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职业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主观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具有“自我实现”潜能。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一、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类学习是类似于心理学上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选择未来行动方针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在中等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第一,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在我们日常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两类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履行学校规范方面表现比较出色:一类是天性聪慧的学生;另外一类就是和老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的学生(如学生会干部)。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是这两类的重合,但更多的是占有其中之一的优势。而这两种优势之间又存在互补的关系。以我所在的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所教课的计算机50301班为例,全班18个同学中有学生干部5人,其中既是学生干部和根据我的教学观察又天资聪慧的同学有2人,而只是学生干部却学习较吃力的有3人,另外有两人不是学生干部但天资聪慧,学习悟性较高。最终的几个学期成绩排名中既是学生干部又根据我的教学观察,天资聪慧的两名同学总高居榜首。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总结是因为他们既具备了先天的聪明的条件,有通过干班干工作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在心理上更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也更强化了要在各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评价方面)争取在班级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意识。这当中,老师对学生态度的亲切和对学生做了工作之后的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心理的起了积极暗示,从而加强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心理需要,最后落实到实践中就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其次,罗杰斯认为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这个方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体会颇深,我在教授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30402班时就发现布置给他们的作业经常有学生不按时完成,有的即使交了也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于是我就采用了“分层作业法”,即一本教材课后总共有十二套练习,我要求上学期成绩考80分以上的同学至少要做八套,而上学期成绩考60~80分的同学至少要做六套,上学期成绩60分以下的同学至少要做四套,但前提是不能一次性上交,不许抄袭,而是上完一课后的一周内必须交,过期不收。收到作业后我会阅览并记录成绩,但只将上交次数做评价标准而不是把每次作业成绩作为学期评分的标准,并且规定抄袭的不给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抄袭现象,并且给学习好的学生一种鼓励的心理暗示,而给学习不好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以便使他们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此外,我更强化课堂练习,在课堂每周讲完一个语法点之后马上请学生按照例句的语法格式自己发挥想象造句,并在课后及时批改、点评。这样实验的结果是每一个同学都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他们的课业任务,并且是在自愿地选择他们愿意上交作业的时机和愿意做的章节后的练习之后,按其自身安排分时上交给我。这样,我就又在学期末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上学期不及格的同学这学期要求及格,上学期考60~80分的同学这学期要求考80分以上,上学期考80分以上的这学期要求考90分以上。通过这种要求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有的同学甚至提前、超量完成所分配的作业任务。
第三,罗杰斯认为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也就是说,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发生变化。这一点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去首先要给别人一种技能型、专业人材的印象,其次要使人感觉到他们有一种敬业爱岗,朝气蓬勃,精明能干的气质。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播本专业的知识,也应经常和同学们在课后探讨人生观、价值观,解答他们疑惑的社会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协调他们在人际沟通中出现的矛盾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尽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学校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家长与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记得在今年学院举办的“感恩教育演讲比赛”中很多同学通过激情澎湃的演讲抒发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对学校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人事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有的感人故事甚至使坐在评委席上的老师和坐在听众席上的同学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有一颗善良、关爱的心并且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交往中正直、理性地对待他人,从而也使他们个人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
第四,罗杰斯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在我们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有布置任务之后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的情况,比如我们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是实习多,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做实习后,在学生的实习报告中要求他们做出自我评价,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哪些方面的表现可以自我肯定,哪些方面应该改进,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求助于老师来帮助完成。老师也通过阅读他们的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帮助他们肯定正确的思路和行动,解决他们在实习中感觉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5.1
1.小学班主任管理现状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教育脱胎于古代的教书模式,家长和学校尤其注重小学生的书本课程成绩,导致班主任以书本教育为主要管理方式,进而使得学生沉浸于书本教育的海洋中,很多学生所具备的优势被深深地埋没,学生的各种潜能很快就被这种应试书本教育所限制,无法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特长。这种状态的形成源自于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束缚。家长们认为孩子去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只有通过考试上大学,孩子以后才会有出息,因而过分地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导致学校和老师为了实现家长的目的更为重视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进而耽误了孩子为自己人生打基础的小学时代。
2.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束缚,很多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很多教师甚至出现过打骂学生的情况,这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会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达到用以人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达到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班主任要充分的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是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实施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摆脱穿透教育思想束缚的重要过程。
(2)开展多种活动。放眼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小学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过于形式化,使得开展的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造成了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厌恶。要改变这种状态则需要班主任充分地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让学生各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以班主任用人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发挥学生各种特长优势的重要举措。
(3)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应充分以学生为主导,这是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班主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以学生为主导,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导和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团队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面对日常的教学管理,从而从根本上用以人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
(4)创新以人为本理念,丰富教学管理方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响亮口号,而小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创新管理方式,丰富小学的学习生活,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固步自封只能让我们的教育落后于国际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成为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创新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工程师,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管理方式与时代接轨,才不会让我们的孩子与国外孩子相比差距明显,输在起跑线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我们培育出更加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基石,而班主任则是建造这块基石的工程师,面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和教学活动,积极地创新这种理念的实际应用,将它和实际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下一代筑好基石,让我的下一代都能成为更有社会价值,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7-0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发源地在美国,后来在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人的发挥,相信一般的学习者都可以做到自己主动学习,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鼓励人们自由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理论对全世界的学习者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脱离情感来进行学习,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统一的。其次,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强与自身内在情感的交流,是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有机融合,可以全面发挥个体的潜能。最后,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习主体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个人有学习和丰富自我的愿望和潜能。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观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促进者这种角色出现的;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要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
1. 重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意义的学习有四个标准: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地理学习资料,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的全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把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方式,及时纠正他们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其出发点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从属地位上,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学习的接收器。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逐渐应用,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而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地理的学习只是一个侧面,反映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现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体现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究式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因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会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展示和发挥。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逐渐普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新的机会,能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解决的地理问题、想获得的地理知识,促进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 法学
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法学原理和法律常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进行法学教学模式的转型与改革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譬如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基本取得了人们的共识。但人们很少讨论的是教学方法背后的教学原理,其部分原因是法学专业设计者和研究者较少对教育理论有深入理解。本文试图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探讨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设计,以期有助于我国法学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创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坎姆勃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众多论述中,以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1](p29)他提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是强调意义学习,学习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感因素,主张尽可能地直接“进入”学习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活动提出了以下要求:(1)教学环境,要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挑战,但又应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2)教师角色转换,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合作者。(3)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3](p42)[4]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法学教学方法设计中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
二、法律案例教学: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用法律事件提供的环境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以培养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的,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5][6]
案例教学法是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即能够使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知识的潜能释放出来。它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敢于面对挑战、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设计案例教学,要善于运用学习理论,精心准备,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案例选择上,要选择典型案例,这个典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案例能够充分体现所应完成的教学知识点,二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学生有一定的联系,让他感兴趣。其次,是设置好情境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法胜任。[7]因此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学习资源、思考方向等,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案例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角色中去。第四,充分运用实践方式,例如观摩法庭审判,再如有些院系开设的“法律诊所”教学,能够使法学院的学生如同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接触到有关法律事件的实际运作、调解和诉讼案件。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法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8]法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单调刻板的理论框架和学院式教学法,转变到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学习合作者,强调教师的多重身份和多重作用。
1.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和需要,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建立和维持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善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当是指导学生探求真理的“领路人”,学生需要用知识武装头脑,但更需要掌握“知识的知识”,即灵活运用知识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9](p45)
2.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学生最终的发展,取决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换言之,只有当学习动机来源于学习者内部,学习才能得以永久保持。因此,教师扮演着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参与者角色。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他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移情的话,就将格外有力地增添课堂气氛。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予肯定和赞许,帮助学生感受自我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法学教师应该是有情感的人,不能让师生关系成为顾客和杂货商之间的那种缺乏人性的关系。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法学教学实践的创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从教师权威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法学教学的创新要从学生为中心出发。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法学教学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般认为两者要兼顾,同时又要以职业教育为主。一方面,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应当保证学生在四年时间内获得最基本的通识教育,同时也要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实际应用法律的能力。本文认为,人本主义理论模式下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基于主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
基于主题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各级子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必须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形成一定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确定每一次课堂的主题,围绕着讨论的主题,布置学生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步骤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基于案例的教学。由于案例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记忆的语义表征和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因此基于案例的教学能够克服侧重概念、原理、程序等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加强学生理性与感性的联系。[10]在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已得到我国法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问题是应该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科学设计和安排案例教学。
基于情景的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情景。专业学习应该在同现实场景相类似的情景中进行。[10]法学教学中借助于法制影视作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理解、表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法学教学中的模拟法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法学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可以再现生动的生活情景,可以超文本或超媒体的方式,综合运用其表现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参与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来。但在法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质是教师仍然还没有做好角色转化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2.学习效果评价的创新
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以认知评价为主,其测试的题型通常是以选择题、是非题、填充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出现,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主体作用。[3](p4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性,认为自我评价是自我鼓励、自我提高的直接动因。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本文认为,可以借鉴知情意融为一体的真实评价标准,[3](p45)建立适合于法学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侧重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强调多视角而非唯一正确答案,侧重于高水平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非为分数而学。具体测试可以采取口试、项目研究、课堂表现、考试等多种形式。
结论
“法学教育是一门真正并且重要的学问,然而目前,我们本能地以前人曾经教育我们的方式教育着后人,于是,机械地灌输依然是目前法学课堂中常见的景象。”[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学习效果评价的自我性。这些理论有助于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周艳华.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的构建[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9.
[3]张庆宗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4]文冬,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59.
[5]刘筠筠,郝琳琳.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38.
[6]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7]汤啸天.案例教学法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1999,(3).
[8]杨成.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9.
[9]黄广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论[C].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A].广州:广东人们出版社,2005.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强烈呼吁改革美国既有的“反人性”、“反个性”的教育模式;倡导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力主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所有这些主张和努力都为一种崭新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视角。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化的教育。目前,中国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界的主潮流。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正在进一步厘清,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在渐次深入。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立足点与素质教育的重心有某些类似,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合理主张中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儿。1.学生是学习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论健康人格的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对人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重要。所以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中小学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知识调节、控制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例如:自我认识的教育、青春期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耐挫能力的培养、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的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思想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创造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儿童和青少年人人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和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就是在创新认知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社会化进程,使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尽快脱颖而出。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2.建立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新体系。3.推行创造的知识结构策略。让学生形成以良好的基础知识为主干,理念知识(数、理、化、生)、人文知识(文、政、史、地、哲、艺术)、实验知识(操作、考察)比例合理,能举一反三的知识结构。4.创设创新教育环境。5.教师首先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全新观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教改的核心,对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人格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复兴中华民族这个历史的重任才能实现。
五、重视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美国教育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提出质疑,主张应大力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且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也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当代的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的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的个人价值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注意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属于道德观的范畴,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合作。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的核心是如何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教育的人文意义和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还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仅仅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学校一味强调知识或智能,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是教育追求的理念,反映出一种对人的人格、文化、创造力的完整性追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六、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前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台北市:东华书局,1998.
[2]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1.2.
[3]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
[4]张崇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5]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
[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