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硕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范文第1篇

最近接连参加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引发了我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若干思考。

1)关于“对策”研究的思考。时下,“对策”研究是研究生选题中普遍选用的,这一问题在调查研究论文中普遍存在。的确,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调查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研究作为一项学术活动,它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找出原因,把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清楚就算很不错。而我们的研究生习惯于做出一般性调查之后,马上就提出对策。我认为做此研究应该是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数据收集――分析并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和报告。对策研究不应是研究者的责任,应该是管理者主要考虑的问题。

2)怎样看待“改革”研究。改革研究即根据体育中日常工作提出改革建设的研究,这类研究有一定实践价值。但要把工作研究与学术研究区别开来,而按照人类的活动“可以粗略地分成3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水平。本能活动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基本活动,属于种族遗传性质;经验活动是人类将自己一代代活动的经验积累下来,传给下代,属于演示模仿性质;而有意识的反思则是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出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有些研究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体育专业队管理模式化研究”等就带有明显日常管理改革性质。而学术研究必须有明确的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任何决策都是以经验、专家(领导)意见和研究成果的综合为依据,作为研究者他主要体现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专家(领导)意见是不同的。从研究过程提出的基本系统的要素看,科学研究可分为5个步骤:(1)确定问题;(2)查阅文献;(3)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5)推导结果。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学术研究必须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由此看来“改革”研究与“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把改革研究当作学术研究。

(马卫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硕士范文第2篇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体育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研究生教学能力 培养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103-04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生源的不断加大,无形中给未来的研究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国家和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之外,必须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为就业打下好的基础,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研究旨在检验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培养效果,促进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以期制定一个符合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针和有效策略,为今后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案做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提高未来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同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查阅和收集资料,对有关“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行详细查阅。与本文有关学术期刊30余篇,以及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64份问卷,回收62份,回收率96.88%,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60份,占回收问卷的96.77%。发放专家问卷10份,回收9份,回收率90.00%,有效问卷9份,有效率为100.00%。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再测法,对东北师范大学2013级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发放问卷,在两周之后对20名调查者发放同样的问卷;经重测检验,学生的问卷信度系数R=0.913,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1.2.3专家访谈法为了本研究的需要,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专家访谈法,通过电话、发邮件和谈话等形式对有关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和请教,并收集相关资料,为本文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2.4数理统计法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运用数理统计软件MicrosoftExcel 2007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现状分析2.1.1教学准备能力教学准备能力是全日制体育硕士的一项重要教学能力,本研究主要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说课、教育见习和微格教学几个方面针对调查对象的教学准备能力进行研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大部分同学参加的实践活动次数比较多,只有一少部分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经常参加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同学的教学能力要高于不经常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同学。全日制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只有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院在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同时还需鼓励学生进行小团体的微格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2.1.2教学组织能力

本此凋查主要从全日制体育硕士组织体育类比赛、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和组织课堂教学几个方面针对主要问题进行教学组织能力的研究。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组织过体育类比赛、学生集体活动和课堂教学,大部分同组织过体育类比赛、学生集体活动和课堂教学,在人数方面,组织过比赛的人数要高于没组织过比赛的人数。经常组织比赛的同学的教学能力要高于不经常组织比赛的同学教学能力。全日制体育硕士未来就业,大不部分面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做为体育教师组织体育类比赛、学生集体活动和课堂教学是必备的能力。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建议学院应该多组织类似比赛,让学生来参与组织比赛,为学生创造组织比赛的机会,来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组织能力。2.1.3教学创编能力

在《体育与健康》中提到,倡导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同时也要求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和健康知识的运用。

通过调查,有45.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案设汁能力很强,有26.6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教案设计能力很差,有28.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案设计能力一般。关于现在能熟练掌握几套广播体操,通过调查有20.00%的学生不能掌握广播体操,有31.67%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广播体操,有48.33的学生能够掌握2到3套广播体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创编能力有一少部分同学还很差,大部分同学创编能力较好,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创编能力还有待提高。2.1.4教学评价能力 本研究主要从对自身运动技能满意度、对自身理论知识满意度、根据自身表现能做出正确评价几个方面进行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评价能力研究。关于全日制体育硕士评价能力情况调查,对于“我对自身的运动技能非常满意”一题,有15.00%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的运动技能不太满意,有66.67%的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非常满意,有一少部分18.33%的学生表示一般符合。对于“我对自身的理论知识非常满意”一题,通过调查有16.66%的学生对自身的理论知识不满意,有65.00%的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非常满意,有18.33%的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程谦虚态度。对于“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一题,有74.67%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增强自身的能力,有26.33%的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得不到改正。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对自身的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还比较满意,能够对自己平时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但是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上,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思,自我反思问题有待提高。2.2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分析2.2.1体育硕士教学准备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全日制体育硕士的说课、微格教学、教育见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还是有一少部分的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问和次数比较少,然而实践教学能力是全日制体育硕士最主要的教学能力之一,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那么未来培养出来的体育硕士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日后就业和社会生活中难以有更好的发展。在对全日制体育硕士访谈中,有关“你的教学能力怎么样”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能力还是很自信的,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教学能力还不够好。可以看出,全日制体育硕士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大部分同学非常优秀,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对教学实践能力还是很盲目,教学能力还应该加大重视程度。2.2.2体育硕士教学评价能力存在的问题体育硕士对自身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比较好,一少部分不能准确评价自身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什么样的水平上。通过访谈“你对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否能够用来教学,运动技能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应用、”“能否做出正确的教学反思”等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还可以,少部分学生表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还不够,因为没有真正走入工作岗位,缺乏锻炼的机会。关于教学反思,当对访谈者问道“你平时是怎样做教学反思的”大部分访问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很少做教学反思,只有在出现教学问题的时候才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方式比较单一,总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反思,但为时已晚,全日制体育硕士应该在教学的前期中期和教学后期都要做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全日制体育硕士需要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才能全面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2.2.3体育硕士组织创编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全日制体育硕士教案编写能力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的教案编写能力很差。在对全日制体育硕士访谈中,提到“你平时是怎样编写教案的”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访问者的回答是“根据教材来编写”“根据具体上课的项目来编写”“根据别人的教案或网络上的教案来编写”。有少部分的访问者回答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和技能能水平”“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游戏来丰富课堂的教学效果”添加调节气氛的音乐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在编写教案时是根据固定教材和参考资料来编写,没有重视到学生上课的效果和影响课堂质量的等等因素,在未来的教学中,对影响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各项因素都要重视起来,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案编写能力还需要提高。2.3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2.3.1从体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观念出发

由于对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全日制体育硕士自我教学能力的意识淡薄,这直接影响着对体育硕士培养的实施,违背了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应该认识到下面几点:

(1)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年限短,学位的开设年限也很短,而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是在2009年才开始招生的。可以看出,对体育硕士的培养教育我国才刚刚开始,经验不是很丰富,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学能力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加强对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的重要。只有从自身出发,去找问题的原因,把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体育事业人才,为了我国后续体育人才的培养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脚步。

(2)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学准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传授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创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比赛能力、体育器材制作能力,还包括专项运用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体育保健能力等。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各项能力都应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3)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建立正确的培养观念,注重细节的培养,为全日制体育硕士提供更多锻炼教学能力的机会,完善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能力。2.3.2从体育硕士的导师培养质量人手影响研究生培养教育最直接的人就是导师,“导师指导水平的高低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导师指导学生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养成和专业探索创新精神等。”但是有很多的导师一般是学术型的,遵循传统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在以前,评定导师水平的标准,要看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少只有硕士生导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在传统的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硕士导师,才能够培养出教学能力突出的学生。这样会给导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这需要各学校通过各种关系,来鼓励双导师制度,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应聘请教学经验、实践能力丰富的教师或者教练员来长期合作,共同提高体育硕士的培养。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指导工作,重点突出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校外导师制度,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便利的实践机会,与校内导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为打造社会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共同努力。2.3.3从体育课程设置与编排的实际出发

长期以来,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不是很清楚,导致了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了实践知识的教授。一个优秀的体育硕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并保持与培养目标一致,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相关部门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相衔接,努力追求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实用性人才。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大胆的尝试创新,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和区别对待的原则。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敢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培养手段,实践和理论两者共同发展,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加大术科课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提高术科课的教学质量,在注重必修课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兴趣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要以全日制体育硕士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为目的,开设更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并借鉴其他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大力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2.3.4提倡“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能力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努力的去学习,更离不开自我反思,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而反思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思;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悟到失败的教训和不完美的根源,全力作出纠正,这样就,可以在自我反思中清醒,在自我反思中明辨是非,在反思中变得有睿智。所谓:“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反思自己所处的境况,并努力地寻找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悟到失败的教训和不完美的根源,并能全力以赴去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能够巧妙运用能力与思想,直至获得成功的智者,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有利于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高。3 结论与建议3.1结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培养方案是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标准制定,学科建设合理,基础教育特色鲜明,有利于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传授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创编能力、评价能力、运动器材掌握能力方面相对较好,能够完成和保障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3.2建议建议加强和完善导师责任制,强化校内外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导师要多与研究生交流和沟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全面提升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师梯队的建设,从多层面对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培养,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卓越的人民体育教师;加强全日制体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反思,找寻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以期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参考文献:[1]王宪平著.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教育部著.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杜放,郑洪才,罗鹏,等.“建构主义”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解读[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63-65.[4]陆小聪,曹祖耀,陈静.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的经验分析体育科学[J].体育科学,2010(8):24-26.[5]刘尚礼.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J].体育学刊,2007(6 ):11-13.[6]杜放,张守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审视与考量[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1-144.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Sports Postgraduate and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Chen Siyu

体育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On the Approches towar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in PE Graduate Students

FANG Shu-z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As a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graduate students is a must to meet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and a guarantee for first-class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cause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paper, in the light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approaches to increasingly improvi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cluding setting up innovation-oriented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purring reform in teaching concept and training patter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 of innovation and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incentive mechanisms,etc.

【Keywords】 PE Major,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training approaches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目标,是国家繁荣强盛的必要保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已突破100万人,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短,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相对落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鉴于此,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列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2005年教育部又提出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以及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教育系统必须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必然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任务。甚至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结构。它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思维特征、道德品格和行为方式等四个层面的素质。思想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深层动力系统,只有从意识层面上有了创新的想法,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思维特征是创新的协调创造系统,是形成创新思路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才能对创新问题进行逻辑思辨和方法检验,以保证从幻想到实践的创新过程;道德品格是创新的伦理保障系统,是保障创新成果能够有益于社会的重要保障;行为方式是创新的实践生成系统,是在具备了创新动机以后经过逻辑思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这四个层面的能力特质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研究生个体能力素质体系培养和发展的基本内容体系。

总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从事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的核心能力特征,只有满足这些特征,研究生才能具有较强的理论构思和技术实践水准;思想意识、道德品格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软件保障,从根本上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造福整个社会和他人;此外,研究生的文字表达、语言组织、沟通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样是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应当在本科期间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的质量。

2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与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更应该注意创新性的培养,必须看到,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专业差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要求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2.1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落后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迄今为止,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来划分和设置的,非专业课即指公共课,含英语、政治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多体育院校还不能把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现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与社会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相符合,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跟踪培养、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各不同高校的体育专业,其课程设置也难以突出各个院校的特色,无法体现本校与本学科的学术传统,没有显著的个性特色和学科优势。

2.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导,是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的思想基础。然而,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体育专业究生创新意识较差。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研生大部分经历的是应试教育,而缺乏素质教育的学习体验,从应试教育考试中形成了应试思维和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观念和行动习惯,因此,他们的潜意识更趋向于接受事物、掌握知识、习惯于知识的灌输。二是因为我国从1978年才开始恢复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这导致了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创新意识也有待于提高,这也造成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3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导向的导师

在研究生层级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导师的作用。导师的教学理念、学术责任和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等因素都会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深刻影响,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导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导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尤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处理上,体育专业的导师过于重视传授学理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统一、单一的考试方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体育专业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

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就是竞争的焦点。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一定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创新正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针对体育专业而言,应当从以下路径来积极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1建立创新能力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一个“集静态课程体系设置和动态课程体系安排在内的系统工程”,主要包含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因此课程设置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根本。课程设置应当在专业化和综合化两个维度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专业化一方面要求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口径宽广,另一方面要求重视和加强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体育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取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的主要方法,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专业课程不仅仅意味着知识面和知识的储量大小,它强调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这会使一个人在信息化浪潮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为有效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每门基础课程都是内容广博、用途广泛的科目范畴中的范例,它为学生提供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普遍研究世界的深厚基础。

3.2推进教学理念和培育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严重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定有笼统化、粗糙化的倾向,不能体现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强化研究的综合素质,如书面和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应当贯彻培育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来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还应该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经验,从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3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创新能力强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师应当跻身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用自己的学术知识去诱导学生的创造激情;导师要充分鼓励研究生在体育知识领域中的创新思维,积极帮助学生协调课题研究,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学术环境,避免将学生的学术活动投入到知识创新要求低下的横向课题中去;导师还应为从研究设备、图书资料、研究经费乃至生活上关心研究生的成长,积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氛围。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中,不能仅注重参选教师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更应看重参选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前沿性。另外,还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才培养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激励制度上督促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激励制度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当前体育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往往囿于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限制约束和集中统一,忽视灵活性、动态性,更忽视创新性的培育。因此,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标准,进一步加大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在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应当以各专业导师为主,组成专家评议组,积极发现和遴选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学生,不能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在培养制度方面,应当鼓励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固有局限,在一级学科内实现导师与研究生双向互选,也可尝试实行导师组制度,扩大研究生自由选择课程和导师的权限。还应当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奖励导师或培养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体育硕士范文第5篇

1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目前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能满足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结合培养目标,改变己有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案例教学和基地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教学、训练、组织工作来开展论文选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体育教学、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其从事体育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新路子。

1.2有利于充分调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体育学的录取分数线己经低于其他学科,但是多数的体育实践工作者由于学习时间少和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再加上有体育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在职体育工作人员考取普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非常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单独组织考试,在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上的考试难度比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低,而且没有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这增加了他们继续深造的信心,并为他们顺利考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在职体育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 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的学位层次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试点工作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1.4 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要求上,都是按照二级学科,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试点工作,有利于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把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2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特征

2.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以体育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性学位,它分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另一种是专业学位,目前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职业为依据的,亦可称为职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领域是为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准备的;运动训练领域是为国家、省、地、市级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准备的;竞赛组织领域是为各类体育赛事的体育管理人员和组织者准备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是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备的。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以从事体育运动实践工作的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2.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

从招生对象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

从培养方式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类。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从论文选题和评价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毕业去向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和工作单位有定向或委培关系的继续深造学习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业以后,仍然回原工作单位,继续从事本职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和场地的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2.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规范的、系统的学位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我国己开展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

首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要经过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入学考试,以保证选拔优秀的生源。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必须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统一考试,初试考试科目有外语和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符合初试考试要求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按照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大纲》,各试点单位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各单位的培养方案,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综合性体育专门人才。这种“综合性”是反映在专业学位获得所具备的素质上,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性。

最后,对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均为硕士学位。

2.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严格的培养人才质量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3对我国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与体育学普通硕士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区别是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中央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优秀的体育工作者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其学费的交纳、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毕业以后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消除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的顾虑,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各培养单位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在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建立严密的制度,确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序发展。

3.2 扩大招生宣传,做好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设立的专业学位,考生对其了解较少。各试点单位要利用报刊、电台、广告等媒介或利用各地的教学点进行招生宣传,扩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本单位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要注意把好“入学关”,要经过联考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有条件的学员,保证将来学习的质量。要根据体育工作者文化基础较差等情况,探索出一套新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既兼顾实际情况,又能保证质量的招生录取制度。

3.3 加大工作力度,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各试点单位要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要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建立一支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的,由各相关学科和实践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 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实习基地

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把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体育职业为背景,以注重体育职业能力和体育职业需要紧密衔接为主要特点的高层次学位。因此,要加强体育硕士培养院校与体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保持和发展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体育部门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体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支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5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积极完善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