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狗学叫

小狗学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狗学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狗学叫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小狗学叫范文第2篇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 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小狗学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教育;构建理论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锻炼学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想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刚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对学生能力的陪养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的学习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对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在构建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实现质的飞跃,并且构建理论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对新时期教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指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构建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开展势在必行。

二、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1.创立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的讲解需要引入情境,习题讲解的教学更需要引入情境,只有情境引入的恰当合理,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例如,在“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中,教师会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在新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会穿着学校的校服来学校上课,老师想问,同学们喜欢我们学校校服的颜色吗?”这个时候教师会叫几名学生回答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每一个学生都会独立自觉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正是因为教师设定了这样一个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到了对同一问题的理性思考中,从而引发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如此情境的设定,不但提高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流程,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流程,尽快地传授数学知识,将剩余的课堂时间最大地留给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平均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首先会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的例子,例如,爷爷有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三个人,分别是小明、小红、小丽,那么请问每人分几个?在同学们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会让一位学生问出类似的问题,并让另一位学生来进行解答。将余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自己,将课堂还给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

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答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的天职,这违背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初衷。现如今,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教师会率先出示课件,演示一组小猴子卖桃的动画,动画里面的小猴子一共有十三个桃子,半天之内卖出去了九个,在小猴子计算还剩几个桃子的时候,抓耳挠腮算不清楚。这个时候,教师会要求大家,分成小组讨论,帮助小猴子计算剩余的桃子。在听到教师的命令后,学生立刻分好小组,兴高采烈地讨论起小猴子买桃子的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最后让小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的优势,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时代课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基于构建理论建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多种自学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构建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想,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是必须要进行的。

参考文献:

小狗学叫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鸡兔同笼

一、以学定教的概念

从我国教育发展变革而言,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科学发展观。其课堂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重组革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尤其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近些年来小学数学教育者也不断深入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精心化的教案设计、趣味化的教学语言等,给予学生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进而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班级内部综合学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以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以及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综合水平为教学目标,从而奠定小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基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不难发现:小学生具有年龄偏小、数学个人素养差异性、个性身心健康不完善等特点,让教学变得较复杂与高难度。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班级内部学生的历史学习发展、课堂表现、学期测验、阶段综合成绩评估等方面,力求掌握班级内部个体学生的数学学情,以致平衡阶段性教学进程,围绕“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从而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三、实施“以学定教”,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笔者认为,实施“以学定教”应当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学生与教师。笔者就针对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探讨,众所周知,六年级小学生是学习数学关键的入门阶段后期,即将迎来中学的基础阶段。就教师而言,在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过程中,往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通过多样式的教学参与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提升其数学综合知识水平。

以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为例,其教学方面与常规课堂教学略有区别:它更偏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运用、整合等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阶段新老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素养之一,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的导入,先解决儿歌中的数学问题:“鸡和兔是好朋友,站在一起数一数。四只鸡和六只兔,几个头来几条腿?”数学源于各种事物,其中在动物身上也发生了许多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即鸡兔同笼问题。再创设情境:农场里有许多鸡和兔,接下来就请跟老师一起到农场里去参观一下。出示: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一共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为了让小学生更加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性地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问题,教师应当设计“猜”,即让学生大胆地推断答案,如,有3只兔,5只鸡;亦或是兔和鸡各有5只等等,教师则在一旁引导与“质疑”,让学生发现“猜”的方式比较乱而不准,无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要实现解决鸡兔同笼的教学问题,即完成其真正的教学目标:列表法、假设法与列方程灵活使用。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列表法

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教师可列出表,让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验证。最后看谁猜得对。列表猜出结果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更快地求出两种量。

2.画图法、假设法

若笼中全是鸡,探究实际情况与之变化多少?引导学生先画图,根据情况可用课件令所有兔收回两条腿变成鸡,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发现当兔变成鸡后,总腿数与原来的腿数少了:(26-8×2)只。再启发学生发现这个误差是因为每只兔变成鸡的时候都减少了(4-2)条腿,总的差数里面有几个两条腿就有几只兔,求兔的只数综合列式为:(26-8×2)÷(4-2)。假设笼中全是兔,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

3.列方程解题

小学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故可设其中一个量为x,另一个量用含x的等式去表示,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设鸡x只,那么兔(8-x)只,根据总腿数26只,有方程2x+4(8-x)=26,得出x=3,即鸡三只,根据题意得兔5只。

4.教学后记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解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不管是列表还是画图还是方程,其实所有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假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开展教学,以学定教,灵活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真正比较喜欢的是假设法(上述方法二),其次学生较喜欢的是列表法,至于解方程,方程比较复杂,不好解,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进行拓展训练,如,龟鹤问题、大船小船乘客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从而有效与准确地得出最终答案。

参考文献:

[1]黄丽质.浅议新课改下“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下,2012(06).

小狗学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高效教学 教学模式 构建方法

教育之所以育人,是因为其在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上有突出贡献。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升级,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和学校都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全面升级。小学科学是开发小学生智力,帮助培养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学科。为了能够实现“向神圣的45分钟要知识”这一目标,如何建立起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值得广大教育者加以深思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开展

1.合理运用教材准备教学。教材上的知识是具备普遍性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能一味照搬教材,必须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改造。让学生在吸收教材重点知识的同时,能够找到与自己生活的相同点,提高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关注度。

2.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教师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导人,应动员一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要素设计课堂,举一些身边发生的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实例,如“天狗食月”“海水涨潮”“水葫芦疯长”等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有趣现象帮助教学。

3.做好教学资料的严密准备。教师必须提前准备好课上需要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其他一系列教学所需的东西,保证高效的科学教学课堂不因一点资料信息的缺乏而耽误教学进程。这些资料和信息都要经过事先审核,保证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教学的资料,以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影响科学知识学习。资料引入课堂也要注意时机,要在学生兴趣低下,或是刚刚收获新知识需要实例验证的时候引入。

二、构建高效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1.打破小学科学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另辟蹊径。常规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教师在教室前面讲解基本知识和生物原理,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不断吸收知识,记忆知识,在全面吸收这些知识之后,再与教师一起在习题中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分层教学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辅助者,在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只为学生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总结知识,整合思维逻辑。

2.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带孩子们畅游科学世界。情境的创设就像是给孩子们提供了故事背景,给他们设下问题,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像一次冒险旅程,让他们能够在有趣的旅程中收获新知识。首先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要明确不含糊,例如在学习《沉与浮》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问:“是什么让物体漂浮起来的呢?”孩子们是肯定不能回答出来的,甚至都不能理解。但如果换成“羽毛和铅球哪个会沉下去呢?”学生肯定就会立即回答是铅球。再一一做出引导,探究为什么铅球会沉下去,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知识铺垫。

3.坚持科学课堂以探究为主线。科学这一门学科教授的就是孩子们探索世界、观察生活的技能,因此,小学科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让孩子们处于时时刻刻的探索活动之中。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是学习科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的解释》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假设,做出实验,有的学生会认为与地球的形状有关,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地球会转的影响……种种猜测都是小组学习讨论的结晶,课堂上教师听取这些孩子们的实验演示和报告后,指出实验的可取之处和产生误解的点,让学生恍然大悟,与小组分享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激动,促进他们探索能力的增强。

4.教师要学会课堂指导的艺术。科学有效的课堂指导工作,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作用。在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或是科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放手”,让学会尽自己所能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在出现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时,再由教师出马,为学生指点高下。在合适的地方对学生的实验进程进行指点,能够让学生茅塞顿开,使该指点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记忆。例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记录每次倒入水杯中盐的质量,让各小组将自己的数据呈现出来,先不给出标准数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与标准数据不符的情况。当孩子们思考得差不多了,教师再点出,这是因为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

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关于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答案更没有统一定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致力于打造现代化高效教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有利条件,加强自我反馈与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升级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下一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文化厅

数学小灵通·中旬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