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3-0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领着当代护理发展的方向。根据卫生部要求,为了更好的规范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我院2009年12月认真组织学习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3],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对策,使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模式卓有成效,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赞同。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 问 题

1.1 护患交流沟通困难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护理程序首先是搜集病人资料,了解病人情况。而搜集资料的最主要方法是与病人交谈。精神病人大部分无自知力或缺乏自知力,在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症状变化多端,有的整天喋喋不休、纠缠不清;有的受幻觉支配冲动、伤人、毁物,不愿与人接触;有的沉默不语、情绪低落;还有的敌视工作人员。这样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困难,再加上精神科护理人员每天面对这样的病人,重复这种工作,逐渐失去每天交流的信心,又造成新的沟通困难。

1.2 护士缺乏实施优质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贯彻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理论知识跟不上实际需要是个问题。优质护理需要从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考虑病人的需要。要求护士具有多学科广泛知识。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而我院多数护士系中专毕业,或社会招聘的刚毕业的护生。由于知识水平岑差不齐,再加上在职学习的机会少,影响知识的更新,不能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的工作还不十分到位。因此给优质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3 护理人员数量少,达不到优质护理工作要求 精神科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是我们医院存在多年的问题,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后更显得人员紧张,抽不出专职责任护士,不能优质的完成各项服务工作。

1.4 优质护理服务品质检查评定存在的问题 品质保证是指对精神病人服务水平的检测。检测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接受的服务质量,在监督检查评价过程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征求意见表等不能正确的反应护士的实际护理品质,存在实际问题。

2 对 策

2.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护士与病人沟通时要有耐心,要考虑病人当时的情况。当病人愤怒时,要接受病人的愤怒,然后帮助病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病人思维紊乱,不宜交流沟通时,我们换个时间或采取其他方式与病人交谈。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流露等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从关心爱护病人做起:帮助病人喂水喂饭、穿衣盖被、协助料理个人卫生等方面。让病人感觉我们在关心她,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向护理人员吐露心声。

2.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把提高在职护士的业务素质作为实行优质护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除推荐个别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外,院内综合科轮转学习提高。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新知识的讲座,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坚持晨会提问,每天一个题目,督促护士业务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床边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另外,护理部不定期组织全院各科护士长对全院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交流,以促使优质护理工作切实到位。

2.3 弹性排班,科学利用护理人员 根据病人数及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数量、班次。根据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不同,对护士分层管理,使用与能力对应、分级对应,排班排出主班次班,包床管理病人,明确责任,每人既是责任护士又是辅助护士,兼上中午班、夜班。护士不管值什么班都要负责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并及时解决病人出现的护理问题,完成护理病例的书写。如果包床护士值夜班,白天来了病人安排在她的床位上或她分管的病人白天病情有变化时,有白班的主班护士负责处理或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践,此种安排不但能坚持优质护理,还能使病房管理更有条理。

2.4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满意度 为了确保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服务,除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外,检查工作中对病人询问的满意问题改为提问责任护士,让护士叙述对自己分管的病人的病情、用药、心理动态、行为表现、饮食睡眠等的了解程度,对照医疗病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辅助护士及护士长提供的病人情况,实地查看病人等方法评定护理品质,解决了精神科特殊性的问题。

3 小 结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克服了一些困难,但还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护理模式转变了,而与优质护理服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如: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良好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教育、健全的质量考核机制、健全的支持系统,合理的收费标准,护士的合理报酬等等。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一定会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1] 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第2篇

1 原因

1.1 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较少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对促进身心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在精神科除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外,教育的对象还应包括患者家属。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属有直接关系,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康复。家属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多,可以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对患者的照料水平。在重视对患者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

1.2 患者家属只了解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 患者家属掌握精神疾病的知识有限,由于精神病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复发,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恢复往往缺乏信心。因此他们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对精神疾病治疗重建信心。

1.3 患者家属知行合一度差 大部分家属相信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相信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应急能力,可预防精神病复发,但对患者的愤怒不能给予正确理解和宽容,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表明患者家属未真正懂得行动的重要性,对精神疾病健康知识虽有所知,但未见行动。

1.4 健康教育需求 患者家属多希望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出院后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措施,解除或减轻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的方法,要求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时间和量。

1.5 引起患者复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自行减药或停药;被动停药;精神刺激;临时更换药物;疾病本身的原因。精神分裂症复发前均可出现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以思维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变化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 双重健康教育措施

2.1 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①做好出院指导。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药物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并作书面交待。因书面文字存于患者家中,便于患者与家属随时参看,起到不断巩固加深其印象的作用;②及时补充药源,保证药物供应。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 者,大多对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心存反感,但是突然停药或减少剂量时,他们的精神症状会立即出现。因此,出院后家属应作为其药物治疗的监督者,督促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且不可随意更换药物种类或停药、减药;③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患者出院回家后,有专人负责随访,了解家庭治疗和护理中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并定期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复诊,使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同时,嘱家属多关心患者,及时、细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忌粗暴地训斥及刺激性言行等。

2.2 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大多数家属只知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缺乏较深层次的精神疾病康复知识。对精神疾病的复发因素、预防复发措施以及康复训练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只知未行。仅靠现有的健康教育无法满足精神疾病康复的需要,须加强家属的健康知识培养。通过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就诊及用药依从性,减少或防范精神疾病复发。对家属健康教育能增加疾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可以转变对患者的照管态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2.3 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 大部分精神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出院后康复期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家属是患者回归家庭后的主要护理和照顾者,家庭护理的好坏决定患者康复的质量。患者迫于压力,部分家属对精神患者的康复治疗缺乏热情,缺乏对患者康复护理的支持,不愿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应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鼓励家属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尽快恢复健康走向社会。

2.4 须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半数以上的患者家属采取不积极、不乐观的态度接纳精神患者,主要原因是家属承受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给患者创造康复条件,理解、尊重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

2.5 重视教育内容 大部分家属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欲望,应针对不同问题给家属提供知识。指导家属掌握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技巧,鼓励家属培养患者对各类事件的应急能力,给患者安排规律的生活,陪伴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家属对教育的形式要求,希望进行个别教育占首位,其次是集体讲座、提供科普手册、定期召开家属交流会,录音带、录像带占一定的比例。出院后的定期电话咨询方式最受欢迎。故健康教育应由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轮流坐诊电话咨询医院,并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

3 效果

3.1 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识 双重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它不仅在促进患者个体行为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寻求社会(其中家庭是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全面支持及促成健康促进氛围的形成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十分愿意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相关知识,但知识的来源甚少。由于患者发病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行为不仅影响社会,且更严重地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以致家属表现为对患者过分埋怨、谴责或过分 溺爱,他们没有应对病态行为的技巧,根本无法帮助患者。经双重健康教育指导后,家属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而且能主动积极配合医院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治疗和护理,从而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疾病;临床疗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性化护理是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消除患者疾病,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心理服务理念。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适应社会及家庭生活,难以被家庭及社会所接纳,因此在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特殊的人性化护理,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治疗护理[1],培养患者的参与意识,并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35.7±4.7岁,抑郁症11例,神经症12例,躁狂症5例,精神分裂症32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36.7±5.4岁,抑郁症10例,神经症13例,躁狂症7例,神经分裂症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行为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干预,应用PANSS减分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2.1入选宣教 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带领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介绍医院的安全制度、住院细则,同时告知家属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危害性、特殊性及自杀倾向,无论任何患者危险品都应禁止带入治疗区,如剪刀、绳、针、药物等,

1.2.2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注意不能过分关心患者的临床症状,注意观察能触发患者症状的心理因素,运用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语音、音乐对患者的精神痛苦[2]、思想负担进行疏导,善于运用说服、解释、安慰、劝解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在社会及家庭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抑郁等心理变化,为患者排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鼓起勇气,重新走向新生活,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

1.2.3健康指导 服药观察:住院患者大多能主动配合服药,可以将药物交给患者家属或者护士直接把药给患者服下,如果患者拒绝服药,护士要给患者讲解服药的重要性、服药时间存在的差异性及漏服的危险性,患者服药后嘱其多饮水,保证药物能被摄入;饮食护理: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喜好选择饮食,对拒绝饮食的患者要讲解服用精神类药物必须服药的重要性,并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对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要讲解饮食可帮助其病情恢复,同时避免进食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3]。

1.2.4行为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坚持服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识别和处理疾病的复发,让患者明白遵医嘱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的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行为护理干预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为护理。

1.2.5出院指导 患者在病情好转出院时,护士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突然停药的危险性,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咨询或来院就诊。

1.3入选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无恶性肿瘤及其他全身疾病。

2结果

3讨论

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序,精神疾病作为一类特殊疾病,其情感行为、思维行为、意志行为不协调,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在社会上经常受到歧视,因此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人性化护理干预[4]。精神科患者发病的原因各不相同,因家人反对恋爱致失败、因父母及子女不公平对待,子女对父母产生敌意,因此在家人看望时漠不关心,护士应开导其子女原谅父母,主动与父母进行交心,唤起思念家人的情怀,消除过去的不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必须要加强组织管理[5],并有专人负责,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其家庭成员有难以应付的患者重新返回家庭后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进一步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护士随访针对患者容易中断治疗的环节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增加患者的态度及家庭气氛,减少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刺激,提高了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6],对患者病情巩固和心理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在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要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护士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及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善勇,王玉婷,范红兵.针对性出院指导对分裂症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5):363―365.

[2] 王相立,麻爱华,孙振晓,等.家庭教育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31(4):263.

[3] 江开达,李淑春,罗星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30(3):167―170.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第4篇

精神病患者是以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个性改变、思想情感分裂、行为失常、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精神病患者一般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我院于2013年1~12月共收治罹患精神疾病的胆囊炎、胆结石病人8例,经护理术后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3.2岁。蒙古族4例,汉族4例。病人都有明确的精神疾病史,其中抑郁症1例,精神分裂症7例。入院后经B超检查明确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诊断,并经手术证实。

1.2方法

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对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对由于腹腔镜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2结果

本组8例病例全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2~4天患者康复出院,围手术期内无精神疾病加重病例。

2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常规护理

病人住单间,避免其他患者对病人的不良刺激,同时避免精神病人对其他病人的伤害,指导病人家属安抚病人。术前协助医生完善病人术前检查。按时让病人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手术前控制好病人的精神症状,为顺利手术做好准备。

3.1.2非语言心理护理:给病人以外观的、直觉的信赖感和温暖感。医护人员要态度端正,不要在心理上歧视病人,不要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对病人生活起居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病人感受到关怀,从而给病人传递出良好的心理暗示。

3.1.3语言性心理护理:做好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使用刺激患者的语言或词汇,如“精神病”、“傻子”等词汇。与患者对话时态度要温和,语调应亲切,避免声调过高或语气冷淡。讲解手术的意义、手术治疗的大致过程及相关护理问题、注意事项时应单独向患者亲属说明,不要用过多的手术、出血、抢救等词汇刺激患者,解除患者及亲属的各种思想顾虑,设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3.2术后护理

3.2.1围手术期护理:此类病人需要全麻,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在全麻拔管后到患者麻醉药物完全代谢一般需要6小时。术后6小时内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心电监护、吸氧。护士每15分钟巡视病房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患者情绪反应,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患者术后因需要麻醉复苏,避免麻醉药与抗精神病类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加强呼吸抑制,导致麻醉意外。麻醉复苏后,注意患者精神状态,若出现焦虑、烦躁、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使用约束带妥善固定。在这期间,观察约束部位肢端血运,适当调整松紧度。护理人员要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保障术后患者的安全与康复,术后精神症状的控制是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

3.2.2术后心理护理:精神障碍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需在精神病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心理护理也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冲动时要冷静对待,了解冲动的原因,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早给予干预。对于患者的需要,亲属和护理人员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积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以促进其早日康复。

3.2.3术后常规护理:除精神疾患护理外,患者术后按一般腹腔镜手术护理,全麻后去枕平卧6小时,心电监护、吸氧,常规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术后6小时后,可嘱患者半卧位,输液结束后,可在家人监护下下床活动。如无其他特俗情况,术后护理可按一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护理。

3.2.4饮食护理:术后的营养供给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护士耐心与家人及患者沟通,把患者当成朋友一样谈心。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要求禁食,但患者缺乏自制能力,不能遵从医嘱,这就要求护士要细心、耐心与其沟通,告诉患者禁食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第5篇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患病后病人的认知能力下降,住院期问不能够配合治疗。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临床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6~80岁,平均年龄(52.1 ± 2.2)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575岁之问,平均年龄为(53.3 ± 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别(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包括对日常生活、饮食的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以人为本护理理念。

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运用,体现在护士和患者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第一,制定人性化的护士管理制度,鼓励护理人员进行相互之问的沟通,护理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问建立和谐的关系。

第二,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精神压力较大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站在护理人员角度思考问题,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其帮助,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水平等。

第三,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护理人员公平的晋升机会等。

对精神科患者的人性化管理:

第一,在患者入院后,应该对患者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疾病情况、病史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报告等,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制定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案。

第二,为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第三,针对精神疾病患者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等,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沟通,通过正确的引导等,让患者树立健康的态度,积极的配合治疗。

第四,护理人员应该充当一个良好的聆听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等,不仅给予患者饮食、生活中的帮助,更需要给予精神、情感上的支撑,稳定患者的情绪,避免护理不安全问题的发生。

第五,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会产生幻想,容易发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其语言、肢体等方面的鼓励,通过柔和关心的语言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同时配合音乐疗法、呼吸放松法等,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等。

第六,医院需要改善精神科病房环境,制定完善的精神科护理工作制度等。

第七,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家属抽出更多的时问陪伴患者,在心理和情感上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

1.3 评价指标。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后分别采用IPROS(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对患者护理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病情越轻,康复效果越好;通过自制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定表,对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其中观察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平均值为(93.5 ± 2.6)分,对照组为(86.3 ± 3.2)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IPROS评分对比,其中观察组护理前后的评分分别是(85.8 ± 6.8 )分、( 52.1 ± 2.4)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评分分别为(86.0 ± 7.2)分、( 79.2 ± 1.6)分,两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 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患者出院时,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为96%,没有发生护理投诉事件;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2%,共发生6例护理投诉。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临床护理工作逐渐开始追求最佳护理方式。以人为本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与管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方面,不断的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精神科患者认知水平下降,在情感、意志、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障碍,缺少自制力,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精神科患者实施护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加强护理技能训练等,做好与患者的及时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情况等,进行心理、生活、饮食等护理干预,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充分的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外界的关怀等,提升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