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忆秦娥娄山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是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2、出自名作《忆秦娥·娄山关》。本首词前半阕说的是处境艰难,部队有一种悲壮的氛围;后半阕词说的是虽然雄关漫道难以攻克,但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终于克服,攻克后心境开阔,同时也感怀牺牲的烈士们洒下热血。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由此可见,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课堂中就会聚精会神,课后就会努力追源,并对学习乐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犟龟》时,我首先展示了自己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几幅神奇的明月山风景图,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展示了三幅动画――邀请图、乌龟图、小鸟图,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然后,我又一一点击乌鸦、蜘蛛、壁虎及乌龟,让它们跳出大屏幕说着诙谐幽默的对白,这些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乌龟的犟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观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别有洞天的童话世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无穷的回味中领会了文章的内涵。由这一次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我发现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能更有效地丰富语文学习情境
要使学生感知作者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人情。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让文章具体可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比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开课伊始我便用一组三峡风光的Flash导入,并配上相得益彰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官上饱览三峡雄伟壮丽的美景,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生动的画面结合起来。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我采用一曲班得瑞的钢琴曲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然后我充分利用Flash课件来演示并引导学生品味:盛夏三峡的奔放与热情,春冬三峡的俊逸和悠远,秋日三峡的萧条与忧伤。告诉学生,正因为有了夏的奔放美,春冬的清悠美,秋的凄婉美,才构成了三峡绚丽迷人的画卷。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配画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和谐的音乐在教室中飘荡,学生人情人理。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三、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让学生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m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一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演示文稿和网站。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学生可以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将会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忆秦娥・娄山关》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上网搜索查询娄山关激战及二万五千里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询的资料,自学本诗;(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相互解答;(4)自制幻灯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到的娄山关大捷。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诗的含义,而且了解了途中的故事和铁血中紧张激烈的战斗,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伟大革命家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所以学生在朗读雄沉壮阔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诗时,更有了慷慨悲壮的气势。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合作、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五、能更有效地实现协作式学习和个别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关键词】:陶瓷绘画意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陶瓷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拥有丰富、饱满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各种形态、造型的因素,运用陶瓷艺术独特的设计语言,蕴涵了具象、抽象、象征、隐喻等艺术形式,并以“泥与火”、“工艺”、“材料”为表达媒介,挖掘和释放“泥与火”、“陶与瓷”的个性色彩,从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不断地参与中发现、创造出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独特作品。它的艺术形式和魅力,恰到好处地将艺术与技巧化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韵体现出来,从有限中寻找无限,从无限中体现意蕴。人类的一切创作活动除了感知材料美、形式美之外,更为珍贵的是艺术的情感和心智。而情感意境构成的联想,才能体现艺术的真谛。这种意境是艺术家的智慧,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是艺术技能与材料在陶瓷艺术中的综合表现,所以说,意境是陶瓷艺术作品的生命和灵魂。反之,缺乏意境的艺术作品就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什么艺术。
一、意境是陶瓷绘画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在意境创作过程中,境是陶瓷绘画创作的基础,境不仅指某种具体的景物、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景色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画家的情感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脱离意境中的境,实际上就脱离了生活中的形象。一件作品的中心就在于以情感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就是“中心思想”就是艺术作品中的“情意”,没有中心思想或没有主题的文章是谁也不愿去看的,艺术作品没有融汇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看法,没有思想感情,同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意境,因为它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艺术作品的意境就是情感的依托之地。绘画作品的具体形象成为艺术情感的化身,系画家心灵与思想的镜子。好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如同一道风景,让观众若置身其中。
所以“意境”的构成要靠“情感”的驱使,设计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才会创作出充满“意境”的陶瓷艺术作品。
二、陶瓷工笔的意境表达
烘托气氛突出主题是陶瓷工笔意境表达的主要方式。工笔画追求意境是在对“形”的熟练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在先,围绕主题构图布局,通过情影交融烘托主题,来达到一种致高致远的境界。如由江西省赠送香港回顾的陶瓷作品《紫归牡怀图》的创造中。大师首先确定“庆祖国团圆”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用有“国花”之誉的牡丹为主体,再融入一簇香港的区花紫荆花,鲜花盛开热烈,烘托出喜庆的浓厚氛围,再点题为“紫归牡怀图”,因“紫”与“子”、“牡”与“母”谐音,一下就将作品的意境延伸得很远,提升得很高,从而使欣赏者在感受喜庆氛围的同时想到很多很多。这是工笔画追求意境的成功之作。
巧用综合装饰营造意境。可以采用多种综合装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是陶瓷艺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相比而言所独有的,在确定创作主题的前提条件下,作者要深刻领悟主题,做到“意在心间”,对即将开始创作的作品中追求什么样的意境心中有数,然后精心构图,谋篇布局。在布局中,应有一个主题来贯穿,就是要围绕主题让采用到作品中的各种元素之间能产生互补互促,相辅相成的效果,从而使画面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达到烘托主题,意境深远的目的。如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采创作的《苍山如海》综合装饰瓶,以《忆秦娥·娄山关》为题材。画面表现中国工农在路上进军娄山关的情景,作品采用全釉里红描出高山峻岭,展示天险之势。人物则用釉上工笔彩绘,把形象表现得细致入微,富有生气,色彩对比鲜明,气氛热烈,充分显示出诗人在词中所描述过的“霜晨”“苍山”“残阳”的浓郁意境。
三、青花瓷的意境表达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代表,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它以钴料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入窖烧制而成,色调单纯明净,蓝白两色对映,朴素明快,爽朗大方,具有典雅清新之美。
沉静是青花艺术特定的意境。东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就是西方艺术展现的是一种张扬之美,反映了西方人精神境界所崇尚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而青花艺术表现着大自然细腻、典雅、幽远、雄峻的意境。青花是通过料分五色的笔法和工写兼备的手法表达大自然细腻的景致。当代陶瓷美术家,人称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终生致力于青花艺术创作,所创作的作品“纤细处毫发毕现”,呈色更加典雅、明净,极大地丰富了青花艺术的语汇,创造出前人未有的新境界。如王步大师的青花瓷板画《鱼月图》平面瓷画以水中圆月和畅游的鲤鱼、水花为题材。鱼的背部用较深的色,调肚皮留白或用极淡的青色,产生了鱼儿在光照下的效果,水花处理的淡雅、活泼。作者以轻松而沉稳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万流如在镜中行”的青白世界,非常巧妙地将自然中的这一美的意境以古典青花的瓷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陶瓷粉彩的意境表达
陶瓷粉彩因材质的可塑性和装饰手法的多样性,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在粉彩画中显得更为重要。一幅好的粉彩在陶瓷载体上应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这就有了意境美。
立意是陶瓷粉彩的意境表达的主要方式。这不仅包括陶瓷艺术家生活中的感受、认识,包括意境经营、选材、剪裁、笔墨和构图的处理,以及作品要达到境界的追求等。它不但包括画什么,还包括怎么画。立“意”是陶瓷艺术家认识生活的结果,是画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提炼的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形成的,是绘画作品所需要的。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岩送无岁月》粉彩瓶,通体施高白釉,釉汁洁白无瑕,似冰如玉。器腹以精湛的釉上粉彩装饰技艺和深厚的国画山水写意之功力,勾绘出一幅质朴清新、雅洁明快的画面,虽只画一松一石,却具有永恒高洁的寓意,着色用墨不多,富有浓淡变化,笔法苍劲,画中书法印记和松石融为一体,富有民族文化意蕴。
关键词:民族歌曲 钢琴伴奏 风格 评析
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的演奏艺术,作为民族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完整表达一个声乐作品的内涵起到的衬托效果与演唱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它不仅是对声乐旋律部分的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对作品意境的刻画和营造,表达了更深层的音乐情感,丰富了音乐的诗性表现,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钢琴伴奏多样的演奏技法和无穷变幻的音乐也往往揭示了生动丰满的音乐形象。钢琴伴奏形式,为我国民族歌曲发展进程注入了新的能量,多首新创作的民族歌曲中应用钢琴作为伴奏形式,提高了音乐本身在感情上的表达张力,同时丰富了歌曲在演绎过程中艺术美感。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民族歌曲在钢琴伴奏中的风格进行简要分析,展示民族歌曲在钢琴演奏艺术表达上的可塑性。
1.关于民族歌曲的形态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相应的发展和革新,民族歌曲亦是如此。一般来讲,我国的民族歌曲其形态大致有几大类别,第一类是由民歌及民歌改编的形式;第二类是反映我国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歌曲;第三类由一些古典诗词而作的艺术歌曲;第四类展现我们民族精神面貌的歌曲等。在这一系列分类中,多是以抒情歌曲为主,而近现代创作的歌曲中,也有戏曲和叙事等形式的歌曲出现,这也给了艺术表演者更大的表现空间。而我们在对于钢琴伴奏渗透于民族歌曲的风格评析中,自然应该对民族歌曲的形态等有所了解,这样在关于钢琴伴奏的风格选择上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选取和搭配。如具有西北部特色的民族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作品表现为声调高亢、旋律跌宕、起伏程度也相对较大,一听便能给人以开朗豪迈的感觉,而通过在钢琴伴奏下,其音乐情绪将更加爽朗奔放,也更能凸显出北方人洒脱的音乐热情;而如《茉莉花》等南方歌曲,其旋律会相对温柔婉转,通过钢琴伴奏,其曲调在情感表达上更能彰显其细腻性,更能突出茉莉花优雅的美好形象。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歌曲形式上的改变,诸如许多歌颂改革开放的歌曲,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曲,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抒发着人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为此把握住每一首民族歌曲的形式风格,才能够真正地掌控钢琴伴奏的相关特点。
2.钢琴伴奏对民族歌曲在艺术表现力上的作用分析
民族歌曲中钢琴伴奏对于其在艺术表现力上有着强有力的开拓作用。钢琴伴奏一般分为两种织体手法,其一是柱式和弦的主调伴奏织体,另一种则是对位化复调性伴奏织体,通过相关的歌曲表现,我们可以发现有其各自的优点,而作为为民族歌曲伴奏这样的形式来讲,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使得不同的织体手法服从于本身歌曲的曲风,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歌曲开拓其表现力。下面就两种织体手法进行简要地举例分析。
钢琴伴奏以和声的表现特点为基础的柱式和弦织体,在表现形式上更注重通过和声的力度变化、功能色彩等方面来表达其内容。如歌曲《龙的传人》伴奏谱例(图1),演奏者通过柱式和弦,运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强烈对比,为听众塑造了长江奔涌的雄壮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音乐形象。
图1
钢琴伴奏形式以几个各自独立的旋律同时结合为主要特点的对位化织体,主要伴奏形式有两种,其一是伴奏自身形成的对位化形式,另外一种是指伴奏与歌曲旋律所形成的对位关系而言的。如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伴奏谱例中(图2),钢琴伴奏常常以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织体形式出现,不仅增强了歌唱性,而且在运用了对位手法之后,其旋律被衬托出来,在感情的传达上更加细腻而婉转。
图2
3.象征形态手法运用于钢琴伴奏
象征形态手法的运用,使得钢琴伴奏在整首歌曲中更富有意境,常常通过音乐形象和感情的变化、和声走向等进行织体的安排,在许多音乐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到这样的音乐美感。如歌曲《乌苏里船歌》谱例中(图3),乐曲的前奏通过大量的音节跳动来诠释乌苏里江边一望无际的芦苇,在微风吹动下欢快地随波荡漾的画面,与此相似的还有在乐曲中以倚音来展示出鸟儿的鸣叫之声,以琶音来展示出溪水的流动和湖面的微波。
图3
象征形态手法的使用同样是来自于民间,而这种应用于民族歌曲的手法,也能很好的表达出民族歌曲的特色。在诗词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中间段落中,钢琴伴奏运用八度音程加附点节奏来描绘出一副万马奔腾的画面,同时使用综合形态和弦节奏,使听者如临其境感受到民间锣鼓齐鸣的盛大场面,整首作品在伴奏手段的合理运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4.构想民族歌曲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构思过程中首先需了解民族歌曲的背景,及其创作过程所承载的感情基调,并注意其表现的歌曲意境,以此确定钢琴伴奏在整首歌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应强调其自身的完整性、严谨性、艺术性。如钢琴伴奏中前奏、间奏及尾声等部分的音响饱满度、力度和速度等,使之能充分地融入到整首民族歌曲的精神中,使得原作品更为丰满。由此可见,成熟的钢琴伴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民族歌曲在气质、情感表达上有开拓作用,而如何更好的构思钢琴伴奏,将其渗透进民族歌曲中,为民族乐器做出必要贡献,将是音乐工作者要努力实践的方向。
我国历史悠久,在慢慢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钢琴伴奏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演奏风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在对民族歌曲伴奏的风格特点评析中,发现了民族歌曲的感情表达上的感染力及在艺术形态表现手法上的柔性的优点透过钢琴伴奏传达出来,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分析钢琴伴奏在风格上的相关搭配,并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及演奏中为民族歌曲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蔡世贤.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研究[M].南宁: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研究生课程教材,2006.
关键词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76-02
近几年来,各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并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缺少有关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报导。笔者作为一名遵义籍教育工作者,希望遵义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结合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基础上,提出强化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策,使之成为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1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出现良莠不齐的态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蚀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信息乘虚而入,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的灵魂。因此,社会生活中屡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个别青少年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委屈和打击,有的行为失范,出现暴力倾向,欺侮同学等。此类现象触目惊心,家长担心,教育工作者痛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缓,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2 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让红色文化资源占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以红色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遗迹、事件和人物等内容体系;第三,科学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第四,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利用精神、精神教育学生,使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认识。
2)汇编遵义革命传统教材,形成红色地方课程资源读本。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遵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通过查阅党史资料,访谈革命前辈,汇集资料图片,组织编写地方教材“遵义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内容以扬宏精神和精神等作为主线,以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事迹作为主要内容,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青少年为建设家乡而勤奋学习为目的,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优秀品德,继承先烈优良革命传统。
3)在青少年社会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让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展览,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生活,重温红色历史,还可开设“红色网站”,出红色文化专栏,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营造“红色书香校园”,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以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4)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遵义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基地比较多,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便利条件,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育基地10余个。可利用纪念日,在中小学生入队、入团和入党时,组织青少年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使遵义的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产生深远影响,留下深刻烙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教育作用。考虑到青少年安全和经济性原则,各地的中小学就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在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工夫,各校要成立专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解员、辅导员队伍,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5)用遵义红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打造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教育窗口。首先,创新性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色,展示红色文化精神的自足能力。如在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语文课程开设对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和诗人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政治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利用精神、精神教育素材,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责任感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教学利用红色经典故事,如遵义的“菩萨传奇”、习水的“女故事”等,拓展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广阔渠道。其次,通过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体系中。如把“红色主题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使文史类课程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第三,构建红色文化校园,用红色课程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大力提倡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地走进校园生活,校园景观要蕴含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借助于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打造红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