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班角色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一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处理问题能力差,所以需要老师加以正确指导,使角色游戏更加生活、有趣、健康地发展。老师的指导有助于幼儿发展游戏主题的构思、充实游戏内容,准确地表现游戏角色。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一、角色游戏和幼儿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行政区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幼儿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幼儿个人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我的策略是先观察,后实践,再评议。
例如,在开小吃店的时候,我带本班幼儿进行实地观察,并重点观看了后面的操作间,看厨师是如何烧菜的,通过观察、品尝、劳动,让幼儿了解小吃店。
游戏后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角色的扮演,主题的选择,游戏材料的使用和爱护情况,角色语言的使用等,都是评价的内容。评价时,可以采用小组互评、个人自评或老师对典型例子适当评价,等等。但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评价的内容要有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二、角色游戏与活动材料相结合
游戏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进入角色,把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一只听诊器可以使他们承担起“医生”和“病人”的不同角色;一条围裙和一把勺子能把另一组孩子变成“冰淇淋售货员”和“顾客”。
游戏材料不要求价格昂贵,应当是简单的,尽量真实和耐用的。用泡沫橡胶的下脚料制成的“蛋糕”,厚纸和透明塑料片制成的“饼干”,都很受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中班年龄的幼儿往往在材料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他们就玩什么。太难的、不适合的材料他们就不玩或瞎玩;或往往玩了几次就没有了兴致。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我的策略是强调层次性。
游戏中的角色、情景、幼儿自己的表现与展开,都依赖于幼儿间的社会交往。我的策略是努力创设交往条件,适时适度地参与指导。
1.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为幼儿间相互交往创造条件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交往,我根据每阶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师生共同设计创作了一系列的交往活动。如“小小记者站”、“涟水电视台”、“市民广场”和“快乐旅行团”等。
2.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通过扮演角色影响幼儿活动,指导幼儿进行交流
根据游戏的开展情况,教师适时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老师参与到游戏中要根据不同的游戏情况而定,一般是当游戏过程出现困难或不顺利的时候,及时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情节的发展。如在开展“美食一条街”主题的游戏时,出现了“服务员”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食品,直接用手拿,并掉到地上还捡起来给“客人”等情况,我就以“卫生检查员”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服务员”改正自己的做法,让游戏更顺利进行。
3.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并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投入了丰富且可供幼儿操作的大量的游戏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放置在专门的游戏箱中。本文以中班的游戏材料箱为例,通过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箱的情况,寻求“材料箱”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作用。
一、材料箱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1.对材料的收拾与整理出现较大差异
从笔者的观察记录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结束以后对材料的收拾整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于形象类的工具孩子们整理率为25%,对于素材类的工具孩子们的整理率为52%。很多次孩子们在收拾整理区角时发现到处都是自己的玩具,收拾整理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时很多的孩子失去了耐心,悄悄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也有一些孩子在坚持收拾玩具,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材料太多,收拾整理起来太麻烦,最终也放弃了整理。另外,还有一些刚做出来的半成品和其他的材料混在了一起,不好再回收利用,放在材料箱里又显得不整洁、干净,比如橡皮泥和一些纸头黏在一起的“面筋塞肉”,孩子们把橡皮泥和纸分离起来很麻烦,但又没有专门的标记盒子放置这些孩子们自己做出来的食物,这些东西就散落在了娃娃家里。
2.孩子们对材料的使用差异较大
从笔者的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倾向于对形象类材料的操作。在自主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倾向于对已有材料的使用。很少的孩子会想到使用材料箱中的其他工具,即使是使用其他工具也是简单的替代,比如,牛爸爸在厨房炒菜,突然发现厨房里没有酱油,这时他从素材类的材料箱里拿了一个瓶子出来,假装在菜上洒酱油。又比如牛妈妈在卫生间里洗衣服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洗衣粉,这时她来到素材类的材料箱里抓了一把雪花片洒在了衣服上。在笔者的观察中很少出现孩子们对已有的素材类材料进行自己的进一步加工。比如妙姐姐在照着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乱了,可是又没有梳子。这时她来到了材料箱前面,拿起雪花片为自己做了一把梳子。
3.不同的孩子对材料的操作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笔者在两周的观察中发现,部分孩子一直在玩一种游戏材料,比如天天爸爸在厨房里炒菜,第一天他拿了茄子、西红柿等,在第二天的游戏中,他依然选择了茄子、西红柿等,第三天在老师的干预下,他说自己只喜欢吃这两样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终于拿了其他的菜炒给客人吃。可是第四天他依然选择了茄子和西红柿。而对于同样在做饭的妹妹妈妈,她第一天拿了形象类的材料炒了几个菜,在看到橡皮泥以后,她用橡皮泥做了好吃的酒酿元宵,在第三天她又用剪刀和纸做了常州的银丝面。
二、材料箱使用的有效策略
1.适时、适当、适量的投放材料
很多教师为了更好的提供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材料箱中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认为投放的材料越多,孩子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参与游戏的热情越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发展就越高。可是,过多的材料投放,一导致孩子们不容易收拾和整理,二导致孩子们沉浸在对材料本身的摆弄中,不愿意参与到角色游戏中,减少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因而,材料箱中材料的投放要适量。另外,材料箱中的材料投放要遵循从少到多、材料的品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最初的使用过程中介绍一部分的材料供幼儿使用和选择,在幼儿对这部分材料熟悉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摆弄与操作愿望以后,和幼儿进行讨论再投放相关的物品材料,这样的投放也便于幼儿的收拾和整理,做到材料投放时的适时、适当、适度。
2.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材料箱
从材料箱的设置到收集再到最后的使用与整理,在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也在不断的了解着材料箱的使用方法,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到自主游戏、共同制作的快乐。比如教师在设置材料箱的时候,让每一位幼儿明确材料箱的作用。另外,和幼儿一起讨论材料箱里应该放什么,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游戏。和幼儿一起讨论、协商,和幼儿一起完善材料箱,进一步让幼儿体验自己做决定、自己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材料箱的收拾整理中,教师不应因孩子拿出的材料太多,就放弃让孩子自主整理的机会,这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幼儿一起探究如何很快的收拾与整理区域。孩子们在讨论中会说出“玩好一样就立刻放回去”“大家一起整理,每个人整理一样东西”“在玩的时候,想好自己应该玩什么,拿刚好的东西”等。
3.教师适时的介入与指导幼儿对材料箱的使用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疲,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
所谓的纠纷,就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幼儿纠纷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的相互抵制或对抗,表现为交往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绪等方面的对立,是幼儿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角色游戏中的大班幼儿纠纷,是指在角色游戏中,各个活动区中大班幼儿自主活动时所产生的纠纷和冲突。对策研究指处理角色游戏中的矛盾,解决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纠纷的方法。
笔者将从“研究主题的发展现状”、“大班幼儿的游戏共性和交往特点”、“角色游戏对大班同伴交往的影响”、“解决纠纷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几个方面来剖析课题、阐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从角色游戏出发,对幼儿产生纠纷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大部分教师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不是太清楚。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幼儿交往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尝试着观察幼儿的游戏,但不会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不知道哪些是该记录的、哪些是不需要记录的,结果观察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有些教师每次都很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同伴纠纷,但面对一大堆记录下来的文字、表格等资料,却不能从中分析出游戏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下次游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要鼓励不同性格与不同能力幼儿间的交往,对于不协调的幼儿,老师可主动做说服工作”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有责任指导幼儿健康交往:“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总结:在学习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点落于“幼儿同伴交往冲突上”,但对于解决冲突的策略研究上却遇到了困难。
“在物品或空间冲突情境下和游戏冲突情境下,ICPS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通过沟通协商、解释请求等方式独立解决冲突,改善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但在故意挑衅和干涉、控制他人的情境下,尤其是在故意挑衅的冲突情境下,幼儿的退让逃避和强制攻击策略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幼儿在遇到强制或暴力事件时,ICPS训练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勇于面对冲突,或控制冲动的情绪,大多数幼儿仍然会逃避矛盾或使用“以牙还牙”的报复行为。”②
也有部分研究者意识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点”对“提升幼儿社会往”的促进作用。
“攻击性是一种的行为,在角色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幼儿解决纠纷、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③
启示:鉴于此,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合作与分享的发展。诚然,在所搜集的文献中却鲜少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策略。角色游戏是最典型的、最富有特色的,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与幼儿之间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容易产生纠纷,纠纷解决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易于被同伴接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获得友谊,形成健康的个性。相反,冲突解决能力发展较差的儿童,容易导致冲突的扩大,甚至会因较多的攻击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故角色游戏反映的是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社会技能,并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从角色游戏入手研究幼儿的纠纷解决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共性和同伴交往
了解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发展共性能为“解决幼儿纠纷”提供支持。大班的孩子与社会的接触面已大大扩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增多,在游戏中他们不但能反映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现象,而且能反映从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听到、看到的,从成人或同伴处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中小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在游戏时有较强的游戏目的性和独立性,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有较好的游戏合作水平,有较强的游戏评价能力。然而,随着不同角色的渗透、与本位角色相似度的提高,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情感倾向和对他人的评价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④
“同伴接纳类型是对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整体评价,是社会认知的综合放映,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幼儿解读社交问题的策略。”⑤
“受欢迎幼儿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社会问题处理者、有效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⑥
总结:大多的文献点明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特殊性”,因为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多了,生活的积累多了,所以与同伴间的交往情节日益丰富,他们在游戏中的冲突也日渐凸显。
“儿童在解决冲突中运用的策略有这样四种:第一,减少付出,即当解决方式会导致一方付出时,会遭到该方的反对。此时若找到减少或消除付出的办法,就可以使双方的意见一致;第二,补偿,即找到一种办法补偿让步的一方;第三,互相捧场,指双方各让一步,以求意见统一;第四,架桥,指想到办法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新选择。”⑦
启示:关于“大班幼儿的交往”是国内外诸多学者长期研究的内容,他们从幼儿的交往类型、幼儿的交往定位、幼儿的交往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笔者所要研究的内容又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角色游戏”中的幼儿纠纷解决策略。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模仿游戏,又有其特殊的意义在:角色游戏没有目标,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参与活动。那么就为幼儿交往提供一个相当“自主”的平台,而将“大班幼儿纠纷解决策略”的研究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交往的影响因素
“游戏时幼儿发展和生存的主要活动。”⑧
角色游戏能让大班幼儿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幼儿发现交往的问题,解决交往的问题,从而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同时,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也随之出现,使同伴交往摆脱单线的行为互动,达到更高的丰富情感的互动。他们在游戏中的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中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结:角色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班幼儿体验、宣泄交往中的情感,丰富了交往的类型。
“在角色游戏情景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可以分为十大类。其中发起交往此略有主动邀请、联合、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七类;应对交往策略有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拒绝八类。”⑨
“角色游戏帮助大班幼儿去自我中心。大班幼儿已经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学会将自己的意见同比人的意见协调起来,学会相互理解和帮助。角色游戏促进了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其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协作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等交往策略。角色游戏干预有助于干预效果的概化,保证幼儿习得新技能在训练课堂之外的适当情景中得到应用。”⑩
启示: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交往的促进和谐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一次次讨论、纠纷中,不断总结交往中的经验教训,在自省和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角色游戏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游戏中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规则,以及交往过程。因此,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来体验成人的生活继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所以“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不仅是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更是引导幼儿“从游戏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解决纠纷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然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争相扮演一个角色、加入别人的游戏等,游戏也常常因此陷入困境,为了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会试去认识和理解同伴的想法,学着去处理与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
总结:在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幼儿解决纠纷策略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之一。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性,不同于物理现象的特性,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进行度量。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又能通过它成功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一个人怎样解决问题,取得了什么结果,就可以判断他能力的大小。”
“同伴纠纷的解决策略直接影响同伴关系的质量,纠纷处理不当与攻击行为、同伴拒绝密切相关。”
启示: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直接的途径之一莫过于同伴交往,而同伴交往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存在着许多“冲突”和“纠纷”,幼儿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纠纷,如何在游戏场景中解决当前的问题,幼儿最直接面对浓缩的“社会生活”,表现其社会经验(成人模仿、同伴干预、教师引导等)和处事能力。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现状,参考“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针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观察,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纠纷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为探索培养幼儿解决纠纷能力提供指导依据。从而进一步推进游戏发展,推动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注释】
①吉林大学幼教中心. 适应群体生活,培养交往能力.
②王芳.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河南大学,2010.5.
③刘晓静.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2.4.
④刘金花 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24.
⑤Rubin K H. Krasnor L R. Interpersonal problem competence in children. In: V. B. Van. Hasselt and M. Herson(Eds). A life Perspc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92:133-178.
⑥Erwin P G..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Chiehaster, Wiley.
⑦Sarah Trenholm & Arther Jens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 International Thomson pblishing 1992: 29-31.
⑧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⑨周丽华. 游戏情景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⑩吕云飞. 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河南大学,2001.5.
彭聃龄 主编.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02.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角色游戏;游戏环境;选择机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59-02
一、问题的提出
1989年11月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今天,人们对儿童的权利有了新的认识,并达成了以下共识:儿童不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生活和活动,不应将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儿童应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这些现代儿童观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指导
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它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人在2岁左右便进入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的萌芽时期。然而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包办代替、教师的权威形象,无疑是遏制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教育者应顺应儿童的发展,充分发展儿童的潜能,焕发出儿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提高主体意识。培养发挥三岁幼儿的自主性,我认为角色游戏是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幼儿自主自愿地在假想的情景中,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的游戏活动。
三、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自主性
1.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皮亚杰说过: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幼儿的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情景的差异。环境、心情、气氛等对游戏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①良好的心理环境。小班幼儿刚入园,对环境本能地存有陌生感、畏惧感,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更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教师应尽可能让幼儿感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受重视的。教师可以置身于幼儿中间给予身体的接触,或蹲下来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你想玩什么?”“想和谁一起玩?”“怎么玩?”“在哪儿玩?”用目光交流情感,用微笑缩短距离,用鼓掌来传递信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做,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想玩的游戏,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②丰富的物质环境。A.游戏场地:足够的游戏场地是幼儿自主开展游戏的前提。游戏前,我们划分出了几块比较安全、宽敞的区域,带领幼儿参观,让幼儿知道这里可以玩他们想要玩的游戏。B.游戏材料:充裕的游戏材料是幼儿自主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我们提供了大量地仿真性的游戏材料,如桌子、小床、炉子、小碗、小勺等,并且把它们分类集中放置在场地一角,供幼儿自由选择;另一些如纸盒、塑料瓶、玩具等废旧、安全、卫生的物品,我们则放置在“宝贝箱”里,让幼儿自由地选用作为替代物,如浩浩用纸盒当电视机、好好用塑料瓶当调料瓶、美美用方形玩具当切菜板,等等,以此去实现他们在游戏中的新思维、新创意。
2.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早在4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六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一切生机勃勃的主动性都是在最大程度地享受、体验自由后带来的。因此,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身心得到无比的放松与愉悦,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①变教师确定主题为幼儿自选主题。小班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能力弱,往往不知道可以玩什么。我们采用了积极的、较为具体的提问引导,“你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你看见过什么好玩的事情?”“平时爸爸妈妈会带你做什么?”“谁想把这些好玩的在游戏里玩出来?”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游戏。如月月在春游回来,玩起了“梅花山公园”,蒙蒙去医院看望外公后,玩起了“儿童医院”等。②变教师指定伙伴为幼儿自选伙伴。我们让提出主题游戏的幼儿优先选择伙伴,“你想和谁一起玩?”“你的游戏需要几个人?”“大声地去请你的好朋友!”。对于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我们则鼓励并帮助他找到能干的幼儿搭档,使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的赞扬声中激发潜能,能力弱的幼儿在共同游戏中学习、模仿,增强自信。③变固定材料为自选材料。以往主题游戏的活动材料都相对固定,如门只能是娃娃家用,别的主题游戏不能采用,而将游戏材料分类集中摆放后,幼儿可以自由选用,构造自己想要的主题场景。如蒙蒙的“儿童医院”就用了原先娃娃家的围墙和门。然而,小班幼儿对于材料的灵活使用与布局安排上有所欠缺,我们便在游戏前给予说明,并启发、帮助幼儿归纳、整理某些材料的多种用途。如:“泡沫垫可以做什么?”“它像什么?”“怎样拼接?”“拼接起来又像什么?”……结果,蒙蒙用它拼起当成了病床,文文则把它拼接后竖起来当成了隔开卧室与饭厅的墙。④变指定场地为自选场地。幼儿可以与同伴商量,自由选择教师事先划分好的几块场地中的一块,自主布置游戏场景,玩自己想玩的游戏。⑤变教师设定内容为幼儿自定内容。强大的内动力是个体自主性发挥的关键。因此,我们坚持少对幼儿说“不”,而多说“你想怎么玩?”“别害怕,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会玩得很好!”等鼓励的话,帮助幼儿独创性地设定游戏内容。如月月的“梅花山公园”对小孩实行“免票入园”,蒙蒙的“儿童医院”住院处可以让“爸爸妈妈陪床”,等等。⑥变教师制定规则为幼儿自定规则。我们鼓励幼儿参与讨论,“你认为可以怎么玩?”“你有什么不同的玩法?”“觉得怎么玩会更加好玩?”等,帮助幼儿比较并推广较为可行的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例如:原先医院的两位医生总是做同样的工作,于是顾了看病处,顾不了住院处,顾了住院处吧,又顾不了看病处。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他们应该分工――一个人负责看病处,一个人负责住院处,有时可以“换岗”。在大家的帮助下,调整了游戏规则后,两人各行其是,玩得井井有条,“病人”都说“医生”很负责。⑦变教师评价为幼儿自我评价与相互交流。小班幼儿缺乏评价经验,于是我们让幼儿先从介绍自己在游戏中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开始说起,逐步过渡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如“你觉得售票员好吗?好在哪里?”。多引导幼儿正面评价,鼓励幼儿的自主行为。
四、思考与体会
1.小班幼儿的自主性刚处于萌芽状态,教师应多去关注,了解幼儿的游戏,观察理解幼儿的想法与做法,少讲解、少干预,做到“有扶有放”,让幼儿的自主性持续发展。
2.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自主、自由,并非是幼儿是为所欲为、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的规则、秩序下的自主
3.小班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其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梅花山公园的售票员,不管来的游客多少,只卖一张票,于是我以游客的身份加入其中,一边买票,一边假装生气的说“我一个人来玩就买一张票,他们那么多人来玩也买一张票呀?”,启发售票员发现问题,自行纠正,实现“不教也是一种教”的效果。
4.小班幼儿好模仿,一旦出现新情节,都跟着学,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启发、鼓励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玩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新情节。到学期末,我班共出现了“雨花台公园”、“儿童医院”、“梅花山公园”、“幼儿园”等多个新主题游戏,娃娃家中的新情节则层出不穷:“爸爸妈妈”们发明了空调、油汀、热水袋,给宝宝取暖;发明了热水器给宝宝洗澡;孩子住院了爸爸妈妈轮流照顾,等等。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该珍视孩子的自主性,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并尽我们所能为孩子创设有利于自主性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参考文献:
这里没有秘密,而这里又充满了秘密……故事,即将发生!
在上期栏目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故事分镜师Emma Coats的11条讲述故事的小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尝试一下呢?此外,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接受笔者在人家的观点下面“乱”加批注呢?祈祷大家能够喜欢咯。言归正传,相信有不少读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余下的11条技巧了,于是现在我们就来进入正题。
技巧12 忽略自己的第一个想法,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把这些人人都能想到的主意放在一边,给自己一个惊喜。
其实,有时候想法就如同电流或者水流一般,总是会顺着阻力最小的通道流淌。只要你坚信能够想到一个比此前更好的主意,那么通常你一定会得到它。比如,有一次我必须要在15分钟的时间内创作一个以扮演为主的短冒险,以供几个尚无游戏经验的新手玩家进行游戏。我大脑中首先冒出来的想法就是经典的“变形怪”剧情——村里的一名老者无故失踪了,需要冒险者们深入怪物洞穴救回老者,但是玩家却最终发现这个老者是由变形怪假扮的,故事由此继续展开……我感觉这个故事对于我的玩家来说,会有点平淡无奇,于是我把变形怪的身份安插在了了老者的小孙子身上,让它去欺骗冒险者,敦促冒险者尽快离开村庄去寻找它的爷爷;而怪物趁机离开巢穴并进攻村庄,不但躲过了冒险者(他们总是很强大),更是有机会对村庄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这一切“巧合”都需要个合理的理由,我便把整件事情的策划全部“交给”了那个聪明的变形怪。现在,这个故事结构已经足够复杂了,只需要再把一些细节完善。所以,对于这一点来说,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我们往往会被此前所玩过/读过的各种故事所影响,很难创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不妨如此这般,强迫下自己咯!
技巧13
让你的角色拥有自己的观点。作为作者,也许你更喜欢“被动/易变化”的角色(便于控制),但他们绝对是读者杀手。
对于游戏主持人来说,你需要牢记一点:NPC也是人,他们也会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所以将你的NPC(尤其是那些戏份较重的角色)尽量刻画得更细致一些,如果你能让他们在故事中拥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点,你的玩家也会因此而对他印象深刻。根据我的经验,许多有趣的NPC会成为你们几个朋友未来几年的共同话题喔~XD。
技巧14
为什么你要讲述【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信念敦促你写下这美妙的故事?它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你要讲述一个故事,那么你首先要明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换个角度,对于游戏主持人(此时他还可以化身为编剧、剧情策划,等类似的职业名词)来说,如果你想要创作一段令玩家难忘的故事,那么你的故事对于你而言,应当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重要到让你想要去和其他玩家分享,想要将之通过共同游戏的方式来讲述,想要看着它在大家的面前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是精彩的故事,才会是令人陶醉的故事。
技巧15
这么做他/她会得到什么好处?给我们一个理由去支持你的角色。如果他们失败会怎么样?让我们知道后果。
理由,理由,还是理由!没错,任何英雄之所以肯站出来,都是因为某种理由的。单纯地派出一群地精去让玩家屠杀实在是一种无聊的方式,可是如果你安排一群嗜血的地精,冲进城里的孤儿院(由玩家捐赠的,或是某个玩家角色成长起来的地方)去袭击那些儿童,我想大多数玩家便不会再需要更多的理由了。记得,要让那些城市守卫去疲于应付那些更麻烦的事情吧!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主持人通常会有预设的一些情景或氛围,如果主持人不能够充分地调动起玩家的积极性,不能够充分地让玩家感受此时此刻的环境,那么这段时间必然会沦为又一场的投骰大赛,当你让那些嗜血的地精肆意地欺侮这些三岁大的孩子时,你一定会看到玩家们飞一般地冲进怪物堆里,奋力战斗的!
技巧16
在某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下,真实诚恳的描述会为你的故事增添可信度。
首先,我觉得这一条技巧应当赠予每一位玩家,因为在桌面角色扮演游戏里,玩家角色时时刻刻生活在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以及游戏本身产生影响。出色的故事往往因为玩家的认真投入而诞生,糟糕的体验时常是因为玩家的“超游”行为而出现。而对于主持人来说,保持你所操控的NPC在游戏世界中始终如一,是非常必要的,随时提醒自己这些NPC的动机是什么、会作何反应,能够让你的角色更加真实,游戏世界亦更加真实。
技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