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填规划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的要求
WTO规则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3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外集聚能力和建议水平。
1.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则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快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等。
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回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威。
1.2科学整合
1)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闺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以某某县为例:到2010年,城市建成面积达到50km2左右,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人均道路面积13 m2,人均公共绿地9.8 m2,全县城镇绿化率45%以上。莲塘核心区建成为商贸经济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的商务行政片区,象湖新城区建设成为景观精致典雅、城市产业兴起的商务人居片区,小蓝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汽车品牌响亮、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片区,向塘开发区建设成为市场体系发达、现代物流成熟的卫星城镇片区。所以,需对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3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热下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2.2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的城镇。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村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2.3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予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4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社会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从属关系匕对家族和土地的依赖。
3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的发展是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协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手段存在,代表的是政府立场,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要准确预见城镇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正是城镇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滚动调校、建立动态运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3.2实事求是地确定城镇化水平
城镇的发展优势、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从城镇具体情况看有共性的地方,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等等不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城镇化战略,确定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实际相适应。
3.3发展思维方式从“大”到“高”的转型
在规划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些城镇与全国部分城市在建设p-,作“大”文章一样,在规划工作刚刚启动时,发展思路表现出过度的“激情与雄心”,希望规划要有“大气魄、大手笔”,要充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高密度、高效益”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迈出从“大”到“高”转型的第一步。规划方案应表现为“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
关健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理念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重要地段(片区)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设牵着规划走,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小城镇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环境管理滞后,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适应小城镇建设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控制与指引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规划调控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城镇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等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是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0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的时间,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乏。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步骤。
2解决规划建设问题须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职能。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脱离具体城镇实际情况,以区域论区域。
2.5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具有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各层次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3.1 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
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2 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妥善安排城镇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
4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遵循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空间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要让居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这样才能调动起居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要制止或控制沿交通干线两侧发展的规划。
4.2 强化生态理念,建设园林城镇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规划,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特色城镇
小城镇规划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
4.4 树立超前意识,建设紧凑型小城镇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城镇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改变外延式的扩张规划模式,注重内含式的土地更新利用。
【关键词】农村;城镇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资源遭到了浪费,很多土地资源在利用方面不科学,侵占了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地,因此一定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使土地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数量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资源流失。土地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假如不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则一定会形成极大的浪费。面对存在的这种形势,土地资源一定要迅速进行科学规划。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需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快,很多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当中,城市的工业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土地合理规划问题。其中,土地的合理规划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大力重视,但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下面主要论述这一问题的解决。
1、分散性。当前,在我国城镇当中,基本上原来都是自然村,因此存在地域分布的分散性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推动了我国建设的加快,建设用地大量增加,但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供应出现了严重短缺。
2、土地浪费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新鲜事物,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住宅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一些传统小城镇人口出现了迁移现象,这些流动的人口要求拥有更多新的住宅,因此城镇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而旧的住宅没有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大量的城镇住宅闲置、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3、占用耕地。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快,同时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了明显改善,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所以要求扩建当前城镇。因为人们都会选择较好的住宅,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那些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由于小城镇的发展,要求住宅建设占用更多的良田,不但是住宅建设要求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要求占用的都是优秀的土地资源,会影响到我们整体耕地质量。
4、效果不理想。小城镇居民点数量众多,而且分散,对其进行压缩和迁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国城镇当中,尤其是一些自然村,很多都是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规模、数量众多、分散,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民不愿离开家乡,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也不高,因此小城镇压缩与迁并虽然进行了很多年,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5、建设与粮食生产产生矛盾。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各地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生产。因此,在规划基本农田时,会优先考虑建设用地,而没有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没有严格管理当地土地违法现象,不过问耕地荒芜情况,虽然也看到了当地农民不种地不产粮,但也没有进行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
二、提高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措施
1、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当中,一定要做到合理规划与布局,区域发展要有重点,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经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与规划部门要协同努力,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制度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住宅建设规划,对其功能做到合理分布,严格审批分散建厂与分散建房,使城市建设用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尽量节约土地。
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求大力关注城市建设用地存量问题,要求小城镇发挥应用的作用,在改造旧城镇当中,合理规划土地,使新的城市土地利用存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在推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3、清查整顿超标土地。在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鼓励大量工业发展进入开发区,住宅建设趋向于社区,人口流向城镇。要做到上述三方面,使土地资源提到合理保护,防止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查处那些违法占地行为。做到这几点,不但可以控制用地,而且也可以使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4、发挥建设用地发展潜力。小城镇土地数量较少,但却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在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当中,一定要依据节约高效的原则,做好立体开发工作。不但重视平面开发,还可以发展到地面、地下、地上的开发,使每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5、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在评估乡镇的工作中,经济指标都是总量指标,而没有认识到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因此,要认识到评价与考核土地指标的重要性,依据产业的合理分布情况,使小城镇土地发挥应用的作用。在小城镇发展当中,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科学明确小城镇建设用土总体规划与分布情况,这样可以有力支持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严重影响到小城镇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问题,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迅速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穗浓,白中科.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06)
关键词:规划;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县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乡(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建设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设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等原因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乡(镇)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收费偏高。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因无工业用地指标,而致使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价和土地租金偏高使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三)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一是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从小城镇建设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够。四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县、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结语
规划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党的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走上了城市和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开辟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宣传中.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0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 规划; 建设
1 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合点,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将小城镇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通过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现阶段,我国正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小城镇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给出了清晰的思路,首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城乡分割、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总特征,以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为上一轮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目前土地制度安排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粗制滥造,盲目向外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既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无法抑制城市漫无目的铺摊子式的无序发展。并且这种以局部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过度开发不仅能够导致区域土地结构失衡,而且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伴随着人口外流,过疏化现象逐渐出现,许多村镇建设时布局分散,“空心村”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也加剧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难度,有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安全隐患问题。再次,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迅速攀升,因此围绕土地利益争夺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这种征地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2.2 产品质量差,缺乏公平的交流平台
现如今,工业废水、污水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和非法使用,使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再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检验检疫技术、设施落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致使很多不合格的农产品就直接入市[1]。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多关心自己的食品和健康,追求养生之道,对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需求量大,@不仅导致农业比重不断降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且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此外,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比较分散,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农民不仅没有很强的自我维权意识,而且对事情没有较准确的辨别能力,因此无法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价格的走势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是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无法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很少能形成真正利益的共同体。这使农民很容易受到价格欺诈,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也转嫁到农民身上。
2.3 产业结构单一
(1)养殖业不能够独立发展,需要长期依赖于种植业,这种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例如:大型养殖场中牲畜养殖的废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加以利用;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塑料薄膜等有机废气物污染等使用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这不仅使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提高。在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在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增产却不增收。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明显,再加上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使农产品在品种类型、质量档次、工艺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城镇中大规模的集约性经营程度低,组织比较分散。具体有:一是品种多但很杂,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深加工环节与增值的有效途径,再加上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市场把握方向也不够准确。二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优质产品少,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旦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具有落后性调整不能准确地应对市场发展变化。
2.4 小城镇缺少融资渠道
现阶段,资金短缺一直都是小城镇在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融资渠道不平稳,市场机制与资金运作方式又不协调,镇政府无法灵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积累建设资金,而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也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投资,而政府给予的财力支持具有一定限度[2]。在小城镇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时,分散了这些有限的地方财力资金,使得基本的道路交通设施、排水设施、处理净化设施等都没有达到正常标准,城镇功能不完善,进而使得一些企业因成本过高、基础设施落后而不愿进入小城镇发展,因此造成小城镇缺少外来企业的投资,外来劳动力也难以在小城镇立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小城镇的发展受到限制。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3.1 制定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的第二十四章,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给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改革方向,分别是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和强化耕地保护制度[3]。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1 有效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针对村镇发展规模不合理、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首先,政府应对耕地实行重点保护,科学引导,防止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大,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二,可以通过市场采用经济规律,通过多种经济杠杆调节土地利用规模,对盲目扩张建设用地进行约束,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最后,对人口少、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村,施行撤销合并,集中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3.1.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严格的用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3]。这个集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级,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让各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明确土地产权,必须抓紧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在小城镇实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保障,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中得到实际利益。
3.1.3 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基金制
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在支付完抵押贷款和赎回土地债券外,把剩余的出让收入放到国有土地基金中,基金用途主要是调剂历年出让收入和支付抵押贷款和赎回土地债券之间的收支差额,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都不得随意动用这笔基金。有利于缓解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占总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保障跟土地相关的政府资产表的长期平衡以及维护农民的利益,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
3.2 提高农产品质量
3.2.1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由于广大村民往往直接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确保农民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并且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其次,可以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治理环境污染。
3.2.2 建立公共交流平台
一方面,小城镇作为一个桥梁,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小城镇将各种资源交汇融合,为周围地区提供一个信息和物资的交流平台,并且通过开展期贷、指卖、展会等贸易方式来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减少生产盲目性。另一方面,小城镇还可以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生产,将农副产品直接向城镇和其他地区销售,以带动和促进周围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3.2.3 实行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它是指社区居民在对食品安全关注下兴起的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稳定发展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一种区域性生产-消费经济系统和运作方式。换句话说是让城市购买者参与到农事中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城乡互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来增强两者的信任度,建立起相互支持、平等友好的关系。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城里消费者通过感受到农民生产的艰辛和所付出的成本,了解有机产品与生产的环境和自身健康的联系,进而更容易接受高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并愿意与农民共同承担气候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社区支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与城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挂钩,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不仅农民得到了公平贸易,收入不断稳定增加,而且消费者也能得到新鲜的蔬菜供应,并且能根据自身需求对种植计划提出调整建议。通过小城镇提供的这个平台,CSA可以更加具体地实施“城市反哺农村”这项政策。
3.3 构建乡村产业园
在当今现代文明大潮中,城市人群工作竞争十分激
烈,生活节奏紧张,身负压力大,为此可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如在城镇近郊附近,可以围绕农业教育、游览观光、科技展示、生态旅游等主题,发展生态农业,创建农业休闲型、科普型、生态型等园区。对小规模产业建设予以扶持,如太阳能小型污水处理沼气池等实体建设,并围绕主导产业链,促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融种植、养殖农业、情趣果林、花卉、观光旅游、娱乐于一体,较好体现生产功能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以构建绿色经济自然和谐低碳环保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动力[4]。
在延长产业链上,由于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有较准确的判断能力,可以引导农民生产,把制造业与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来提高小城镇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整个农业结构。
3.4 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因此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化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5]。也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小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如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实行BOT融资模式。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而政府对这一基础设施有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这个模式不仅节省了政府的投资,也激励一些企业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更多的外来企业的转移,促进小城镇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许俊丽,吕晓男,邓勋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王颖真.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19.
[3]赵 韩.在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集约用地[J].中国产经,2011(8):4~5.