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1篇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强

基础薄弱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增加,审计职能对所从事的人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还要了解基本建设、物资采购、法律法规、商品价格等等各种知识。而现在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所学的专业都比较单一,要么是专门的财会人员,要么是专业的工民建专业,或者是法律专业,没有形成一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对各类被审人员利用自身熟练的业务水平从中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二)选用审计方法不当

浪费资源审计方法是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衔接各项具体工作的纽带,审计人员采用正确方法,就可以及时查清问题,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而实际操作中,如果对审计项目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一味追求齐、全、深,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益,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三)法律法规不熟悉

定性不准审计依据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判断经济活动合规性、合法性、正确性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的种类很多,包括法律、法规、计划、合同、业务规范、会计制度等等,审计人员因自身所学限制不可能掌握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所有政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么是不知道依据,到处收集、寻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要么是不能全面、历史、辩证地使用审计依据,造成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延误时间,错误判断,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四)论据不能说明问题

取证乏力收集、鉴定、综合评定审计证据,并据以做出审计结论和意见的过程,不仅是审计实施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对其评价的过程。审计按要求取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因而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为避免审计风险对证据要进行复查,这必然费时、费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五)审计手段较落后

不能适应监督的需要目前,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联网审计,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都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审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监督手段,为了开拓工作领域,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行使“免疫系统”的职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被审计行业的发展。当前,审计工作一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审计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审计队伍中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难以对信息系统工程的成本和造价进行核实;三是信息化建设属于新兴产业,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造价信息,造成信息化审计无据可查,无本可依。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不能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工作目标。

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几点对策

(一)努力建设审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审计人才是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的基础,只有懂本行,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凭自己的实力、技艺、智慧、毅力去拼搏,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经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规范他们的管理行为,使被审计单位口服心服。因此建设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选好用好人。二是要培育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操守。三是要加强业务能力。要采取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查找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强素质”?笔者认为学习是关键,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定期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应用法规文件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审计人员素质提高了,审计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审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正确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方法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投入与产出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抽查法适用于业务量大,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的项目,详查法适应于业务量少,需要做出准确审计结论的项目,分析法适用于侧重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运用科学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决定应该使用的审计办法,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

(三)及时掌握审计依据

保证定性准确法律、法规、制度等是审计工作报告最后定性的重要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忠诚、依法、公正、廉洁”的要求,因此,作为经济运行的监督者,审计人员更要知法,守法,对待每一个审计项目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严格执法,时刻把神圣的职责放在心中。日常工作中一要重视各类法规制度的收集和整理,发挥专职与兼职法规机构的作用,指定专人收集文件,收藏、借阅进行登记并有手续,保证文件、法规的存在性;二要正确地运用审计评价依据,要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用历史的眼光评审已经过去的审计事项。三要以书面文件为准。引用依据时,必须查对原文,不能单凭记忆,防止歪曲文件精神。只有选择最恰当的审计评价依据,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提高审计效率。

(四)密切联络双方关系

创造和谐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是按时完成审计任务的外部条件,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期间,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办事,遵守职业道德,严肃审计纪律;要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办理审计事项时,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良好的自身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只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配合默契,审计业务核对及交换意见等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加强理论研究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2篇

    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提高,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审计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以风险投资为动力的互联网发展虽然在冷却;但是以传统应用市场为动力的互联网,正在强势成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既定国策,决定了未来5~10年将是我国信息化的。为实现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5年,我国信息产业至少将新增投入1万亿元。这么大的数字足以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势。

    企业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都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化日益普及,作为国家监督机构――审计机关,面临的挑战是:在审计资源保持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审计工作的高质量标准,去审查IT系统生成的需要分析的大量数据,几乎不可能。

    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审计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打开数据黑匣子

    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的重要环节。与手工审计相比,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被审计对象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因而,对其数据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也要相应改变。

    审计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检查,首先要获得其数据。许多国家审计机关使用IDEA、ACL,如: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德国。标准办公软件Excel、Access的功能也被一些国家用于对数据的检查。在我国,采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不够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各单位的数据格式纷繁复杂,采集数据的工具得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将各种不同格式数据进行转换。

    “万能钥匙”的定制是道难题,审计部门曾经尝试寻找IT企业,希望他们能开发出这样的采集数据的工具。但是,他们对这块市场需求显得颇为冷淡,因为要满足这种特殊需求,将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由于市场不会成规模,研发工作将得不偿失。

    我国会计核算软件的制作、销售是放开的,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开发难度很大。两年前,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率先突破了这个难题,他们开发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所提供的转换工具,已经能够使审计人员成功地转换各类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数据。今年7月,中国审计署评审通过了9个自行研发的用于电子数据审核的软件。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使用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能够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处于“黑盒子”的状况下,对其数据进行有效转换、获取。中国审计署研制的审计软件,除了使用查询界面由审计师选择查询方法以外,软件附带的自动审计功能也十分实用。

    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运用,对审计项目实施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首先,避免了因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提高而使审计人员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审计的威慑力。第二,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在对一个大型企业审计中,对其400多个品种,价值14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审计,采用计算机仅用了5分钟,就逐笔计算出少提折旧1659万元的问题;同样的工作,若用手工实施,两个审计人员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三,将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审核,发现了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在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中,利用计算机从上千万条记录中进行检索,发现了香港某不法商人使用循环担保的手段骗取银行贷款3亿元的违法犯罪线索。第四,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工作更加扎实,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的信息化

    是否已经建立审计人员专用的计算机平台,是反映一个最高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审计工作专用平台的目的是,促进审计项目的规范化。

    建立审计工作专用平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外边购买,英国、瑞典、德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审计机构的专用平台是直接购买的。另一种是自己开发,我国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

    审计工作平台应当嵌入审计软件或者工具,印度审计部门认为:应在审计平台上内嵌5种软件,或者同一软件满足5种要求:帮助数据下载、系统测试、数据测试、报告生成器、综合性数据库。

    网络和非网络条件下的电子数据都同样具有易于更正、易于复制、不可见处理的特点,不同点在于:网络条件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更强;核实纸质原始文档(如发票、支票)更困难;采集数据的真实性需要通过数据签名和其他访问控制来验证。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对原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也会产生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鉴别网络环境中对IT资源可能存在的威胁,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潜在的威胁做好了防止、检测、纠正的准备;一旦出现系统故障,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好了恢复方案或保证系统持续运行的措施。

    目前,审计署机关以及驻地方的16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30余个省级审计机关建立了局域网,并形成了广域联接;全国审计系统已购置了两万余台微机用于文字处理或现场审计;已有一批审计软件应用于审计作业和机关日常事务管理。但是,网络、数据库监督链尚未建成,监督链尚未形成,实用软件还很缺乏。

    网络开辟新审计领域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审计范围也有了扩展。如,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都将成为审计的新领域。

    对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审计

    对于被审计单位用于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检查,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新的工作内容。信息系统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计算机系统的检查仍然是各国审计机关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范围。

    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IT系统的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长公署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把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方法概括为: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对应用程序进行检查测试、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

    我国审计署在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审计时,检查执行经济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有无非法和错误的处理和控制,客观地评价软件系统的现状,揭示和惩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欺诈与舞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组织做出修正。

    对电子商务的审计

    对于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审计,我国香港特区审计署代表认为,应当特别关注:电子交易的合法有效性,如果不符合相关立法,电子交易不能进行;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电子文档在签字和非授权更改方面非常脆弱;网络环境的风险,如拦截或替换,计算机病毒。

    对电子政务的审计

    我国政府已经将电子政务的工作提上日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电子政务的审计还很薄弱。德国审计法院已经不仅仅关注电子商务,还开始关注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府实施计划和方案。2000年12月,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启动了ESD计划,市民可以从政府部门获得70种以上的24小时在线服务。我国香港审计署于2000年5月对ESD计划实施了审计影响的评估,分析了潜在审计风险,对ESD系统设计进行了初步评价。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概念,归纳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最后针对信息系统审计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总结出了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

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改善企业运作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发展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和手段。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概述

1.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SystemAudit信息系统,简称ISA)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通用定义,国际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权威专家RonWeber将它定义为: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可通俗的理解为是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运行和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确保其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

2.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内容

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内容包括计算机资源管理审计、软硬件等获取审计、系统软件审计、程序审计、数据完整性审计、系统生命周期审计、应用系统开发审计、系统维护审计、操作审计和安全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项目按生命周期来划分,一般分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过程的审计和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共同业务的审计。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是伴随着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系统试运行这几个阶段同步进行的。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审计包括系统输入审计、通信过程审计、处理过程审计、数据库审计、系统输出审计和运行管理审计;信息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审计包括维护组织审计、维护顺序审计、维护计划审计、维护实施审计、维护确认审计、改良系统试运行审计和旧信息系统报废审计。

3.信息系统审计的流程

信息系统审计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

计划阶段是信息系统审计流程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了解被审系统的基本情况;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和编制审计计划。

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重要性水平、风险和计划获取有关资料;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结果的原因。

完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工作底稿,完成二级复核,汇总审计差异,同被审系统管理层交流;对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进行最终评价,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完成三级复核。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

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系统审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系统和审计环境,要求审计师可以根据审计组织及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审计目标、成本效益、审计小组的人员与设备配置情况等,采用多种方法、技术和工具来帮助他们进行审计工作。

1.常规的审计方法、技术与工具

常规的审计方法包括面谈法、问卷调查法、系统评审会、流程图检查、程序代码检查、程序代码比较和测试等。但在高度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中,只采用常规审计法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还是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高效完成。

2.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与工具

信息系统被普遍应用与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审计师为达到审计目的,必须要收集大量储存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并借助于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审计的结论。因此审计师在收集证据并分析证据时,必需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AssistedAuditTechniques,简称CAAT)越来越成为审计师不可或缺的手段。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使信息系统审计师独立收集审计信息,按照预定审计目标访问和分析数据、报告系统产生和维护的记录的可靠性等审计发现。所用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为得出审计结论提供了再保证。

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与技术:共用软件、测试数据、应用程序检查、审计专家系统、整体测试、快照、系统控制审计审核文档、其他特殊的审计软件等。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价值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23-01

这几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在我们的办公网上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BOSS系统,TMS财务系统,财辅系统审计,工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内控管理系统等等。这给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让内审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首先,需要用到的取数渠道越来越多。以财务系统为例,在传统的内部审计中,我们只需要学会看一套账就行了,但是,现在财务信息化发展很快,懂得财务知识,但长期与财务工作脱节的审计人员,未必能取用好财务系统,未能通过财务系统取得需要的数据。同样,对于工程管理系统,BOSS系统,这些会对财务信息起到印证作用的其他系统的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同样是“门外汉”,别说是从来没用过,就是偶尔用,也难以跟得上系统更新发展速度。

其次,要想只依靠审计方取得准确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各个部门的职能存在细化的趋势,同样以财务为例,管工程的不管成本,管成本的不管内控,管采购的不管税务,他们工作并不交叉,各负其责。但是审计工作是全面的,我们需要掌握全面准确的数据,才能有助于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自己无法取得数据,求助于别人取得一套财务数据还要同时与多个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其他生产部门的数据取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审计人员几乎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取得“第一手”数据。

最后,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好不容易的取得所需要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有用、有效,很难说。因为大部分长期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并不具备甄别和判断数据准确性的能力。如果对方提供的数据经过了“加工”,而我们无法察觉,这会直接影响审计结论。

也就是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难度,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也没有更好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内部审计的“尴尬”局面恐怕会一直存在。而这,是当前内部审计之所以无法“自我超越”的重要制约。

谈到了企业的信息化,再来谈谈审计的信息化。李金华审计长说过,“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刨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是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的一体两面。这两年,我们对内部审计信息化谈得很多,做得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已经正式使用,培训力度也很大,各单位也在系统的使用上投入了人力和精力。但是,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真正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

(1)将信息化等同于系统化,现在的内部审计系统仍然是一个独立于任何系统的系统,与内控自评系统都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这种孤立的,以审计论审计的系统,由于缺乏的各种数据和风险管控指标的支撑,对于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管理审计的支撑作用很难体现。

(2)单纯的系统化对于解决内部审计工作目前的困境,似乎也并无益处。我们的审计人员依然面临取数难,取得信息难,取得工作的主动配合难的被动局面,审计人员想要通过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融入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有难度。

(3)仅仅只是作为审计工作流程和结果一种记录。我们的审计系统要求对每一个项目上传底稿,附件和报告,这是对工作流程和结果的一种记录,对于审计的起因和问题的苗头,却没有办法真正“追根溯源”,无法将最早浮现问题的那个点在系统中显现并记录下来。

我想,既然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审计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和“万金油”,既然我们无法让审计人员精通所有的系统操作,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全国、全行业的内审人员面临的这种“本领恐慌”,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另辟蹊径,走一条通过审计系统信息化融合所有数据的“信息集成”之路。让我们的审计人员只需要用好这一个系统就能够取得所有需要的数据,只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巧就能一路无碍。当然,这样做,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各种系统信息数据的对接和同步更新。说实话,系统挺多的,开发起来不容易,用起来也不容易,要真正实现系统数据的对接和同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要想通过审计系统来融合这些数据,岂不是更难。

(2)审计系统对各类系统具备“取数”的权限和功能。内审人员进入审计系统后,就能调用其他系统中所需的信息,而且是以审计系统中设定的条件来调用,而不受其他系统设定条件的限制。

(3)较高的保密集别。如果真能实现这一功能,那就意味着审计系统可以实现全数据调用,其安全级别应该更高,保密性更好。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审计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审计系统也才刚刚开始使用,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刚刚起步,其完善和功能的拓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杰峰.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审计半月刊,2011,(05).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用于审计领域,全面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二)审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信息化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差错纠弊方法在进行审计查账工作时不起作用。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要想在庞大的信息数据中查找问题很难,不仅浪费时间,更加浪费审计资源。

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能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关注新的审计领域,适应新的审计工作要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网络时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改变传统审计方式、方法效率低的弊端,不断提高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信息化背景下,许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过分析当前有关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的组织并没有很好的同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

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应对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趋势,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克不容缓。下面分别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整改这三方面的信息化创新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建立高效审计机关使审计计划信息化模式创新

审计计划信息化创新关键的步骤就是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数据库系统。要想做好一件工作必须有科学的计划做支撑,审计工作也是这样。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机关,形成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一个完整、科学的审计计划数据库系统,将各类的审计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分类后,审计工作就能够快速、顺利的进行。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数据库以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完成各种审计工作,很大程度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在降低职业风险和提高审计能力基础上形成机关审计实施信息化创新

降低职业风险,科学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的综合提升。审计实施是指整个审计工作开始进行的时期,要最大化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审计能力,同时也是审计工作最关键和主要的部分。一个完整顺利的审计过程是保证有效结果的关键。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整合,这样经过资源整合后的审计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完美的完成任务。同时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审计系统。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工作后,最终完成对某项任务的合理审计工作。结合相关信息化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展开任务,确保审计工作按照要求完成。而且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的审计系统时,不仅达到了审计结果的要求,而且也是审计的全过程方便简捷。

(三)审计整改信息化模式创新,最终完成审计管理的目标

审计整改也可以看做审计审理工作,就是对已经完成的审计工作恰当的整理,改正那些存在问题的地方,从而更好的实现审计目标。结合信息化创新进行审计整改工作,从而形成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审计审理的数据系统,并且做好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通过不断的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管理,使之朝着生成最优的审计成果方向迅速发展,不断实现审计的管理目标。相比陈旧的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整改信息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大量堆积,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