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支架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3

2014年2月起某地区中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验,随机选取高二年段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其它班级使用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该高二年段下学期使用用的教材为江苏教育出版社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作者将实验班和平行班就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进行同课异构观察对比[1]。本单元支架式教学使用2.5个课时,传统教学使用2个课时进行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苏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第一课时。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具备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做铺垫。同时,本单元的教材编写采取先分后总的方式,先让学生学习影响反应平衡的方式,再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二、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故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为本单元的重点。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世界,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观察对比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脚手架”的搭建,使学生主动攀爬。故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有一个比较自然的传达。作者选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与传统的以“传递?接受?验证”为主要特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四、对比分析

以下将上述使用支架式教学的称为A,将对比使用传统教学的称为B。

1. 教材处理比较

A按照课本编排的方式,依次让学生分别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后再进行总结分析出勒夏特列原理。B将物理学科的“增缩减扩”规律迁移至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实质是先“暗中”向学生传授“勒夏特列原理”等规律,再对有关“规律”进行应用。

2. 教学内容比较

A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主要采取用微观原理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尽量利用同一化学反应做不同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讨论其可以得出都结论,教或学的过程中都留下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可供今后练习课中进行探讨。B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条理性、系统性强,课容量较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多的集成性知识。

3. 教学方法比较

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较多,实验教学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配合适当的方法支架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最终用任务支架的方式撤去脚手架,完成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穿越,并留下较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B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弱化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规律的分析,但补充了较多的图像分析以及课堂练习等内容。

4. 学生行为比较

A的班级较为活跃,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并多位学生向老师提出了生成性问题。B的班级在老师的多次提醒下能认真做笔记,班级很安静、纪律较好。

五、观察反思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发现支架式教学模式确实可以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特征也比较明显,也可以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总体上可以认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脚手架;背景支架;情感支架;能力迁移支架;直观支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因其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渐渐被大家所熟知和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自己有效建构知识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支架”就是“脚手架”,借用了建筑术语。在教学中引入这一概念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支持”“协助”“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的课堂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通过“脚手架”的搭建,适时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让这些相关知识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突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经验与即将构建的新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从而为学习掌握新知识作充分的准备。

一、复习旧知,搭建背景支架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而扩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一个新的知识都只能从自己已有的旧知发展得到,已有的知识就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学困生”之所以感到学习吃力,甚至厌学,就是因为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唤起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通过复习旧知来搭建背景支架,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比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是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是以前学过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回忆这些旧知识,可以先提问这些计算公式,再让学生通过如下练习熟练掌握:(1)求下列圆的周长和面积:①r=3 cm②d=4 cm③c=25.12 cm;(2)求长方形的面积:①a=4 cm,b=3 cm②a=5 cm,b=6 cm。

二、创设情境,搭建情感支架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搭建情感支架,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推动力,能促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国庆节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公园里玩,只见公园里张灯结彩,遍地鲜花,人群涌动。爸爸问小明:你知道鲜花是怎么排列的吗?照这样排列下去,第x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彩灯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由于这个情境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问题刚出,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开始主动思考。

三、现场演示,搭建直观支架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很多概念、定理、法则、公式、性质、规律等都是抽象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可以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教具、课件等的演示来搭建直观支架,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来搭建直观支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准备好的16等分、32等分的圆,仿照老师的拼法拼一拼。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并提问: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学生借助图示很容易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宽是圆的半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合作探究,搭建能力迁移支架

加涅曾说:“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建立在先前习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搭建正向、逆向能力迁移支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将整数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分数中;将整数乘法法则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又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不要简单地把面积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由长方形面积计算迁移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通过剪剪、拼拼等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在班内交流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生: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板书)

师:那你们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用底乘以高。

师:通过引导,逐步完成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3篇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主张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认为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讨论使对所学主题的认知进行调整,小组的认知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支架式教学对高职写作教学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下面以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第二册Unit 2完成道歉信为例来阐述高职英语写作的支架教学模式。

(1)搭建支架。围绕道歉信这一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感谢信、祝贺信等,对这类信函的格式已经基本掌握,现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道歉信的概念框架:道歉(事由)―解释原因―再次道歉/请求原谅―做出保证/提出补救。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课本上的两篇例信提供了很好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问题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

(3)独立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结合道歉信的概念框架对例信进行分析,验证概念框架。学生会发现例信一是采用道歉(事由)―解释原因―再次道歉―做出保证的框架,而例信二则是按照道歉(事由)―解释原因―请求原谅―提出补救的模式展开的。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框架的每一部分的惯用表达,例如“I’m extremely sorry for...”、“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have caused you”。学生在完成例信的解读后,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写作练习或自己生活中案例进行道歉信的写作。

(4)合作学习。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其他同伴的交流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讨对于道歉信的认知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讨论中学生会完善对于道歉信知识的建构。

(5)效果评价。首先进行小组内同学互评,学生在评判别人文章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小组内选出最佳习作,然后是教师进行点评,讲解作品的闪观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反馈,进行文章修改。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4篇

从在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来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教学模式是少之又少的,为此,需要探索更多适合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使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现状产生的。高中教学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按照学习目标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模式。

二、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并将这些教学情境和要将讲授的化学内容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高度的注意力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意识到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遇到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从而能够从自己的观察中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起到更佳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立体感,为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具有较好的掌控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以趣味性、创造性为准则,为学习化学内容构建较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二是要设计实验,高中化学的学习本来就是由各种实验来组成的,为此,要为学生构建手脑并动的活动的场景,三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实例,四是要摒弃传统的以书本教学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第二,构建更好范例的进行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构建范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子,运用的例子要跟教学内容相关,例子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精华以及经典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范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范例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的作用,能够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冗长而没有重点,通过好的范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别是实验类的教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的操作演示也是很好的范例教学,教师在实验范例教学时,可以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一边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这样学生在学习实验步骤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实验中的重点。

第三,合作学习促进支架式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完成的。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首先会设置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采用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要先设定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问题之前,让学生先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先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将小组最终的结论记录下来,然后各个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以便达成一样的想法,这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将思维展开,探讨更多思考问题的途径。第四,效果评价在支架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是对在高中化学中支架式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价,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效果评价来进行评定,通过效果评价能够及时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此来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 支架式 教学

一、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 “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因为支架式教学本质上就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经验和兴趣,这是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其次,教学中师生必须有效合作和互动。因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要提高条件,把握方向,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导” 的搭架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三,教师提供的支架是动态的、渐消的。在建筑行业里,房子建好后,支架就会拆掉,最后只剩下建筑。不同的是,在学习中,这种支架是撤销是逐渐的,也称为“渐消”。这种“渐消”就是随着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提高,支架也相应升高,同时支架的总量要减少、淡出。

支架式英语教学有一下几个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去分析。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好做到无需教师指导,向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基础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全面、正确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体的学习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结构。

二、高中英语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找出最近发展区,合理搭建教学“支架”

最近发展区强调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身状况、学习特点、英语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搭建适用的教学“支架”。

要找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私下交流、布置任务等方式进行了解,保证所搭建的“支架”或分配的任务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的。另外,在进行debate或者cooperation时,教师应注意将最近发展区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

2、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所谓英语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相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克服困难,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题,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有兴趣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3、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语言的形式规律,归纳出句子中所隐含的语言规则。对于外语水平有限的学习者或难度较大的语法项目可用特殊字体或某种方式使要学习的语法形式突显出来。在此过程?,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示;同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教学实践证明,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习者更喜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安所和发现来获取知识,而且只有经过这种主动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容易且更深刻地为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

4、协作学习

通过和同桌的讨论和对话,互补“信息沟”,学生再根据自己想知道的内容互相发问,更多地获取不同的信息。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确定需要在新闻中增加或减少的内容,让自己的新闻后半部分内容更为丰富,条理更为清晰。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解决其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穿越“最邻近发展区”,而且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水平和他人的水平,可以为自己确立更高一级水平的学习内容。

5、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