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他与杜甫关系怎么样?他是怎么死的?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玄奘。
真实的玄奘身世如何?《西游记》中对他的描写是不是有根据?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十多万公里,远去西天取经?
提到狄仁杰,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神探,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
曾经两度出任宰相,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
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为什么被称为神探?
历史总有说不完的谜案吸引着我们,也引来众多高校教授登上《百家讲坛》,
为我们讲解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小编盘点了近70名教授120多个讲座主题,看看教授来《百家讲坛》最爱讲哪个历史人物?
哪个朝代历史最受欢迎?哪个大学、哪个专业的教授最多?
最爱讲的历史人物
教授最爱讲的历史人物大致有三类:一是圣贤类,比如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庄子等,这样的圣贤人物时间上比起其他历史人物离我们更久,在影视剧、小说中也很少见,所以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也很难体会这些思想家深层次的智慧、思想,但是这样的人物对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有深入了解的价值;二是人物故事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小说中最为常见,比如包拯、狄仁杰、太平公主、唐伯虎、武则天、唐玄宗与杨贵妃等,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耳熟能详,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的文学形象(为艺术家所主张)以及民间形象(为街头巷尾所论),但他们的真实面目又是如何呢?教授喜欢给这样的人物还原历史;三是有传奇经历的诗人,这样的人物充满才情,但是作诗并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或存在着多重身份,或人生经历一波三折,或他的诗歌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到底拥有了怎样的人生际遇。比如陆游,我们知道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但是却不知道他是个武艺高强的文人,陆游在秦岭上演过现实版的武松打虎,这两种形象的反差很吸引人。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最为熟知,李煜是怎样把这多重的人生角色集于一身的呢?在他故国的雕栏玉砌边,他究竟留下了哪些永生难忘的往事?在他的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中,他又品尝过什么不同于一般的滋味呢?这些都是登上《百家讲坛》的教授想要传达的。
哪些朝代的历史更受欢迎
不出意料,唐朝是教授最爱讲的朝代。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不仅可说的皇帝众多,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唐高宗。唐朝还见证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红妆时代,它属于那些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女性,她们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老谋深算。她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攀向权力的巅峰,差一点打破了男性的霸权,改写了历史,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在文化上也涌现出了大量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所以唐朝的诗歌也是教授们绕不开的一个领域。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一
鉴于“”浩劫后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匡亚明和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十余年来,大学语文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使其一直在各高校公修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放眼当下高校,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大学语文课程却已形同鸡肋,其正在逐渐边缘化的趋势无可否认。经调查,大学语文与大学生渐行渐远的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丧失了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没有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不过是增加学分而已。其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较为凸显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教师把大学语文上成了“高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满足学生知识点外延的深层心理需要。最后,迫于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普遍对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投入大量精力,无暇顾及大学语文。常人眼中,母语人人皆会,除非是语言学专业,没有必要在这门学科上浪费精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①匪夷所思的事实是,伴随着对大学语文的淡漠,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母语水平正在急剧下降。大学生错字、别字、提笔忘字现象频频出现,独立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有同学甚至连请假条这样的应用文也无法正确完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大学语文非但不能淡出学生视野,反而需要强化,从而提升学生母语素养。《大学语文》主编陈洪曾指出:“要关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民主性、自主性给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修课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②
二
要改善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江河日下”的现状,我认为可以借鉴《百家讲坛》起死回生的成功秘诀。2001年7月开播的《百家讲坛》最初定位于面向文化人的精英文化,曲高和寡,收视率几乎为零。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该栏目转向传统文化的普及,收视率一再攀升,并推出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名家,一跃成为科教类最成功的栏目。《百家讲坛》绝处逢生的秘诀在于:一是寻找到了栏目和目标受众的对接点;二是文史选题切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三是抽象出了核心受众的共同特征。③与此相似,大学语文可以从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重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一)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找到与大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据了解,现代大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不如人意,招聘方时常反映难以寻觅到能说会写的人才。大学语文中常用的应用文体和职业口才技法训练,如短信、多媒体节目解说词、网络新闻、策划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场应对能力。教师巧妙设置辩论会、即兴演讲、社交礼仪等专题,可以改变学生心中大学语文仅仅是诗词背诵的“无用”小道的错误观念,使其切身感受到这是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原动力。“20岁左右的青年是最讨厌说教的,他们首先跟着感觉走,走顺了,他们才会做出严肃的思考……为了这种严肃的思考,我们先要给他们充足的感觉。如果描述这种感觉,那应当是:让他们感到惊喜――原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丰富!感到有意思――听不够,再听一点才好!感到“脱胎换骨”――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同了,学习、做人要有一个飞跃!”④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已经形成了掌握字词,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背诵记忆段落等刻板的套路,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感到苦不堪言。大学语文当务之急就是把学生们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整过来,而绝非是延续旧路。北大教授孔庆东道出了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东西。”⑤因而大学语文必须明确定位于人文素养教育,重新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使其认识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主动学习的境界。
(二)选取合适教材,贴近时代思潮,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多倾向于文学史知识和经典文本,似乎更适合于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实际上,不同学科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心理需求和欣赏层次是不尽相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的区别更是相当明显。如果使用材,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为大学生量身打造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教材,因“材”施教,是挽救大学语文颓势的关键点之一。例如,同样是《红楼梦》,文科生教材侧重于选宝玉的“情不情”人格塑造,而理科生教材侧重于选王熙凤料理家政的章节。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思想极为活跃。《榕树下》、《天涯》等网站是备受关注的文学网站,其代表篇章甚至被作为新时代的经典,被大学生们奉为圭臬。随着时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曾经风靡一时的若干名文不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陷入少有人问津的境地,应该淡出大学语文的选材范围。因此教材应当与时俱进,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选取网络文学中的佳作,拉近教材中文本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彰显网络时代精神。
(三)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中,最为常见的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自我表演”。当教师自我沉醉于美文的妙处时,学生们则昏昏欲睡,难以入境。而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渊博、语言之精美、思想之浩瀚,方是教学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捷,设立专题教学模块,丰富教案的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悠然进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空间。如在名篇《春江花月夜》的讲授中,先播放一段名曲《春江花月夜》,画外音悠悠响起“春江潮水连海平……”,使学生进入空灵梦幻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息息相通。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讲义,提供知识点下载和名著在线阅读等服务,设立在线答疑栏目,满足学生对外延知识点的心理需求,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原创文学板块、QQ空间、邮箱、博客、微博等均可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设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栏目,举办手机短信大赛等,通过学期内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文字,评定学期成绩等级。这种考核方法的变革,不仅能够使大学语文脱去陈腐老套的帽子,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磨砺完美性格,增加生活热情。
(四)大学语文要成为优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学品位的桥梁。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们在不具备较高文化鉴赏力的情况下,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学者杨叔子谈到大学文化素质培养时说:“责任也是现代世界潮流的核心,在科技高度发达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是双刃剑,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必须对历史、对社会、对良心负责。”⑥物质文明的高达发达,无法弥补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内心困扰。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引发的心理危机,需要高校及时干预。大学语文多由久经历史沉淀的名篇佳作构成,其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无形中春风化雨,化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老子倡导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古朴智慧,能够启示学生们正确处理竞争关系,决胜职场;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时刻提醒学生们坚守内心的操守,常养浩然之气;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更能使大学生们牢记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使命,报效家国;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超脱,会使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子们排遣胸中郁结之气,重新振作士气,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有了身后的文化底蕴、社会责任感、人生哲理的支撑,大学生们方能有效地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大学语文无疑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困扰中的大学生们拨开心头的迷雾,使其重新焕发应有的青春激情。
三
网络时代,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变革是必然趋势,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课程引人入胜,方能使大学语文重新焕发生机,进而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注释:
①李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分析[J].攀登,2009,(4).
②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新华文摘,2008,(8).
③参见金岩.《百家讲坛》成功密码解析[J].科技智囊,2009,(12).
④王宁.高校人文素质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5-4,第9版.
【关键词】综合课堂 初中语文 经典诵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日益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长?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也开设了综合课堂,做了以下各方面的尝试。
一、经典诵读
中华古诗文积淀了五千年文化精华,是华夏后裔固守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生活学习在浓浓的诗文氛围中,能充实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精神。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初一语文课堂中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的课前预备就是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中的最佳时机。集体诵读,群情振奋。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日积月累,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的背诵会给老师的教学锦上添花。朗诵诗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培养、涵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书法练习
初中阶段的书法课是小学写字课的继续和升发。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书法教学分为三部曲:第一步培养兴趣;第二步培养技能;第三步自我探索与自我体现。
三、阅读欣赏
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将这种课型称为“阅读欣赏课”。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本选自课外,二是阅读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这种阅读欣赏课分六步进行:
(一)选取阅读材料。教材与教法是关乎教学的大问题,教材在教学的“三角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教学双边活动的内容取向和方法取向。我选取阅读材料有三个原则,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字数超过三千字的不选;二是材料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那种选材陈旧,观点老化的文章不选;三是选文的语言文字必须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了,储备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经胜人一筹了。
(二)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篇目。这是一个自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活动,把头脑中已有认识和态度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新的信息沟通起来,唤起相关的表象,激活再造想象,进而使认识向理性飞跃,最后达到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语言形式的要求。而事实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意象以及由此升华的哲理、旨趣,源于作品而又超越了作品,他们成了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语文能力和思维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章。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形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易于形成审美态度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丰富而细致的感情。
(四)自由讨论阶段。讨论是一种充满思辩色彩的活动。讨论可以以同桌的两人为单位,也可以是四人一组,甚至更多的人一组。讨论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但要注意讨论题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五)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达成一定的认识后,要想办法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学生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不够踊跃,不要紧,老师要有耐心,作适当的激励和引导,给学生以信心。我们不要求学生所理解、所讲述的定于一尊,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
(六)教师小结。每节阅读欣赏课结束前,教师要作适当的小结。这一点搞得好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对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加以肯定,对学生在讨论和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小结,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增强信心。教师的小结要精要,复述性的东西要少一些,提示、阐发性的东西要多些。
四、新诗创作
初中课本中收录了不少优美的诗歌,学生在学习了诗歌后也可以作大胆的诗歌创作的尝试。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名家专研
打破教材的限制,对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鲁迅等名家进行系统讲析,并将他们的作品重新编排设计,积累名家作品,并学习他们精神的精髓,既领略了大家风范,又为创作历史文化作文积累素材。
六、影视欣赏,百家讲坛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优化;途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语文能力的规律,所以文字信息量很大。如果按部就班,篇篇精讲是不可能完成教学进度要求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高标准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以情激情,进入预设意境
早在南朝,刘勰就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了,他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将感情凝聚在一个个的文字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将之传达出来感动读者。而读者要做的是能通过琢磨面前凝固的文字,感受其中涌动的感情。对老师来说,除了担当普通读者的任务,还要作传递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来投入文字的世界,获得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过滤得来的成长体验,所以,要做好这个关键的桥梁角色,就要把文章中的情先由自身深切感受到了再来考虑教的艺术,即教者需自己入境先感动起来。语文教育是语言的教育,也是情的教育,从情出发的语文课堂能更顺利更自然的达到预设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文本,从听、说、看等角度调动学生多种的感官,恰到好处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新教材在编选上已很侧重情感性,其名篇精粹,无不是“文质兼美”、情深感人。
二、首尾呼应,优化课堂结构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必须强调耗时最少,而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应最大,教师反馈信息应最及时。因此,我们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如写作中的首尾呼应能让行文显得愈加紧凑,语文课堂设计也可以通过首尾照应,抓住学习目标的这根“红线”优化课堂安排,使得一些旁逸斜出的无关痛痒的课堂语言不再出现。使45分钟的课堂时间更加有效。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我先提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坡是什么样的人?请给他加个定语。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其的了解,纷纷发言,不乏理解深刻全面的说法。但大多数同学仅仅局限于诗人词人的身份和豪放的词风,甚至还有一个同学讲苏轼是一个“虚伪”的人。在讲授完本词后,我们又一起学习了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的文字资料(事前发的预习讲义),我还介绍了周国平和林语堂眼中的苏轼形象,之后,再次抛出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的回答与开始大不一样,定语多了,看苏轼更立体了。感觉他们更走近了苏轼,而那位同学也主动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还为自己之前的认识的浅薄道歉。此问题在开头的提出和课堂末尾的提出发动了学生的思维并积极聚焦,使得他们集中精力阅读相关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回答。
三、钧连积累,训练板块意识
在平时的接受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往往只是整个语文系统中一个个点,要想让学生能将点连成段,继而为面做准备,就不能孤立的讲解,就文本而文本。所以,所以老师要选取可能钩连的角度进行教学,逐渐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板块意识,每学到某个知识点能够自己钩连相关内容,从而能够自主自由并有序的展开拓展阅读,久而久之,点成面,就将整个高中的话文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到了高三就轻松得多了,无形中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学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钩连《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以及《传记选读》中有关苏轼的作品资料等,学到《鸿门宴》可从作品所表现的人物角度进行钩连,同时研习《史记》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另外还可从作品主题角度,从某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从培养某种情感的角度(苏教版的必修和选修这个角度体现的非常好),从某个训练点的角度来钩连。
四、有效提问,力求四两拔千斤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选取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主动搜索理解文本的隐含信息,这样的激发比老师将教参上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要有效的多,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获得的知识比被动的接受也要记得牢深。问题的设计要精心准备抓住文章的“文眼”、线索、主要人物等来提问,并且要有适当的趣味性。
五、慎用多媒体,凸显特色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视像时代的审美消费习惯也多少对教育的领域施与了影响,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电影、电视、摄影、互联网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正在营造着一个视像时代“读图”的氛围,并促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消费的蓬勃发展。多媒体等技术在当代教学上的应用空前频繁,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利用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使阅读内容的呈现从单调的文字平面叙述转变为多样化的直观生动的形式,从而改善大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学生理解、探究、想象等阅读活动的开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大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它可以通过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时间分配。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所以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不能舍本逐末,要遵循适用、适度、高效的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讲解技巧提问艺术,史洁莹、刘小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一、生活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1、感受丰富有趣的家庭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体味亲人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丰富的作文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
2、体验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有的人说,学校生活,上课、作业、考试三部曲,有啥好写的?其实,这三部曲就是好素材。别的不说,就说上课吧,哪节课最有趣?“趣”在哪儿?哪节课最难忘?最难忘哪个细节?再说校园生活还不止这三部曲,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班队活动,还有你和同学、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不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吗?
3、观察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着。邻居家的弟弟、巷口修鞋的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有没有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头见闻,坐车体会,市容变化,路人遭遇等,有没有一件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希望英语”等节目中,有你特别钟爱的吗?哪一期你记忆犹新?用心记录下来,不也是作文素材吗?
4、欣赏神奇奥妙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奇的。名山大川、小桥流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自然现象等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各地探奇揽胜,也可以自己观察蚂蚁的路线,大蒜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走进春天的公园,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村庄,体会季节的变化。我们可以亲近山,亲近水,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在自然中思考、成长。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放眼生活,细心观察,就不愁心中无话,笔下无文。
二、语言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解决了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才能文思泉涌。谈到积累,不能不说到阅读的积累。
1、重视课内阅读。无论是什么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的,其中有文质兼美的散文,有流传千古的诗歌,有引人入胜的小说;有的描景状物,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抒发人生感悟,有的介绍科学知识……这些文章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段落,更是值得熟读成诵,烂熟于胸,成为自己的语言。有了这些积累,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2、拓展课外阅读。除了读教科书以外,还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经典名著要读,现代科技也要知道;童话故事要读,名人传记也要翻阅;散文小说要读,诗歌词章也要吟诵。“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摘抄、批注、写心得,我们一方面可以积累优美的句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我们对文章的赏析能力,在品读中学会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
3、丰富语言宝库。如果说作文是砌一座房子的话,字词就是砖瓦。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运用。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是非常好的游戏形式,经常练习,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成语、诗词才能信手拈来。
大众的口语中也有很多鲜活的语言,你能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也是一种聪明的积累。坚持不懈,你的语言就会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三、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