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又到一年清明节。记忆中的清明每年都是下雨,这天却是个大晴天,虽然温度不太高。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在亘古不变时空里,缅怀已故的亲人,表达咱们的思念。经历人生的世俗,父母也在慢慢变老。而他们为了我,每一天还在日夜操劳。有时候会感慨,我的“寸草之心”何时才能报父母的“三春晖”?人生苦短,光阴易逝。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爱你的人包括你爱的人!不好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去珍惜。
3、清明的小草娇翠欲滴,那是咱们献给烈士的新衣;清明的白杨高大挺拔,那是咱们送给烈士的钢枪;清明的白云飘向远方,那是咱们对烈士的呼唤;清明的细雨飘飘洒洒,寄托着咱们对烈士的思念!
4、又是一年清明时,青年在清明节就应做何感悟和思考?要学着感恩和明白——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世界,感恩这片土地,感恩咱们相遇的每一个人;明白这天还来得及懂得的人,明白咱们的心,明白未来。
5、我多想您还在原地,不曾离去,不会让咱们只孤独地读您的事迹,想象您的背影。您走了,留给咱们的是世世不朽的精神,留给咱们的是今时今日的灿烂礼貌。
6、清明时节扫墓忙,焚香祭祖拜先人,纸钱纷扬诉哀思,默默无语泪两行,故人已逝节哀思,一杯浊酒洒祝福,先人安息天堂上,佑我亲朋皆安康!
7、在春天的生机中缅怀生命的逝去,让爱的追思代替死的悲伤;在芳草的清香雅致中,让爱穿越阴阳两界,成为逝者与生者的心灵交流之桥!身在异乡的我,此时此刻不能亲自回到已逝亲人的坟前为其烧香献花,深感遗憾,只能在此深表缅怀及寄托无限哀思,把悲痛化作自我继续前行的无限动力与力量!
8、工作辛苦,生活太累,清明放假,要多休息。听听音乐,玩玩游戏;放放风筝,野外踏青;要是无聊,发发消息,增进友情,表表心意。
[关键词]先秦;酒文化;祭祀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58 ― 02
商周礼制在考古学中反映最突出的就是祭祀之礼。《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祭祀是国家非常重大的活动。祭祀本就是通过一种仪式将规定的物品献给相应的信仰崇拜的对象以祈求赐福和得到庇佑的,因祭祀的对象不同,祭祀蕴含着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祭祀方式。但是,无论是哪种祭祀方式,在祭坛上敬献的物品中都缺不了酒。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与精神营养元素,承载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酒的起源与发展
(一)酒作为一种饮品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文明进程带来了许多或益或弊的影响。关于酒的起源,最早秦汉收集纪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中就有:“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后世普遍认为禹时仪狄造酒,并且禹怕后代贪恋酒而是国家灭亡,史称“绝旨酒”。后世发展也证实了禹的决断是正确的,从夏朝的第一个国君启就嗜酒,夏末夏桀更是以酒池肉林误国。到了商代依旧对酒非常喜爱,商对饮酒的规矩也颇多,但最后商还是没有幸免于嗜酒的商纣王手里。直到武王灭商,建立周,周代开始借鉴前代灭亡的历史教训,除祭祀的场合之外开始了大规模的禁酒。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对酒的态度也随之松懈下来,但是对酒的一些认同也或多或少的被继承了下来,人们的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酒的态度也是各有千秋。酒就这样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二)酒礼的起源与发展
《管子・牧民》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在吃饱穿暖过后,开始了精神生活的享受。随着农作物产量增加,出现了少量剩余,吃饱之后的人们开始了对生活的享受。于是,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生活中。饮酒的礼仪也随之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同关系不同场合各有不同的礼仪与之相对,其中的酒礼表现最为突出常见。
最早酒礼的起源,要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到了周取代商时更是从酒入手,制定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各项制度,之后逐渐形成“酒礼”、“酒德”、“酒文化”。随着酒与社会生活的日益结合,酒文化开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在尧舜时期风俗文化的“五礼”中就可寻其源头,如农事节日、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活动中,酒都是必备之物。酒给先秦人们带来了矛盾的心理,人们想把酒纳入一个规范礼仪中,于是,也写下了《酒戒》《酒殇》《酒箴》《酒德》《酒政》等文字以告诫后世。
古人在宴席酒桌上的礼仪是十分考究的,宴席有不同级别,如宫宴、官宴、乡宴等,宴请宾客层次也各不相同有鬼神、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等,一定还要长幼有序。宴席之中属敬酒之礼最为繁琐复杂,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都是有讲究的。何人先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礼数,是出不得半点差错的。可见,酒礼在酒席中的重要地位。
二、先秦礼仪文化的发展演变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记述祭祀起于商朝,商人们笃信鬼神,不管大事小情,都会用龟甲、牛骨进行占卜,然后再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牛骨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尚书大传》曰:“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古人通过祭祀这种形式来把人间的事和神明沟通,万事祈求神明的庇佑,这也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沟通结合的心态。等到了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周人几乎全盘继承了商人的祭祀对象和方式手段。但是,到西周开始转变对鬼神的信仰崇拜,改为着重的尊奉祖先。周人的祭祀范围颇广、礼节也是十分的繁琐复杂的,每一旬都有固定的祭祀对象,除祭祀祖先之后还有对春夏秋冬四季、天地鬼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神的祭祀。其中,祭祀天地为大祭,祭祀宗庙为中祭,祭祀五祀为小祭,随着祭祀内容不同,祭祀的规格、数量、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各个不同的级别所能祭祀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如:天子可以祭七神,诸侯可以祭五神,大夫可以祭三神,士可以祭二神,普通百姓也只能祭祀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神。
西周之后,春秋战国开始进入混战局面,诸子百家对于祭祀的思想与主张也各不相同。孔夫子代表的儒家崇尚周礼,主张“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又提倡要厚葬先人,厚祭祖先。墨家则相反主张信仰鬼神,为求福避祸,但反对厚葬厚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们心中地位根深蒂固,黄帝也成为道家祭祀中的一面旗帜。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导致对祭祀的态度也是各有千秋。
三、先秦祭祀与酒
周公曾颁布了《酒诰》,详细的说明造酒不是为了人们享用,而是为祭祀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严禁百姓随意饮酒,违者要被判处死刑。这也就是古代统治者们普遍认为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只有这样重大的场合,酒才可以拿出来享用。
(一)酒作为一种祭祀必备品
古人造酒之初只为助兴的一种饮品,随后逐渐人们也开始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酒的效用和一些其他知识,把酒用于医疗、烹饪和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当中,其中,祭祀用酒的历史最为长远意义最为重大。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古酒没有出现之前,祭祀是用水,称之为玄酒,酒真正被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名称便是“玄酒”,玄酒是中国古代第一祭祀酒,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源于周的“大羹玄酒”,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等庄严神圣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祭祀用血的,以血滴在地上来祭祀山川五岳和社稷之神。直到古人学会酿酒之后,祭祀才开始用酒。由于人受到酒精刺激神经兴奋,借助酒可以把人的情绪带入迷幻的境界,因此,古人也便开始利用酒来通神,以祈求神明庇护,祭祀用酒也就由此而来。
《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与鬼神”。这记载的就是最早的对神灵的祭祀活动,用烧燔黍米、挈析猪肉、捧起地坎的水来敬神明。西周金文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发明了另一种饮品酒,还有其他一些器皿,这样祭祀也开始变得隆重起来,从收捧地坎水发展到了用简单的酒器盛酒,敬献给鬼神享用。祭祀场合上,大多要由年龄大且尊贵的人来主持奠酒酹酒的仪式,被称作祭酒。
(二)酒与祭祀仪式
由于祭祀对象的不同,祭祀仪式也各有异同。祭祀天地最早开始于夏商,最初是对“帝”的崇拜,逐渐演变成祭天。统治者为了名正言顺的进行统治,必须宣传好他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所以,要对天地进行祭祀。当然,祭祀用酒也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也就说祭祀大多供五齐三酒(五齐指五种清浊厚薄不同的酒包括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五种酒;三酒指的是事酒、昔酒、清酒三种),五齐三酒都装在八个樽里,天地大祭祀等可以添酒三次;宗庙等中祭,添两次酒;其他一些小型祭祀,可以添一次酒,都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只有供祭祀的五齐是不可以添酒的,都用固定的器具倒一定数量的酒。
祭祀鬼神也是祭祀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最早见于夏商周三代。人们期望处理好与鬼神的关系,建造专门祭祀鬼神的场所庙或祠堂,以祈求保佑地方的国泰民安,祭祀鬼神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能用酒肉进行祭祀,而是用的玄酒素食,不能杀生祭祀鬼神。
延续至今的习俗还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饮前先祭,按礼,凡饮,必先祭。主客同桌同食,则必须主人先祭,其后客人才可以祭。
四、结语
古人们的祭祀活动也延续至今,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有一些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逐渐演变为平常对祖先的祭祀,祭祀的礼节也由繁到简,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以酒祭祀这一习俗从未改变过,酒文化发展至今也从未离开过祭祀活动,用酒祭祀的历史悠久,意义深远。
〔参 考 文 献〕
〔1〕国语〔M〕.陈桐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战国策〔M〕.文远,伟,罗永莲,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尚书〔M〕.慕平,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
1. 严禁在城区组织鼓乐队送葬,乱撒冥纸。
2. 提倡文明祭奠保护生态环境
3. 关心生者,关爱逝者,关怀人生
4. 推行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
5. 告别陋习文明祭奠
6. 禁止将骨灰埋在非公墓区。
7. 告别丧葬陋习,崇尚文明治丧。
8. 破祭奠陋习,树文明新风
9.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
10. 禁止乱建坟墓,保护秀美山川。
11. 文明祭扫鲜花祭祀
12.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
13. 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先人
关键词:祭“三脚”;仪式音乐;心理认同
云南民族众多,“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2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各民族不同的人口结构和分布状况,独特的自然风物、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历史发展状况,构成了多样式、多层次的人文形态。每个族群都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仪式把本民族的文化形态铭刻于仪式的行为中,这些民族的民间信仰就是这些历史印记的载体,而其民间信仰又因各种仪式行为得以传承下来。属于我国古代南迁的游牧民族氐羌后裔的普米族,其民间仪式行为就有着深刻的文化符号特征。其中最为典型的祭山神和祭“三脚”,作为普米族的一个最重要的仪式――祭祀性程式,每年都在同一神圣的日子唤醒和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普米族在古代称为“拍木”、“拍米”。晋代以后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代以后称之为“西番”。1960年10月,根据族内意见,改“西番”为“普米”,从此自称与他称归为统一。在普米语中,“普”的意义为“白”,“米”即“人”,普米意即“白人”。①在普米族三万多人口中,兰坪县普米族有一万三千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兰坪成为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地。普米族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万物有灵”,因而也相信鬼魂的力量。为了祈求祖先、山神、龙神和灶神庇佑生灵,降福于人,于是,旦逢农耕吉日他们都要祭天、祭山神、拜龙、祭财神庙、祭“三脚”(灶神所在地)。因而也产生了附着于祭祀活动中的音乐现象。
祭山神,各个村寨的日期有差异,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三月三举行,有的村寨在农历二月份或八月份举行。河西乡一些村寨祭山神,一般在农历二月份或八月份。普米族依山而居,山与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也是他们调节天人关系的天然媒介。普米族认为,每座山都有一个山神,每个山神又分别分管不同的任务。山神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普米族人们的心,于是,每年的二月或八月份,村里的人们都在一起测出属马、牛或羊的日子,各家捉一只公鸡,带上酒、茶、米、面和香条,集体到牧场上的牲畜旁,立白杨或麻栗树枝作山神形象,找三个石头做锅庄,生火架锅热水,点香吹号叩头,并杀鸡敬酒食进行祭祀,把鸡血、鸡毛涂贴在树枝上,然后“师毕”唱道:
今天我们全村来到本主的地方/我们全村来拜山神/天上的日子好/日月和八星也好/今年的光景也很好/我们今天把酒、羊奶和茶带到这里来/来祭拜你们山神/(喊一系列地名,什么山神具体负责什么内容)/我们敬献给……(一系列山神名)/请山神管住豺狼/让牲畜兴旺/请赐给我们富裕的生活/保佑我们村风调雨顺……
通过对村寨的调查得知,年长的人对周围大山的名字是什么、山上有什么山神、负责管理哪方面的“事务”,都记得清清楚楚,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祭山神的过程中,据说要把全部的山神拜完,至少要唱八、九个小时。据村中的长者说,在颂唱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出差错,如果唱错了,山神会对本人进行加害。所以,在祭祀过程中所唱的旋律和唱词,都能较为完整地保留和延续。
普米族作为一个崇尚火的民族,族人们面对他们心中的圣火就表现出了格外的敬重。出于对火的无限崇拜和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就逐渐形成了诸多的禁忌,比如:火塘三脚架上不准用脚去踩踏和用手去捏,不然就要受到灶神的惩罚;不能在自家中的火塘里吐口谈,如果吐了就代表对火神的不尊重;任何人都不能从火塘上方的三脚架上方跨过,不然也将会受到灶神的怪罪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三脚”在普米族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普米族人看来,每个家中的灶神就是上天安排在自己家中的耳目,并通过灶神来了解人们对他的态度。人们因为不想受到伤害和让灶神在天神的面前给自己以及家人多多美言而使全家好运不断,所以会定时的进行祭拜活动。祭“三脚”仪式一般都是在过年或婚嫁时举行。过春节是普米族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之一。当太阳快落山时,家中的长者就亲手在火塘里烧一把松柏枝,并在桌上摆放上香、糖果、烟、酒、茶水、花生等物品,把做好的酒菜摆在火塘边,接着就用松柏枝蘸碗中的酒,不断地洒向火塘和铁三脚,然后开始吟唱,歌词大意为:
戳、戳、戳,我诚心的敬意哦。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新月的第一天,一切都是新的了。在三脚边,我们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戳、戳、戳,首先要祭献给龙家的历代祖先(说一系列祖先的名字)。戳、戳、戳,然后要祭献给附近周围的大小山神(念唱各个山神的名字)。戳、戳、戳,还要祭献给本家三脚,在新的一年里,在吉利的一月里,在吉利的一天里,我们现在精心准备的食物你们要来尝一尝,要用舌头来添一添,要用嘴来咬一咬。在这里,我们所准备的全部东西都是你们的了,请你们一定要时刻给于我们庇护,让我们全家人的身体健健康康,家中牲畜越来越兴旺,庄稼年年丰收,希望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整个仪式过程约一个小时)。
吟唱结束后,老人就将餐席中的肉食和饭菜以及少许酒、茶泼向火塘和铁三脚,接着又将餐席端到祖先排位前去供奉几分钟,然后全家人才能开始用餐。据一家之主说,在吟唱的过程中,是千万不能出差错的,如果唱错了,天神就会对本人以及家人进行危害。因此,在祭祀过程中,所唱的旋律和唱词,几乎都能较为完整的保留和延续着。神是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因此为其奏乐必定不能有丝毫差错,族人认为,在祭祀时所吟唱的旋律和唱词如果被改动过,就被视为是对神的不敬,也必然会受到神的指责和惩罚。所以,绝大部分人类的祭祀音乐因此而保留了下来,也因此传承了祖先的记忆。
普米族的祭祀音乐始终与祭祝礼仪共存。在祭山神和祭“三脚”的整个祭祀仪式过程中,吟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在仪式的程式中,音乐起到一种通神的作用。仪式中的歌声既像是在吟唱,又像是在诉说,富有神秘而庄重的色彩。因此音乐的音域大部分都只在一个八度以内,并且旋律多为级进,并出现调性逐次移高的现象,这是表现内容及演唱者情绪逐渐高涨时所需要的。曲调、声音和节奏随着内容的改变、仪式的进程而变化。同时,伴随这些调子的各种附有寓意的手势、舞蹈等符号化过程,使整个祭祀活动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普米族祭山神和祭三脚等仪式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神灵在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敬神、娱神都是很庄重和严肃的一件事情,人们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在向神灵诉说自己的一切来换取神灵对自己的庇护。因此在仪式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中的吟唱也一定要“严谨”,不能儿戏,否则这种仪式便失去了它所具有的意义。作为仪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在祭祀仪式中,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在向神灵唱诉,族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和神灵的沟通,或是求神给以帮助,或是求神给于饶恕,从而得到自己心理需求的某种满足。在现实的生活中,族人对突然而来的自然灾害的束手无策以及自身无法完成的心愿也只有寄托在仪式的乐音中。人们希望通过天神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各种心愿,把平时的压抑和不满、焦虑与渴求、悲伤和痛苦都转化为由衷的心理满足。因此,在普米族祭山神和祭“三脚”的过程中,人们的每一个眼神、手势和每一句唱词,都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此时人们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神灵是虚无的,但是,神灵对族人的影响力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们通过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与天神对话、表达对神的敬意,不断感受天神的教诲和旨意,同时体验着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满足。
族人通过祭山神和祭“三脚”仪式来唤起本民族的集体记忆,也唤醒沉睡中的历史,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就成了他们传承记忆的重要手段。人们在仪式中的唱、跳不仅起到渲染神秘气氛的作用,同时也承载着族人的古规古礼等。仪式中的乐舞既娱神,也娱人。此时的“师毕”和年长者既是技艺的承载者,又是与神灵的沟通者,也是传统社会里传统的真正守护者。他们以在祭祀仪式中亲自“表演”来延续这种鲜活的民间音乐传统,族人们也在此特殊的过程中对本族的历史、习俗、古规古礼不断也耳濡目染。善米族人就是通过这种特有的口传方式,将古老的普米族文化演绎为在内容和形式上依附在祭祀仪式上的“乐”文化产物。
注释
①云南省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普米族文化大观[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第1页.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普米族文化大观》[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