实下去,并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慢慢降低政府的财政补贴,而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地区,则应当相应地加大政府财政补贴。
3.4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对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必要的时候,可以专门组建一支科研攻关团队;此外,管理人才在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引进一部分管理人才,对其进行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将人才留住,共同致力于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水利建设;水利基础产业;水利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最近几年,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中,在水利经济科学的视线和范围可以逐渐扩大,我们可以运用和采取一些新的理念与技术,一部分其他学科能够有所创新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果。比如影响人类活动的水循环理念,自然灾害的管理控制,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农业方面的大量用水,与水电工程构建有关的一些理论、方法技术研究等,都有着许多新的方法和成果,对于我国重要的计划、管理和水电工程方面的实施提出了有效的科学支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刻意识到,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的某些方面相对于国外科学的发展前端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
一、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主要差距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分析的结果,有关水利经济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与国外进行比较之后,我国的发展始终处于不平衡的状况,不仅在创新方面没有良好的成果,而且在技术核心和科学重点方面也存在着需要处理的问题,我们要开展及宣传更多的经济适用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力科学。在比较复杂的消能技术、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在水动力条件下的转移扩散的研究模拟技术、仿真水力调控技术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
(2)水文。对于水文预测结果的不稳定性估算方法与理念所进行的探讨还比较单一。
(3)水资源和水生态。在生态改善这一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基层阶段,并且针对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的调控方法缺乏实效性。
(4)水、旱灾害。在水、旱灾害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并且其管理技术与国外的一些前端国家也存在差距,在管理方面,我们所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并完善。
(5)河沙泥流。对于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研究和管理方面,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理念比较落后。
二、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特点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的不断需求,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尤其是在水资源方面,如今严重缺乏,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区域将会面临着水资源的缺乏,我国在对水资源方面的管理也会更加重视。世界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温室效应、沙漠化、严重的工业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众多问题,为了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需要重新综合化。
(l)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核心,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2)多考虑宏观方面的问题,在水的迁移及演变规律方面利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研究。将河流视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并且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来进行探索,对于自然力与人类活动这两方面的结合作用下,水资源的再生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河流的水循环这些方面展开研究。
(3)新学科的产生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水利经济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将会进一步强化与经济社会科学的融合与渗透。
(4)根据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解决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方面,尤其是流域相关的问题,比如综合管理水资源和综合预防水污染以及优化运营梯级水库等,在凭借水利科学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还加强了有关政策和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1.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整合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道德教育理念,使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在重要时刻,我们可以特意成立一个科研小组;另外,在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方面管理人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言,选取并培养合适的管理人才,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2.采用统筹兼顾法
正因为水利工程的勘察部门有大有小,可能有些并不存在,所以,在建设水利的同时,需要采取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潜意识的加强了财务收入各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及建设,一方面,凭借水利经济赢得了有效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另一方面,合理的分配财务收益,使水利经济科学更好的发展下去。不仅需要这样,使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得以实现,我们还需要用适当的方式改善水利管理体系。
3.采取合理政策
在水利经济方面,各个部分的财务收入是不同的,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采取适当的策略,并且给予各个部门所需要的帮助,比如可以把政策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另外,对各个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估测,然后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进行扶持政策,因为各个地方的实际经济情况是不同以及获益方的承受能力的不同,采取分批的方式来进行实施,随着经济发展的状况,逐渐减少政府给予的贴补,对于经济比较缺乏的地区来说,应该在贴补方面给予适当的增加。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针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思想、政策和方式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逐步改善我国的现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县域 农业经济 发展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县域农民的收入较低,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县域农村经济。县域农村经济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本质,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县域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点,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对城乡经济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促进作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实力较差、技术水平太低、县域公共财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限制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
(一)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地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出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生产特征和特殊品质的农业。特色农业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特色优势,这种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等,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所发展的特色农业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三是能够产生效益,任何特色农业最终都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在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短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特色农业的效果不显著。二是特色农业的参与者素质较低、观念较落后,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三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抓住国家对农村发展高度重视的契机,快速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感受到技术提高的好处。其次,要协调区域布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建立示范基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程度。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做好营销工作,打造一批质量过硬、市场反应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与此相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例如,福建省某县域公司种植玉米,然后用收获的玉米养鸡,最终回收鸡的排泄物,并对其加工,形成有机肥料,最后将有机肥料用于玉米种植。再如,北方某农村地区产牛,利用秸秆喂牛,牛产出牛奶投入消费市场,对排泄的牛粪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供暖,沼渣又可以对玉米地施肥,收割玉米之后又能产生秸秆。
根据现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的情况分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要对耕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从长久的种植经验来看,我国的耕地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人们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关,对耕地的保护和改良势在必行,应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三是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农村地广人稀,具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针对农村烧秸秆等困扰地方政府的问题,还可以加大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要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种套种等先进技术,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引入滴灌技术,推动农业由粗放式朝向精细化发展。
(三)实现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县域经济组团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发展网状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县域间资金、劳动力、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二是形成梯度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域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优势互补。三是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的局面,提高县域在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也降低县域发展的基础建设成本,从而打造出特色产业群。在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方面,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资源整合
每个县域拥有的资源都有限,有限的资源会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因此,与周边县域做好资源整合,有助于破除县域间的保护主义,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的效率。
2.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县域之间组团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因此,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达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关于利益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组建合作集团,通过这个合作集团来进行利益分配;二是上级管理机关介入,根据不同县域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
3.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处理县域间的经济纠纷时,应严防出现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来规范各县域行为,不允许出现任何背离县域合作理念的行为。
4.做好政府考核
县域之间的组团经济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进行推动,在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县级行政官员为了促进GDP的增长而做出一些不符合县域合作理念的违规行为,因此,县域之间组团发展需要对县域官员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将GDP、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综合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三、结语
在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认识到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再根据自身的特征,吸引外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组团模式为发展方向,提升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0-02
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科研领域的扩大,水利建设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出现了一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学科。这些学科包括:水利工程管理学科、水利经济学、环境水利经济科学、水利测量学科等。水利经济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较大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都要求有《技术经济报告》,主要引用苏联的经济分析方法。按照抵偿年限法来判断工程项目的合理性。1958年以后,水利经济工作停滞不前,1979年后,水利经济工作渐受重视。1980年在湖北丹江口召开了全国水库综合利用技术经济座谈会。同时,水利经济研究会成立。水利经济科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宽,通过采用和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技术,若干分支学科取得了不少创新性和有发展前景的成果。例如对基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理论;水旱灾害的管理与调控;水沙输移与水环境保护;农业高效用水;涉及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等,均有不少创新和重要成果,并为我国重大相关规划、管理及水电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但还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在一些领域相对于国外学科发展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赶上。
1水利经济的内涵
经济原本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系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并由其派生至分指的有关部门经济,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水利经济是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它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连体的孪生主体构成的行业经济。水利经济从其具体的实体门类组成看,它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当然它还包括着围绕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这些实体经济组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经济的内涵,也起了观念性的变化。使原来只讲投入,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经济效益,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不承认水利是基础产业生产经营行为;只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即是国家的财政负担)部分,忽略了水利能为国家财政创造收入(即直接创造利润的能力)部分的观点,有了根本转变。
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1位于世界发展前列的研究领域
我国在水文预测预报和分析计算技术、水资源评价及其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大型水利水电枢纽的设计理论与主要施工技术、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与河道整治的关键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等已位于世界发展前列。
2.2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若干差距
综合对比分析,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创新型成果较少,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亟待普及与推广。具体表现如:①水力学:复杂条件下的消能技术和掺气减蚀技术、考虑各种污染物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的研究和模拟技术、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水力控制仿真技术等还比较薄弱。②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估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薄弱。③水环境与水生态:生态修复尚处于示范阶段;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④水、旱灾害管理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水、旱灾害管理技术方法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国内水旱灾害管理社会化体系构建进展缓慢。⑤河流泥沙:将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研究和管理的理念起步较晚。⑥水工程建设:新坝型、新型结构及动静力分析理论方法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⑦农村水利:在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劣质水资源化利用、精准灌溉、农业水环境和水生态、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⑧水利管理与信息技术: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水利信息学科总体发展、在线分析、信息资源集成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
3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3.1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的缺水局面也将更加严峻。全球将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严峻的工业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酸雨、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1)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更加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将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并研究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水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3)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将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水利经济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4)基于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如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流域梯级水库的优化运行调度等,除了依靠水利科技进步与创新外,还亟待加强相关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5)在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3.2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
水利经济科学已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国水电基地建设和全国新一轮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的利用,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在重大决策中的影响力,力争在水循环与伴生过程模拟、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根据水利经济科学的特点和战略需求,在发展方向研究上应注重问题导向,避免局限于对具体方法的研究。
(2)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的内涵、体系和发展战略。要建立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效机制,将学科建设与科研计划、院校教材更新及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如与气象等学科进行持续的联合,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
(4)大力加强前沿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5)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6)从体制和机制的层面上,研究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相关问题,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7)强化人才培养,整合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着力培养重点科技攻关团队,加强科技人员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江鹏.领导 学习经济 发展水利——金明主政湖南[J].新湘评论,2009(2).
[2]王孝忠.湖南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前瞻[J].中国水利,2000(9).
[3]李荣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县域经济信息化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地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力求做到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统筹兼顾理念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根据沛县农村和农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相关精神,要实现沛县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为契机,充分发挥沛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在巩固提高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精心打造优质稻麦、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产品加工规模、加工深度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上下功夫,通过农产品的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民不仅得到生产环节上的利益,而且得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实惠,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沛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市场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善于用市场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沛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认真研究沛县农产品产销特点,兴办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长三角城市群落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城市消费的风味农产品、休闲农产品和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市场,加快沛县农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沛县农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发展外向农业。以外向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资”农业,以缓解长期以来沛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通过导入市场运行机制、先进的管理技术,给传统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强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政府搭台,企业(农民)唱戏”,鼓励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农业招商,打响沛县产品品牌,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针对沛县农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基金;筹建县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断提高沛县农产品水平;突出围绕沛县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强化项目载体、科技园区载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农业利用招商引资水平。
二、提升农业技术层次
1、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加快各项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推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积极开发农作物灾害防治技术、产后储运保鲜加工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加快优质稻麦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成功技术在沛县的运用步伐,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向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变。
2、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转变。单一作物、单项技术已不足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实行作物复合种植,如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复合技术的开发应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由经验型技术向标准化技术转变。目前,大部分农民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增产增收主要依赖于品种、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有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措施也未必科学,这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畜禽、林果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量投入等,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农业产品层次
1、由大宗农产品向精细农产品提升。粮棉油、猪牛羊等俗称大宗农产品,目前已基本做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精细农产品则供求偏紧,十分俏销。沛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等;畜牧业上,加快生态肉鸭、优良蛋禽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地方家禽和草食畜禽。不仅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精细农产品的需求。
2、由大宗农产品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重量轻质,重产轻销,轻外销外贸,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多半是大路货,名特优产品较少,特别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更少,对外地市场占有率较低。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传统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多产生态型绿色环保无公害之类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围绕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工业,培育更多的优质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沛县的水稻、油菜、番茄、梨果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进入市场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出现,附加值较低,无论是加工规模,还是加工精度都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够相称,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有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加工原料的质量;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增强其加工、保鲜、储藏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农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创意,打造农产品的外部形象;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快速渗透市场,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产品生产状况,扶持发展新型加工业,以全面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的提升。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层次
1、提升农产品的营养质量水平。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营养成为农产品的基本要素。要提升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必须从品种抓起。要加大动植物品种更新力度,引进品质优、营养元素相对全面的新品种、乃至新的动植物种类,适时淘汰落后退化品种;同时推广先进的种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因作用;要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在不破坏或少损害农产品本身营养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2、提升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生产也必须以人为本。近两年来,沛县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制定了一批农业标准,认证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这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广大农民的标准意识尚未确立,一些地方为认证而认证,并未从源头、从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注重安全质量,因此,必须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标准质量意识入手,认真贯彻实施已有各项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使沛县农业真正做到规范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或消除环境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大规模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消费,倡导优质优价;建立健全农产品质检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大认证产品的复查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加强动物的防疫检疫,抓好动物重大弊病的防治,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蛋奶”;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在超级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区,逐步实行凭认标志入市,以市场行为带动农民安全质量水平的提高。
3、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要入世,先进超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农产品生产、商品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初级产品多、散装产品多、无标识产品多是沛县农产品入市的主流,必须加快树立品牌意识、包装意识,在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有商标、有条形码、有质量认证、有产品使用说明、有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的小包装、精包装,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外观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做法,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农产品超市,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
五、提升务农劳动力素质层次
1、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地,也是增强沛县农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乡镇化技术学校、农村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青年中学后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理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制水平;通过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组织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举办广播、电视、报纸农业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兴办科技示范园,发展科技示范户,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外出转移、出境转移,都需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做到相对稳定的长期转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否则只能是低收的临时打工。因此,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用式岗位和技能要求为目的,以农干校和职业学校为基地,同时协调有实力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科学发展农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尤其是要得到城市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及科研等部门的支持;农业及涉农部门也必须提升为农服务层次,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法制宣传上尽努力,在技术推广上抓到位,在信息服务上搞突破。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朱亚萍 来源: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