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走进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就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当然,学生的提问,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估计的。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来产生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草丛中去寻找小动物,学生在地上发现了许多蚂蚁。“蚂蚁怎么传递信息?”“蚂蚁怎么认识回去的路?”……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蚂蚁的好奇心激起了我引导他们研究蚂蚁的热情。于是我及时问学生:“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蚂蚁的研究中来。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尽可能的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螺丝刀、海绵、铁钉、回形针、香烟铝箔纸、玻璃杯、钥匙、碳棒、毛线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的猜测与动手实验产生矛盾,学生们看到香烟铝箔纸、碳棒、铅笔芯也能使小灯泡发光,这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此时学生产生的一个个问题也随之提了出来:为什么它们也能使小灯泡发光?为什么香烟铝箔纸一面能发光,一面不能发光呢?正是因为有了对有结构材料的认知冲突,所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并促使他们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如果学生看到材料马上就能正确猜到最后的结果,学习就失去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探究活动和学生思维都将失去根本和契机。
三、进行合作与实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间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
亲身经历过探究过程后教师还应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细小发现、研究结果,让学生有成就感,交流新问题,能加深学生在探究结果与现有的科学知识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给予赏识评价,培养科学探究志向
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在四个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别装好食盐、沙子、砂糖、面粉,分给四根筷子,先安排第一次实验活动。四个人每人负责一个杯子,在四个杯中加入半杯水后搅拌,观察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实验很认真,还不断去观察别人杯子中的现象。搅拌三分钟后,停止实验,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这时,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对不同的现象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学生发现食盐、砂糖这两杯水中的颗粒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溶解了;装沙子的水变浑浊了,沙子颗粒没有什么变化,沉淀在杯子底部;面粉水变成了乳白色,杯子底部有一些沉淀。引导学生分类:一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另一种物质在水中不溶解。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从而明白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一种方法是看是否沉淀。食盐的颗粒变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沙子颗粒没有变化,沉淀了,所以是不溶解于水的;面粉有部分沉淀,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是不溶解的,还有一部分溶解了。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
《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得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肥皂溶解,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了“搅拌”、“加热水”、“切碎肥皂”等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用“搅拌”与“不搅拌”、用“热水”与“冷水”、用“切碎”与“不切碎”等不同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做好比较实验,要作好“水量、水温、大小、同时性”等量的控制,再探究肥皂块溶解的快慢变化。这个环节的指导很必要,也很重要,关系到学生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成败。
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分两人小组,让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每个实验只需观察2分钟,再分析描述3分钟,整理2分钟,接着再做下一个实验,实验效果很明显。
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花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去完成教材中的另外两个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和作业本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
我认为,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想节省时间,分四人小组让学生同时完成“搅拌”、“热水”、“切碎”三个实验,每人管理一个杯子,结果由于要求太多,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学完全失败了。《怎样加快溶解》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肥皂材料便宜,容易准备。采用两人实验小组,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关键词:科学 教学 生活化 探究活动
科学课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和活动,让科学知识服务生活四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悟与反思。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科学现象,很多现象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说雾天、雷电,这些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但是对于这些熟悉的现象,我们大多熟视无睹,我们大多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却不会去追究他的原因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若我们能合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
一个雾天,去学校的路上经过一片空地,透过车窗,这片空地上空大约两三米高飘着一层薄薄的雾,离地面附近雾很稀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仔细一想,路面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含有热量,路面上方温度较高,因而路面上方较空旷的空地,雾气肯定要稀薄一些。但为何地面附近和高空误会稀薄呢?我后来考虑:雾重的地方说明温度低,如果这种解释成立的话,那么在距离地面两三米的地方应该比地面温度要低。经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其中的原因,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另外,风速对辐射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风,就不会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只能生成一层薄薄的浅雾。
找到了问题所在,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研究雾的形成的时候,我大胆的把生活中的这种现象介绍给学生,接着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感兴趣,我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经常接触生活中的现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他们惊讶这么普通的现象也有自己说不清的奥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
有人说科学老师的办公室就是一个废品收购站,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外人看来都是些废物,在我们看来,一个旧鞋盒,一个牙膏皮,一个旧纸杯,都可以成为我们科学课上的探究材料。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教学材料很多,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我们的要求自己准备,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搜集材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对材料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学习《溶解》一课时,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中,需要很多材料:植物油、粉笔末、洗衣粉等等,这些材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学生来说准备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很多学生还准备了一些其他的材料如面粉、纸屑、细沙等等,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研究内容。
三、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我们在学习研究与实践《春天和夏天里的动植物》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参观花卉大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在野外,野花、野草、各种鸟类小动物,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学生是经常见到的。将课堂搬到花卉大棚中,进一步观察植物的外形,并且还掌握了一些植物经常出现的一些病虫害及预防知识,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和深不可测的,科学和我们非常亲近,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兴趣,开阔了视野。
四、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和活动,让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在认识了植物身体各部分的知识以后,开展了一次科学种植实践活动。自己种植一株植物,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怎样从一粒小小的种子一点点长大,并帮助孩子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定时定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以便及时应对之物出现的病虫害等请况。如遇到这种情况,鼓励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如可以询问家长或是咨询附近的花卉种植户,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学生并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当成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情来完成,积极性很高。种植成功或是解决了一个难题,尝到了甜头,学生成就感十足,学生对于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就更加感兴趣了。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而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不可触及的,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用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生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课堂科学走入生活科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科学 情境 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准思考的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
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引入这样两小故事:(1)根据记载,1927年12月21日,英国伦敦由于地面结了冰,汽车和电车的行驶都发生困难大约有1400人摔坏了手脚,被送进医院。在海德公园附近,三辆汽车跟两辆电车相撞。由于汽油爆炸,车辆全部烧毁。你知道造成这一惨剧的祸首是什么吗?(2)有一位名叫马蒂夫的大力士,他力大如虎。有一次,眼看一条刚从船坞滑下水的大船“特拉波科罗”号将和一艘快艇相撞,岸上的人正束手无策。只见马蒂夫一个箭步跨到大船跟前,抓住拴在船头的缆绳,在埋入地里的铁桩上绕了几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的理智情感状态,它既是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创设“悱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二、让学生走进趣味情境
初中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一些有较强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如在“氧气和氧化”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一吹即燃的蜡烛”小魔术:教师手里拿一支蜡烛(教师课前将蜡烛芯松散开,滴进了一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并且故意让学生看看,让学生相信这是一支普通的蜡烛,然后把蜡烛插到蜡台上,教师对准蜡烛芯吹一口长气后,蜡烛便燃烧起来了。在学生被奇异的现象所惊叹之际,教师问学生:想知道蜡烛一吹即燃的奥秘,等学了氧化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学习兴趣被激活。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语言化的故事描述来创造趣味情境,如在“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小故事:星期天,小明帮妈妈到副食品店买花生油,副食品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盛油的提子,就用盛酱油的提子盛了500g花生油给小明。小明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够500g。”售货员却很不高兴地说:“我用500g的提子给你盛的满满的,怎么会不够500g呢?”讲完这个故事,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小明和食品店的售货员,谁说得有理?为什么?”(课尾:出示花生油和酱油的密度值,计算分析500g酱油的提子盛花生油,花生油实际上只有多少克?起到前后呼应作用)。总之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清情境中所隐含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让学生走进科学实验情境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这样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或规律教学时,利用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中的矛盾,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科学世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时也会经过思考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索,接受新的知识。例如: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课题:“灯泡能否正常发光”?问题提出:若把灯泡接在220伏的交流电源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会烧坏”。教师演示:拿出很多6伏5瓦的小灯泡,接着将近四十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220伏电源上。现象:小灯泡正常发光。小组讨论,疑惑:为什么小灯泡能正常发光?教师此时乘势导入《电路连接》新课题。科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都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气氛。因此说初中科学教材中有许多个演示实验就是科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它有待于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旨在突出科学特点,营造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情境中学习,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又使得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自己探索发现初中科学知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索精神,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青岳编著.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费要水.初中《科学》新教材新意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
一、 教师智慧造就人的“大智慧”
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性格和提升人的智慧属性的活动。教育是需要智慧的,也应该是智慧的。随着教学的主流精神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时代更加需要教学的智慧品格。既然教育智慧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今天特别强调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呢?我觉得这是时代命题,而不是一个理论命题。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它在理念上凸显“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当现代教育大踏步地向现代科学迈进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信息洪流而成为一个虔诚的“知识信徒”的时候,我们离智慧的教育却越来越远。而这一切改变的前提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具有教育智慧,因此,教师智慧生成依然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为:
课堂教学现状:重知识,轻智慧;重纪律,轻自由。笔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知识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但人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知识,即人的发展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来实现。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把知识的学习当作惟一或最终目的,而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这自然会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因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知识获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智慧生成。教育说到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主动性。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去背诵和记忆许多概念、原理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很多教师都读过高中,对那段岁月有着切肤之痛,但当我们成了老师之后,就淡忘了往日的伤疤,开始把自己当年的痛苦转嫁到学生头上,逼迫学生日复一日地在书海中苦读、记诵。我们的教师都有苦衷,可这是剥夺孩子童年幸福的理由吗?难道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如此的教育,只能把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灵性的学生塑造成记诵和模仿的机器。假如教育只有记忆而无怀疑,能说是智慧的教育吗!
此外,真实的课堂,我们比较看重课堂纪律的控制,而对学生的自由不屑一顾。小学生是最具有自由精神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把他们纳入我们所谓的规范之中,而当他们长大后,最需要自由精神的时候,他们的能动性却泯灭殆尽。试想一个连自由都没有的课堂,怎么能孕育智慧的教育。假如教育缺失了智慧的灵韵,又怎么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有效课堂需要人的“大智慧”
科学课堂应该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凝聚了教师诸多的心血和智慧。有效课堂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建构,用智慧去实践。那么如何发挥教育智慧,构建智慧的科学课堂呢?
(一)以情境启动智慧
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画面,或是一种生效合一的场景,或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环境。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以实践带动智慧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实践”发挥操作的诸多功能,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矛盾触动智慧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四)以点拨振动智慧
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以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干扰带来的弊端,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