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景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9月的第一缕秋风使大地褪去了夏季的炽热,没有了知了的喧嚣,没有了空调所带给人们的不自然。它引领着我们进入另一番天地,那里会让我们忘记烦恼,只留恋那里的美景。
秋天有着如夕阳般的火红,金黄的稻谷用最美的容颜迎接太阳。它的凄美引无数诗人尽折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陶渊明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他们用美妙的诗句写出了对秋的热爱。都说秋天是凄凉的代名词,因为秋天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因为秋天树叶会飘落,树木会光秃,风中也透着丝丝凉意。古代诗人常常以描写秋景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诗句里的悲凉让人为之触动。但同时秋天也是希望的代名词,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其实在秋天当火红的树叶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一阵秋风吹过,掀起无数落叶时,当你漫步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凄凉,而是一个人的幽静,倾听万物的私语。你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着美景的陪伴。
秋天更是旅游的好季节,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风儿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带走我的汗水,蜻蜓在身边自由飞翔,清澈的河水载着落叶流向远方。我可以尽情奔跑,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可以调皮的钻进稻田里,与那茁壮的稻谷比比谁高谁低。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里面是另一个世界,无数的精灵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忙碌着。这样的景物让我陶醉无法自拔。
秋天,没有夏天的热浪,没有冬天的寒冷。它的到来是自然的馈赠,是为大地的一次洗礼。这样的秋天怎能不爱。
一年级:蓝颜girl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一、腾挪跌宕的变化美
一切艺术之美,贵在变化。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典型的变化美。
国粹京剧何曾没有变化?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中国画的笔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见其变化之丰富。
中国的诗歌,自然也不乏变化之美,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有动静的变化等等。
在中国诗歌中,即使简单的一个“以景结情”的结句,也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之美。下面浅析“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
1.表达方式的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不例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诗歌的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起句写军中宴乐弹奏琵琶。宴乐中不停地转换弹奏琵琶的曲调。可是,琵琶弹奏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总是关山旧别情”。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使用了描法。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正是因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读者据此会产生出各种丰富的感情:也许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结句的描写,是绝处生姿的一笔,使表达手法不显得单调贫乏,让诗歌具有了腾挪跌宕的变化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也得到极大的拓展。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2.动静的变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两句是精彩动人的动作描写,是精彩的音乐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描写了一个美丽空蒙的静景,“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静谧空灵的景色,多么宁静。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将动静的变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看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使用动作描写铺叙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竞龙舟。末尾写景,以景结情。
此词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最富变化的诗歌之一。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前面的热闹场景和后面“以景结情”的“寂静”场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动静对比”。此词突出体现了变化之美,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视听触感的变化
视听触感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也会使诗歌富有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这首诗。
瑶?摇瑟?摇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别离的悲怨。起句“冰簟”点明时令是秋天,地点是闺房。着重从触觉去写。“银床”形容床之精美,从视觉去写,也表明了的身份。“梦不成”是因为相思,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但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可见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叙事,次句写夜空景色,也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因为夜长不寐,好梦难成,于是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图。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的无限惆怅。
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属于描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此词动用多种感觉,将月夜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赵彦端的《点绛唇途中逢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作者久别重逢老朋友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作者此时惆怅万分,因为“我是行人“,却“更送行人去”!
结句“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以景结情,将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寒蝉鸣”写声音,是从听觉方面写的;“斜阳暮”是色彩,是从视觉方面写的。如此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色彩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等等。
二、含蓄蕴藉的委婉美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尽意,书有不得至于尽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潜发。”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也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古人为诗,多喜欢追求含蓄美。能够起到含蓄效果的艺术手法可谓门类众多,但“以景结情”却倍受人们推重。因为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含蓄蕴藉让读者于“有尽”里见“无垠”,能够拓展艺术空间,激发审美情趣。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阐释“以景结情”的蕴藉美。
并?摇州?摇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烽火起云间”属于“以景结情”。这末尾的诗句究竟包含多少丰富的意蕴?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垂泪之时,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作者见到眼前此种情景,自然也会对征人产生无限同情。以景结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可见一斑。
再看下面这首唐诗: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结句“霜叶满阶红”以景物结情,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并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霜叶”运用双关手法,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诗人对政治风雨的毫不在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全部包含在结局的景物描写之中,可见此诗结句的含蓄蕴藉之美。
三、天马行空的想象美
“含蓄蕴藉”是就诗歌“以景结情”这种表达方式作者提供的丰富意蕴而言的,空白艺术则是就在读者提供的这种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上读者产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任何种类的艺术所能直接再现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独特的风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艺术就不可或缺,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这个意思。
“以景结情”是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艺术,这种空白艺术给读者有意或无意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以景结情”,这种空白艺术借景抒情,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产生了表达的空白,产生“此时无情胜有情”的作用,显得意犹未尽,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赏析一首唐诗的结尾,体会“以景结情”的空白艺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结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清丽明快的诗句,借景写情,是典型的“以景结情”式的空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联想想象的再创造空间。
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的愉快之情,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扬州又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的地方,诗人的向往之情,面对未来的聚会,诗人产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扬州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难道不会产生人生之无常,天地之悠悠遗憾?凡此种种不都尽包含在此结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