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传媒;文化产业;传媒;电信
城市传媒是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市场难得的好方向,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活泛发展。文化产业,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是现代网络世界的新宠,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生存发展的事业,结合先进的技术和长盛不衰的文化,推进城市传媒产业突破试点实施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城市传媒”的小苗正在我们身边渐渐发芽。
一、城市传媒的新产业形态定位
城市传媒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对原产业技术的融合、业务( 市场) 融合和企业组织融合等各个方面。
(一)城市传媒的技术形态
现在与过去相比,不会再过分依赖固定的传送网络线路和终端技术,不再把各种媒体设施与技术业务割裂开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巨大飞跃促成了现代媒体的简便化、生活化,将文档、相片、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这就完成了传统电信、广播电视、计算业务的联合发展,同时淘汰了一部分过去的功能单一的信息产品,促进新的产业产品的火热发展,融合了各个产业原本独立的通信链。
可以把城市传媒简单的解释为各种网络形式在继续发展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从网络的各个层面来说,首先走向传送技术的统一巅峰,其次把网络连接起来便于共同进步,最后在功能和实用方面,交叉运行,同步起来,达到一软件多网络形式的目标。技术融合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传输通信层和中间网络层。
(二)城市传媒的业务形态
如何在业务上达到融合,应该从技术融合得到的成果出发,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拓展,推陈出新,取旧精华,去旧糟粕,延长产业链,铺开产业网络。计算机网络借助音频信号的发送接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用户付费压力的效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也能够有效率的推进IP网络走向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电信业的发展中,保存了过去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点,并扩展到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网已经进入新领域,主要方向是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电话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以及点播电视,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其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通过扩展这些业务使他们之前产生交叉。
(三)城市传媒的企业形态
三大产业从之前激烈的竞争关系转为队友关系,并行发展、通力合作,业务和市场的融合交叉促进了其相似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技术上的飞跃使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关系,三个产业即合作又竞争,形成良好的企业融合状态。新的融合关系的出现可以淘汰掉原来单独发展、竞争激烈的模式,在并行中互相竞争,在交叉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华数传媒这种优质企业,产业之前交叉融合,无法清楚判断其产业归属。
在未来城市传媒发展趋向平稳之际,会产生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叫做“大文化产业”,凯文・曼尼(Kevin Maney)曾经提出“大媒体产业”,用来概括包揽多个信息传播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组成的产业体系,而“大文化产业”表达的是数字融合、媒介融合和城市传媒,通过跨越传统的产业界限,由信息传播技术形态升级转变带动产业形态的改变。进入新的阶段,产生新的产业管制并严格遵守,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信息传递。这就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展望与目标。
大文化产业的进展可以由产业融合的不同范畴和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大文化产业,首先是本文重点解释的城市传媒问题,也可以简单的阐述为技术融合的进展,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依托,多项技术合理利用,极大的促进城市传媒的发展;其次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打破原有的严格的界限,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以及电信行业的融合,通过企业组织、市场、业务和监管的融合统一,跨越更远一步的障碍。最后是大文化新产业逐渐成型的阶段,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一个以互联网为生存基本,一个以广电业为核心业务,两相并行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文化。由此我们推出,这场产业的大变革将不止步于简单的在微观范围内的融合和改变,它会放眼于更广阔的大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当然,这是一次新的质变,是一个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和叠加,不同的技术形态、不同的产业形态充分结合,利用相互的优势作用形成最佳的效果,以达到最终的改革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出现及运行是由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构建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亮,罗霆. 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经营管理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18-20.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52―03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层次,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大量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和获取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区域更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能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有关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三个结构: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应效系统。
(一)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要素系统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5大要素系统构成。(1)生产要素系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这些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和高级要素(包括技术人才、科研机构、通信网络等)。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需求状况系统。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够不断激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化,使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3)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由众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产业间的作用机制是双向互动,只有通过产业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相互融通,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之后,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4)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5)政府行为系统。包括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序,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1)核心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企业战略、需求状况两大要素,文化企业战略包括营运基础、企业运作、竞争对手等三个竞争面,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结构和消费者行为两个竞争面,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直接体各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2)基础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集群两个竞争要素,文化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实力。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文化相关产业都是文化产业集群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产业。(3)环境竞争力模块。主要指政府行为竞争力,包括政府的效率与信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政府的创新能力等。政府行为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基础竞争力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三)竞争力效应系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伦・斯科特在《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一文中分析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认为这种聚合倾向和相关的高回报效应,不仅提高了生产制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其创造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效应系统主要体现在:(1)集聚经济效应,即外部经济性。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能够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文化企业能够节约与外部环境联系所发生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得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2)扩张外溢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文化企业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外部经济成为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进入的动力,加大了众多文化企业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相关联的一些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相伴产生,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就会不断拓展产业链,使集群的文化企业不断扩张。(3)网络创新效应。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沟通平台,提供了比单个文化企业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上、下游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成关系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系统。这种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以文化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邻近为特征,以基础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二、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其发展还是低层次和不规范的,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认识不足、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品牌、中介发育不全、政策不够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观念认识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瓶颈”。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业制造业不同,它是在精神领域实现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往往片面地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成化,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不能正确区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在对文化单位的认识上,一味强调其事业性而忽视其企业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管理体制僵化。当前城市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虽然这种体制已逐步打破,但力度较小,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有些文化市场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文化产业难以根据文化市场运行需要进行文化企业重组或联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企业集团。
三是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缺乏。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城市大部分的文化生产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上仍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运转,实行定额定编与责任制,缺乏外在的竞争环境和评价效益指标。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文化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又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聚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城市内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宽,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以传统管理来经营文化,致使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活。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入资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文化投资体制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投资渠道单一,城市区域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企业。其中一部分是事业型单位企业化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2)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投资方向的随意性较大。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在运作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3)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还不畅通,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的措施。
五是文化发展配套政策滞后。目前,城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同时,在市场运作上,有关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尚未规范,使得一些文化企业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三、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一是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国内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城市要按照分类管理、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半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着力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出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健身业、卫生保健业、广告会展业等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的文化支柱产业。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培养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城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出一批既通晓文化产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广泛调动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不可缺少。一些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创造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五是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保障上。城市要加大立法力度,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还应对教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六是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创意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虽然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但塑造品牌文化产品,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广泛带动诸如旅游、餐饮、休闲、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企业在空间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张胜冰,徐向昱.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范中汇.英国文化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M].北京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整合作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有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门类,完善资源供给体系,丰富产业形态等,同时也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意设计等关联要素在其他产业中植入,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引擎,提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及路径。
一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的背景、概念及其边界
区别于其他产业门类,以头脑风暴、智力集成为主要动能的文化产业富于极大的产业张力。一方面,新的创意思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会赋予文化产业自身跨越代际障碍、资源禀赋局限,具有较强独创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等,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文化产业竞合优势。同时,这种以智力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门类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整合性,对关联产业具有越界改造的内在基础。而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为文化产业的跨界整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14美元,其中浙江人均GDP达到9115美元。虽然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但危机背景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与此同时,3G和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施,以及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等为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抉择也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与要素支持。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将催生出两种新的产业形态。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视阈内,通过新的产业内容、产业要素等的植入对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经营门类、产业形态等方面产生变革促进力,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孕育,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驱动器。比如,依托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以及网络阅读终端普及的机遇,改革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与盈利机制,大力建设网上书城,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等。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网络拓展问题也是具有相似性质的产业发展命题。又如,在会展业、演艺业、观光业等发展中与传统建筑业的有效结合,带动主题民俗文化旅游等业务版块的崛起。同时在文化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如何在立足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引进与吸收传统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些好的机制与做法,如企业内部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政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这也将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在其他产业中的渗透,赋予其他产业全新的产业形态、经营模式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等,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比如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在传统木质玩具制造业中的引入,提升玩具的设计、包装及制作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发展玩具衍生产业等。又如,通过提升工业设计、创意等环节的实力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新文化要素、文化理念的植入提升农业观光游的层次等。
二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整体上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案例不断涌现。而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正集中暴露在跨界整合的质量与快速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跨界整合的市场秩序及竞争规则的建构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现状等。
首先,跨界整合的战略意图模糊、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厘清。跨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当前一些文化企业在跨界整合过程中忽视企业内在发展基础及需要,盲目追求形式大而全,炒作市场效应,最终因为跨界整合的规模超过自身的经营能力而陷入经营困难。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对跨界整合缺乏全面论证,盲目进入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门类生疏、经营风险较高的产业,不利于文化企业特长的发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背离了跨界整合式发展的初衷。而一些政府部门在产业整合中出于政绩考核及宣传需要,搞“拉郎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跨界整合的盲目之风。
关键词: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一、文化商品及其界定标准。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我们一般把通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劳动而生产的文化与其载体的结合体,称为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如电影光盘可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产品,而正在上演的舞台戏剧对消费者而言,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能否成为文化商品,具有两条判别标准:第一,精神效用标准。一般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化商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虽然有些文化商品具有物质形态,但其物质形态只是人们所需求精神的物质载体,如人们购买光盘,需要的不是光盘本身,而是光盘中所包含的音像内容;人们购买书籍,也不是需要书籍本身的纸张,而是书籍中记录的内容。总之,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可能会有多种效用(包括物用效用),但精神效用却是文化商品的标志性效用,不具有精神效用或者精神效用不是该商品的最主要效用的商品,决不是文化商品。
第二,交换对象标准。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只有在作为人们的交换对象时才能成为文化商品。从劳动价值论来看,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本身具有作为等价交换的价值基础,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而从现实性来看,当人们以生理与生存为主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正是这种需求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奠定了现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使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成为文化商品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二、文化商品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经济特性
(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需求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生产。文化商品的生产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种是文化本体的生产过程,另一种是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文化本体的生产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脑力劳动,它是以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以及人类所拥有的智力为主要生产资源(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某些物质手段,如自然科学研究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等),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无形的精神产品——文化。文化载体的生产又包括两种方式,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载体的生产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活动,它与人类从事的其它物质生产活动没有什么两样,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生产出具有“一定效用”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当然,这里的“一定效用”主要是指它的承载文化的作用。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它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过程一般能够被清晰地区分开来,同时也表现为多组织联合的产业形态。如报刊图书出版业,就属于此种典型的产业形态。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载体的生产一般表现为人们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时,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文化消费的过程,消费者通过观赏或参与服务提供者所组织的某种活动或表演,完成文化消费过程,并得到精神需求满足。如文艺演出、教育等就属于此种类型的产业形态。基于此,也有人把文化本体生产过程和文化载体生产过程,区分为“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
2,文化商品的需求。影响一般商品需求的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也影响文化商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决定文化商品的需求,即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文化商品的艺术趣味具有积累性。“人们对音乐、文学、戏剧及表演的欣赏及其消费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决定于人们对该种艺术所具备的知识与理解”。这种文化趣味要通过教育与经验而获得。因此,“高雅”艺术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博物馆、图书馆等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支持。这也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所采取政策的基础。
3,文化商品的供求弹性。一般商品的供求曲线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小,供给越大,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处是其均衡点。文化商品也是在这个一般规律中找寻自己的均衡点。但是,文化商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其他商品。一是社会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变化大,特别是我国,出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不时掀起一些文化运动,期间需求量大,过后则锐减。二是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性强,除了基础教育,一般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娱乐,互相取代、彼消此长的情况经常发生。三是创新产品的市场机遇不好把握,人们对文化服务创新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有一个过程,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还是受到冷遇,难以预料。文化商品供求的高弹性,带来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是必须时刻警惕的。
4,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文化商品的供给与消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展文化产业要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二)文化商品市场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构成。现在文化商品要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成本核算与价格制订自然是必须的。文化商品因具有突出个性、突出创新的特点,个别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常常起主要作用。这样一来,文化商品的价值弹性和价格灵活性就相当巨大。但上限不能超过居民的购买力,下限不能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就要求文化服务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成本核算,改变不计费用、不讲效益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合理定价,以便为消费者所乐于接受。
2,文化商品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在文化商品市场上,除了产品质量、价格、经营管理人才等一般性竞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的竞争。首先,他们既有同行业的竞争,又有不同行
业的竞争。例如艺术表演,戏曲、歌舞、杂技等等,同一消费者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选择。因此,第一位的是不同行业的竞争,究竟哪一个行业能吸引消费者,然后才是业内哪一个企业或剧目获胜。其次,创新竞争。文化商品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竞争从选题开始到产品问世,无处不有出奇制胜的思考与行动。再次,文化服务既有人类基本要求的共性,也有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特性,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斗争,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是高层次的竞争。
3,国内外文化市场联系密切。文化传播是没有疆界的。一般地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但都是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寻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广泛运用,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距离日益缩短,互相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音像制品、广播电视、书刊报纸、演出团体,都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进出出。这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商品,在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外居民服务。因此,本国文化商品走向世界,国外文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也发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过,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兼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充分运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文化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是可以改变的。,文化性。不论文化商品表现为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活动,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化内容的注入,才能使它们成为真正的文化商品。
2,道德性。与其它产业相比,文化商品的道德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文化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来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所谓健康的文化内容,是指文化内容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反之就属于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从文化商品生产的手段来看,存在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由于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在其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如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现代社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也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所不容许的。
3,可持续发展性。社会文化作为文化商品的生产资源,对它的利用不但不会消耗,反而具有累积效应,会使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文化商品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旦启动,便一发而不可收,而且处于永不满足状态。这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随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强烈。因而,市场需求的无度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性。不过,严防文化商品市场的精神污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文化商品消费中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商品属于半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商品基本上属于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其可复制性是很强的,如形形的盗版文化复制品。
5,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正外部性。文化商品具有公益性,因此,文化商品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消费时,都具有正外部性。
三、繁荣文化商品市场有赖于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
由于传统观念及体制等各方面原因,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商品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把握文化商品的发展规律,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开拓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1,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商品市场。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商品消费与其收入水平相比,还是较低的。文化商品市场的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这一方面是长期的事业供给,居民的文化消费以福利性为主,如非必需,就不愿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对文化商品市场需要的适应和开拓的观念不够清晰,等客上门的经营习惯很深。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在供给和消费两方面都要下工夫。从供给方面努力,就是要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只要真正在市场上求生存、图发展,办法总是有的。对于文化商品消费市场的培育,以活动带市场,将是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方式。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必然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消费积极分子,如球迷、影迷、发烧友等等,这当然会促进文化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兴旺。
2,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产销双方或供求双方既可以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中间人或中介机构。中间人或中介机构起着连接和组织作用,同时还为双方降低交易成本。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他们既要懂市场、会经营,又要有文化、知艺术。其次,组织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型文化中介企业。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众多人才,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文化商品市场的信息量大,商业信誉高,服务质量优良,以大带小,促进文化产业中介经营走上正轨。第三,建立行业协会。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特点鲜明,经营方式和活动范围各异,行业的利益和要求也随之不同。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与个体经营者之间的中介机构,一方面贯彻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法令,协助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代表和保护行业的共同利益,进行行业自律。
3,组织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现代经济可以说是大企业主宰市场的经济。大企业因其经济实力雄厚,生产和经营技术先进,市场信息灵敏,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良好,活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一般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文化骨干企业,用以形成文化经济和文化商品市场的基本立足点。
4,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创新性和公益性强于或大于其他产业。从公益性来讲,文化商品不仅要反映和表现时代主旋律,而且还要执行国家对文化的方针政策与具体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也是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他们服从社会效益是有条件的,若负担得起,对社会作一定贡献是必要的;若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国家和社会或免除其义务,或给予适当补贴。从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来讲,有成功,也有失败,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产业的创新又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握和引导文化商品的创新活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国家的引导的主要方式是出题目、给资助,鼓励文化企业按自己情况挑选并创作。由上可见,强调社会效益,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经营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资金投入。各国实践经验表明,国家和社会的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资金的管理和有效使用,也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经济力量,增加基金来源。
关键词:城市文化经营,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rban management has becom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urban management and city planning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pic. From the cultural Angle to explor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road, can say is our country new ideas, is the city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last, sublimation and deepening, is the city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inking principle and urban culture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alysis, find a our country through cultu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ersonalized harmonious way.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al business, urban planning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城市政府拥有了较多的对地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对城市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城市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实践的舞台。而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传承的源泉,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精神保障。正确认识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经营
城市经营是近几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和争议层出不穷,但总的来说,对城市经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所谓城市经营, 就是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观念出发来看待城市, 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像企业家管理、经营企业那样, 把整个城市的资本要素转让或出售给经济实体, 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思路、新机制和新体制,它是城市政府的重要管理手段。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充当主导作用,是城市经营的主体而城市的各种资产都是城市经营的客体,也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对象。
城市经营理念是从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中产生的,因此,城市经营不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一种把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割裂开来的提法都是错误的。可以说, 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更确切的说法是, 城市经营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职能反之, 城市管理的发展也会推动城市经营手段和内容的更加丰富。从“ 企业家式的城市治理”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城市经营理念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应该说,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都是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 是对旧有管理观念的摒弃, 但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 城市经营要比企业经营复杂得多。企业经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其经营对象是具有竞争性行业的产品而城市经营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 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其经营的对象是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和半市场化运作的产品, 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物品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2.城市文化经营
城市文化经营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文化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是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文化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特色。
3.城市文化经营的作用
(1)城市文化经营是经营城市的重要部分
经营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的热门话题。所谓经营城市,是用市场眼光重新审视城市,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城市文化、政策制度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城市的软件,城市文化经营是经营城市的灵魂。
(2)城市文化经营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的哲学原理,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一个城市的文化也是这样的。城市的文化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城市,一个是文化。”从发展城市角度看,城市文化经营投入的风险小,影响力却持续深远。
(3)城市文化经营是打造城市品牌的主要方式
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城市品牌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只有通过城市文化的经营,才能更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
4.城市文化经营与城市规划
(1)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其主要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体育业等。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体制,推动城市文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