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世纪全球化的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堆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利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侣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和组织者”,这无疑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自主性的一个法定的定位。怎样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呢?课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白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白己的学习方式。”
今天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我要学”。教学过。程之中无沦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雨促进者的作用。因此,所有一切有效的学习都来自内心的需要。这就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读、自悟、自得。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自主学习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授受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角色、教师思想观念的的转变是自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教育要面向全休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重新审视白己的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构建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
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愿学为爱学,乐学为好学。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氛嗣
教学之中,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在人格上,教学过程中的平行,以平等的躯体参与教学,在愉快的交往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宽容等生暂时的不足,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肥极性被激发起来,学生对学习才感兴趣。
2、展示教师魅力,优化课堂艺术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越喜欢、越尊重,那么他们就越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学习成绩将会越好。因此,教师充沛的精力,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风度,风趣幽默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无不使学生产生一种敬重感并受其强烈的感染,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境地。
3、注重个体差异,优化课堂评价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同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和指责,而是鼓励和宽容;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放下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尊重“三自主”。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获得,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在语文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和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享。
2、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和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后。带有个人认识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能力、习惯、现状的最有效的方式。质疑范围包括文章的课题、内容、结构、句子、词语以及标点,如果教师经常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会大大增加。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Examination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be familiar error type analysis
Zhang Hui-ling
【Abstract】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have been one of the topic that the examinee feel very headache, the writer combine a student trained reading article, appear a student error of the type induce for:Review to prohibit indeed, thinking not thorough, not well organized, answer not norm, text is original meaning to know not strong, and make concrete analysis.
【Key words】Text origin reading;Analysis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②敬佩母亲。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⑧怀念母亲。(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3.层次不清晰
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② 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考试题模式也在逐步地完善。作为一名一直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老师,我感受颇多。总结这几年的教学,我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试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些心得,我相信这些心得对于同行们会有一些帮助。
1. 在词汇方面 学生们常常对于英语学习有一个认识上得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学英语就是背单词,短语,而在背的过程中又经常会存在遗忘的可能性,所以英语很枯燥,不好学,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事实上,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去记住多少单词,短语,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多少。古人云:“学以致用”。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只有我们不断地运用我们已经习得的词汇,才能使这些词汇在我们的头脑中扎根,才能够使词汇学习事半功备。比如,我们经常在去一些公共场所时,会看到在地上放着一个提示牌,上面写着:“Caution, wet floor.”在这里所出现的“caution”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一个单词,如果我们能明白提示牌的意思,那么我们也就掌握了这个词汇,而且很难忘记。除此之外,教师的指导方向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对于高考中出现频率高同时又对于学生有记忆困难的词汇有精确的梳理和掌握,就能使学生们在记忆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例如,“ available”,“accessible”都是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可是学生们常常记不住它们的意思和用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训练来帮助他们完成系习得目标。
2. 在语法方面 很多的学生都抱怨英语的语法太多太难懂,因此他们学不好英语;也有学生认为其实对语法不了解也能把习题做对,学语法没有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的看待语法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虽然要强调语法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决不能夸大到把英语教学等同于只给学生们讲语法,练语法,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们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百害而无一利。而学生们如果过于忽略语法学习,就会在做题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在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第31题: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如果学生对于主从复合句的类型和判定以及连词的选择原则没有准确把握的话,这道题就不能锁定正确的答案是 “whose”。
3. 在阅读方面 学生们对于阅读缺乏信心和兴趣。他们常憧憬能做一些没有他们不认识的单词的阅读,但这不现实。由于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技巧,以及词汇量的局限性就导致学生们在这部分失分较多,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对阅读的恐惧心理,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改进。(1)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们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尽量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鼓励他们用所学的词汇去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学,也才能学得更有效。(2) 从学生高一入学就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语法体系。我个人认为应该以句子的成分划分为切入点,让他们具备准确判定句子的成分的能力,随后在进行主从复合句的讲述。以我的教学实例来看,这样做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完成他们语法体系的创建,在高二时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其他语法项目的学习,比如非谓语动词,从而在能有效减轻教师和学生高考一轮复习的压力的前提下,是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3) 教师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在高考中大多数的阅读理解都以寻找事实细节,总结主旨大意,做出推理判断,进行词意猜测为着手点,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做题意识,忽略无关的生词,带着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寄望于读懂文章的意思从而找到答案。我相信如果我们教师能引领学生做到这3点,英语教学效果一定能更好。有表述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们指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91―01
一 、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习俗及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约占五分之一,体裁、题材也很丰富。外国文学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也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也引起学生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思和启迪,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方文化教育有差异,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都看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善良、忍让、中庸、循规蹈矩,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群体人格特征。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作品,能以丰富的想像、美丽的憧憬、 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给人以启迪;《我的叔叔于勒》和《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一系列典型人物,如于勒、夏洛克等,使学生可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那种社会所特有的腐败、虚伪、尔虞我诈和对金钱的崇拜;《致女儿的信》中关于爱情的描述,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朦朦胧胧的异恋,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外国文学作品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充分展示 “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同时教材也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等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阅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