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壳中的元素

地壳中的元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壳中的元素

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第1篇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种元素中的90种元素在自然界存在,正是这90种元素构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与非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于了解地球演化、生命起源、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首先需要解决探测技术问题:高精度地壳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的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库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其次,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在上述技术研制和基准参考值建立基础上,通过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个走廊带的试验与示范,精确探测走廊带内地壳的元素含量和时空变化,构建走廊带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物质成分演化历史和大型矿集区的成矿物质背景。最终成果表达需要一套搜索和检索软件,能对地球上化学成分信息(海量数据、图像、空间坐标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进行快速检索和图形化显示。类似于GoogleEarth软件。我们暂且称其为“化学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壳化学元素组成、丰度、分布和基准值研究现状

科学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对地壳物质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种元素中的90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其他为人工合成的)尽管地球化学家对地壳元素的丰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Clarke18891908;Clarke&Washington,1924;Goldschmidt1933;Taylor,1964;黎彤和倪守斌,1990;Taylor&McLennan,1995;Rudnick&Fountain,1995;WedepohL1995;Gaoetal.,1998;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但人类至今对这90种元素在地球的分布知之甚少(王学求等,2006)。这里所说的分布包括在地壳表层的分布和地壳不同层圈的分布。

地球化学家一直在探索使用具有均一化的代表性样品来研究元素在地壳表层的分布,并用地球化学图来刻画元素的空间分布。这种刻画化学元素在空间上分布的地球化学图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巨大作用(谢学锦,2008a2008b;Garretetal.,2008)。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IGCP360)(Darnleyetal.,1995)目的就是为了尽快获得化学元素在全球尺度的分布,并为研究全球变化提供参考基准。在全球部署5000个基准网格覆盖整个地球陆地面积,每个格子大小为160kmX160km,落在中国的网格约500个(包括边界不完整网格)。具有均一化特点的泛滥平原沉积物或河漫滩沉积物被广泛接受作为全球基准值计划采样介质(Bolviken,1986;Darnleyetal.,1995;Xieetal.,1997;Salminen,2005)。这种次生均一化介质可以反映化学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它的缺陷是无法反映具有时间特性的地质演化特征。因此,要满足对化学元素在全球时空分布和演化的了解,就需要能反映时间尺度的原生介质一岩石。

从平面上研究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在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构建地壳参考模型才能实现。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这一模型为我们研究包括大陆地壳在内的地球不同圈层及地球化学储库的化学性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张本仁等(19942003)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RudnickandGao

    2总结了大陆地壳物质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地壳化学成分和分布的探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对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还存在困难;②对化学元素的含量的了解较多,但对其分布了解非常有限,如中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只分析了39种元素,覆盖的面积也只有6X106km2(Xieetal.,1997);③对元素分布的了解还仅限于使用次生的水系沉积物介质,这种介质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况,还缺少对化学元素在各个时代地层和侵入岩中时空分布的了解,迫切需要能反映时间属性的原生介质来研究化学成分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史和成矿的物质背景;④地球化学基准参考值还没有建立起来,也就缺少衡量元素分布和研究未来变化的标尺;⑤对中下地壳化学成分的认识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地壳地球化学模型和实测数据。

1,大规模成矿物质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现状

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必须有巨量成矿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体现。Hawkes和Webb(1962)将地球化学省定义为:较大的地壳单元,其化学组分与平均值有很大差异。地球化学省是进行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的有效方法。人们对地球化学省的认识大多是从矿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岩石和矿物分析数据而提出来的,如Peru和Chile的铜省、加拿大Abitibi带的金省、东南亚的锡省、东格陵兰的锶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范围的大规模的地球化学勘查计划覆盖了越来越大的地区,特别是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的全面开展,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地球化学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学模式被发现(Xie&Yin1993)。

Doe(1991)提出地球化学块体(geochemicalblock)的概念,将其解释为“具有某种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大岩块,能够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源'但他并没有说明如何圈定这种块体。谢学锦院士提出利用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圈定地球化学块体,并将地球化学块体定义为面积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学异常(Xie,1995;谢学锦和向运川,1999)。地球化学块体实际上是大规模立体地球化学异常,即在平面上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结构,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具有较大规模立体异常的地壳物质体(王学求和谢学锦,2000)。

地球化学省与成矿省是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在资源评价中能较早的圈定出 来,而成矿省或矿集区直到发现大量矿床才能确定,二者的关系更像是因果关系,地球化学省可以作为确定成矿省的地球化学依据,地球化学块体可以作为确定矿集区的依据(王学求等,2007)。过去在使用水系沉积物圈定地球化学省,进而发现矿床起了巨大作用,但水系沉积物这种表生均一化介质,无法确定矿源层,也无法给出地球化学块体的厚度,因此使用原生介质圈定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追踪矿源层和进行资源量预测将更为科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圈定这种立体的地球化学块体,更为科学地预测资源量?对全国元素分布的了解还仅限于使用水系沉积物或泛滥平原沉积物做为采样介质,这种介质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况。尽管对找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深入研究中国大陆元素的时间演化历史就无能为力。也无法知道地球化学异常源是来自于那个时代,那个地层。对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用于资源评价都是使用的表生介质,要真正圈定立体的地球化学块体,追索矿源层还需要利用原生介质,目前利用原生介质圈定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还是空白。1.3千米深度穿透性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过几千米深度之内,因此对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内的金属矿产资源。对金属矿而言,中国约占1/2的陆地已被盆地和各种覆盖层所掩盖,成为找矿的“处女地”或“甚低工作区”。据统计我国500m深覆盖区面积约50X104~80X104km2,相当于我国已调查、勘探的陆地面积的1/5,是一片极具潜力的金属矿产的新区或“找矿新空间”。因此对能探测这一深度的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找矿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统称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王学求,1998;谢学锦和王学求,2003)。这些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包括电地球化学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气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动态金属离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属元素活动态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动态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学测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列入探测技术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①建立覆盖区元素从深层向表层传输和分散的三维地球化学模型,为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提供理论支撑;②将探测技术扩展到盆地地球化学调查和几百米覆盖区;③发展专用提取试剂和技术的标准化与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适应各种复杂景观、各种比例尺和各种矿种的技术系列。

2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必须重点突破地壳物质成分探测的4项关键技术,包括①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②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④多层次海量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

2.1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成分的精确了解,发展能分析地壳中所有元素(约80个)的分析技术是关键。建立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难分析样品的精确分析技术重点是突破含碳质岩石和有机物土壤的贵金属(金、铂族)元素精确分析技术。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现代先进的大型分析仪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为主,配合其他多种专用分析仪器及技术而组成的方法体系(表1),所有元素的检出限、报出率、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

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研究的现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据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质(如麻粒岩、榴辉岩、角闪岩等)②根据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包体如麻粒岩包体;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④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法。由于以上4种深部地壳物质成分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深部地壳研究最好是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特点,不同构造单元出露的岩石类型,初步构建地学断面的岩石组成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内各类岩石的地震波速高温高压实验室测试;将实验获得的岩石地震波速数据与实测地震波速数据进行拟合,完善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一岩石

球化学示踪研究成果,综合限定和进一步约束区域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根据获得的不同岩石单点样的地球化学数据,计算每类岩石单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每类岩石单位在地壳每个结构层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地壳每个结构层的元素丰度;按照每个有关结构层在整个地壳中所占体积比例,通过体积加权平均计算出地壳总体的元素丰度;根据其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检验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图1是Wedepohl所构建的大陆地壳岩石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据其代表性岩石组成,就可以获得元素的含量,构建地球化学模型。张本仁等(2003)、路风香等(2006)以东秦岭造山带各类岩石实验测定的v,,值与地震测深获得的秦岭地壳v,,观察值的相互拟合为主,配合岩石变质相、深部岩石包体、壳源岩浆源区等研究,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盆地及其周边蕴涵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岩型铀矿、石油等,盆地边缘的大型金属矿。但盆地及周边被认为区域化探扫面禁区,覆盖物的影响、技术条件不具备和获取指标的单一,难以满足对盆地及周边资源潜力的全面了解。发展能探测盆地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将地表采样与钻探取样相结合,建立立体地球化学分散模式,为盆地及周边覆盖区深部矿产资源调查提供有效方法。

对盆地千米深度探测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在地表快速获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钻探手段,直接获取深部样品。

深穿透地球化学(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测深部隐伏矿或地质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王学求,1998)。矿床本身及其围岩中的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种或某几种营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离子扩散、蒸发作用、电化学剃度),被迁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质中形成异常含量,使用水化学测量技术、地球气测量技术、元素活动态提取技术和电化学测量技术可有效发现深部隐伏矿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类:①物理分离提取技术;②电化学测量技术;③活动态提取技术(MOMEO);④气体和地气测量技术;⑤水化学测量技术;⑥生物测量技术。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在地球化学技术上使用地下水化学测

即使少部分地区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技术中国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学探测拟使用4种技术:①细粒级采样与分离技术;②金属活动态测量技术;③ICP-MS地下水化学测量技术等;④空气动力返循环钻探粉末取样技术。图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在吐哈盆地对砂岩型铀矿的探测试验,可以有效探测300m埋深的砂岩型铀矿(王学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建立

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沉积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对我国基础地质、理论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大地构造划分、地球动力学、生态与环境、农业、卫生与健康等研究领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地球化学数据,对中国大陆化学元素的时学基准值研究体系,对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和最终建立‘化学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义。

地球化学基准值(GeochemicalBaselines)的概念来源于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ProjectIGCP360)它的原意是用系统的全球网格化采样,获得全球地球化学基线图,作为未来衡量全球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参照标尺。从它的原创性含义不难看出:地球化学基准值不仅以数据的形式表述含量特征(abundance),而且还以图件的形式表述空间分布特征(distribution),它是用一组数据来刻画元素含量的总体变化水平。这种刻画比采用单一的丰度值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地质体或某一区域元素的含量值分布。可以是系统采集均一化介质的土壤、水系沉积物、泛滥平原沉积物等来刻画元素的总体分布,也可以是采集不同时代的典型岩石来刻画元素在某一特定地质体中的分布值。基准值既可以作为“点”上某种物质成分含量的基准参考值,又可以作为“面”上元素含量变化的基准地球化学图,用于衡量元素在空分布和演化历史的研宄’对创建全新的中国地球化自然界含量和分布的标尺。克拉克值和元素丰度不

考虑空间分布,只用数值来表达,而地球化学基准值要考虑空间分布,可以制作出基准地球化学图,因此它既可以以数值来表达,也可以以图件的形式来表达。克拉克值和元素丰度表述的是含量特征,而地球化学基准值不仅表述含量特征,而且还表述空间样品地质年代表述时间属性,因此地球化学基准值具有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上述特点,笔者将地球化学基准值定义为:按照统一的基准网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在严格标准监控下实测元素含量,以一组数据和图件形尺,即它不仅表示元素含量,还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个基准网格覆盖整个地球陆地面积(Darnleyetal.,1995)。全球基准参考网网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约5000个网格。落在中国的网格约500个,完整格子300个左右(图3)。此次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将遵循国家基准值数据密度应高于全球数据密度的原则,将每个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划分成4个子网格作为中国基准网格,每个网格大小相当于1个1:20万图幅,因此根据中国的实际和便于岩石样品的采集以及地质解释需要,将采用1:20万图幅作为中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格。中国大约有1500个1:20万图幅,也就是布设1500个基准网格。在每个1:20万基准网格内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疏松沉积物组合样品,总样品量约18000件,精确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制作化学元素时空分布基准地球化学图。为下一步地壳物质探测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并为研究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时空分布奠定基础。

4地球化学走廊带试验与示范

地球化学走廊带是指沿着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宽度,构建一条化学元素的含量和时空变化走廊。国内外尚无可借鉴的现成技术和经验。将“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的其他3个课题所发展的技术(全元素分析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进行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试验,为下一步地壳探测奠定技术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进行试验与示范(图4)。3条

走廊带总长度3300km,每条走廊带宽度100km,

预计样品数约14000件。通过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确探测走廊带内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不同时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76种元素的含量和变化,构建地球化学模型,揭示大型矿集区形成的物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标志。编制3条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图,提供给社会使用。

4.1华北陆块一兴冡造山带走廊带

华北陆块一兴蒙造山带地球化学走廊带(约1500km)精确探测地球化学走廊带内76种元素含量和变化,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华北陆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标志。东海县大陆科学钻为起点,穿过郯庐断裂、胜利油田、燕山造山带、兴蒙造山带。该走廊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找矿意义。如跨越两大地质单家16个油田中金含量最高的油田,石油中金含量可达0.132~1.06g/1(林清等,1993)。Wang(1998)发现沿郯庐断裂存在巨大金异常带,同时在胜利油田上方和胶东金矿上方出现Au高含量浓集中心。胜利油田金来源与胶东金矿金来源有什么关系?是因为胶东隆起剥蚀的物源沉积到渤海湾盆地带来的高含量金,还是金是来自于深部(油金同源)?

4.2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

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武夷山一南岭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约1000km)穿过武夷山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精确探测地球化学走廊带内76种元素含量和变化,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提供大型矿集区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和找矿标志。

4.3西秦岭一阿拉善走廊带

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邢北勘查区 微量元素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5-2

煤炭的形成是一种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由于环境和体检的差异使得煤层中富集了多种微量元素,伴随着煤炭的开采,燃烧等,这些微量元素将会发生转化和迁移,并进入大气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一次性能源。因此,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煤炭资源丰富,尤其是邢台地区是我省主要的煤炭输出地区,因此本文对邢北勘查区9、8、7、6下、6、5、5上、3上、2下、2、1号煤层中7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

1研究区概况

邢北勘查区煤系为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晚石炭世地壳间歇性升降,海进与海退相互交替,多次形成泻湖相及泥炭沼泽相,故太原组聚煤层数较多,含煤8-12层,自下而上为9下、9、8、7、7上、6下、6、5、5上、4下、3、3上,煤层平均总厚度约13.04m,其中可采煤层有6、7、8、9号煤层。从早二叠世起,随着海水的进一步退移,形成以陆相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的山西组含煤地层,含煤3-6层,自下而上为2下、2、1下、1、1上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约5.52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2及2下煤层,两层总厚约5.23m。

2样品的采集及试验

勘查过程中,采取了各煤层煤芯样,共采集样品165个。将样品在实验室自然条件晾干后机械粉碎至200目,然后置于80℃烘箱中干燥8h,再将样品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1mlHF,在电热板上低温溶解,烘干;加入6mlHClO4,烘干;加入1ml浓HNO3和少量的去离子水加热提取;再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In内标,以扣除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带来的测试误差,然后置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下进行测定。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表1中列出了邢北勘查区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算数平均值,并分别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及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做了对比。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受多种因素和多期作用控制,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2],其聚集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如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及风氧化作用等[3,4],任德贻等研究发现在成煤泥炭化作用阶段,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类型、沉积环境、微生物作用、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富集;在煤化作用阶段,煤层顶板沉积成岩作用、构造、微生物、地下水和岩浆热液对微量元素的富集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到了含煤盆地经过后期改造时期,煤层进入表生作用阶段时,风氧化作用影响着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富集或淋失[2]。本次对山西组和太原组中煤中微量元素做了对比分析,为便于作图,V的单位为10μg/g,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两组煤中Ge和V含量比较接近,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较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煤质或者成煤环境。

3.2各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在煤中,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赋存状态具有相应的一致性,或者是由于成煤过程中和成煤后期受同期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其赋存模式也具有相似性。本次研究是利用excel对微量元素原始数据求取对数,再通过数据分析求取相关系数,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4结论

(1)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含量较高;Ga、U、Th、As含量明显高于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相比, Ga、U、Th、 Ti、 As表现为明显富集,Ge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接近,V表现为亏损。

(2)由于煤质及成煤环境的差异,使得微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产生了明显的不同,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高于山西组。

(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a与Ti,U与Th、V高度正相关;Ge与As,Th与V中度正相关,说明这些元素赋存与富集存在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代世峰.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质地球化学习性与富集模式[D].北京,中同矿业大学,2002.

[2]任德贻,赵峰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初探[J].地学前缘,1999,6(5)5:17~22.

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第3篇

铝相对原子质量:26.981539。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航空、建筑、汽车三大重要工业的发展,要求材料特性具有铝及其合金的独特性质,这就大大有利于这种新金属铝的生产和应用。应用极为广泛。

化学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哲学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

(来源:文章屋网 )

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疆;深部构造特征;成矿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62-01

1 新疆深部构造研究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新疆地区开始研究地质构造,直到80年代,都是一直以观察地表地质为主,然后运用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法趋于表面,没有深部地球的物理资料进行印证,缺乏二维以及三维的研究方法,较为片面。对于地壳、地幔等也没有科学的认识。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深部构造探测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关于壳幔的组成和结构的认知在地球物理探测、碰撞造山带、地幔岩包体研究等的具体研究之下也在不断地科学化、具体化,变相地促进了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制约成矿区的观点与看法。在宏观上把岩石圈的构造、元素转移以及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联系起来。

深部构造对矿床起着控制、保护甚至破坏作用,也对成矿范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地球化学和矿产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下,对于深部构造的研究体系从单一向多元,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几何学向动力学这几个主要方向深入发展。在不久的时间内,人们对深部构造的研究也将会有质的飞跃[1]。

2 新疆深部构造的分类与特征

1)幔隆区。幔隆区域的地幔很大一部分都会上隆。它的地壳性质以及结构和厚度总体来说非常稳定,其中在中心区域的位置稳定,深部构造活动微弱,幔源断裂情况少见;在周边区域处于亚稳定状态,会出现幔源断裂的情况。中部地区的火山、岩浆活动发生次数少,而边界地区的岩浆、构造活动发生次数频繁。新疆地区出现幔隆区的地方分别是准噶尔以及塔里木地区。准噶尔地区的地壳薄而稳定,规模小,起伏小;塔里木地区的地壳厚并且活跃,规模大,起伏也大。

2)幔坳区。幔坳区与幔隆区相反,其地幔大部分下降。其地壳性质、结构、厚度相比幔隆区更为活泼、复杂深厚。因此它的深部构造活动强烈,幔源断裂成熟。幔坳区大多出现在高山盆地或者剥蚀区。浅部构造则表现在裂陷盆地、岛弧、裂谷等地区,在其边界会有幔源断裂的出现。幔坳区又分为幔谷和幔坪,前者地幔类似山谷的不均匀下降;后者地幔较为平坦。幔坳区在伊犁、西南天山等都有出现。

3)幔坡区。幔坡区与前两者不同,其地幔呈带状分布,在一边隆起,另一边下落,莫霍面等深线变化较小,呈条带状。地壳性质与幔坳区相似。其深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幔源断裂发育较多,多在褶皱造山带常见,会发育出深大断裂,便于岩浆上涌,火山、岩浆等发生较为频繁;浅部构造主要以岛弧、岩浆弧等活动板块。幔坡区又可以分为陡幔坡、中幔坪、缓幔坡、幔坡带中幔台。新疆地区出现慢坡带的典型地区主要是阿尔泰、天山西部、阿尔金等。

4)幔源断裂。幔源断裂指的是发育在地壳深部的一种断裂构造,它主要是以线性分布。幔源断裂按表现形式、形成时代不同分为古幔源断裂、恒幔源断裂、今幔源断裂三种。古幔源断裂在古生代之前形成,根部已处于封闭状态,但其仍具有区别古深部与大地构造类型的意义。恒幔源断在古幔源断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在地表和深部构造都有反映,大规模断裂带的形成都与其有重要关系。是划分深部与大地构造的重要因素。今幔源断裂是指于数十万年前形成,现今正在逐渐发育的幔源断裂,不能划分古深部与大地构造。在额尔齐斯、天山都有幔源断裂的分布[2]。

3 新疆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

众多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家发现了地幔的隆起等因素控制矿床的分布这一规律。新疆地区深部构造对成矿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深部构造为成矿的运动提供场所。深部构造在不断的演化中会逐渐发育出断裂,这些断裂的孔隙就是成矿运动的主要场所。断裂的空隙深厚,适合流体的运移渗透,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发展为成矿流体上移的运输管道,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在深部构造中不同层次的地震也促进了流体的上移,加速了矿床的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在开放的空隙中的渗流而导致的氧化环境促进了成矿物质在流体中的析出,使成矿物质得到高效的利用。

2)深部构造为成矿作用提供动力。深部构造的地震、岩浆活动以及地幔的上隆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加速成矿流体在成矿系统中的内部循环,更可以活化处于经过区域内部的惰性成矿元素,使其参与到矿床的循环之中。这不仅加速了成矿流体的循环,也增加了成矿元素,使矿床更加丰富。深部构造活动提供的热能能够使成矿作用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周而复始的进行,也就能源源不断地进行成矿作用。

3)成矿作用中的成矿物质依赖于深部构造。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铜、锌、金、铅等亲硫金属元素在地壳深部和上地幔部分的含量较高。在已经被发现并利用的位于地壳表层的许多矿床中,以金矿床为代表的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地壳深部。因为地壳深部所属的深断裂系统十分有利于深部成矿物质移动到地表。而就外部形成条件来讲,只有深层的地幔物质提供大量的成矿必需元素,而地幔内部的原始物质保有其成分的多样性,这样,成矿元素才能在局部大规模形成出现,从而产生独一无二的超大型矿床[3]。

4)深部断裂构造可以控制岩浆。火山岩的岩浆源于上地幔,而上地幔中会混杂地壳物质。深大断裂能通过控制火山的喷发来形成火山岩。在火山岩中主要为钙碱性岩系。而在断裂交汇处会形成侵入岩。岩浆和矿物质产生及发展依靠于大地构造,而深部构造就可以通过控制岩浆的活动等控制成矿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辅助为其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如今对深部构造与其成矿的关系方面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与漏洞造成了许多资源上的浪费以及不科学的采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深部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找出矿床所在与其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开采与应用,对于发展相对应的科学研究,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哲.新疆深部构造基本特征与成矿关系[J].西部探矿工程,2011(3).

地壳中的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类细胞;基因;时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50-04

人类细胞的基因最早出现在5-4.3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期到志留系初期。

前苏联地质学家阿・阿波契夫在《地质学基础》中写到 元古时期的地壳是建立太古时期地壳折皱,断裂的基础上的,太古时期折皱(断裂后的地壳形成),元古时期的沉积,在元古时期的海洋沉积物中出现了第一批甲壳纲,海绵物的化石,沉积岩也是在元古时期开始形成的,太古时期的历史持续了上十亿年,那个时期没有任何陆地,也没有留下任化石,但是太古时期的碳水化合物为有机物,至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它们都产生于火山灰的泥中。

元古时期结束后,开始古生代,古生代的生命已经包含了多种多样快速发展的遗留和基础,元古时期被划分为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它们之间的的时间间隔比元古纪和太古纪的间隔时间,持续时间的短多了,它们的区别在于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种类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的时间,以及陆地植物的巨大发展,在元古时期,还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地壳物理变化,加里东和瓦力地壳折皱时期,在加里东褶皱期,西伯利亚发生了大规模的海进,在加里东折皱的中期和晚期,那里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火山活动变得频繁了。寒武纪是加里东折皱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天山,昆仑山从海底开始出现的时期,喜马拉雅山脉尚未出现。这一时期还是 钴、锰、铁、铬、铜、铂、铅、锡、等矿产的形成期,在哈萨克期坦的东北部有铜、钼、矿,和金矿形成。

还发生这两次大的地壳折皱又被称为几个小的阶段,在这两次地壳折皱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出喷发,海进、海退,并以冰川期终结。

在寒武纪,所有的生物生活在水里,陆地还是空白。但是已经出现了巨大数量的甲壳纲动物(三叶虫)第一批腕足纲和腹足纲动物也出现,水草是海洋的主要植物。

志留系结束了海洋统治地球的时期,出现了第一批陆地动物( 釉科)和陆地植物(裸劂类),在海洋还是甲壳纲以及腕足纲的天下,但是已经出现了头足纲的动物,笔石,软体动物和第一批鱼类。

在泥盆纪,在海洋,腕足纲的动物获得极大量的繁殖,同时,甲壳纲达到了极大惊人的数量,三叶虫开始减少,笔石消失,这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和火出喷发。

太古时期距离现在的38亿年,那个时期的地球基本是液态水覆盖了整个表面,到处类似于热喷泉一样的火山。

根据《德国之声》科学与技术节目2008年俄语节目的报道,德国科学家认为煤和石油形成在20―30亿年,当时的死亡动植物所形成,今天的化石能源其实就是太古时期所有简单生命,元古时期从24亿年开始,结束于大约6.2亿年前。

在新疆地质馆,作者看到了序号为7,馆号为S0085,由原地质部七二二队在东天山采集到的2块贾氏复州虫的化石(Fuchouia chiai)这种贾氏复州虫与前苏联地质学家阿波契耶夫1956年出版的《基础地质学》中的三叶虫画图一模一样,贾氏复州虫生活于中寒武世(O)距离现在6亿年前。

此外,作者还看到序号为99,作为SO213出产于湖南永顺,生活于早奥陶世(O)5.2亿年前的永顺湘西(Xiangxiia youshensis)以及粗面副四川虫(p ara szechanella salbrosa)化石,这种虫子可以看出是由三叶虫进化到腕足纲动物后再次快速进化来的巨大虫子,这种虫子外观与今天的苍蝇类似,但是体积有苍蝇的数百倍大。

在沉盆纪的新疆,正如前苏联地质学家所总结的那样,甲壳纲的动物在海洋达到了惊人的巨大数量,如序号为24馆号为SO152―SO159的7块全脐螺化石。(EuomphalusL)(sp),产于距离5亿年前的早一中泥盆世(D1―2),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在新疆阿克苏的坷坪发现,为今天的蜗牛外形和结构,与地质馆的y0050火山凝灰岩一样完全呈现出以氧化铁高温凝固,冷却后的褐色金属斑块,已经看不出类似于1.4亿年前侏罗纪的硅化木中的那种乳白硅灰石的丝毫迹象。

鱼类最早出现在距离现在4.5亿年前的志留系,现在有特别多的证据表明:最早的人类祖先来自于鱼类的进化,从各种元素的含量,到人体的骨骼结构都与鱼类特别接近。这表明:类似人类细胞基因的出现从寒武纪那猖獗了几乎8000万年的甲壳纲动物(三叶虫),腕足纲和腹足纲动物到包含了类似于今天人类细胞基因结构的鱼类的出现花费了足足8000万年的时间,当然,人类细胞基因最古老的结构还是来自于甲壳纲海洋生物的细胞基因结构。从甲壳纲到鱼类这种细胞基因结构的改变居然花费了8000万年的时间。

如上所述,如果不是这个时期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地壳物理变化,加里东和瓦力地壳折皱时期,则鱼类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更加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很可能是剧烈的火山活动使海洋变热了,甲壳纲才演化出了鱼类。

在加里东褶皱期,西伯利亚发生了大规模的海进,在加里东折皱的中期和晚期,那里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火山活动变得频繁了。寒武纪是加里东折皱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天山,昆仑山从海底开始出现的时期,喜马拉雅山脉尚未出现。这一时期还是 钴、锰、铁、铬、铜、铂、铅、锡、等矿产的形成期,在哈萨克期坦的东北部有铜、钼、矿,和金矿形成。

在5-4.3亿年前是火山活动在整个今天的中国大陆,特别是古新疆海洋非常剧烈的时期,那7块块全脐螺化石,与地质馆的y0050火山凝灰岩一样完全呈现出以氧化铁高温凝固,冷却后的褐色金属斑块,已经看不出类似于1.4亿年前侏罗纪的硅化木中的那种乳白硅灰石的丝毫迹象。这是最好的证明。过去那些深埋于海底地壳数十公里深度,以液态存在的钴、锰、铁、铬、铜、铂、铅、锡、等也同时涌出海面形成滚滚热浪,铁水和蒸汽。这些钴、锰、铁、铬、铜、铂、铅、锡以及金、银等十几种金属元素的大量地注入了热浪滚滚的古新疆海洋,虽然烫死,蒸发、立刻熔化、并且凝固了无数的甲壳纲、腕足纲和腹足纲动物,但是却为残余的甲壳纲动物产生细胞基因的变异,向鱼类的逐渐进化提供了机会,不光这些,这个时候还是月球第二次遭受非常密集的流星轰击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好赶上太阳系死亡了一颗大行星,碎裂的陨石不但密集地轰击了月球也轰击了地球,并且诱发了地球地壳的加里东大褶皱,原来埋藏在海底的平原和丘陵和几乎被90%的海洋液体覆盖的地球突然出现了海水的倒灌和退却,这个时期的西伯利亚古陆地完全被海水淹没了,而新疆的古海洋则退却了,塔里木和准葛尔古陆地遍布湖泊以及完全被浸泡在这些湖底的灼热的花岗岩物质,岩浆涌出的碎宵慢慢沉积上升为今天的绵延1500公里的天山,以及蔓延900公里左右的昆仑山。

根据俄罗斯科普读物2003年的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院地质年代研究中心穆勒教授和他的同伴在2003年3月研究了一克155粒由月球玄武岩分解后形成的月球土壤颗粒,这些月球土壤颗粒是在小行星、慧星、流星撞击月球表面后所形成的局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月球土壤颗粒来源于1971年美国阿波罗14号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后,把采集的岩石样本带回地球的那些石头。

科学家们通过测量这些岩石颗粒当中放射性同位数氩的分布密度和含量,在提前得知了氩同位数的放射性衰变速度后,科学家们可以知道由这些岩石颗粒所形成的月球土壤的年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也促使他们能够测量在月球的什么年代有这样的由小行星、彗星、流星给月球造成的撞击和轰击。换句话说,在月球的什么年代,这些由流星、彗星、小行星所造成的撞击和轰击的频率是多少。月球在过去30-40亿年前,似乎遭受到非常密集地小行星、彗星、流星的撞击和轰击,最密集的撞击时期发生在大约32亿年前,流星、小行星、彗星给月球的第二次撞击发生在大约5亿年前。

在西伯利亚海进,新疆海退、加里东褶皱造成的古天山和昆仑山隆起,火山碎宵沉积为天山和昆仑山以及遍及天山南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期也是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造岩活动时期,虽然形成基性火山岩石的岩浆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32亿年前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5-4.5亿年前是地球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造岩时期。46亿年前的地球是气态岩石行星,从45-5亿年前,地球是液态,少部分气态岩石行星,则5亿年前的地球开始从液态岩石行星向岩石行星缓慢地转变。(见加里东时期形成的新疆干沟橄榄岩和花岗岩混合山脉照片)

如此看来,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的进化居然需要数十种新元素的注入,剧烈的火山活动,剧烈的陨石轰击、大量新的有机分子,无机分子的形成这样4个复杂剧烈过程和8000万年的时间。

高级复杂生命的形成不但需要如此复杂和剧烈的过程,还需要如此漫长的8000万年时间,还需要付出太阳系死亡一颗巨大行星的代价,我们今天看到的那7块块全脐螺化石已经98-99%地丧失了5亿年前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那些表面化的结构实际上100%是由重金属铁之类的元素完全填补了当时分子结构中完全蒸发出去的所有组成蛋白质的轻元素,如氢、氮、碳等。

所以,我们不要妄想克隆人,克隆出来的羊都100%地要比正常羊的寿命短,因为那缺失了许多我们根本还认识不到的过程,条件、物质等3维的空间。

机遇号着陆火星后所拍摄的火星火山钙长石地壳和黑色橄榄石分化颗粒距今至少30亿年了。

NASA公布的火星磁铁橄榄岩石地壳和红色钾长石分化沙粒。这种磁铁橄榄岩石的火星地壳至少有超过30亿年的历史了。太古时期地球的被海洋覆盖的地壳应该就是这些物质和样子。

作者拍摄的新疆干沟火山磁铁橄榄岩山体和钠盐长石分化碎削的沙粒地质,火星上至今从来没有见到这样高大的,涌出地壳的磁铁橄榄岩地质。

作者在新疆干沟拍摄的由钙长石和花岗岩以及橄榄岩的火山碎削所形成的沉积岩和少部分沉积变质岩,远处为橄榄火山岩。火星上从来没有花岗岩是由于火星上的钾长石没有经过二次或者多次火山喷发熔岩的熔化。干沟的火山石已经足够古老了,形成在4-5亿年前,但是火星上的火山石则更加古老,是至少30亿年前一次性大规模火山活动所造就的那些火山地质,看看那些几乎粉末化的火星钙长石和几乎陨石一样的火星橄榄岩,用肉眼就可以基本上做出判断。

由美国维京号火星探测器1976年拍摄的由磁铁橄榄岩的爆发状态形成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NASA的科学家们认为30亿年前的火星遍地是流淌的熔岩,而4-5亿年前的新疆则是遍地流淌的熔岩流入古新疆的许多内湖和内海。

今天的美国科学家们通过一块84001的火星陨石切片发现了这个陨石的内部存在生物管状的物理结构,并且由此推断40多亿年前的火星上存在过微生物,但是那只是一种物理结构,那个陨石有45-44亿年的年龄,当时的分子结构中所有轻元素已经100%蒸发了,这些轻元素所留下来的空隙被铁,硅、等不易蒸发的元素填充了,就如同新疆的硅化木中组成树木分子的所有元素已经100%地被硅灰石代替了一样。

作者拍摄于新疆后沟的斜长岩,与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为Chonrdrite的陨石有45.5亿年从外表和颗粒结构看不出区别。

2010年4月机遇号拍摄的火星钾长石和钙长石的地壳以及微量橄榄玄武岩分化粉末状态的沙粒。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二次火山活动,是30至40亿年前那种类似于月球的太阳系最古老的作为母岩的岩浆岩,基本上再也没有形成更加复杂的岩石分子了,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曾经存在复杂细胞生命的证据。

勇气号拍摄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的地壳,和磁铁橄榄玄武岩的粉末分化颗粒形成的碎削沉积岩的砾石,它的对照背景是勇气号底下的磁铁橄榄岩石,这种磁铁橄榄岩石的地质年代至少是30亿年前所形成。而干沟的碎削沉积岩的对照背景则是近处的橄榄岩山体。这是多么有趣呀。

出产在新疆哈密火山橄榄辉长岩地区的各种玛瑙,这些玛瑙含有特别大量的固体的氧,硫,磷这些生命元素,同许多宇宙星云的元素成分和结构色彩是完全一样的,最古老的玉石和玛瑙形成在30亿年前的地球上,出产在澳大利亚,这表明30亿年前太阳系岩石行星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太阳系的岩石行星上出现的80%岩石分子基本上都是45到30亿年前的那些岩石分子。(承蒙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准许拍照)。玛瑙从30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地球上都在形成,那时候地球上氧气的含量比现在高出1倍,所以形成了大量玛瑙以及动物界的巨大动物,如像人一样巨大的蜻蜓以及像成年狗一样巨大的四川虫。

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为Chonrdrite的陨石有45.5亿年。而NASA宣布月球的年龄为46亿年,这种岩石与新疆后沟作者拍摄的斜长岩石没有区别,很可能是来自于月球的陨石,所以通过对于陨石成分和结构的总结,我们完全可以知道70-80%地外行星的物质成分。

那些陨石的年龄都超过了45亿年,月球和火星基本没有氧气,所以那里的地质成分基本上80%保留了30-40亿年前甚至45亿年前的大部分分子元素成分和物理结构。

在地球上,辉石和橄榄石含氧量最低,被叫做超基性岩浆岩,但是橄榄石被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氧化后出现蛇纹化,氧是造岩重要元素,也是瓦解岩石分子和其它轻元素的元素。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至少在地球上,复杂细胞生命的出现是在类似于花岗岩以及变质岩还有安山岩等复杂岩石出现之后才出现的,《德国之声-科学与技术节目俄语节目》2007年报道德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在20-30亿年之前,而20-30亿年前的地球的地壳基本上完全被海洋所彻底覆盖,原始液态地球在20-30亿年之前的海底地壳完全是由今天形成月球以及火星的那些几乎是岩浆岩母岩的橄榄岩,斜长岩、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以及这些原始火山岩石在更加早的32-35亿年前的爆发所形成的玄武岩,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上述勇气号拍摄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的地壳,和磁铁橄榄玄武岩的粉末分化颗粒形成的碎削沉积岩的砾石,2010年4月机遇号拍摄的火星钾长石和钙长石的地壳以及微量橄榄玄武岩分化粉末状态的沙粒。(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二次火山活动),由美国维京号火星探测器1976年拍摄的由磁铁橄榄岩的爆发状态形成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这些岩石物质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就是30亿年前的地球海底地壳,今天这些地球海底已经被10-5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彻底转变成为了海底花岗岩,因为根据前苏联地质科学家1960年的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岗岩形成在今天的乌克兰地区和印度地区,距离今天22-28亿年的时间了,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30亿年前的乌克兰海底陆地是完全被类似于今天的火星地质物质岩石,那些长石和橄榄岩所覆盖,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是几亿年前出现的花岗岩,而在干沟则是类似于月球地壳物质的那种古老的橄榄长石火山地质。如果石油和天然气形成在20-30亿年前,则至少30-35亿年前的地球是完全类似于今天的土星卫星泰坦的,那就是充满了甲烷-那是未来10-20亿年后诞生20-20亿年前地球上那种形成石油的细菌的温床,难怪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对于泰坦表现出了如此巨大的兴趣,所以,考察月球和火星实际上是在考察30-35亿年前地球的地质历史痕迹,考察泰坦是在考察20-30亿年前的地球海洋气候历史痕迹,将来的泰坦在20亿年之后,当太阳向红巨星过度的时候还要回到20亿年前地球的海洋状态。此外,磁场对于复杂岩石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As-17-145-22173,阿波罗17号宇航员拍摄的月球斜长岩石地质结构。NASA的斜长岩样品年龄从45.5亿年到38亿年。(地球太古时期的岩石地壳)

由中国科学院网络化传播平台提供的湘西永顺四川虫化石照片。距今大约5.2亿年的奥陶纪。

美国行星网站公布的泰坦照片,充满了甲烷的海洋。30亿年后的泰坦会轮回到30亿年前地球生命爆发的那种状态,当然,如果人类吧可控核聚变提前搬到泰坦上去可以提前大量制造出生产石油的那种微生物。

相关期刊更多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质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