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杨震字伯起

杨震字伯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杨震字伯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杨震字伯起范文第1篇

杨震字伯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鸿门宴》 训诂 校勘 句读

一、得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字,课本失注。

谨按:“得”当训为“及”,如《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得”、“及”为互文。同书班固《东都赋》:“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宋玉《高唐赋》:“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皆作“及”字。张衡《西京赋》:“鸟不暇举,兽不得发。”“得”、“暇”为互文,“暇”亦“及”义。

又,《战国策·秦策三》:“后虽悔之,不可得也矣。”《吕氏春秋·》作“虽后悔之,尚将何及?”正作“及”字。

又,《孟子·梁惠王上》:“国君进贤,如不得已。”今人刘如瑛《诸子笺校商补》:“此言国君进贤心切,惟恐不及。”明以“及”释“得”义。

古书“未及”连文例,如《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又如《后汉书·侯霸传》:“惟(侯)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未及爵命,奄然而终。”

然则“未得”即“未及”,犹今方俗语所谓“还没来得及”。

二、失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失”字,课本失注,或以为“失去机会”,非是。

谨按:《说文·手部》:“失,纵也。从手,乙声。”清·段玉裁注:“在手而逸去为失。”按:段说甚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纵”为互文,“失”即“纵”义。

字或通作“逸”,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晋·杜预注:“逸,纵也。”又通作“佚”,如《书·酒诰》:“群饮,汝勿佚,予其杀。”汉·孔安国传:“民群聚饮酒不用上命,则汝收捕之,勿令失也。”

而“纵”即今语所谓“放跑”。如《汉书·高帝纪上》:“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按:“解纵”即“解放”。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刘备不可纵。”宋·陈亮《酌古论·李靖》:“南收孟获,七擒七纵。”并皆“纵放”义。

然则“急击勿失”,即“急击勿纵”,换用今语表达,犹言“赶紧攻击他,可不要把他放跑喽。”

三、从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从”字,课本失注,或以为“随从”之“从”。非是。

谨按:此“从”当训“送”。古书“从”有“送”义,如《吕氏春秋·节丧》:“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汉·高诱注:“从,送也。”《战国策·秦策四》:“吾特以三城从之。”《韩非子·内储说上》“从”作“送”。《韩策二》:“不如以百金从之。”其上文云:“以车百乘重而送之。”作“送”。皆其证。

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敦煌本《文选注》:“遣中郎唐蒙,赍帛遣诏,征巴蜀千人,兵粮送从。”乃二字同义连文之例。

《鸿门宴》下文记张良谓项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正作“送”字。

四、距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关”,课本读为“拒”,训“把守”义。非是。

谨按:《说文》:“距,鸡距也。”《汉书·五行志》:“雌鸡化为雄,毛衣变化而不鸣不将无距。”唐·颜师古注:“距,鸡附(跗)足骨,斗时所用刺之。”即鸡跗足骨后所生之尖锐突起。以其内有骨质之髓,外被角质鞘,故可为战斗之用。今扬州方俗语犹有此谓,唯讹其读如“渠”而已。

此尖锐突起自跗足后向下歧生,故“距”引申之则有“支撑”义。如《汉书·李陵传》:“(路)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李)陵后距。”又,同书《西域传上》:“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后距。”“后距”即今语所谓“后援部队”,“距”乃“支撑”义无疑。字或通作“歫”,《说文》:“歫,一曰枪也。”清·段玉裁注:“《木部》:‘枪,歫也。’两字互训。枪者,谓抵触也。”“抵触”亦“支距”义。

“距”此义若就“闭”字形体说解之,则尤其彰明。《说文·门部》:“闭,阖门也。从门,才,所以距门也。”段玉裁注:“从门,而又象撑距之形,非才字也。”按:段说是,然有未尽。盖文字之造,本于六书,一点一画,皆有意义。以“才”字论,“一”当指门闩,“丨”应是门缝,“/”殆为距门之木。

门既合扇插闩,又以直木相撑,则牢不可开,故“距”引申之又有“关闭”义。如《汉书·武五子传》载巫蛊事败后,“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能脱,即入室距户自经”。即其例。又,汉·刘向《九叹·惜贤》:“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亦二字同义连文之例。

“距”之“关闭”义于上述“距门”、“距户”外,亦用于“关门反距(拒)”之语。如《后汉书·文苑列传》载杜笃《论都赋》:“是时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唐·李贤注:“恐西都置关,所以拒外山东也。”《文选·张衡〈西都赋〉》:“是以关门反距,汉德久长。”唐·李善注:“言居西而距东,居东而距西,故言反也。”二李释“反距(拒)”似未谛,“距”应训“闭”。所谓“关门反距(拒)”,言函谷关之门既已距闭,则人西不得出,东不得入。“反”有“兼”义,详见今人蒋礼鸿《义府续貂》“反”字条,此不赘。

若然,则“距关”犹言“闭关”。《史记·高祖本纪》载沛公从鲰生之计而距关后,“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同书《樊哙列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皆其明证。

至于“拒”,实无“把守”义,其与“距”字通用,亦仅限于“对抗”、“抵制”、“排斥”等少数义项,且凭关御敌,亦不得省言“拒关”。如此改读自然不能服膺人心。

五、且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且”字,课本失注。

谨按:“且”犹“今”也。《史记·留侯世家》录此语,“且”即作“今”。《晏子春秋·谏上》:“今为之奈何?”是其义。

他书“且”、“今”异文例甚夥,聊举三例以揭之。如《史记·刺客列传》:“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战国策·燕策三》“且”作“今”。又《史记·楚世家》:“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今人徐仁甫《史记注解辨正》:“且犹今也,《陈杞世家》正作‘今王以征舒为贼杀君。’”又《新序·杂事二》:“且夫齐,亦君之水也。”《淮南子·人间训》、《韩非子·说林下》、《战国策·齐策一》“且”并作“今”。

谓予不信?不妨再举一例。《汉书·高帝纪》:“且人有大功,击之不祥。”《史记·项羽本纪》“且”亦作“今”。

六、要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要”字,课本读为“邀”,训“邀请”义,非是。

谨按:上文记项羽欲急击沛公,项伯因张良曾有恩于己,“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是项伯所挂念者,一张良而已,沛公之生死存亡,则非所计。岂有张良一“邀”,项伯“即入见”之理?《史记·留侯世家》“要”前有“固”字,方切合实情。

窃疑此“要”当训“劫”,犹今语所谓“胁迫”。《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汉·何休注:“臣约其君曰要,强见要胁而盟尔,故云可犯。”《史记·孝文本纪》:“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必不得自征也。”《汉书·文帝纪》文略同,唐·颜师古注:“要,劫也。”《留侯世家》“固要”与此不当异训。

然则“要项伯”,即“劫项伯”,换用今语表达,犹言“胁迫项伯”。项伯为张良所胁迫,“即入见沛公”,适见其为人懦弱。

七、伯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伯”字,课本失注,或以为“项伯”之“伯”。非是。

谨按:上文云:“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唐·司马贞索隐:“名缠,字伯,后封射阳侯。”其下文又云:“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注亦云:“项伯名缠,字伯。”《史记·汉功臣侯表》释项伯被封射阳侯之因曰:“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可见得项伯其人本名项缠,伯乃其字,后以字行。

古代成人间呼字不呼名,以示尊重,此则不然。何则?上文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其下文又云:“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按:“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皆非事兄之道。句中“伯”若再以“呼字示尊”解,则“兄事之”云云势必无着落。

窃疑此“伯”乃“伯仲”之“伯”,即今语所谓“大哥”。沛公亦曾以排行称其兄,如《史记·高祖本纪》:“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既称其二哥为“仲”,自可以“伯”施于“长兄”。

八、谢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谢”字,课本训为“谢罪”、“道歉”。非是。

谨按:项羽欲击沛公,其因有二:(一)沛公遣将距关,不内诸侯,欲自王关中。(二)与秦单独媾和,企图尽有其珍宝。故当项伯面,沛公辩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否认前因;又辩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否认后因。要而言之,其本人无有过错,项羽欲击破之,委实冤枉。若然,则项伯力促沛公“旦日蚤自来谢项王”,便属强人所难。

旦日至鸿门,当项王面,沛公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此谢词先重申双方盟友关系,热络感情。后表白他“先入关破秦”纯属意外,并非重怀王与诸将之约,而轻项王权威。终未将双方有郤归咎于“小人之言”,亦不见一星半点之歉意。

如是,释“谢”为“谢罪”、“道歉”义,自然不能惬当人心。

然则“谢”义究当何解?应之曰:“告也。”如《集韵·祃韵》:“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谢,以辞相告曰谢。”古书“辞”有“辩解”义,如《左传·僖公四年》:“大子奔新城。(献)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辨)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郭)晞一营大噪,尽甲。(白)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是“谢”有“以辩辞相告”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叙此事曰:“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乃其例。

然则沛公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项伯许诺后,仍要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盖以为辨告于我,不若当面辨告于项王。

九、四人持剑盾步走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其中“四人持剑盾步走”一语,课本无说。

谨按:此语既言沛公“脱身独骑”,又言沛公“与四人持剑盾步走”,则沛公之至霸上军究为“独骑”乎,抑为“步走”乎?注家有见于此,乃聚讼纷纭:或训“与”为“使”①、为“党与”②、为“挑选”③、为“使跟从④”;或谓“步走”为“徒步逃跑”、为“时走时跑”⑤。此语遂不可解。

其实,此乃一“文中自注”例而已,正文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四人持剑盾步走”乃作者文中自注,所以凸显沛公之“独骑”。今从新标点,于注文首尾各标一破折号,则上述矛盾涣然冰释。何需“叩其两端”,强作解人?

“文中自注”例,今人著作中少见,然而习见于汉代典籍。近人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略加搜辑,得十四例,计《史记》十例,《汉书》三例,《盐铁论》一例,读者不必少见多怪。

又,“等”之语用,表列举不尽,本文列举已尽,则“等”与“四人”不当连属,此又其一证。

十、步走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步走”,课本无注,或以为“徒步逃跑”,非是。

谨按:此“步走”,《汉书·高帝纪》、《樊哙传》皆作“步从”,《太平御览·人事部一百二十四》引同。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明沛公一行至霸上军,同经一道,沛公独骑在前,四人持剑盾在后,则作“步从”为长。盖《史记》原本作“從”,写本脱落“彳”旁,其剩余部分隶书形体与“走”字极似,因误为“走”。

“步从”即“徒步跟从”,如《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于是群臣步从乘舆以出,兵即入殿中,掠宫人、御物。”《晋书·惠帝纪》:“(张)方逼帝升车,左右中黄门鼓吹十二人步从,唯中书监卢志侍侧。”《太平御览·人事部五十三》引臧荣绪《晋书》云:“父难于风波,每行乘蓝车,(长孙)略常步从,远者百里。”同书《释部五》引《晋书》云:“恭帝深信浮图道,铸货千万,造丈六金象于瓦官寺。帝亲迎之,群臣步从,满十许里。”《旧唐书·高宗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古书“步从”词例甚多,而为今大型辞书所不载,故为详说如上。

参考文献:

[1]张志达.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2]王克清.语文学习.1991,(5).

[3]杨本祥,侍问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3).

杨震字伯起范文第3篇

太极十三硬架的式名如下:

搬拦一捶怀中抱,

双插立掌上下飞。

立插指地分上下,

灵猿换背如裆随。

左右使开拦腰掌,

探马一掌扭身随。

云手尽在听风到,

青龙仰面裂云飞。

伏虎只用呼吸气,

降龙一势挫肩捶。

高祖斩蛇拦腰砍,

霸王举鼎力神威。

怀抱琵琶金刚势,

捍卫心气抖身随。

李式门人大多喜欢此拳,后来便成了体用并重的李派太极拳法基础套路之一。其它套路还有太极式、老三推、四门拳、八式大架、八式小架等。

习练太极十三硬架要分三个程序。对于初学者来说,就要从基础学起。下面谈一下具体要求:太极十三硬架易学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单操单练,也可连成套路一气呵成去练。从表面的练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极重技击,实则是养生与技击并重。其总的要求是以定势八法为依据、为基础(请参照笔者以前所写的犹龙太极之定势八法一节),圆满中撑,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藏身形步法火候),柔化与发劲并重,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为其根。发力放劲后不可有丝毫间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静待动(制动),一触即发。凡发手放劲要有崩炸之力。初学此拳要分三个程序练,然后再精益求精。三个程序如下:

一、必须按照规矩要求去练。先慢后快,先柔后刚,先划道后归整,周身上下合乎法度,内外合一把劲走整。

二、勤习苦练。待套路纯熟后,不但动作内外合一,要使内气内外合一,继而刚柔相济并重,快慢相间,有闪有进,有顾有打,发落点正(一起一落),注重闪进、顾打、柔化刚发。发落点正即是真。

三、着细操演,注重身形步法的训练,必要时须两人对练。忌取囿成套,此是假手,长时间下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要真使真打,把套路程序拆散丢掉,要随心所欲地使用。此时的功夫应在身上,力求实战应用时沾身就走,一触即发,应手即扑。以第一势为例,“千变万化不离此一抱”方为真打法。

桩法也称桩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拳无桩法如房无基,内气就不能内外贯通。任何拳术无内气不行,无纵横交错的横力也不行,更谈不上养生与技击。习练十三硬架也是如此,必须有桩法相配合。一般来讲只要调好定势八法,就是一个完整的养生桩。桩法要求:气须下沉,挑好四梢,摆好角度、位置,将展未展,似松非松,自然呼吸,意念勿强(勿忘勿助),即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十三硬架在练法上亦是如此,要求慢而柔,要把柔软功夫放在第一位。欲要增长功力,加强技击性,则须变换角度,调整姿势,从内到外都要强化,这一步应由老师亲自指导去练。

太极十三硬架具体练法

起势:李派太极是道教手起势,两手两臂由身体两侧慢慢上升至头顶百会处,双手变成一横(左手)一竖(右手)的道教手。由右手的大指领气由百会下拉到鼻准、前胸,仍是道教手(气入丹田),这叫开天辟地,分出阴阳,千变万化由此而生。一阴一阳万法之王。起势和收势虽是个形式,但关键的是调气。待功夫纯熟后,可不用起势收势。一切赖于自己调气,又能培养出有动必应、应手即扑的素质来。

第一势:搬拦一捶怀中抱

由道教手演变成跨步侧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同时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脚右腿顺势跟上,双手双臂捋的同时全身带有螺旋之力,左右双腿成叠步,蓄势待发,有前拥之势(如图1)。紧接着右腿向前,双手同时变拳成“搬拦一捶”势(如图2)。要手脚齐到,步到身拥,出手放劲,要有崩炸之力。为了助力,在功法纯熟后,可加喊声。

此是右势,左势相反,动作相同。十三硬架皆是左右练法。

要点:第一势的叠步侧捋(图1),内藏搬、拿、镇、扣及刚化、柔化,要打出极似牛筋劲的内力来,势同硬打硬进无遮拦。

叠步可变成撤步、跨步、偷步、拗步等配合身形的步法。

全部动作不可停顿,要一气呵成。

第二势:双插立掌上下飞

形同双手侧捋,左脚同时向左横跨一步,右脚右腿随着跟 进(可参考第一势,图1),双手划弧到胸、右脚,右身在侧身将进而未进时,“立插双掌”有预动之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见图3);紧接着上步前冲,前撑双掌向前分出上下插之势(有一定距离法度的上下翻飞掌法)(见图4)。

要点:此势较前一势在步法上幅度较大些,横跨步实际是一横,双插立掌的进步实际是一竖,可称“走奇”“踏中”,也可理解为走“偏门”。身形步法与周身上下要灵活一致,虽然前去,但要有纵横交错的混元之力,即横力。

第三势:指插立地分上下

双手双臂环弧形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十字形,双手双臂在不同方位、方向各划一圈(太极拳要有纵横交错之力,所以所划的圈和弧形,都由多方位、多方向混合而成)。然后由掌变成剑指,是龙形掌(剑指是食指中指伸直,其余三指曲而相扣;龙形抓则不然,五指虚中,中指食指带有一定弯度的伸直,太直易折,太曲发死,略有弧形,气通而有劲力)上下分插,左手在上接近于腮边耳旁,右手在下屈肘转腕直插下盘,两脚为叠步,步法不要过老过死,否则难于变化。此是右势,左势相反,练法相同(图5)。

要点:千变万化运用于心,想用劲时气便到,劲从心发。太极拳特定的练法使得纵横交错的混元之力相继而生。在身形步法上,变换要灵活,初练时可叠步而卧,但不要过于呆板;动作纯熟后,要变成侧身前冲,步法横撑,一前一后,前脚带后脚,如图五所示。在用法上可指上打下,也可指中打中,或低使高用,高使低用,在实战中相互参证灵活而用。

第四势:灵猿换背扣裆随

灵猿是灵巧机敏活泼之意。换背意指肩背相通双臂较长,指掌刁抓迅速。我在原先抓掐的手法上增加了掌、腕、小臂的直接使用。即截梢、斩中和闪斩劈砸。扣裆随的手法有崩豁相伴,闪退仍用斩法,以防敌取我裆。因为此势简单而难练,所以先把要点和说明写在前面。

练法如下:上左脚抬右手(拗步),同时用下斩,然后换上右脚抬左手,同时下斩。所落之手脚用的是向前、向下的斩截之劲。再退步闪退,即扣裆随之法,两臂互换各一次,退步斩砸一次,共三次,要求三次动作连贯一致。此为右势,左势相反,练法相同(图6、图7)。

第五势:左右使开拦腰掌

练法:作左右穿云手动作,然后趁势左手上护头部,下用砍掌(要掌根着意),要有韧劲。云手要有起钻落翻之内力;步法是迈跃相结合,即有蹬跃之势,要与手法紧密配合。一二是左右云手,三是拦腰掌。打起拳来要一二三连贯一个劲(图8)。

要点:左右使开拦腰掌是进招时吃手管步欺身之打法。正如拳诀所云:进在云手。只不过比一般云手快而猛些,要刚柔相济,落点发刚劲。拦腰掌是欺身打法,内有靠劲,打人如亲嘴,但也离不开步到身拥。初练时以迈步、手脚相合、内外相合为主,熟练后以迈跃、搓蹬相配合。

第六势:探马一掌扭身随

练法:左势、震脚(震右脚,抬左脚),同时提左腕位于额前,提左膝,右手位于胸前、肘下,此是翻蹄亮掌之势。身体虽带有后仰之意,但要保持身表的中正平稳(图9)。有上就有下,紧接着落脚扑按,双掌一前一后,松肩坠肘,掌心吐力,势往前扑,鼻尖不要超越脚尖(图10)。接下来是探马掌,如图10之右手顺势而出,实际是探刺。请清意“扑”和“探”的手型。探是四指并拢,大指贴食指并内扣,其余四指是紧闭向前探刺,直捅敌之咽喉(图11)。左右练法相同,姿势相反,一左一右循环进行。

要点:震脚提膝要干脆利落,配合吊腕要有豁挑之力和弹劲,扑按探掌要准确迅速,与身形步法要连贯一致,动作要有尺度。不可过小,小则法度不到,大则失去平衡失掉火候,要有圆满绷撑的纵横之力。

第七势:云手尽在听风到

练法:面向正前方,先向左前方45度角走左云手,再向右前方45度角走右云手。此云手与一般太极拳的云手相似。与左右使开拦腰掌穿云手同,请参照进行,再起第三个云手时即变势。双臂交叉,双手由下小腹出向上起至头部,形同如封似闭之十字手,双手双臂沿着两臂方向同时下劈,不同的是左劈偏左,右劈偏右(图12),左右互练,要求同前。

要点:左右云手时的划弧与划圈仍需要起钻落翻。要求松肩坠肘气贯于手。身形步法要协调一致。

第八势:青龙仰面裂云飞

练法:左手圈臂上扬,右手向左向下插。两手两臂交叉划圈、换花,从左向右,同时上左步,虽然是趟步,但要有奔腾之势(图13)。左脚踏实时,双手双臂可变成飞捋之姿势(图14),上动不停,上右脚形同拨腿(脚),双臂连同身体分上下两部分向不同方向发内外合一的巧劲,镇头领气,气势要大些,近乎仰面而不失中(图15),所以叫青龙仰面裂云飞。

要点:此势主要是体现腰部的灵活与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周身上下要和谐一致。原腿法使用方法不变,其使用方法更妙,关键问题是看准火候,有的放矢,效果才好。

第九势:伏虎只用呼吸气

练法:如果打左势,右脚先向右跨一步,左脚跟随,身体和左臂成侧身反背之势,脚不要落地,要虚踏。然后左脚由右向左跨上一步,是斜角45度,要有跃踩踏实之势。同时左手左臂由左至右由下至上划一大弧,至左脸部时要大劈大甩,又似扑按而去,一劈到底。右手右臂相配合,要有相撑相合之劲,要高于左手(图16)。右势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要点:连环不断,气势要大。欲动先收,用吸;落点发劲,用呼。发劲要脆而猛,加喊声所用步法如蛇行∽,要运用自如,气势连贯,蓄发分明,刚柔相济。要调整好呼吸,所以叫“伏虎只用呼吸气”。

第十势:降龙一势搓肩捶

练法:上左脚,右手手指指向左脚尖,左手护在右腮耳边旁,伏身下势(图17),接上动,抢上右步,右手右臂连同全身由下而上突然发力(爆炸力),手往上崩,迈步要大,气势要大,势如山崩地裂(图18)。

用法:若被敌所擒所捋,如对方使顺手牵羊,我则因势利导,顺势而去(下),趁敌不备突发猛力,敌自跌出。

第十一势:高祖斩蛇拦腰砍

练法:提左膝抬左脚,左手护膝,右脚右腿曲而站实,右手抬起护于耳腮之间(图19),接上动,左手往左用斩手,左脚向左拗出落实;同时右手右脚连同身体做180度转体,由右向左转,右手连臂由上往下连劈带砸,拦腰砍(斩)出(图20),故称“高祖斩蛇拦腰砍”。

要点:要想使好手法,必须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还需掌握灵活机动的用手火候,以及使用方式。此是斩劲,但也要配合其它劲力。

第十二势:霸王举鼎力神威

练法:上右脚,同时以右手做引手,左手辅于后(图21),然后坐后步拉前步,再换桩,即左脚落实,将做引手的前手和辅于后的左手,敛至胸前,虽往回敛但要有内圆外崩之力,前脚虚踏,弓身蓄劲欲发之势(图22)。紧接着把双掌分开立起如推托物状,上步向前,拥身发力。由胸下腹上向上发放(图23)。

要点:形同抱虎推山,但抱虎推山有一转身360度,霸王举鼎没有转身,是退闪而进,连顾带打,一同使用,关键是身形步法的巧妙运用和时机火候的掌握。

第十三势:怀抱琵琶金刚势

练法:左脚向左斜跨一大步,要有闪进之意;同时右脚跟随,右手手心向上向外转至还能看到小指,同时往下拉手和小臂向前向上欲发,左手手心朝下,下拉外撑,两臂于胸前要圆撑(图24)。继而一闪(一退)而进,向右前方发劲,势有将物掀起之力,并加以搓力成怀抱琵琶之势(图25)。

要点:跨步闪退中藏有进法和打法。吃上手(或贴上手,一般是吃对方的肘弯部)就发劲,刻不容缓。怀抱琵琶传统说法是护己三绝(护眉心、中脘、裆部)的手法。有拦、切之劲。

第十四势:捍卫心气抖身随

练法:提膝抬手如抱物状,拿起来就用(图26),放劲时落腿落脚,周身发力,并发喊声以助内力。左右势相同(图27)。

杨震字伯起范文第4篇

我虽还未退休,可年龄相当的女同学、女荒友们都已经退休一段时间了,自然聚会越来越频繁。话题除了日常的琐碎客套之外,更多的还是对于儿时(少年、青年)的追忆。慢慢地,就像打开了一本尘封的诗集,润物细无声。而乡愁,就像书中文字的墨香,也浸染上自己的胸口心头。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从记忆源头驶来的那条船上的一叶陈帆,渗透着故乡的气息;乡愁是夹在儿时课本中的一片枫叶,虽然色彩渐褪,可清晰的叶脉却溶解着多彩的无猜童真;乡愁虽然不是甜咸苦辣的味觉极端,可它好比几滴香醋,使你本来紧绷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亲和、几缕温馨。而乡愁对于我,可能不像林海音、龙应台那么细腻缜密、柔情万种,我对于乡愁的界定,就是我儿时的东板桥,以及对我有异样感受的那个特别普通的粮店。

东板桥一条街,从东板桥北口数起,西边这溜儿:菜站(中转级批发站)、饭馆、酒铺、羊肉铺,然后是副食合作社,那时叫13店。然后是菜铺,接着就是北京卫戍区司令罗舜初家。东边这溜儿:剃头棚龚家、粮店、回民小吃白家、车马店,又是一个小杂货铺。再过了织染局胡同口,又一个剃头摊老杨家,然后就是北京的肉食品加工厂。这么密集的商业设施,在50年代就这么个规模,可见东板桥的人气。

我要说的粮店就设在东板桥这条小街的东北角。一个居民区,总有一个粮店。在上个世纪,粮店是和副食店、菜店、烟酒店分开的,这很正常。可为什么偏要说起粮店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打我记事起,或者说我能够打酱油的时候起,买副食、买粮食的事情就由我――这个家里的小男子汉担当了。从每次买5斤分量的单一的棒子面、标准粉,到品种的增加,分量的加重。每次将近半月吃食的购买,都是我来操办。

其实,这对于当时那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正常中蕴含着特殊,因为买一次粮食总得花掉几块钱,可谓一大笔支出。所以有时候,管家的母亲总会留出毛八七的余份,作为母爱的恩赐。而这些钱,对我就是“大钱”了。所以,每月我总惦记着,又该买粮食了。

另一个更本质的原因,我的父亲也在粮店工作,但一直是在北京的远郊。原来在石景山,“”期间调到丰台。据母亲讲,因为早间家里靠父亲的工资买吃食,所以我的大姐每每哭的时候,母亲就哄她:MEN,火车来了,爸爸回来了。所以,我大姐的小名就叫MEN。在我有记忆的日子里,父亲从来没有完整地休息过法定假日,而每周的星期一晚上,他才赶回家来,休息到星期二下午,就又走了。每到星期一时,母亲总会留下一些钱,让我到东板桥的小酒铺打上二两酒,买一些酒菜来。因为时间总是错开,平时我很难和父亲呆上一整天,所以当时对于父亲只是一种理性大于感情的概念。

因为父亲也是在粮店工作,我为了了解父亲,对我所接触的这个粮店格外注意了起来。后来,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我的(母亲,父亲)”,我就开始认真观察起父亲来。

可以说,父亲没有什么爱好,平常也不多说话,只有我哥哥偶尔和他谈起篮球的时候,眉飞色舞。说到杨伯镛、钱澄海,如数家珍,三步上篮,联防盯人,绝对是行家老手。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国家级的二级篮球裁判(业余的不评一级裁判)。平时他到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事,只是在不停地抄写一些东西。我曾经偷偷地看过,原来是各种粮食品种,各种粮食分量购买时的不同组合。当时,商业提倡学习张秉贵“一把抓”(不是后来谣传的“一团火”),而粮食系统就搞“一口清”。父亲异常地认真,到家后不是抄写,就是默诵,好像他回家除了到烟袋斜街鑫园浴池洗个澡,就剩下这么一件事了。我当时看着觉着很好笑,给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父亲的钢笔字比我们学校教书法的老师写得还要好很多。现在想起来,无非父亲还真是把这种能够写得出留得住的字,作为一种硬笔书法修身养性了呢。

当我把这件事写到我的作文里的时候,在学校里得了第一名,但是事后老师跟我说:“你说的一口清,描写你父亲‘爱岗敬业’很生动,但是东板桥的粮店怎么就没有这种事呢?”为此我不服,我特意到东板桥的粮店去观察,这里的确和郊区粮店不太一样。售货员更宽泛一些,买什么用算盘一扒拉,也慢不了半分钟,差不了半分钱。所以,我就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感到了诧异。

因为如此,再加上我每月总去买粮食,所以对于当时粮食的一些事情了解得比较清楚。有时,为了和父亲搭话,便开始问各种各样跟粮食有关的话题――什么叫好米?什么叫籼米?什么叫碎米?什么时候我的粮食标准该长了?为什么北京没有半两粮票……只有这样的话题,父亲才可能给我说出几句完整的话来。通过观察父亲和我见到的粮店售货员,当时的我暗暗发誓:这辈子绝不当又脏又累、和家人没有感情交流的“卖粮食的”。

后来,长大上山下乡,与粮食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全国粮票。当时,按每个人一个月的定量换全国粮票,在报上临时户口的原则之下,转化成当地粮票的同时,还可以含有半斤油票。那个时候,北大荒只有麦子(白面),所以有时候从家里带来几斤好米,几个同学晚上偷偷地围坐在火炕上,几乎不就任何蔬菜,只细品大米的清香。除了怀念家人,更体味到了家乡带来的大米饱含着的深情厚意。

等我返乡回城,父亲退休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老人家乘鹤西去。在整理旧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份写得工工整整的检查材料。(这份检查,我至今珍藏着。)看过之后,原来母亲和我聊起的一些关于父亲的零散事情,一下串联了起来。而对于母亲说父亲是一个老实人,一个“绝不给家里惹事”的人,我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杨震字伯起范文第5篇

爆 金 煮 玉

笋取鲜嫩者,以物料和薄面,拖油煎爆,如黄金色,甘脆可爱。旧游莫干,访霍如庵正夫,早供以笋切作方片,和白米煮粥, 甚佳。因戏之曰:此法制惜精气也。济颠《笋疏》云:拖油盘内爆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二者兼得之矣。霍,北司贵公也,乃甘山林之味,异哉!

土芝丹

芋之大者名土芝,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坳地内去皮,温食,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名土芝丹。昔懒残师正煨此牛粪火中,有召者,却之曰: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又居山人诗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其嗜好可知矣。小者曝干入瓮,候寒月用稻草火煨,色香如栗,名土栗,雅宜山舍拥炉之夜供。赵西安诗云: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盖得于所见,非苟作也(小者土栗)。

柳叶韭

杜诗:夜雨剪春韭。世多误为剪之于畦,不知剪字极有理,盖于时必先齐其本,如烹薤圆齐玉箸头之意,乃以左手持其末,以其本竖汤内,少剪其末,弃其触也。只其本,带性投冷水中,出之甚脆,然必以竹刀截之。一方采嫩柳叶少许同尤佳,故曰柳叶韭(温无毒,归心安五脏,又名藿)。

松黄饼

暇日过大理寺,访秋岩陈评事介,留饮,出二童,歌渊明《归去来辞》,以松黄供酒。陈角巾美髯,有超俗之标。饮边味此,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算。

酥琼叶

宿蒸饼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铺纸地上散火气,甚松脆,且止痰化食。杨诚斋诗云: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形容尽善矣。

凫茨粉

凫茨可作粉食,甘滑异于他粉。偶天台陈梅庐见惠,因得其法。凫茨,《尔雅》:一名芍。郭云:生下湿,苗似龙须, 根如指头而黑,即荸荠也。采以曝干,磨而澄滤之,如绿豆粉法。后读刘一止《非有类稿》,有诗云: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乐我饥。信乎可以食矣。

旧访刘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者,以汤灼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煎。杜诗云: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今既制之,清和之风备矣(又名瑞木煎)。

蒿蒌菜

旧客江西林谷梅(山房子少鲁,号谷梅)山房书院,春时多食此草。嫩茎去叶,汤灼,用油、盐、苦酒沃之,为茹,或加以肉,香脆良可爱。后归京师,春辄思之。偶与李竹野制机伯恭邻, 以其江西人,因问之。李云:《广雅》云:蒿蒌生下田,江西用以羹鱼。陆疏云:叶似艾,白色,可蒸为茹,即《汉广》言刈其蒌之蒌矣。山谷诗云:蒌蒿数箸玉簪横。及证以诗注,果然。李乃怡轩之子 ,尝从江西西山问宏词法 ,多识草木宜矣(蒌鱼羹附)。

玉灌肺

真粉、油饼、芝麻、松子、胡桃、莳萝六者,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样块,用辣汁供。今后苑名曰御爱玉灌肺,要之不过一素供耳。然以此见九重崇俭不嗜杀之意,居山岂宜侈哉!

元修菜

东坡有故人巢元修菜诗,每读豆英圆而小,槐叶细且丰之句,未尝不冥搜畦垄间,必求其是,时询诸老圃,亦罕能道。一日永嘉郑文千归自蜀,过梅边,首叩之,答曰:蚕豆也,俗亦号豌豆。蜀人谓巢菜,苗叶嫩时可采以为茹。择洗,用真麻油热炒,乃下盐、酱煮之。春尽苗叶老,则不可食。坡所谓点酒下盐豉,缕橙姜葱者,正庖法也。君子耻一物不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紫英菊

菊名治墙,《本草》名节花,陶注云:鞠有二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其叶乃可羹;茎青而气似蒿而苦,名苦薏,非也。今法春采苗叶,洗灼,用油略炒,煮熟下姜、盐羹之,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妙。天随子《杞菊赋》云: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杞叶似榴而软者,能轻身益气;其子圆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杞、菊微物也,有少差犹不可用,然则君子小人,岂容不辨哉!

银丝供

张约斋,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一日午酌,数杯后命左右作银丝供,且戒之曰:调和教好,又要有真味。众客谓必脍也。良久,出琴一张,请琴师弹《离骚》一曲。众始知银丝乃琴弦也。调和教好,调弦也;又要有真味,盖取渊明琴书中有真味之意也。张,中兴勋家也,而能知此真味,贤矣哉!

进贤菜

苍耳,耳也。江东名常,幽州名嚼耳,形如鼠耳。陆机疏云:叶青白色,如胡荽,白华细茎,蔓生。采嫩叶洗灼,以姜、盐、苦酒拌为茹,可疗风。杜诗云 :苍耳可疗风,童儿且时摘。《诗》之《卷耳》首章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酒醴妇人之职,臣下勤劳,君必劳之,因采此而有所感,念及酒醴之用。以此见古者后妃,欲以进贤之道讽其上,因名进贤菜。张氏诗云:闺阃诚难与固防,默嗟徒御困高冈。觥欲解恨,充耳元因避酒浆。其子可杂米粉为糗,故古诗有碧涧水淘苍耳饭之句云(苍耳饭附)。

山海兜

春采笋蕨之嫩者,以汤瀹之,取鱼虾之鲜者,同切作块子,用汤泡滚蒸,入熟油、酱、盐,研胡椒拌和,以粉皮乘覆,各合于二盏内蒸熟。今后苑多进此,名虾鱼笋蕨兜。今以所出不同, 而得同于俎豆间,亦一良遇也,名山海兜。或即羹以笋蕨,亦佳。梅许屋诗云:趁得山家笋蕨春,借厨熟煮自然新。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与中朝食肉人。

拨霞供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师,偶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半铫, 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暖热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咏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 嗜古学而清苦者,宜安此山林之趣。因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浑忘是贵家(猪羊皆可。《本草》云: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骊塘羹

曩客骊塘书院,每食后必出菜汤,青白极可爱,饭后得之,醍醐未易及此。询庖者,止用菜与萝菔细切,以井水煮之,烂为度,初无他法。后读东坡诗,亦只用蔓菁、莱菔而已。诗云: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萝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以此可想二公之嗜好矣。今江西多用此法。

真汤饼

瓜圃翁访凝远居士,话间命仆作真汤饼来。翁谓天下安有假汤饼,及见,乃沸汤泡入油饼,人一杯耳。翁曰:如此则汤泡饭亦得名真泡饭?居士曰:稼穑作甘,苟无胜食气者,则真矣。

沆瀣浆

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容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之禁苑,止用甘蔗、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酒后得此,其益可知矣。《楚辞》有蔗浆,恐即此也。

神仙富贵饼

煮术与菖蒲,曝为末,每一斤用蒸山药末三斤,炼蜜水调,入面作饼,曝收。候客至蒸食,条切,亦可羹。章简公诗云:术荐神仙饼,菖蒲富贵花(煮用淡石灰水,必切作片子)。

香圆杯

谢益斋奕礼不嗜酒,常有不饮但能看客醉之句。一日书馀琴罢,命左右剖香圆作二杯,刻以花,温上所赐酒以劝客,清芬霭然,使人觉金尊玉皆埃矣。香圆似瓜而黄,闽南一果耳,而得备京华鼎贵之清供,可谓得所矣。

蟹酿橙

橙大者截顶,括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香橙螃蟹之兴。因记危巽斋稹赞蟹云:黄中通理, 美在其中,畅于四支,美之至也。此本诸《易》,而于蟹得之矣, 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莲 房 鱼 包

莲花中嫩房去须,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酱、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碟,用渔父三鲜供之。向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得诗云:锦瓣金蓑织几重, 游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花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李大喜, 送端砚一枚,龙墨五笏(渔父三鲜,莲、菊、菱汤齑也)。

玉 带 羹

春坊赵纯湖璧会弟竹潭雍亦在焉,论诗把酒,及夜无可供者。湖曰:吾有镜湖之莼。潭曰:雍有稽山之笋。仆笑曰:可有一杯羹矣。乃命庖作玉带羹,以笋似玉、莼似带也。是夜甚适。今犹喜其清高而爱客也。每读忠简公跃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之句,有此儿孙宜矣。

酒 煮 菜

鄱江士友命饮,供以酒煮菜,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且云:鲫,稷所化,以酒煮之,甚有益。第以鱼名菜,私窃疑之。及观赵好古《宾退录》,所载靖州风俗,居丧不食肉,唯以鱼为蔬,湖北谓之鱼菜。杜陵小白诗亦云: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始信鱼即菜也。赵好古博雅君子也,宜乎先得其详矣。

蜜 渍 梅 花

杨诚斋诗云: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地震动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内陆地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