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著名诗句

端午节著名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著名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著名诗句

端午节著名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英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节日的英g不仅直接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而且还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故传统节日的翻译值得我们重视。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属于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它将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现有研究多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以翻译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进行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做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对增强中文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Reiss)和汉斯・弗米尔(H.J.Vermeer)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即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每种翻译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他指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 12)。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语义间要连贯,并要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传统节日英译

由于节日的翻译只是短语表达,极少涉及连贯原则,故本文主要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分析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翻译。

(一)春节的英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翻译,有以下几种:① 直译为“Spring Festival”;② 采取简单的意译“Chinese New Years Day”或者“Chinese Lunar New Year”。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以上三种译法都不足以表达我国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我们在英译时要考虑受众即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我们要表达的就是春节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年一轮回,故译为“Restart Festival”更为合适。忠实原则虽然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且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可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春节的英译,更重要的是让西方人了解到该节日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春节应译为“Restart Festival”,表达了一切重新开始的期盼。

(二)端午节的英译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屈原,有赛龙舟、饮雄黄酒和吃粽子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英译,有三种:①“Duan Wu Festival”。这属于“端午节”的音译,很少采纳。②“Double Fifth Festival”。该译文采取了直译法,强调了庆祝时间,而不是“端午节”的本质。③“Dragon Boat Festival”。该译文强调了“端午节”的庆祝形式,然而,“端午节”的起源与这个庆祝习俗并没有关系,赛龙舟只是最近出现的一个现象,因此,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会有疑问:龙舟从哪里来?以上三种翻译都可能会困扰读者,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庆祝方式,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等都是端午节的象征性习俗,赛龙舟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些习俗都传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把屈原看国者的典范,所以我们应该把“端午节”看国的一天来庆祝,而“端午节”的英译就是要表达爱国精神,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为“Patriotic Day”更能表达这种精神。

(三)中秋节的英译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其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有赏月、祭月和吃月饼等习俗。关于中秋节的英译,有两种:① “Moon Festival”;② “Mid-autumn Festival”。这两种译法都是简单的意译,分别强调了该节的一个符号象征和庆祝日期。在中国,中秋节表达的是家人团圆的意思。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寄封信需要好长时间,出于对亲人的思念,人们总是在月圆之时凝望月亮,祈盼能像月亮一样可以举家团圆,由此,中国诗坛上就曾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诗句。而八月十五正值月圆时刻,自然就被人们拿来作为专门表达团圆的节日,这正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交际目的,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中秋节”译为“Reunion Festival”更为合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翻译角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提高了受众即读者的地位。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强调译文的作用,译者应该重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新的审视,根据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采取适当的翻译。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真正含义和想要传达的精神,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应该侧重于表达节日内涵,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端午节著名诗句范文第2篇

妈妈说从今天起你就“成人了”。后来邻居大妈叫我到我们自家的母鸡窝里去连坐三次,我到现在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或许是我们那里女孩子“成人了”的一种特殊仪式吧,也太愚昧了。这现在看来是好笑的,但那年月,根本没有什么青春期教育,那些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我们对我们身体的变化感到茫然、惶惑,甚至是不知所措,所以类似这样的笑话太常见了。妈妈说,“成人了”就该懂事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像男孩样“飞茬茬”地到处乱跑。这或许就是妈妈打造淑女的第一步,或许女人的柔弱、顾影自怜、多愁善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渐渐形成的吧。随着身体的变化,我开始注意起衣着,尽管是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年代,妈妈还是说女孩子爱美是正常的。有年端午节,妈妈让爸爸在他上班的县城买了一节布料,为我做条裙子,妈妈说我穿裙子肯定好看,可是爸爸却买了一节大红大绿的被单布,把全家人惹得哭笑不得。那节布料爸爸现在都还在用,奇怪这么多年了竟然没有怎么退色。后来另外买了一节,虽是大朵花,但没有那么鲜艳了。于是,我成了我们那帮女孩中第一个穿裙子的,后来陆陆续续,大家都开始穿了,一般都是在端午节添新衣时穿的,因为我们那时的孩子只能在过年和端午节时才能穿新衣服。

那个年代,女孩子爱穿着打扮常常被轻浮、轻佻、娇媚这样的词颠来倒去,但少女的渴望如山泉一般,是挡不住的。记得读初中时的一个夏天,几个女同学约定下午穿裙子去上课。下午,当我穿着花裙子,披着刚洗过的头发,迈着少女特有的轻盈的脚步走进教室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原来约好的几个同学都没有穿,突然,先前的神气一扫而光。后来我去质问那几个同学为什么不遵守约定,她们都说怕只有自己一个人穿,被说成是“赞花”,这在我们那里就有轻浮、轻佻、娇媚的含义。她们说早知道你穿了,我们也穿,因为她们确实也很想穿。后来我们就经常约定下午穿着裙子上学了,当然也只能穿半节裙,没有人敢穿被认为更时髦的连衣裙。

还有一次是刚进高中不久,大姐给了我一件旧外套,我到五金商店化五毛钱买了一包染料,按说明放到锅里同衣服一起煮,毁了色的衣服就像新的一样了。我穿到学校去,同学看我穿新衣服了,说还好看,我说哪是新衣服,我自己染的,有个同学说:“还是班干部,资产阶级思想那么严重。”那次高中同学聚会,尽管已时逢中年,女同学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大家谈笑着回味着我们那年轻、纯洁、真挚、内心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好的中学时光,过去或许有的口角、误会也成了美好的回忆。当我不经意间提到那件事时,同学们哈哈大笑,那时的我们怎么会那么可笑。

那大概是1979年了吧,中国这个东方睡狮正从沉睡中醒来,黎明的阳光,灿若锦绣,冰雪在溶化,苏醒的大地到处呈现出一遍生机盎然的景象,衣着打扮上也在渐渐地改变,胆子大的女人们率先穿起了连衣裙。那时,我已走上社会,参加了工作。一天,我走在街上,看到前面一年轻女人,穿着一件非常漂亮的连衣裙,那长挑的身材,苗条而又丰满,肤色白皙而娇嫩,也许是女人对女人的羡慕吧,我三步并着两步几乎同她和她的同伴并排,可这时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毁了,那么美丽的身躯和脸庞,却从嘴里吐出那么不堪入耳的脏话,谈吐是那样的粗俗,我快速地离开了,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后来我在一本外国小说中读到:一个著名作家,当他的情人对他说:“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不会再美了,你就不会再爱了。”作家却说:“青年人的美是大自然给予的,老年人的美才是自己创造的,我曾看见过一个最美的女人,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我彻底被感动了,长久以来,这句伟大的名言时时萦绕在我心里,几乎转抄在我所有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它包含了多么深刻的内涵啊。没有从青年到老年的艰苦奋斗,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又哪来老年的美。我常常想象那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有多美,我向往着从青年到老年的永远的美。

女人并不仅仅是花枝招展、穿红戴绿、珠光宝气的代名词,一个女人只有当她充满自信,发挥了她的才能、优点和魅力时,她才是最美丽的女人。年青时,我读过一本叫《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居里夫人成长在“女人或为家庭主妇,或为烟花粉黛”的法国,但她与同辈或晚辈女人迥然不同之处是在于她从不怀疑自己。她饱尝了人世的艰辛,她济世救国,刻苦求学,她废寝忘食地研究,她勤俭朴素地生活……。她的娴雅和自信,使她赢得了一个有远大前途的天才学者彼埃尔•居里的全心的爱,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朋友和恋人,她们相互爱恋,永远交换着会心的微笑。那时在我的内心深处,居里夫人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我想,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成为那样伟大的女性,但是我以为,一个女人从青年时期,就以那些具有优良品质的最优秀的女性为楷模,就能如饥似渴地阅读人类的精神财富,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哪怕她或许正面临人生意想不到的灾难,她的人生也是快乐幸福的。她不会因为不再有的饱满丰润、玲珑矫健而唉声叹气,也不会因为最初出现的几丝白发,或脸庞上渐渐增多的皱纹而怵目惊心,有的是更多的自信和成熟,因为她始终活在当下,眼睛永远望着远方。

有朋友曾说:贤妻良母的小女人是最容易被男人抛弃的。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如果一个女人真正地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她就应该力争做一个好的贤妻良母,只是记住不要失去自我。你若不爱自己,也无法爱人,也无法让人爱你,因为你一无可取,也一无所予。女人千万不要对你的丈夫说:你是要我,还是要事业?男人有追求,干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是你一个家庭的荣耀,无论他成功还是失败,挣钱的多与少,他都应该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不知哪个名人说过:“爱你的丈夫,不是看着她的眼睛,而是和他看着同一个方向。”因为你们因相爱而走到一起,正如周国平所说:“男人和女人之间,毕竟有比名声和美貌更本质更长久的东西存在着。”

有同伴曾问我:做大女人好,还是做小女人好?我觉得女人没有大女人和小女人严格的界线,如果硬要将女人划分成大女人和小女人的话,我想,一个女人既要有大女人的独立、大气、自尊、善良,也应有小女人的温柔、娴雅、娇媚,那才算是完美的女人。我最喜欢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秦怡的脸庞,八十多岁的女人了,还那么高雅而有气质,那是一个女人创造出来的美丽,一个年老的女艺术家特有的风采。这常常让我想起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美丽诗句:“多少人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是呀,作为女人,我的美丽,时髦的装束,爱连衣裙装点出的婷婷玉立,但我更爱那“朝圣者”的灵魂,因为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乐观、自信、善解人意都是一个女人可爱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