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范文第1篇

2010年12月17日我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和采访的形式,对一所中学初中部的学生进行了“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抽样调查。共发出600份问卷,收回595份,11份作废,经有效性检验,获得有效问卷共584份。

一、主要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绝大多数学生(占83.1%)表达了明确的喜欢阅读课外书的态度。

2.学生的兴趣多样,但喜欢纯文学的较少。多数学生喜欢看卡通动漫类、穿越类网络小说等书籍。

3.绝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易受他人影响。

(二)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动力,它萌生于阅读的准备阶段,属于阅读的始动力。初中生的整体性阅读动机不高,并且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随着升学压力增大,阅读的应试功利意识增强。这反映了当前社会浮躁心态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突出的功利性学习目的。

(三)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1.学生在回答“你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时,49.1%的学生选择“1小时以内”,还有8.2%的学生选择“不看书”。

2.课程负担过重和图书来源成了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据笔者调查, 在回答“影响自己课外阅读的因素”时,有42.4%的学生认为“课程负担过重”,有37.8%的学生选择书太贵。

二、实施课外阅读的对策

1.端正阅读认识

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应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常抓不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

学校、班级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读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培养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强制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目标、拟定阅读计划,并且检查落实情况。其中的关键,就是教师必须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由不自觉地阅读慢慢地向自觉阅读过渡。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阅读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制订阅读目标,拟定阅读计划,注重积累,特别是让学生自己“积少成多,积流成河”,从而把阅读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

4.指导阅读方法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初中生进行科学的课外阅读:

(1)课内外有机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摘抄在笔记上,鼓励初中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发现和感悟写下来。

(3)采用反思和探究的阅读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探究性阅读的对象,并在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作家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4)及时反馈交流。及时交流课外阅读情况,可以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如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剪报、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5.搭建阅读平台

阅读平台的瓶颈主要是“书源”和“时间”。

针对书源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1)创建班级图书角。每班捐书,创建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举行“好书换着看”等图书漂流活动。

(2)创建“书香”家庭。利用一切机会与形式(家长会、校网、校讯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向家长宣传阅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鼓励家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投资,建立家庭图书库,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

针对学生的读书时间问题,可以采用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办法:他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阅读教材外的内容。教学时优化作业设计,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十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6.完善阅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1)每天坚持早自习晨读经典和至少10分钟的下午自由读活动,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督促、检查、评分,每周将检查情况汇总交德育处,德育处每月对各班的读书情况进行通报,并对各年级的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

(2)每个班级实行小组捆绑考核制度。由班主任带领班委,对读书纪律、读书效率、读书心得等进行督促、检查和评分,每周小结,每月公示,列倒数第一的为班上捐献一本书。

课外阅读范文第2篇

(1)很多人认为课外书籍是闲书,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总想方设法使其远离它们。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毕业生家长,更是将课外读物视为“洪水猛兽”,生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沉溺于其中不思进取,因而严密监控,时时“清理”,使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原本正常的、必要的课外阅读“拒之门外”。

(2)随着中外名著陆续搬上影视屏幕,好多人片面地认为已经“看”过了这些文学名著,甚至觉得那些由声、光、电塑造出来的视觉形象比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再经读者大脑“重塑”的形象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因而忽视了对原著的品读。

殊不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塑造极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同时,它的语言必定是生动、奇妙且又符合语法规范的,它的结构布局必是富有创意且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写作的借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这些,是那些视觉形象远远所不能够传输的。此外,影视作品的消遣性、娱乐性强,在知识的吸收、掌握、积累方面远不如阅读作品效果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难怪有人感叹“有钱人泡酒吧,没钱人泡电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视的声光形象的特殊魅力,正吞噬着许多当代人本该在书桌前度过的宝贵年华。

另一方面,随着考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综合科目测试的推广,对中学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广泛涉猎,使其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全才”。那种“死读书,读死书”,抱着课本以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已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要。从以上角度出发,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课外阅读不仅是应试教育下学生升学的“敲门砖”,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当前,人们倡导的观点是,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即怎样学习,怎样思考。要教育学生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人们都知道,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单靠每学期语文课本所选的三十多篇课文是不够的,正如“学习全凭自用心,师傅不过引路人”的作用一样,课文对学生的阅读只起到“引路文”作用,通过对选文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要掌握阅读方法,掌握阅读各类文体的技能、技巧,在课堂上由教师将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引路人”与“引路文”的有机结合。这样,在正确的引导下,做到了广泛阅读,阅读大纲规定的“课外篇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学习成绩,通过阅读提高文明素养。

课外阅读是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当今与素质教育并行的应试教育,临考复习时的题海战术,弄得学生精疲力竭,偶有“叛逆者”忙里偷闲,也常遭“当头棒喝”。没有平时有意无意地浏览积累,就不会有“厚积薄发”的“一鸣惊人”,没有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就不会有“心有灵犀”的“临门一脚”,为应试而做题,为功利而读书的学生,不会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课外阅读范文第3篇

一、师生共读,营造学校阅读氛围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的先锋,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阅读滋养底气,阅读能让教师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也是老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从阅读中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语文课堂不再僵化、刻板、生硬和枯燥。但据调查教师中每天读书在2小时的人不足20%,一些中学老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一本教案走天下的语文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育思想还非常普遍。很多教师还是在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和书本内,把学生关闭在乏味的说教中,根本无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反而使他们感觉到语文阅读的枯燥和乏味。

师生共读,要发挥课堂阅读的引领作用,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调动自身阅读优势,创建动情的、个性化的阅读课堂,用教师阅读来引领学生阅读;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倡导的阅读风气,用课堂的阅读引领课外阅读。比如,有的教师以评书的形式组织教学“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常常让学生们舍不得下课,进而引领他们走进四大名著,欣赏和品味名著带来的精神愉悦。

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教师丰富阅读的感染与熏陶,感受到教师身上由阅读积累的深厚人文修养和文学文化魅力,并让学生感觉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慢慢引领着他们进入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不断挖掘自己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点,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情趣,在师生共读中一同体会读书之乐,在课堂和校园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把孩子业余时间节假日吸引到书店,使读书慢慢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二、亲子共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阅读在学校要有氛围,在家庭里,也同样要构建一种适合阅读的环境。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学生除了学校的学习外,课余时间大多用在各种补习班、培训课上了,根本没有时间去自由阅读,另外家长也担心孩子大量阅读会影响孩子成绩。其实这些都是多余的担心,因为喜欢阅读的孩子能在阅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学到很多的知识,还能够开阔他的思维,丰富智力背景;而从不阅读的孩子知识面窄,除了课本就是作业,学习兴味寡淡,学习方法古板,思维僵化,生活枯燥,对整个学习没有兴趣,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学习就是任务,而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增加见识和丰富自己的快乐的事情。所以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和学生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只有亲子共读,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至少在阅读时间段内给他们安静,如果外部环境都是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怎么可能要求孩子静下心来阅读呢。现在很多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孩子的亲戚、长辈、邻居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家里很少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籍,所以家长要结合孩子兴趣订阅些书刊,让家里充满书香味;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阅读的榜样,与孩子一起阅读,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及分享书中的快乐。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亲子共读”活动,这些活动倡导让父母也能够投身于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教育中来,提倡家长们利用闲暇时候、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多读书,读好书。让家长参与读书,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家长通过阅读明白了“先当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后做好家庭教育的家长”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家给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分享读书方法与乐趣,营造品析、评价氛围

课外阅读不仅仅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应该引领他们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针对什么类的书籍要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对同一本书中什么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让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许多同学对课外阅读认识是十分浮浅,认为对书中的内容作一个大致的了解或把情节看懂即可,对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却不能作进一步的思考。读书不仅是要看懂其中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表现手法、语言表述的写作技巧及刻画人物的风格特色等,同时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很多书是可以反复读的,每次读,年龄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当时的心境不一样,读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品读、分析书籍,评价书籍的氛围,让他们对已经阅读过的书籍进行评书论道,让学生自己把书中思想和观点说出来,传递给大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书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评价,品读不但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此来激起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向这一高层次的阅读水平努力进取。

课外阅读范文第4篇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难堪现状,我们都有责任去深深反思,为什么不能重视课外阅读?为什么不能落实课外阅读?我们以后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我觉得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是课外阅读被学生忽视的直接原因。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并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加上繁重的作业,很高的书价,有限的课外读物把学生逼到一种近乎真空的境地,让学生和真正的课外阅读遥不可及。所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条件,即能有一定量的书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熏陶,逐渐培养课外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变得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呢?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书,办好班级图书角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它把学生分散的书籍集中起来,便于操作实行,也比在图书馆借阅更灵活方便。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把握、赏析和领会文章,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并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风气,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做起,进而端正学生阅读动机,养成读好书的自觉性,逐步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那么,到底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学生如果在阅读时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前要有一定的兴趣。阅读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知识的行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给学生的阅读安排时也要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安排,由浅入深,给学生创造个人收获的机会和成就感,给学生以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渐养成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创造的良好习惯。

2.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情体味感悟

流传至今的众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并盛传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这需要读者用心体味,这也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一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能够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3.开展阅读竞赛,通过提问阅读问题激发兴趣,增进兴趣

在学生之间开展读书竞赛,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寻找答案法: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出示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在文章中寻找出答案,这种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合作法: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教师设置一些问题,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加以思考,然后再按各个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通过合作的方式,也能很好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三、切实检查落实好学生的读书情况

检查落实好学生的读书情况,是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重要一环。有检查才会有落实,要知道,再好的方法、再好的指导,如果课后得不到落实,最终都只会流于形式。有很多中学生有应付作业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不检查督促,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长此下去,后果便不难想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而且我们要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把阅读成果加以展示,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

检查也可以发现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借此也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才会最终达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

课外阅读范文第5篇

一、介绍名篇佳作,与学生共赏

阅读首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妙趣横生。在上阅读欣赏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一组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确定好并选取好阅读欣赏材料。众所周知,在教材文本中,其选编的课文多数是名师名篇佳作,我们通过有意识地介绍该组教材中的文学大师,并概括其教材以外的经典名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学大师,感受其名著艺术魅力,与学生共赏。例如:在学习了《丑小鸭》一课后,我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了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安徒生童话》,在学生认真阅读之后,及时开展了“我讲安徒生童话”的故事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分享了阅读带来的快乐,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一箭双雕之功效。后来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第二次重新拿起《安徒生童话》来阅读,再次读读《丑小鸭》。阅读之后又召开“我眼中的安徒生”、“我喜欢的安徒生童话故事”系列主题班队会,这一次他们能从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分析、写作特点等方面来交流。

学习了《争吵》这篇课文之后我由课文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爱的教育》。在学习鲁迅这个单元时,在初步学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些课文之后借机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乡》、《呐喊》、《朝花夕拾》等精彩原著,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走近鲁迅这位爱国文学巨将的同时,又从课外阅读中寻找到了阅读快乐。

二、重视欣赏课,确定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那么阅读也就结束了。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文学形象,体味作者情感,让学生在欣赏中与作品自由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欣赏课中,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得以自觉阅读,充分阅读。每周定期上好读书课,在一定作品阅读结束后及时有效地开好读书交流会。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交流中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又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学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好的读书方法,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用不同形式的美读,感受作品的魅力

阅读欣赏课可以讲究多种阅读方式,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可以通过故事表演,可以通过好书推荐会等形式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深入阅读

在欣赏课时,教师根据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设计一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有价值,有启发性的问题,再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单位让学生自觉走进作品;还可以情景创设,如:借助媒体播放与作品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影响力,震撼力,有效激发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