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 开展活动
俗话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课外阅读做了量的规定,还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做了指导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那么,如何做好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需要,才会积极、有效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讲故事,把书介绍给学生。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可暂停讲解,以激起学生“欲知后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第二,配合班级、中队活动,把书介绍给学生。如通过主题活动、赛诗会、故事会,把相关优秀书刊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为活动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参与活动,就能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二、结合语文教学,指导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不断探索,试图建立一个以课本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互相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系统。这既可为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又可将课外阅读作为巩固、运用课内所学知识的积极手段。由于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互相联络,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诱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可以把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中心内容一致的课外读物,先安排课前读,作为学习课文的铺垫,学完课文再提出新的阅读要求以加深理解。例如,配合《负荆请罪》阅读《史记》(小学生版)。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内容,即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但这些课文并没有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史记》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二,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知识有拓展的课外读物,安排在课文学过后阅读,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学了《三亚落日》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海上日出》;学了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西游记》。第三,对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外读物,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内进行。如配合《草原》阅读《野马西风》等介绍草原风情的文章,引导学生介绍文中草原人民的习俗和其他民俗风情。第四,那些与课文文体或文章的写作特色相同的课外读物,可结合读写训练相机进行,使学生触类旁通,进行读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配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大鹿岛游记》等游记文章,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的写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文阅读,按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一般形式有:介绍读物、按要求共同阅读、读后讲述、专题讨论、读书情况交流、一分钟读书信息导报、集体读报活动等。
另外,为了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还可以与学校或少先大队的活动结合,组织以下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等。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二是提纲笔记,侧重于提挈作品内容;三是心得笔记,重点在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年级,结合不同的读物,提出具体的要求。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才能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桂珍. 书香沐浴人生 书韵丰盈人生――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
[2]丁海艳.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
关键词:精彩课堂;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实践中,我的课堂开始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但课堂是灵动的,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的前奏(学情分析)和后续(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喜欢抄搬教案,所以,尽管教案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推理的过程,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正确的、可作为判断的前提。这个“前提”,在学习上就是知识。掌握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尚缺乏的知识:若学习某一新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理解、运用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识,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知识障碍。掌握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3.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分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思维障碍,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维清晰,运用思维方式准确,这样才能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学情分析”的准确解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那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风格如何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我通过下列方法来了解、分析学情:
1.观察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捕捉到。我们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或谈话主动考查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如学生词语默写本上的正确率是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最后说明;阅读学生日记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的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可以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学情分析外,还有教材的解读。只有将学情分析与教材解读融合起来,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做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教师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壮丽山河”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植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标的准确定位,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怎样抓好“学情”的前馈和反馈[J].今日科苑,2008(14).
[2]冷霜.“两课”教师眼里的“两课”教情与学情[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