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茶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范文第1篇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精神,总结回顾____年度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秋明春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刚才,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同志总结回顾了____年度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具体安排部署了今秋明春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县茶叶协会会长周小刚同志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协会工作,具体安排了协会下半年工作;新景乡、塘坝乡、黄土乡、晓景乡、谯家镇、土地坳镇就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县财政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就生态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懿兴茶业、新景茶业、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互借鉴。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__年至____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____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____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__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____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____茶叶新形象。要围绕“____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____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____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____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年度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年度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三)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责任。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全县茶产业发展。县农牧科技局、县茶办要做好茶苗、肥料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县林业局要做好晓景乡250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县交通运输局要把通乡、通村公路与茶区产业路配套建设相衔接,重点是客田镇、新景乡的30公里茶区路建设及硬化;县供电局要保障茶叶生产用电;县水务局保障茶叶基地 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晓景乡下半年1000立方米小水窖的配套建设;县工商、税务、卫监、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QS认证、商标注册、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和加工环节的管理,保护消费者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社会环境;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购买农机具、加工机械、茶青采摘及主要物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树立为茶农服务的意识,积极支持生态茶产业发展。

生态茶产业范文第2篇

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包含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等内容,低碳生活也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此外,低碳社会的提法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则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减排、追求绿色GDP。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制度创新,这需要工业企业界转变思维,从根源问题抓起,以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则是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尤其是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逐渐被关注,低碳经济也日益浮出水面。但是,低碳经济对于鄱阳湖生态区而言还是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发展还有待时日,因此,将低碳经济模式引入到鄱阳湖生态区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在内的共38个县、市、区。其中,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地区。因此,笔者将调研的重点放在了景德镇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上,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景德镇市老厂姐妹窑沈玉珍调研纪要

“姐妹窑”实为姑嫂窑,窑厂的两位厂长分别是沈玉珍和邱国荣,她们是姑嫂关系。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金是10万元。“姐妹窑”主要烧制高档瓷器,是景德镇老厂地区唯一一家烧造高档瓷器的窑厂,老厂其它窑户均为烧造中低端瓷器。“姐妹窑”厂内专门烧制高档瓷器的窑炉,是2009年贷款兴建的,耗资十几万元,总计需二十万元资金进行周转。

“姐妹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两方面,第一是资金问题,第二是工人聘请问题。资金问题又分为几个层面,第一:窑要年年检修,修一次需耗资两万元。第二、原材料上涨,“姐妹窑”是烧造高档瓷器的窑,在高档瓷器烧造方面成本偏高。平均烧制一窑瓷器,“姐妹窑”比普通窑多耗费一瓶煤气。今年气价涨到325一瓶,最高时还达到过410一瓶,烧窑所需气价不断上涨,但是窑户所需收取的费用跟不上气价上涨的速度。在工人聘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熟练工人很难招聘。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姐妹窑”仍然采取传统的陶瓷烧造模式在生产。燃料成本不断上升也成为“姐妹窑”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尖锐的矛盾,窑厂的创建者也深感生机难以维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的研发,不断研发出新型的清洁、低成本、无污染的能源来替代目前的燃气。另一方面,技术工人难以聘请,大多原因在于景德镇作坊内恶劣的工作环境,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规划,从根本上改变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改变陶瓷从业者的观念,转变政府飞职能,只有这样,景德镇的陶瓷创意产业才能实现低碳的良性有序发展。

二、景德镇市御瓷坊调研纪要

御瓷坊是专门制作高端礼品瓷的企业,位于轻工部陶研所院内,现在采取私人承包的模式进行运作,景德镇市政府和部所也给予很多政策补助。御瓷坊以景德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为依托,设有生产基地和展厅。

御瓷坊的产品类别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仿古官窑礼品瓷,以花瓶为主。第二类是新官窑,利用现代元素对传统官窑产品进行创新,产品类别包括:茶具、文具、瓶子、礼品,甚至还有计划涉足首饰领域。

御瓷坊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人才的聘请,高端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优秀的工人很难聘请。尤其是高端精英型人才很难请到,御瓷坊也出不了很高的价钱,大部分管理人员在御瓷坊是兼职工作,这也导致御瓷坊得不到最好的设计。工人聘请方面,画工尤其难请,这是劳资双方的问题。

第二方面的困难主要来自资讯和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景德镇资讯相对匮乏,如果针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建立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平台,就能够更好地推广景德镇陶瓷品牌的整体形象,让更多人了解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如果私人业者互放资讯到网上会存在抄袭的问题。

御瓷坊现今的建设目标是在景德镇之外开设专卖店,准备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只有专职设计人员一名,外加一名大四学生在做设计辅助设计,属于技术工人类型,设计力量相对薄弱。

从御瓷坊的现状分析得知,设计力量薄弱抑制了御瓷坊的发展规模。众所周知,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创新的支持,只有政府、企业双方都认识到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扶植,景德镇的陶瓷创意产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结论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亟待转型,要依托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生态茶产业范文第3篇

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受虫害的茶园其夏秋茶产量减少在10%以上,严重的则损失30%~50%的产量。此外,遭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的芽叶,加工后碎末茶的数量明显增加,成品率降低,对茶叶品质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一、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假眼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它属同翅目,叶蝉科。其生长阶段与泰山茶4月至9月底的生长过程相一致。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9~12代,若虫多栖息于芽叶嫩梢叶背上;成虫则在茶丛老叶下或茶园杂草上越冬,当早春转暖时开始取食危害。茶树发芽后开始在嫩梢皮层内产卵繁殖,当温度上升到17℃~26℃时开始大量生长繁殖,15~2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受气候影响,假眼小绿叶蝉一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在5~7月和8~11月,6月和9~10月虫量最多,分别危害夏、秋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特点是怕光、怕湿、趋嫩性、繁殖快。

二、适宜推广的几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害的作用,贯穿于茶树生产的全过程。方法可通过适时采摘、合理修剪、选择抗病虫品种、养护土壤、培育壮树等农事操作实现。及时采摘茶树嫩梢芽叶,破坏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和繁殖的场所,既能保证茶叶质量,又可以直接防除病虫,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清除茶园的枯枝落叶,铲除茶园内外的杂草,破坏假眼小绿叶蝉的越冬场所,达到降低其越冬成活率的目的。秋季如果虫量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食物链的原理,用以虫治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其特点是效果明显、不污染环境、防治成本低。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主要是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动物。保护利用这些天敌是对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茶园种植银杏或板栗等树木、冬夏两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因植物源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所以只在虫害发生较严重时才能使用(用药后7天内不能采茶)。在若虫的两个盛发期可喷施获得国家认证并取得生产资格的植物源农药来防治。比如苦参碱,它是从苦参的根中提取,对害虫具触杀和胃毒作用。要用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来防治害虫,最好选择阴天下午4点钟或傍晚喷药,24小时内喷施两次防治效果最佳。苦参碱药效缓慢,应提前3~5天施用。另外,冬季用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可以防止成虫越冬。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热、颜色、温度、声波、放射线等物理因子防治害虫的技术。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物理和化学诱杀等方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黄色有趋性。茶园中安装黄杀板,每天及时收集板上的害虫集中杀灭。色板设置高度以高于茶篷表面10厘米为宜,诱杀板设置数量应达到每亩10块以上,诱杀效果非常明显。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的范围内。有效地防治害虫既提高了泰山茶的产量,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及加工成品率,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生态茶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态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生态茶产业范文第5篇

云南茶、中国茶的突围之路,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茶和云南茶的位置在哪里;二是如何借助人类大健康的机遇;三是如何撬动大健康产业,让茶无处不在;四是如何实现茶的全价利用和全产业链打造。

“大资源小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了茶叶种植大国、生产大国,但在茶叶出口上却是一个数量大国、效益小国。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茶叶经济体,茶叶产量占世界的近四成、消费量占三成,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但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呈现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等特点,出口均价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最高水平的1/9。

在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采摘面积472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达223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一、二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产值亿元以上的茶企达20户,千万元以上产值的茶企达118户;茶叶精深加工比例超过60%;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出口创汇不断增加,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普洱茶产业发展迅速;茶事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发掘方兴未艾。

但也要看到,云南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全球茶叶长期产大于销;传统茶产品与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种植规模优势逐渐弱化;茶叶深加工不够,大企业不强,科技含量低,品牌生产缺乏活力、不成规模,处于产业链中资源供应的末端,等等。

云南茶产业“多、散、弱、小”的格局依然没有质的改变,依然没有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发展困境。

茶产业要抓住“健康红利”

健康红利时代到来,茶产业是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农业和茶产业发展的最终方向究竟在哪里?

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江河和地下水遭污染、耕地重金属超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发的现实情况下,中国正置身于空前严峻的环境挑战中。

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黄色农业、黑色农业三大阶段,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重要转折,现已步入绿色农业时代,而且呈现有机化、高端化、健康化等特点。一个生态文明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生态文明是全球的共同价值,而人类的大健康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题。在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生活品质的过程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效益,即“健康红利”- -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创造、传递健康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人类千年的饮茶历史和现代科学证明,茶是绿色、生态、健康的日常饮品,茶是愉悦精神、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茶产业必将是打造大健康产业的主力军。

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出路就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中国的和平发展,正推动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产品被世人熟知、欣赏并接纳。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也要适应这一历史趋势,借助这一强劲势头,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科研创新为撬动发展的支点,将产业发展提升到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让茶无所不在。

云南茶产业的整体提升,不仅是让茶作为饮品的品质提升,更要让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大健康产业。

实现中国茶的战略突围

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关口上,我们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摒弃落后、低效、单一的生产方式,建立更完善的产业结构,激发更丰富的产品需求,创造更新颖的盈利模式;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积极开拓电商渠道。

同时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拓展茶叶在品饮、日化、保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应用数字化科研成果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方向,引领消费时尚,以深加工促进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发展,把云南茶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实现战略突围,重塑中国茶产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创新的路径首先是以基地为依托,以茶园为“第一车间”,通过规范化种植、细化管理流程、统一产品认证等方式,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茶农自觉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进一步突出生态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优质安全的茶叶种植道路。

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茶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真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企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条件,营造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一些有意进入茶产业的大企业集团和企业家来云南考察投资。

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先进高端科研平台、机构、专家的合作,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重点向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天然生物化工原料方向发展,积极开展茶叶功效研究、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减少传统茶叶的生产、消费环节的浪费,尽可能实现茶叶的全价利用和深加工,推动茶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以创新为突破。当前有用普洱茶、红茶、绿茶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加配其他生物制剂的日化用品,一上市就获得市场青睐。

以品牌为关键。要围绕自然的生态、食品的生态、文化的生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的云茶品牌,使云南茶品牌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以效益为目标。对于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品格类型、不同需求层次的茶产品,要围绕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分类指导、分类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一个产业要做大,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使产业发展的成果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因此,云南茶产业发展要在适应市场传统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领和发掘人民群众与茶相关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更新、更多的茶产品,服务市场需求。

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的平台和角度,整合各方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集中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攻坚;对辐射带动产业跨越发展作用明显的关键环节进行提升,形成“五联盟”、“两连锁”、“两联动”的良好格局,即:产业、企业、基地、农庄、产品联盟;国内、国际市场连锁;网上、网下销售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