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畜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范文第1篇

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生态运行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必须以更好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统一,使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发展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生态运行和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二者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畜牧业生态经济具有明显的时空性④,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程度不同,外在生态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在畜牧业生态经济构建中所采取的模式必然有差异,例如以工业为主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区、放牧为主和养殖为主地区,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普遍意义,而畜牧业生态经济是从具体条件和发展模式上来说的。

生态经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资源禀赋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认知。生态畜牧经济作为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技成果和传统畜牧业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情况,科学地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起来,保护环境、增加畜牧业收入、满足人们需求、经济运行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态经济体系,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和消费,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组成的复合系统⑤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二者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物质能量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形式,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畜牧业的生态系统是依靠食物链进行了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更多地在系统内部完成了生态运行。而在经济系统中,物质转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多的留有人为的痕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主体的作用更为突出,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方向、生产者生产方式和方向、管理者的管理取向,甚至可以决定物质的流动方向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因此经济系统的生态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两个系统虽然在认识上可以抽象地加以分割,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是不可分割的,畜牧生态系统与经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出的物质与能量是以产品的形式通过市场传递到顾客进行消费完成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如农户用粮食、饲料喂养禽畜,肉制品加工购买禽畜进行在加工,而消费者购买这些禽畜产品等等,这些物质与能量转换并不是由生态系统而完成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经济系统中完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分解,以及再加工和合成的肥料、饲料又是畜牧生态系统的输入,同样地这种输入的量与质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意识与行为、生产者的意识与行为等主体制约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不断流动,经济的运行,相互耦合成为具有反馈控制作用的复合系统。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内部矛盾分析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耦合,这样既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持续良性循环,经济系统也实现持续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实际运行的不平衡性造成两者经常产生矛盾而互相制约。主要体现在:(1)运行周期不一致性⑦,生态运行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经济运行中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界的生态更新速度,而不恰当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打乱生态的平衡,致使生态经济系统需要更长的周期来恢复原有的平衡,因此这种破坏性往往具有长期的影响。(2)运行速率不一致,生态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经济系统的高效性存在不一致,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往往沿着食物链顺序转换,系统是相对稳定而有序的。而经济系统的运行并不一定是有序的,而更讲究效率性,因此可能会造成系统中某一主体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的利益,比如生产部门为了一时的高效而打乱原有的有序生产,政府管理部门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等等,而这些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因此这种无序高效的生产往往超过了生态经济有序的运行,打乱了平衡。(3)投入收益周期不一致,生态效益获得往往是长期的,而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经济效益的获得则短的多,因此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往往会为了短期的收益而牺牲生态系统长期的收益。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科技投入中,更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往往更多的放到经济运行中,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废物资源化技术、消除污染技术、促进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大落后与污染、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的速度。

因此人类为了满足短期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人为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获取自身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加剧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的不一致性,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要求发生矛盾。这种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用粗放式、资源掠夺式的技术与经济手段,必将导致畜牧业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资源过度浪费,物质生产力下降,从而危害最终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和效果就取决于这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中,而矛盾运动状况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行为,这里人是广义的人,是指系统中的各个主体,既包括基本的消费者,还包括企业、政府等主体。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又是畜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自然的人,他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而作为社会的人,又并非纯粹被动地适应生态规律,而是通过经济活动去干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服务。正是人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人的行为决定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运行、反馈、调控和循环,使生态系统在满足畜牧业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又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使畜牧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保持平衡,最终促进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内涵界定#p#分页标题#e#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概念结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畜牧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而系统中的子系统、具体功能、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其次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而每个子系统承担着具体职能,具体包括畜牧业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及其具体的职能关系着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最后这些具体的职能是由子系统中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这些主体在不同子系统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与子系统的职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在多系统、多主体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运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有效耦合,建立能够兼顾需求、效益、资源、生态的综合生态经济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强调自然平衡,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畜牧业的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与经济有效耦合,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分解环节保持稳定,对产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由于人类干涉过度而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畜牧业的生态经济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现代生态畜牧业在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禽畜产品、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求其生产方式有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至少不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协调和统一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设计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畜牧业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受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影响,青海将增加牲畜数量作为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背后代价沉重。由于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而引发的草地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全省牧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降10%~40%,局部地区达到50%~90%。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缩小,草场超负荷承载,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

针对面临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迫使青海打破常规的发展思路,“凤凰涅盘、死而后生”,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草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谋划畜牧业生产,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规划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2008年开始,青海从开展试点、典型示范到全面推进,不断摸索,不断推进。通过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以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形式,将牲畜、草场、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牲畜分类组群,科学核定载畜量,按生产类型重新划分放牧草场,重新确定放牧员,实行分类放牧;通过加大非生产畜育肥出栏力度,着力提高母畜比例,引进优良种畜,提高牲畜良种化程度,优化畜群结构;通过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不断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仅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且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海西州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试点村,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出栏力度,共减畜6620个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同时,大力实施草原灭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补播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该村2011年草场可食鲜草产草量比2008年增加了37%,理论载畜量增加了3293个羊单位。

三年来,青海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适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更是牧区畜牧业生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从2013年开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转人减畜,完善配套,鼓励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联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基本形成人、草、畜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六个结合,推进四个转型升级”。

六个结合:就是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与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结合、与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与牧区大学生回乡创业相结合。重点按照“发展、提高、建设、培育”的思路,提高牧民入社率和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的整合率。采取现场观摩、展示成果、巡回宣传以及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专题宣传的同时,突出对典型村、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为生态畜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态畜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现今我国正全力推动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贫困山区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土地资源,打造贫困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振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一、生态畜牧业的现状

1.生态畜牧业的定位

我国生态畜牧业包括生态型畜禽饲养、畜牧类产品精细加工以及排泄物环保处理等几个部分,是以建立低消耗环保型畜禽饲养为核心,结合各地区实际地理因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2.生态畜牧业的意义

当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产业,畜牧业上承传统种植业下衔接现代工业,在整个发展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传统畜牧业的必然转变方向。同时,针对我国地少人稠的基本国情,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良好性畜牧模式,也能有效的解决如水域污染、耕地退化、牧场承载过量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切实的将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健康产业。

在生态与发展的大前提下,生态畜牧业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标准。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着眼于现在,有利于未来的国家支柱型新兴产业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合于我国山区土地资源情况,是为我国进行山区扶贫、维护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属于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1.资源需求低

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加注重整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使整个系统进行链式循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食物链”,极大的降低了额外在畜牧饲养中的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刀耕火种式的粗狂经营模式,很明显这种低消耗的生态畜牧业更适合在贫困山区资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力推动发展。

2.经济收益高

开发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将贫困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的整合运用起来,最大化的将其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不仅仅是拉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其健康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其价格是传统畜牧业产品的数倍,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使城乡两地的居民互利共赢,同时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发掘出新的途径。

3.环境破坏少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使整个畜牧产业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关系着畜牧业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是将畜牧业还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运用现代的生态系统原理,将畜牧产业创新整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促进农牧业增收的同时,将整个山区的生态系统带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去,从根源上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三、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1.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畜牧业的是一种单一化的产业模式。从牧民养殖禽畜,继而进行原材料的直接销售。这种粗狂的经营模式不仅极大的降低畜牧业收入,更在繁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损耗。而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将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管理理念,将畜牧的饲养与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在贫困山区进行生态畜牧的产业化与基地化的发展趋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一定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的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畜牧业技术,优化产业模式,使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最大化的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理念,利用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畜牧经营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

要将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进行转变,其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必须在传统的饲养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经营及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更充分合理的运用贫困山区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的观念,^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减少生态污染所产生的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制定,都会对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也要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执行体制和服务机制,各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提高效率,紧抓政府措施的基层落实程度。同时增加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完善生态牧场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畜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是现阶段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性产业,是刺激畜牧业经济增长,实现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山区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生态畜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73-02

一、目前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发展畜牧业要采用何种方式,主要是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三方面考虑的。由于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度不同、结合方式不同,世界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土地密集型畜牧业、资源密集型畜牧业、劳动密集型畜牧业。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的畜牧业发展由于受到土地、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整体上看属于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传统畜牧业正在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面临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大河坝镇现在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看,该镇整体依然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所以,依据欧洲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当前阶段,用合作社的方式,将养殖户打造成家庭农场,是畜牧业由传统走向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1.在禽畜品种上奉行拿来主义

近几年,大河坝镇的人民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国外畜产品上进行畜牧业生产,而不是把国外的优良品种与当地的优良品种相结合,没有利用好国外的优良品种培育适合自己发展的畜禽品种,对当地很多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资源造成很大的损失。这点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有相应的重视。

2.畜禽卫生环境条件差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给大河坝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畜禽的粪便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伴随空气和河流传播,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饲料中许多化学物质随粪便排出,污染土壤,把土壤的基本功能破坏掉。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了畜禽的生长,是畜禽的发病率提高,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畜产品的质量也受到影响。

3.财政支持和基础兽医设施薄弱

动物防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在有关动物防疫的投入一直增加,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防控工作的需求。大河坝镇每年都要花巨资对饲养的牲畜和家禽进行防疫,还要对发生疫情时不傻的牲畜进行补贴。另外,动物防疫的技术保障条件不到位,硬件设施差,大河坝镇畜牧兽医站的仪器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有的防疫单位花大量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因为资金缺少而不能正常使用而闲置下来,造成资金的浪费。

4.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问题

目前,在大河坝镇公司于农户之间完全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甚至还会有经济利益的纠纷,农户不在乎公司的形象问题,公司也把经营风险推给农户,两者之间缺少信任和关爱。在发达国家,农户是公司的股东,每年享受分红,公司经营的好坏与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

5.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由于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很快,各种饲料添加剂产品出现在市面上,这为农户滥用添加剂提供了契机。尽管国家多次公布禁止使用的饲料和添加剂,但为了高额利润,乱用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我镇在重点发展养羊,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养羊户在选种时应选用适宜当地的健康良种公羊和母羊自繁自育,这样既可以提高羊的品质和生产性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又可防止因引入新的羊群带来病原体。2养羊规模要适宜养羊规模应量力而行,可根据家庭现有耕地多少、草场大小、饲草饲料数量、劳动力多少及可投入的资金数量等条件决定。而养羊经验丰富的农户,在资金和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扩大养殖规模,从而获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的养殖户以饲养繁殖母羊20~35只的规模较为适宜。3合理放牧3.1合理分群根据羊的品种、性别、年龄、个体大小、生产用途及农牧区草场状况,合理分群,进行放牧。3.2放牧时间冬春季每天放牧5~7h为宜,夏秋季每天放牧10~12h为宜。秋季根据天气状况,适当延长放牧时间,必要时还可实行夜牧。3.3选择草场为了合理利用草场,减少牧草浪费和羊群寄生虫病的发病几率,应推行草场划区轮牧制度。夏秋季节放牧,草场应选择地势较高、冬春又无法利用的山腰草场,或草质优良的山沟里进行放牧。冬春季节,牧场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放牧。4注意饮水和补充食盐水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饮水以清洁的河水、泉水、井水为宜,让羊自由饮水,每只羊每天需水2~5kg,每天1~2次。6实行暖棚圈养由于本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羊的生长发育,实行暖棚圈养技术,能较好地解决羊在冬季的生产问题,有利提高羔羊成活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益。7定期驱虫和浴育肥羊在育肥前必须整群驱虫,羊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造成羊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根据寄生虫流行情况,每年进行定期驱虫和药浴。8做好疾病防治工作羊舍、羊圈、场地及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打扫圈舍及场地卫生,定期用10%~20%石灰乳、10%漂白粉对圈舍及用具进行消毒。饲草料要清洁、干燥,不能用发霉、腐败的饲草料喂羊,饮水要清洁,不能饮用污水和冰冻水,避免饲喂寒露草和霜冬草,饲喂氨化草要掌握用量,防止氨中毒。9适时出栏根据行情,合理采用育肥方式,适时出栏,降低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大河坝镇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1.推行畜禽清洁生产,加强健康养殖

要想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话,从开始就要控制污染,考虑大河坝镇周围环境对畜禽粪便处理的承受能力,应建立大小适中的养殖小区。在居民聚集的地方和旅游胜地附近,禁止新建养殖小区。地方政府要加快做好人分离和改水道、该厕所工程的实施,支持沼气池的建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

2.加强畜禽疾病预防

由于生态研制产品是给人们食用的,所以要减少用药,尽量以预防为主。在选址上要尽量避免人群,选择在地势高,水质好,干燥通风的地方。对环境的消毒也要尽早提上日程,消毒前要把圈舍彻底打扫干净。

近几年,大河坝镇整合资源,加大了对科技的支持,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医疗仪器设备建设。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快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有效增强产业科学技术含量。把科学知识尽快推广给农民,持续增长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品,加强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第一,根据畜牧业的发展规划,用科学的方法指引畜禽养殖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慢慢提高标准化养殖的比重。第二,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加强畜禽产品的品牌建设。第三,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和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建立利益共同分享、风险共同承担的联机体质。

4.加强饲料的安全卫生管理

因为饲料的安全卫生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加强对饲料的安全卫生管理。原材料是饲料产品的源头,只有制定好饲料的原材料和饲料的添加剂的安全指标,控制好饲料产品的安全指标,才能生产好的饲料,发展生态畜牧业。

5.强化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为保证畜产品质量上乘、安全,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制定一些与畜产品相关的质量标准,加强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监察。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地位。畜牧业对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的农业经济发展有很多的推动作用,如果大河坝镇走上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那么生态畜牧业将会成为大河坝镇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畜牧业不仅能可持续利用有限的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大大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俊海;裴兰英;肖延光.聊城市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10(06).

生态畜牧业范文第5篇

1存在问题

我省生态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看,底子薄、基础差,总量小,发展速度缓慢。在天然草地利用上,以丘陵岗地及农林间隙地等类型草山草坡的利用率较高,低山、中高山区草山草坡利用率次之,近处、低处的草山草坡的载畜量已经趋饱和,而大部分边远山区大面积天然草山草坡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坡度较平缓、土层较深厚的丘陵岗地草LJ草坡大约占可利用的草地草坡40%,开发部分约占90%,而占可利用草lJ草坡约38%以上的中高山草地开发利用较少。大量的草山草坡亟需改良,贵州山区牧草多是野生杂草,草质差,产量低,利用率仅为30%左右。同时,贵州草地多集中分布于山高路远和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农牧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条件较差。在这些地区,农户养畜多是自给自足,商品率低,国家虽投入了一些改良项目,但总的来说,投入有限,人工草地和天然改良草地面积还较小。良种推广体系不健全,生产方式还存在粗放经营,管理落后的问题,草食畜禽种质低劣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畜禽所占比例较小。缺乏大的龙头企业牵引带动,目前形成的小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联系上还较松散,没有形成产、供、销的良性运行机制。

2解决方法

草地建设是发展山区草地畜牧业的基础,人工草地的草质优良、产量高,便于山区放牧管理。因此,应采取以人工种草为主,改良天然草地为辅,配合国家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在坡耕地逐步实施还林还草,促进山区畜牧业的尽决发展。草畜配套是山区草地畜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环节工作。在这个环节中要着重解决好草种的选择要与畜种的选择相配套,实现良草良畜;草场建设面积要与畜禽数量相配套,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草畜要同步发展,防止形成有草无畜或有畜无草的不平衡局面。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把发展山区草地畜牧业作为1I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搞好区域化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发展养牛乡、养羊乡、养禽乡等专业养殖乡镇。抓好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