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课堂纪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堂纪律 管理 自律
对于教学的课堂来说,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则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他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柔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正常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如今,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自以为是的时期,对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组织纪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组织秩序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因此,随着教学管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
首先,严格要求和体贴照顾相结合,这就要求老师把尊重学生和处罚违反纪律的行为结合起来,这样,老师一方面真心的关心学生,并将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来看待,做到了充分地信任学生;另一方面,当学生做错事情,给予严肃批评,并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重大的批评。同时,老师也要做到奖罚分明,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有效手法。奖励的运用首先要正确选择纪律行为,老师对于奖励的具体要求应该是遵守纪律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在奖励上面也要正确选择奖励的原则,老师应该以多次奖励而不是引起迅速的满足为原则,也不能时时奖励,老师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给予暗示,比如微笑表示鼓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在奖励的时间上也不得耽误太长时间,应在出现遵守纪律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励。
然后,在课堂上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一般都是学生不认真听讲,上课讲话现象严重,那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用新奇的事物去吸引那些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掌握学生们的情绪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利用学生们的期待心理,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学好更多的知识。
其次,教师也要有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要做出随机应变的快速反应和灵活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在使用这一能力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善于因势利导,不能消极地等违纪行为出现后再加以处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将自己感兴趣的小昆虫带到教室,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对其进行观察并进行习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两全其美。
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其实,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老师对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判。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纪律好,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地安静,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秩序井然;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好的标准与其说是学生装的外部表现好,不如说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生之间的团结感。课堂上学生表现的活跃和自由讨论时的热情,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的集中体现,这是每个老师所期望的。而有些教师则认为,要做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就必须加强教师对于学生行为的约束是不正确的做法。过多的惩罚是很容易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的,这就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僵化状态。实际上,在课堂上也不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情流露地表现在学习上的热情,仔细地思考、研究问题,以及得出正确答案的喜悦之情,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采取正确的课堂管理的方式。
事实上,对于课堂的纪律的管理,学生们的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和他们的自尊心,积极引导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以积极的教育为主。教师要交给学生们自我管理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贯彻执行下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创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还让课堂纪律的良好的保持下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没有任何好处,这种传统的管理班级纪律的方法应该被淘汰掉。因此,老师在管理课堂纪律的时候,尽量不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要让学生自觉的管理班级,因为过多的惩罚是不利于良好的课堂纪律的维持的。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不能排除对学生进行惩罚,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老师维持课堂纪律时不会起很大的效果的,这种效果只能是暂时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是变相的体罚,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恐吓等方式。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民主的管理,学生与老师平等,老师还应该虚心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
关键词: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效率;提高
小学生活泼好动,而数学课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而许多学生对数学都提不起兴趣,造成了数学学不能致用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为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整堂课进行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不会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疏离感,使学生投身其中,亲身感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将数学概念具体化
数与形密不可分,充分利用图形的多样化将数与形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解题过程,培养其数学抽象思维,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准备好的课件展示,通过剪、切的方式将分割过程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理组织游戏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比较有趣的数学游戏,如,小学数学中的扑克牌游戏,教师从红桃2、3、4、5、6、7中随意选出两张,并扣过去,同时告诉学生这两张相加得7,相减得1,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把数学知识学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3.将隐性问题显性化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处理学生在数学上遇到的难题,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感觉解数学题就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问题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种思想,使学生搞清楚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4.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提倡英语课堂既要强调英语学习过程,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效(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经过教研活动、多年初一教学、循环教学、公开课、教材分析、免费导学、基本功竞赛、五级梯队评比等活动的洗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旨在实现过程严肃不失活泼,结果充满成效。
一、采取措施应对中小学衔接中产生的问题
(一)理解初一教材,分析学生特点。
以语法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于表意功能的理解与运用,老师不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思考空间,而是提供理解性输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目的语形式;加强性输入,吸引学习者注意语法结构;及时反馈、启发学生分析推断语言规律形成关于语言形式的外显表征;创设语言输出机会,帮助学生内化语法规则,培养语感。也可以进行一些有效的活动,例如role-play,模仿秀,英语歌曲演唱,等等。
(二)严抓语音学习,把关音形义性。
新教材增加了音标部分的学习,这一信号提示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就是良好的、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多数学生起初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联系,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注重音标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可以采取音标小报评比、用音标编chant, 绘音标墙等方式反复加强音标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标学习的成效。
(三)重视分层评价,激励学生情感。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学生作业本的评价,评语也可以是多样的,例如“Hope your voice will be louder”, “Come on, and you will be better”, “Hope your hand-writing will be better”, “You did a great job”等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关爱。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们的批评可以委婉些,以鼓励为主。
二、采取措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存在的问题。
刚进入七年级的孩子存在以下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缺乏课前自主预习以及课后自主复习,书写潦草不规范,课堂表演欲虽强但不知道开口前要举手,盲目听信小组意见缺乏个人思考,背书拖拉要求不高,没有大声朗读和听磁带的习惯,缺乏大胆质疑的精神等等。
(二)措施。
关于多元评价。采取设计积分单并对其使用细则在家长会上详细通报给家长,将背书、默写、课堂效率、课作等方面按照不同积分加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纳入平时成绩。每周将学生按小组将积分发至家长QQ群,每人的得分要详细。
关于背诵课文。大声朗读和背诵课文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书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策略上的指导。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寻找背诵的支撑点,在背诵之前我们一定会找出段落的topic sentences,反映层次关系的主导句;其次,帮助学生编织背诵网络图,对于相似的同义词、反义词、单复数、同句型等形式加以系统组织纳入背诵信息结构网中;然后,试图回忆记忆法也是不错的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当小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在课堂上展开记忆时,根据学生翻红绿牌所反映的学习进度决定授课进度。
关于纠错习惯。老师更应当要求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纠错者要将错题讲给小组至少两名该题正确者听,由两名同学签字算完成任务,可以由英语课代表画勾,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根据次序先后全组进行不等加分。
三、采取措施将英语教学融入合适的情境
(一)实物演示情境。
通过实物演示情境能使学生边学习边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讲到”the fashion show”时,带领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同学进行走秀,而其他同学进行相应操练;在going shopping的综合技能教学中,可以带若干件衣服至班级,分给不同小组,让学生进行实物操练。在这些道具的帮助下,师生互动更加幽默,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能融入情境。
(二)语言描述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有时甚至连续提问,或者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适时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引起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活泼,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课外创设情境。
英语的情境教学的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性;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理解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教育性;以训练英语能力为手段,贯彻实践交际性。
总之,从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综合各种策略,揉合各种方法,传统与现代结合,归纳与演绎交替,图表与实物并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听说读写译并举,让学生在 “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愉快、扎实地掌握所要学的知识,最终提升他们自如驾驭英语这门语言体系的能力。
(作者:江苏省金坛市朱林中学英语教师, 学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想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那么,技能训练是如何实施的呢?
1.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
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例:“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以及“课外作业”是五个基本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应该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能使学生做到:“笔不离手”的教案,才能成功地实现技能训练。
2.在课堂上引导得法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先作示范,然后再由学生动手,这样做既费时、低效,又间接地打击了优生的极积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尽量减少举手、口答等无谓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只有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导演”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拔、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技能训练。
3.“限时”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一、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场演出的“序幕”,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优秀的新课导入还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情感的桥梁,在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之后,进行深入的探究。尤其是思品学科,其中蕴含的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更应在课前精心预设,运用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课堂中自然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感受到思品知识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课时,上课之前,我给学生播放被称为“最美女教师”的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张丽莉老师在危险关头,舍生勇救学生的事迹,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再如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容时,在新课教学之前,我给学生播放“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不忘履行好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应有的职责,从而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将枯燥抽象的思想教育与鲜活生动的生活事例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新知学习的兴趣,更在这些事例中,感受了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和鲜活。
二、注重情感渗透,以情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努力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学生思品课堂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生对思品课堂的兴趣。试想,那种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无丝毫情感可言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怎能乐此不疲的参与课堂。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的感受到教师以及课程散发出的迷人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问候、真诚的呵护,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同喜同乐,使学生感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让他们能敞开心扉,和老师做心灵上的朋友,从而使学生将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所教学科上,真正实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它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尤其是那些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要将其中抽象的知识、深刻的观点向学生阐述清楚,并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一些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以及一些热门的观点或意见,让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时,通过播放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污染,给当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在这些鲜活的事例面前,对问题认识的高度自然上升了。
四、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善思、多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创新思想,贴合学生喜好,挖掘新的教学素材,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适时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谚语、典故,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积极思维。如我在教学《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一课时,通过列举一些体现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精神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如“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大禹治水”、“战胜自然灾害”、“神舟飞天”等,让学生明白我们只有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坚强的信心,才能不断进取,最终取得胜利,而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所必须具有的美好品质。同时,在课前,我还制作了 “”、“中国航天”、“5.12抗震救灾”等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时将常规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融合,不仅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更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求我们思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服务社会,或者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认识”。这一规定,无疑为思想品德课向课外延伸、教学内容向课外拓展指明了方向。教学实践表明,适时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用课本上的知识来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既可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