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9-03

人的情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发展、成熟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阿扎罗夫说过:“在情感世界里,任何东西都不会自然地产生,因为这是与学习或者其他工作一样复杂和费力的心、脑、精神工作。”幼儿阶段是人类基本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情感的辐射作用贯穿于幼儿的认知过程与社会性发展进程,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必要而且重要。〔1〕

幼儿情感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两个: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二是不能准确把握幼儿情感教育与幼儿体、智、德、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将情感教育当作单独的一育,情感教育本身成了教育目的,因而流于形式,难以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教育是人的体验过程,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情感教育有类似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统一。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把握生活中的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

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情感与认知同样重要,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片面强调认知教育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常见的育儿论坛上,幼儿家长热烈地讨论幼儿识字、学数学、学珠心算、接受思维训练、学习英语等问题。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幼儿园也举办各种兴趣班,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以“培养幼儿MBA”为噱头的早教机构,且受到众多家长不惜重金的追捧。家长和教师对认知教育的过分强调给孩子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作负担。我们最近在贵州山区进行了一次幼儿小学入学准备的调研,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家长和教师认为,小学入学前的准备就是识字与算术等,很少有家长和教师提到还应包括有关社会情感方面的准备。参与调查的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孩子甚至连喜、怒、哀、乐等基本表情都辨识不清。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贵州山区。

我们知道,情感是人对他人及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有别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性,外化为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2〕情绪与认识过程是不同的心理形式,如果说表情是情绪的外显行为,体验则是情绪的心理实体。情绪体验给行为提供动机,对认知和行为起着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情绪体验的意义和特有色调不是从认知加工系统获得的,而是从主体与环境在进化的长期相适应的过程中,在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与否之中发展而来的。〔3〕

“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层面,各自有相对的独立的运行机制。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发挥出整体的功能。“逻辑―认知”过程旨在发展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培养孩子从事脑体活动的技能,着重提高孩子认识能力和行动效率。“情感―体验”过程则注重情调、情绪、心境接受或拒绝的程度,不仅培养孩子对认知产生惊异、好奇的心向态度,而且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爱憎喜厌之情,提供人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解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体验”活动是“逻辑―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逻辑―认知”活动促进情感的分化,提高情感思维与情感交往能力,升华人的情感境界,“逻辑―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组合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系统效应。〔4〕

二、情感教育是人的体验过程,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情感教育有类似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统一

近来,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感恩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成为热门话题。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以此体会父母呵护孩子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让孩子给家长写“感恩信”,以体悟来自父母的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给孩子播放“分娩手术”录像,让孩子体会母亲的伟大;〔5〕还有的学校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孩子为妈妈们献上一台精彩的晚会,为妈妈包饺子,为妈妈洗脚;在父亲节组织孩子为爸爸制作贺卡、礼物;平日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孩子回家后做小帮手、说感谢的话,以感谢家人的养育之恩……学校为实施情感教育可谓挖空心思。这些活动对于提倡情感教育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仔细想想,当孩子口口声声将“感恩”挂在嘴上时,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感恩”,是不是能发自内心地“感恩”呢?这种让学生为了“感恩”而“感恩”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为了寻找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的作用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的体验过程。然而,体验并非目的,只是手段,它具有两重意义,其一是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其二是体验人的生存方式,追求人的生命意义。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人体验到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情感教育也并非某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发挥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6〕

希望通过专门的、片断的情感教育实现需要通过长期体验和积累才可能发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或转变,结果当然会事倍功半,难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教育中将体验本身当作目的,让孩子为了体验而体验,为了“感恩”而“感恩”,就使情感教育流于形式,有“作秀”的嫌疑。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情感体验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之中。人的体验可分为被动体验和主动体验。被动体验是指伴随着主体意识的直接的、经常的情绪形式,作为人们情感的内在形式,天长地久地悄悄地累积着。主动体验是指体验活动,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把情绪看作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而且主动地感知已出现的情感活动。体验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既然是人的体验过程,那么良好的情感教育契机必然蕴含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变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7〕儿童的学习是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儿童的生活在教育中得以延续,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本来就密不可分。

因此,儿童对情感的体验必然在生活过程中实现,且在教育中得以延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的体验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日常的喜、怒、哀、乐中体验着父母的关爱、教师的期望及同伴间的帮助与友谊,在体验中了解自我、了解周围的人、自然与社会。家长和教师所要做的,便是给予幼儿体验生活的各种机会,以自身的言行作为幼儿的榜样,并适时地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恰当的形式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好的情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认识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余幸,袁爱玲.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J〕.幼教园地,2006,(1-2):22.

〔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4〕〔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56-60,139,149-152.

情感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独特的群体关系中,但两者更一般化地处于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范式之下,彼此之间对信息传导和接收更多地体现在认知和互动中。现代思想教育应趋向于环境渗透、信息选择、认知调整和情感互动的动态反应机制。

关键词:情感、认知、信息选择、师生关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76-02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将教师和学生天然的链接在一起。早年的“私塾”中师教子学的森严层级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已经渐渐隐去,换之的是人性化的教学范式,这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合。但是虽然经历了这样的社会教育模式变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仍然处于一种独特的群体关系之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校整体的思想教育范式过多的禁锢于教学,而缺乏对思想塑化,行为认知方面的理性引导。这是当今社会学校框架下面临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即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彼此沟通解决情感问题。

主体间的静态反应模式

行为心理学指出,人的行动,本身就是对信息选择和甄别的过程,并基于自身所获得信息实施行为决策。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自身,也可能来源于自身以外的社会环境。图1展示了行为主体基本的信息选择和反应模式:

在师生的社会群体关系中,教师一直处于能动的一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而易见,而学生的被动式行为特征是这一群体关系维系的基本条件。两者同处于学校的社会组织下,信息的基本范围也局限于此,偶尔会增加家庭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学校组织框架下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情绪的控制,对书本的固执都源于其自身的被动接受和疏于反馈。即使是在彼此间存在矛盾的状况下,家庭、学生群体等多方面的信息仍然能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认知保持不变,即师者敬也。在学校组织结构下,教师虽然处于能动性较高的一方,但是其并非是主动性的一方,与学生一样处于静态的信息引导地位。教师并非感同身受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并且也缺乏对客观信息的观察和分析。

简单来说,学校组织框架下的师生关系仅仅停留在静态模式下,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传导仍然体现出显著的被动型特征(见图2)。被动的反应使得师生矛盾难以解决,同时有碍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由此,静态反应模式下的主体认知来源于两个方面,环境渗透和信息选择。环境渗透形成了学生以客体的身份接受有局限性的信息;并且双方在信息选择过程中不包含对主体间沟通和反馈内容的吸收,主要原因在于不存在沟通和反馈。有理由相信适当调节和变动师生行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定位,形成积极的互动反应模式能够改善这种被动式教育和学习模式。

主体间的动态反应模式

图3给出了师生群体组织下的动态反应模式。这里的动态性突出表现为老师和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介入到该反应框架下。学生不再以被动的反应方式选择信息和确立认知,而是可选择的信息范围涵盖了在组织关系内的互动内容,即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的主动性体现在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考察和分析,并展示为能动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不再以固步自封的方式行为做事,而且在行为过程中注重对信息形成反馈和交流,使得原本紧绷的师生关系舒缓和和谐。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情感互动是核心,双方以沟通和反馈为媒介实现了环境渗透、信息选择、认知调整和情感互动的动态反应机制。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模式,适当的激励和能动地鞭策才能够促使学生努力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相比静态的反应模式,其更加容易实现学校整体氛围的向好。

现代情感教育的科学范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对象是否接受某一思想或者信息,更多地取决于施教者的人格、气质和魅力。相对的感召力和强烈的互动情感能够驱使不同的群体向共同的方向努力,这也是现代情感教育要秉持的基本原理。建立和形成必要的师生动态情感反应机制,形成良好的信息选择、反馈、交流和互动模式是科学情感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

发挥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能动性是整个教育模式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塑造了师生之间固有的关系层级,被动式反应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尝试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调节和改善固有的关系框架是整个互动模式的核心。学生与老师之间直接而无障碍的沟通渠道是该模式的有力保障。这种情感互动模式最关键之处,是学生能够改变以往的被动式行为,主动地实现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完善对教师职业的理性认知,从情感的层面,保持与教师的趋同和相近。

总之,科学的情感教育模式是当代学校教育框架下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氛围,间接影响着整体的教学质量。改善和完成动态情感教育模式虽具有长期性,但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骆艳萍:试论同情心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4),41-45

[2]孙晓涤:学校管理中的情感因素[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02),66-67

[3]辛亮、郝建萍: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1994(02),40-42

情感教育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学生情感;课堂情绪

教师、学生和化学教材是构成化学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是构成化学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同学乃至教师施与情感上的影响,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与质量。个人认为,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能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的人际交往活动。因而,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以其不容否定的事实参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笔者认为,从化学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学生情感,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介绍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联系到喜庆时所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它们都是燃烧剂、助燃剂[Mg、Al合金,KNO3,Ba(NO3)2]、发光剂(金属盐类)等组合的燃烧现象, 如NaNO3、NaHCO3发出的是黄光,BiNO3发出红光,Ba(NO3)2发出绿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相应的语言、图片和照片,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对教师的情感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最初总不免带有敬意的色彩,尊敬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情感成分。但随着师生接触的深入,这种情感也会发生变化。有的学生由对教师的尊敬,发展为敬爱、爱戴;有的则由尊敬演变为敬畏、畏惧;有的甚至恶化到对抗、憎恨的地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会用爱心和真诚感人,个人认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感人”,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每位学生做朋友,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会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可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三、主导情绪状态

这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这种情绪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对学生各方面都将施与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大致分三种情况:有的学生处于积极的、快乐的兴趣情绪状态;有的学生则处于相对中性的情绪状态,既不快乐,也不厌恶;有的处于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厌倦、烦躁、委靡等。在课堂上,我经常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既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感。

四、课堂情绪气氛

这反映的是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心理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与上面提到的情绪状态不同。情绪状态是侧重反映学生个体的情绪,而情绪气氛侧重反映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情绪。不同的情绪气氛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影响学生之间认知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要达到这一目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开展集体活动,如化学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冰上着火”“喷雾作画“等,开展化学晚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并由此带入课堂,形成开心、幸福的乐学课堂。

总之,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尚未成熟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进而促使其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有利于我们教师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会让我们的教育及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周丽佳. 新课程目标下的化学情感教育研究[J]. 华章,2011(9).

情感教育范文第4篇

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用爱心呵护幼儿。

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家园协调配合。

【关键词】“情感”“爱心呵护”“交往氛围”“控制能力”“家园协调”

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正因为先天性的作用,所以它比语言出得更早,作用也更大。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和思维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它们常常以自我情绪为中心。然而幼儿情感发展很不成熟,需要依赖教育环境和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

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用爱心呵护幼儿。

针对于幼儿来说,爱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爱使他们感到安全和满足。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与孩子心灵相通。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平时我都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我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

如我班有个叫杨鸿羽的女孩,十分可爱聪慧,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她每天入园时,总哭着要爸爸或妈妈陪她呆在幼儿园,若她爸妈不答应,就哭得非常伤心。每当这时,我就连忙走近她,拥她入怀,轻声告诉她:“老师也像妈妈一样陪你上课、吃饭、睡觉,跟你一起做游戏好吗?上课时经常请她回答问题,自由活动我时常把她叫到身边,摸摸她的小脸蛋,拉拉她的小手。在我真情的感染下,倔强的杨鸿羽终于接纳我。

我们要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的震撼,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地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

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和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每天为幼儿提供了充裕的自由活动时间及活动材料。孩子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感的体验。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自制蛋糕为娃娃过生日,并邀请客人到家里一起开生日会,边唱生日快乐歌边切蛋糕,在游戏中他们充分感受了分享的快乐情感,体验到集体祝贺生日活动的情趣,使游戏过程充满和谐。

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我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班上有个小朋友生病四天没来幼儿园,第四天来园时,我便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两天没入园,并与他交谈,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怎样关心别人,在生活中谁关心你,你关心谁?怎样关心的?这样即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孩子关心别人的感情,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意义。所以,在这种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幼儿会表现出心情愉悦,乐观自信。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时期能否具有一定克制冲动,控制情绪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将来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这时,我们要理解并真诚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及时正确疏导,让其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已的情绪,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如:我班的有个小男孩,刚入园时任性、暴躁、自私,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攻击较多,班上的孩子大多不喜欢与他玩。

于是,我常利用孩子们的情景表演、角色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引导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我就、还发掘他的闪光点,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引导他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小伙伴们逐渐地接受他并乐意亲近他。同时,我们成人也要注意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能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面对孩子,我们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已的需要和情感,使他们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家园协调配合。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因此,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不强化爱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我了解幼儿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表现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认识到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还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孩子爱的情感的教育经验,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

总之,高度重视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以情感教育为先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调节和克服消极情感,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之需要,担当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情感教育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幼儿情感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对幼儿情感教育贯穿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用积极的努力,把我们的幼儿,祖国的花朵培养成有责任感、情感健康、阳光向上的人。用我们的智慧,激扬每个师生独特的禀赋,经营我们共同的梦想,收获积极情感的喜悦,发现生命的超强意义。

二、幼儿情感教育策略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究竟怎么才能优化教学环节,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资源,有效地获得幼儿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呢?我们要研究一些方法技巧和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的,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天使,是权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关注,模仿甚至崇拜。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身出深处”。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付出真爱,将心中那份浓浓的爱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把孩子们当作禾苗一样去浇水、呵护,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我们才会有收获。

教师对待幼儿要和蔼可亲。对于一些小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调皮捣蛋。不少家长和老师也总是摇头叹气。殊不知,人各有独特的个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去对待。教师要积极的阳光的心态和笑脸给孩子以模范作用。

比如,一次吃饭前组织幼儿洗手时,发现卫生间前有一张椅子倒放着,给幼儿的进出带来了不便,而前面几个小朋友路过的时候都视而不见,个个都是绕开椅子走。接下来,我故意在孩子们注意到我的时候把那把椅子放好了,并随机讲述了一个自编的故事,小朋友们纷纷行动起来,还主动把其他没放好的椅子全都整齐排好了。

2.认真培养孩子对老师的信赖感。大家都知道,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这样才能够使得幼儿对老师有信赖感。教师要注意深入建立起深厚的师幼感情。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

培养孩子对老师的信赖感,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老师应注重与幼儿多沟通多交流多亲近。比如说,我们每天需要做的手势,就是伸大拇指。“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小朋友看到自己被大拇指表扬了,就会兴奋半天,然后力争做得更好。这样,孩子就会更加信赖自己的老师了。的确,每个孩子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夸赞,而真正意义上的夸赞是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的孩子需要被大人夸赞的温暖,需要去放飞自己的希望,需要在被赞扬的光芒中超脱自己,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赞扬,得不到肯定,那他对自己的价值就会失去信心,对大人也一样没有信心。

3.家园联幼,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而在家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为此,家长和老师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而又温馨的情感氛围,我们可以经常邀请家长入园,开展一些活动,设计一些孩子游戏等。我们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情感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家长做讲座,为家长和我们老师答疑解惑。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智健全、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的人。情感素质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情绪,调动孩子积极的情感因素。

从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学模式来看,有的还是固定的传统课堂模式,时间、空间都是固定的,整体的学习都是限定的。幼儿园情感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这是刻不容缓的,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通过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激活幼儿对情感的一种真实体验。

家、园联动,家长和老师一起参与幼儿的情感教育,效果才会更好。我们要引导家长,通过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参与并支持幼儿园的情感教育活动,管理和监督孩子的学习等,将家长角色渗透到这一课题中来。

4.以关心弱者为依据,让幼儿感受情感体验。生活中,不乏一些弱势者,如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等。他们缺少温暖,缺少关爱。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让幼儿体验真正的情感。我们班就有一小朋友,父母在车祸中双亡,跟着体弱多病的祖母生活,祖母靠捡垃圾为生,生活极为艰苦。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都应该尽力帮助。为此,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为这个小朋友捐髋捐物活动。老师先带头捐款,捐衣物,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不甘落后,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捐了出来。我们希望通此项活动让受捐助的小朋友学会感恩,珍惜自己的生活,让其他的小朋友,用实际行动播馓自己的爱,并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细心观察,用心捕捉幼儿的一举一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三、结束语

幼儿的情感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勇于付诸行动,敢于诼出步伐走向属于自己追求理想的远方。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