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潜移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总想着,在自己触及不到的远方,可以看到无数种可能性,也许那都不是你多想要的生活,可是既然已经面对,那就好好接受。也许,每一次抒情,在你我看来,都非常耗费心力。我一直都记得,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要交流,才可以看得懂你的所有努力,其实都需要付出什么才更好。
每一次,我们都不忍心,说那么多话,留着那么多的可能性,也许那些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可是所见所闻,都会变成我们的经历,都会铸造现在的我们自己。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知道,每个人对自己的好,都变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样的好,不是指的掏心掏肺,而是,哪怕一句话的嘘寒问暖,都可以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
关键词:方程;解决问题;顺向思维;数学思想
一、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好处
1.何为“方程”
方程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不用按逆向思维思考,可直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通过解方程得到答案,方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2.好处
方程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维,它能帮助人们用顺向思维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比较简单。算术的方法通常是从问题到条件进行推导,属于逆向思维,解题时难度较大。而方程的出现是一种数学思想的转变,它是从条件到问题进行推导,顺向思考的时候更简单,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只需顺着思考的方程解答,相比之下就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思路。
二、让学生爱上方程的“妙招”
教材集中安排的方程,这部分知识内容还算多,而教学总时不足20课时。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甚至爱上方程,应该说有不小的难度。
1.将方程思想提前蕴藏于学生平时的练习之中
学习四则运算时,经常性地让学生做一些如“48×( )=192,( )+84=32,108-( )=28,864÷( )=32,÷50=200,是( )”等类型的题目,告诉学生:括号或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48×a=192,a=4。
提前将方程的思想介绍给学生,还可以利用字母来表示规律、公式等,这样,学生遇到方程就不会觉得陌生,也不会排斥。
2.重视解方程的练习,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四年级学习的解方程方法主要以等式的性质为依据,这样对于解决“105-x=15,210÷( )=10”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去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并据此规范书写的求解过程。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小学阶段各类方程的解法。这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感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有助于学生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通过对比,感受方程解题思维上的独特优势
我们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比一个数的4倍小3的数是13,求这个数。”让学生用算术和方程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就能发现算术的方法是逆推求解,算式(13+3)÷4;而方程的方法则是顺向推导,设这个数为x,只要直译原题,即4x-3=13便可求解,很鲜明地体会到方程解题思维的顺向优势。
另外,还有鸡兔同笼的问题,如: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算术的解法:
假设都是鸡 30×2=60(只)
88-60=28(只) 4-2=2(只)
兔有28÷2=14(只)
鸡有30-14=16(只)
方程的解法: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30-x只。
2(30-x)+4x=88
2x=28
x=14
30-x=30-14=16
对比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第一种方法的理解思路较复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根本没办法掌握;而第二种方法清晰明了,利用等量关系式“鸡的腿数+兔的腿数=总腿数”直接列出方程,再通过求解得到答案。不过这一方程的解法需多加练习,比教材中的解法略微复杂了一些,但多练以后,掌握并不难。可是在介绍方程解法的时候,最好避免设鸡为x只,因为这个方程解起来更复杂。
4.帮助学生理清题意,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式,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兴趣
最近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如“育才小学开展了节水活动,十月份用水240吨,正好是九月份用水量的5/8,九月份用水多少吨?”
(1)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关键的条件,让学生用“( )的几分之几是( )”的形式来叙述条件,上题就可以得到“九月份用水量的5/8是十月份的用水量”。
(2)引导学生根据“九月份用水量的5/8是十月份的用水量”这一条件,说说等量关系式,即“九月份用水量×5/8=十月份的用水量240吨”。
(3)将九月份用水量设为x吨,再依据等量关系式很清楚地列出方程:5/8x=240。
(4)解出方程并作答。
因为是刚刚接触这一类型的题目,所以每道练习题我都让学生依据这个过程进行思考,发现对于部分学习较差生来说也挺有效的,同时还增加了他们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信心,让我颇感欣慰。
总之,方程解题可以帮助我们顺向思维,能将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它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较好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爱上方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数学!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版)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那什么是历史素养呢?我比较赞同吴伟教授的说法,他认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可以看出历史素养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在教学中如何逐步渗透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谈几点思考。
一、开拓视眼,储备历史知识
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是历史素养养成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丰富知识的来源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常规方式。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简单粗暴让学生背诵硬“塞”知识,应该讲究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会学、学会、乐学。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如初一课本中导入框基本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即使教材中没有故事,教师也可以去给学生穿插一些故事情节。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的知识日积月累会越来越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的方式积累知识。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累知识。渊博的历史知识是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前提。
二、启迪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最重要是分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等。
(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从而理解历史,也就能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整合,以介绍了解北魏孝文帝的生平来贯穿整堂课。可以先对北魏孝文帝进行介绍,孝文帝5岁即位,24岁亲政,28岁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改革,33岁病死于南征路上。英年早逝的他顺应历史潮流,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让学生跟随角色进入历史情境,然后再把课文分成 “时代熏陶”、“智行迁都”、“锐意改革”三段,在学生融入这种历史情境下,教师在进行循循善诱,问题的解决容易多了。除了设置历史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授《》对中国的影响时,让学生但就来逐条分析可能会困难些,但教师如果把《》和《》进行比较和总结,并进行示范,学生更有利于去理解。表格设计如下:
通过表格中《》和《》比较和概括,学生自然理解两者相比《》的割地要比《》多,那影响比《》更深远。我想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概括归纳和这种引领示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曾经说过历史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学生因为个人素养的不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评价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有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要求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来认识和评价历史。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史论结合、一分为二”的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拿破仑,要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法国大革命里进行评价;同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他积极的评价为: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对他消极评价为:但在其后期进行的战争中,他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教师通过对拿破仑评价的示范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在遇到历史评价的时候,会形成公正和求真的人文素养。
三、构建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历史意识固然包含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48页)
忆,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学生的历史意识包括爱国意识的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等等。
(一)爱国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利用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中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渗入。如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时,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穿插一段视频《我的1919》顾维钧驳斥日本代表牧野伸显的发言:“姑且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他愤怒了!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偷了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中国四万万同胞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种行为算不算盗窃?是不是啊?是不是极端地?”顾维钧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极具煽情,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二)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强调要培养学生有严谨的思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其实历史证据意识培养就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养成的过程。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灌输给学生结论比较多,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较少。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答案的依赖性,变得没有主见,更谈不上质疑了。所以教师也要适时不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在学习《原始人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请以山顶洞人的一天为题,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结论。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质疑他讲得是否符合史实。让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求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真和求证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让学生亲自尝试独立收集、鉴别史料。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或许没有给予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可以和我们南通的地方史相比较结合。在公元前5000年南通海安也有原始居民――海安青墩人,他们创造了江海文明。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海安青墩人的历史资料,对于身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愿意去独立收集、整理、甄别资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加以处理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除了学生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外,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多鼓励,表扬学生的不同想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相信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结语
历史素养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养之有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己知识和经验不断改造课堂,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身的长期积累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一、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背景
养成教育的一切出发点与措施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养成教育的实施,才能减少养成教育的盲目性,调动学生与家长的主动性,配合学校进行养成教育。而从实际情况来说,养成教育可以按年龄段来分不同的重点,如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养成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在中高年级阶段,就应该加强日常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培养;到了高年级阶段,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交往习惯。
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孩子成功的教育应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其实,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其在特定的情境下形成的个体行为,家长或老师会把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并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无益于孩子发展的,同时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习惯归纳为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这一点分析,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其一生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对小学生而言,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的习惯主要包括了生活习惯,也就是作息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与运动和消费习惯。学习习惯包括日常的读书、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等的惯性。这些都是体现于小学生生活与学习方方面面的细节,而在小学教育中,其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都是受到其行为习惯的直接影响的。良好的作息习惯,如不早退、不迟到、爱护公物、注意节约、待人有礼貌等良好生活与交往习惯等,都是体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在小学阶段,学校应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勤于思考等,才能提高小学阶段的教育成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生涯作好铺垫。
二、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习惯是指不需要个体付出意志与努力就能执行到位的行为方式。从广度上来说,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5%,而非智力因素则占75%。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正是说在小时候所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本性一样牢固,而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很多时候都是受这些直接影响的。
1.小学低年级阶段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教育。对于学校而言,重点是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正像小树刚开始抽枝,此时正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如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可以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如果错失良机,就会难以补救。因此在此阶段,养成教育在于从细从紧,在于落实与执行。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通过晨会来讲解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常规要求,教师应亲身示范,让学生直截了当地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去想想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可以改的。并发挥同学间的监督力量,如设立“啄木鸟行动小组”,让学生之间以游戏的心态去慢慢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以儿歌的形式让低年级的小学生记住相关的规范,如“铃声响,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小嘴巴,快闭上,认真听讲用心记;写作业,勤于思,练就本领比高低;好习惯,早养成,健康向上有活力”,等等。这些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其习惯培养效果非常显著。如儿歌“弯弯腰,伸伸手,地上垃圾跟我走”,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会始终提醒孩子们注意环境卫生。同时教师选拔出榜样,让学生去效仿,并通过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宣传表扬的方式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风。对于此阶段的养成教育而言,应从细节入手,哪位学生卫生习惯好,课桌收拾干净,写字工整等,都可以纳入表扬与关注的范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把一个学年的养成教育内容进行按月划分成大主题,再把这些大主题划分成小项目。接下来,再按周执行,每天重复一次训练,每周进行一个良好习惯的回顾,每四周再进行一次大的表彰。
2.小学中年级阶段
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学校的养成教育就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其健康习惯与文明习惯上。考虑到此阶段的小学生还是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不仅经历浅薄,同时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很表面的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感受起,明白为什么要按时剪指甲,为什么要抬头挺胸走路,为什么不能挑食,为什么要早睡早起,等等。此时的养成教育教师可以慢慢教会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应该让学生对卫生保洁工作进行重视。
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成长记录袋,把里面的卫生保洁按学号进行随机划分。特别是从对于文明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行礼,从书写的规范到升国旗时的规范,从上学放学时的站路队,到与教师如何行礼问好,等等。要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渗透到学生的行为思维中去。对每个行为习惯的环节与细节都进行细细纠正,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去领会良好健康习惯与文明习惯的益处。
3.小学高年级阶段
小学高年级阶段,即五、六年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交往习惯。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把养成教育的重点放在情感的激发上。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此时再以长篇大论式的说教来进行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基于此,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养成教育时,应针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与情感特点,通过针对性设立各种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从设计学生座谈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模式。还可以通过设立知心信箱,让学生把自己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困难诉诸笔端,教师予以回信,或者在课堂上进行侧面回应,甚至还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但一切都应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以保证学生在这样的倾诉里得到帮助,感受到温暖,培养其乐观积极的心态。还可以进行“手拉手”结对子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互帮搭档,不仅可以在这样的结对子当中让学生们彼此学习,还可以进行交往习惯的培养。当然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征文比赛等来激发学生正面的荣誉感、团体意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起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思维模式与交往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养成教育来说,应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从学生的成长内动力入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任务与教育方案。同时,以学生的心理为重要参考,在进行养成教育时,注重其亲和力与灵活性,在保持学生宝贵天性的同时,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当然,还应注意养成教育的持续性以及与家长的配合度,只有发挥出教师、学校、家长的全部力量,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六林,郁培林.缓坡上升的学生规范[J].教书育人,2010(01).
[2]肖昌斌,李长明,饶小平,张建林.成功的教育从好习惯开始―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养成教育特色纪实[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