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第1篇

秋天到了,秋高气爽,秋色宜人。苍耳宝宝长大了,它们想离开妈妈,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安家,也想和妈妈一样为大地增添绿色。

于是,它就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眯眯地问:“那你想怎么去旅行呢?”苍耳宝宝说:“我有一个弯弯的小挂钩,可以挂在小动物的身上,让它们带我去旅行。”正好给路过的小松鼠听见了,小松鼠连忙说:“我带你去旅行吧!”就这样,苍耳宝宝告别了妈妈,跟着小松鼠出发了。

小松鼠带着苍耳宝宝来到了一片肥美的田野,金黄的水稻摇晃着脑袋,好像在说:“欢迎你,勇敢的小苍耳。”大豆也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欢迎苍耳宝宝的到来,于是苍耳宝宝决定就在这里安家了。

第二年的春天,苍耳宝宝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变成了苍耳妈妈。

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三年级:陈飞洋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下,在县局正确有力的领导下,我校高考备考工作正在的进行中。刚才,听到泾干中学、云阳中学的做法和想法,使我们获益匪浅,深受启发和鼓舞。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第一阶段备考工作

这一阶段工作,除按部就班的必要程式外,大致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定位,认清目标,认清自我。我们的实际是师生都有困难;目标的实际是上级给了充分的照顾和宽松的环境,但感觉却是压力不减反增;准确的定位是力争全部学生合格毕业,帮助一部分学生学有所成,达成心愿;在全县高考的大局中当好配角,不添乱,不拖后腿。

二是保学生数量,以使我们工作有对象,有事干。这一年级学生,高一入校660人,其中正式建档得有270人,送给我县职中建档的名单有350人,还有几十个学生啥都没有。经两年的过程,到三年级报名,只剩下450人了,减员210人。这不能说是大浪淘沙,原本也没有几个像样的石头。所以保数量,就是保生存,保工作,就必须成为每一个人的共识。于是,就有了许多的让步、妥协,和说破嘴、跑断腿的故事,就有了政教管理工作的巨大压力。

三是考评教师,促态度,作风的转变。按学校制定的考核方案,每月一次全员考评,奖优罚劣。我的认识是,像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真心关爱、认真工作、不屈不挠、不计荣辱得失的教师,而不是专家级、大师型。所以,将教师的考评当成月考来进行。

四是降低起点、门槛,力求授课、练习、练考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允许赶进度,跑趟趟;充分照顾班级、学生的不同,备课组说了算,学校计划只是引导。

五是特长生培养。体育生组建专门班级,艺术生放出去学习;学校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多提要求,多给方便,也就多一份合格、成才的可能,多一个方面的力量。

六是“包抓责任”落实,包班、包生、包科等等,不再赘述。

简单说,也就是“准、保、考,降、特、包”六个字,这些方面用了我们很大的精神,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第二阶段备考工作设想

一是坚持:学校坚持合格的目标不动摇,老师坚持“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进步的工作目标不动摇,学生坚持将学习进行到底的决心不动摇。凝心聚力,和谐一致,允许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存在,必须保证心气态度上的高度一致。

二是稳定:越到临近高考,情绪对人的支配力就会越大。高考就是高考,它对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就是一座大山,而非小小的绊脚石,因之,管理不能头脑发热出昏招,教学不能求全责备出乱招,当然,要教育学生,也不能异想天开求“高招”。所以,管理要稳定,教学要稳定,要用成法,用能用之法。学生教育,重在克服因失败心理而产生的放弃行为,要留人,也要留心,力保学校稳定的大局。

三是提升:在任职、要求、标准、能力上向高考的方面靠拢、贴近。分不同班级学生对象,逐渐提高其对高考学习的认识,并按二轮复习的一般规律和共性方法,搞好复课工作。力求达到的结果是:让少数学生能自己跳过墙,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翻过墙,为一部分学生“拆墙”(合格毕业就成)让其跑到终点。

四是关注:不管啥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普通高中的性质不变,高考备考工作都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教育教学、培养靠全体老师,我相信我们的三年级教师,一定能不辱使命,做好工作。所以,向一线倾斜,要尽心关怀焦点中的焦点,尽力做一些让老师们舒心快乐的事情,让高兴快乐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十年前我有一个观点:未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振兴,所依靠的主力军,应该是高考独木桥上没有挤过去的青年人。原因很简单,只有留在泾阳的人,才从具体的建设泾阳的工作。如今,到石桥中学三年有余,我不仅还坚持之一观点,更明白了农村普通高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说,只是想表达:高考要成功,教育更要成功;作为教育人,只要从事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成人了,家乡进步了,你也就获得了教育人的成功人生。

我坚信是这样!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第3篇

一、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甚至把他们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与教师实现交流与共研。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凭借教学储备分析学情、生情,找准教学起点,追寻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上个周末老师一家去了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电缆车、电梯、风车、转车等娱乐场景)请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电缆车、电梯等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学生凭借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电梯、电缆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车、转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动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告诉学生:“在数学上,像电缆车、电梯这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像风车、转车这样围绕一点或围绕一根轴旋转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移、旋转。”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了学生内心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欲望的火苗,促使学生学习个体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生成,而教学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应是教师基于教学起点,通过理性地分析,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起点和难点作了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学生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的预测,学生的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知识要点对他们来说困难不大,因此此处教学步子可以大一点。

其次,本课学习难点为: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具体现象,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基于此,我对问题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个数你认识吗?什么是1/4?你能结合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说一说吗?老师这也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蛋糕,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1/4这样的分数。”

此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自然引出“平均分”,既有效地进行了概念的巩固和复习,也为学生思维的迁移、新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我们首先应把学生、教材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课前教师预设的学习起点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不断深入,会不断生成“新起点”,而这些“新起点”往往在预设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并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年、闰年”时,播放动画:小明:“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过生日做准备,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关于“小明弟弟出生日期”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原来估计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找到答案。按照教学预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请学生拿出自己的2012和2013年的年历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12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比预计的要高,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

师:谁来说一说2012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观察1999年~2010年的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教师在预设时总担心一节课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画龙点睛,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关键的地方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后,出示例2的第二小题,反馈时发现一个学生是这样画的:“■ ■■”。我问:“同学们,这样有规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个极小的声音说:“有规律。如果只看图形是有规律的。”我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非常了不起。但是这道题能不能只看图形不看颜色呢?”马上有学生激动地说:“不能,图形的形状和颜色都要看。”师:“对呀!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时,要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重复排列。”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通过该学生在找规律时只考虑图形的规律而忽略颜色的规律这个错误资源出发,通过适当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从而使其认识逐步深化。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第4篇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26-01

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工协作、合作交流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共同的发展。合作学习之所以优于个体学习,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现合作共赢。正如“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这正是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也指出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可见,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小组合作重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能发挥出组内成员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在合作中养成集体意识,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小学生的伙伴意识都比较强,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建立友谊,在尊重他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给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探究三角形三个内角相加的度数,并进行组间竞赛。任务布置之后,各小组通过不同方式的尝试都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并由各小组代表阐述所用的方法,展示过程。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可以在学习风云榜上为他们加一面小红旗。这样获奖小组的学生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获奖的小组则激发了挑战下一步的斗志,每个小组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使得下一个环节更有挑战性。其次,先给各小组分发27张卡片,分别写上角的度数,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分别组成三角形。游戏一开始,各组就迅速行动了起来。在汇报展示环节,笔者让速度最快和最慢的组说说方法,最快组的代表表示是组内成员的共同参与,有的计算、有的挑拣,分工明确,在合作中很快完成任务;最慢组的代表则表示各忙各的,有的同学拿了两个角后,第三个却在别的同学手中……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应是学生的自发

合作学习是当前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级各类研讨课、评优课中都能看到合作学习的影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并非“合作”就是必须,如果不论问题难易,一味让学生去讨论、交流,尽管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应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需求,当教师给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需要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时,即使老师不去要求,学生也会自发、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去。因此,教师不能刻意地追求形式,而要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合作学习的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某高速公路上车流量的视频,让学生统计出车辆数。结果学生在自己数的情况下都没能完成任务。此时,借助小组的力量合作数数的想法就应运而生,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都能完成统计任务。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才能使合作发挥出真正的意义。合作不应是教师要求的行为,而应是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一旦内心有了合作的需要,也就到了合作的最佳时期,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三、小组合作应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合作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分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以4人或6人为一组合理搭配。此外,小组内部还要有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在一定的“时间段”后进行角色的互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位置的体验和锻炼,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这样的合作体现出了“分”是为了“合”的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某服装商场搞促销购物满100元,就可以获得转盘摇奖的机会,转动转盘当指针停在对应的扇区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奖励。给各小组分发提前做好的转盘,让学生利用转盘游戏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活动开始后各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统计任务。展示结果时,学生发现得纪念奖的最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纪念奖在整个转盘中所占的扇区最大,所以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最大。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范文第5篇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由胡卫平教授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林崇德的思维培育理论”,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而编制的。

我校将“学思维”活动作为一门校本素质课程向全校学生推广。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思维乐趣、学会思考,提高创新素质,同时将掌握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减负增效、创新素质培养有更坚实的保障。思维课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关注,因此2010年3月,为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思维型课堂”,学校聘请“学思维”活动的专职教师组成课程教研组,并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更加有效地在西小的校园内推进“学思维”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地研究“学思维”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二、“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要求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一种系统的和螺旋式发展的课程,所谓螺旋式发展是指教材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使教材中的思维培养内容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时刻反复出现,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步深入地学习。这种螺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即随着学生的发展,其学习过程也在逐步深入。每个活动都包括紧紧相扣的4个环节,即活动导人、活动过程、活动心得和活动拓展。这正是我们整个课题组所践行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1.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的设计重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每个活动都在一些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中导入,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活动兴趣及参与操作的愿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如一年级的《接着画》一课,是一个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活动,由于活动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在导入环节中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我是用“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导入的:

“我有一个从天上来的消息,听说王母娘娘要开蟠桃大会了,自从上次孙悟空把蟠桃大会闹得一团糟。王母娘娘就一直想再办一次热热闹闹的蟠桃大会,邀请各路神仙好友,于是王母娘娘就命七仙女摆放鲜美水果。你们想不想知道七仙女都摆了什么水果,是怎么摆放的呢?”

学生们对《西游记》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孙悟空大闹蟠桃大会”这个片断更是耳熟能详,为了知道这次“蟠桃大会”和“孙悟空”大闹过的“蟠桃大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便跃跃欲试,紧随着我的脚步,期待着故事的展开。

2.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由教师按照活动内部结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的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开放、宽松和安全的环境中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放飞其想象的翅膀,展现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推理等能力,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三年级的《一分钟小侦探》活动呈现了4个“案件”。为让学生们体会到分析案件的快乐,培养细心观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我放慢节奏,增加了课时,通过组织学生们细心聆听案件到小组内的充分讨论,再到小组间的相互辩驳,让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最后再在共同研究中找出“案件的破绽”,每个过程学生们都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聆听案件时不肯放过每个细节,边听边纪录信息;组内讨论时,细心寻找案件的疑点,并寻找支持相关推论的事实或现象,一方面可为己方的观点找到支撑,另一方面可为驳倒其他观点确立证据;每个小组的分析都是有依据的思考,紧紧围绕着案件进行讨论,直到大家都达成一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

3.活动心得

活动心得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思考,即元认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引起思维的反刍。在教学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到及时吸收和内化,对活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建构知识框架,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六年级的《伯乐赞马》,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突破定式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并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心得”一栏中这样写:

“不加思考的相信是迷信,权威不一定全对。对待权威提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

“商家经常用一些名人做广告,其实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一些名人喜爱追随的心理。我以后一定要抵制广告的诱惑。”

4.活动拓展

活动拓展则是不让活动只停留在游戏或活动本身,而是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学习有正迁移性的实质影响。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向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拓展迁移本课学到的思维方法。这个环节一般以课后素质作业的形式出现。如三年级《一举多用》中,提及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我便引导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学习内容也用这个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从活动中感受到“思维导图”的实效性,一个学生用完之后兴奋地告诉我:“用它可以很容易理清自己在某个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优势。”

三、“学思维”活动课程

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学思维”的活动正是围绕“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一中心设计的。

首先。“学思维”活动课程的5大教学原则可以体现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民主性原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营造了必要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彼此鼓励,树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主体的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宽松愉悦、适度紧张的,使得学生能在良好的、积极的和不怕犯错误的心态下学习。

开放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开放”指的是“学思维”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3个方面的开放性。如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以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为主。

建构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开辟了合理的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是简单接受、重复和记忆,而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细心地记录学生的发现,积极地鼓励学生独特的、有理有据的见解。

合作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交流沟通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如果A和B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A的方法告诉给了B,B的方法也告诉给了A,这样A和B就至少有了两种思维方法。不仅如此,当两个思维发生交流碰撞,就会有第三种、第四种……思维方法。在“学思维”活动课堂上,学生之间有实质性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合作的技巧,分享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

个性化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增添了活力: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教师针对学生的潜在优势进行有意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也可以体现对创造思维的影响。

下面我以六年级的《添笔成画》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1.序幕:开放性的问题

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想象力?”

生1:“通过写,写一个童话,写一本小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想象力。”

生2:“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凭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新的产品。”

生3:“通过说,由一个词说到更多的词,或者把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词放在一起,说出一句话或一段话。”

生4:“绘画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想象力,比如毕加索就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画家。”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提到了很多体现想象力的途经,今天我想用其中的一个来发掘一下我们自己的想象力,那就是‘画’。”

在这里我运用了发散与集中的策略。学生在思考和回答我的问题时,由于不确定我要讲的内容,所以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课堂上猜测一切可能性,活动一开始学生就不受约束地畅谈。进行了有效的热身。

2.活动导入

我将一副“孔雀”简笔画分步绘制在黑板上,学生跟着粉笔的足迹走进想象的天堂。我每画一笔就稍做停顿,给学生猜测和回答的时间。当我完成作品时,我问了一个问题。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笔画的多少以及图形的完整性会影响人的想象力?”

生:“呈现的笔画越少,图形越不完整,人们想象的空间越广;而当笔画逐渐增加时,图形近于完整时,答案就变得没有悬念了。”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是自己将规律总结表述出来的,而不是我硬性地表述给学生的,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趁热打铁,带学生们走进活动过程

师:“发给大家的纸上有4个‘半成品’,它们一定会带给你们无穷的想象,它们是一些人物、事物或景物的一部分,请发挥你的想象,为第一个‘半成品’填上几笔,使它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从而画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从种类来看,作品描述的对象包括动物、昆虫、日用品和玩偶等;从结合的角度来看,有的把原图作为新图的顶部,有的作为底部或侧面等;从视角来看,画完的图画有的是俯视图、有的是颠倒的、有的则是正面图象。

4.班级内、小组间经验交流

我选择5个男生和5个女生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请作者叙述构思和形成作品的过程,并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再请小组成员相互交换作品,思考品味不同作品的内容。

5.反思活动,总结心得

师:“你们的作品让我惊讶。你们的想象力让我折服,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同学们的想法会如此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你能找出原因吗?”

生甲:“性别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想象,女生多会想出些美麗的事物,男生更擅长画些古怪的事物。”

生乙:“每个人的爱好不同,也可能影响结果。比如,有的人喜欢宠物,有的人喜欢暴力。”

6.拓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